最新新闻:

美国万兆宽带「全球宽带网速排名」

时间:2022-12-28 14:35:09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美国万兆宽带「全球宽带网速排名」,关于美国万兆宽带「全球宽带网速排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源:东方IC

美国宽带在和中国宽带的竞争中,完全处于下风。

最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Jessica Rosenworcel提议,将美国高速宽带的“门槛”从原先的25Mbps(下行)/3Mbps(上行)提升至100Mbps(下行)/20Mbps(上行)。

时隔7年,美国终于又要上调宽带标准,上一次是在2015年,美国将宽带门槛从4Mbps/1Mbps提升至25Mbps/3Mbps。

Rosenworcel称,原先的标准已经落后于时代,“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很久以前就超过了 25Mbps/3Mbps的速度指标,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大流行将如此多的生活转移到线上的情况下。”4年前,当Rosenworcel还是FCC委员时,她就批评25Mbps/3Mbps的宽带标准“不够大胆”。去年10月被任命为FCC主席后,Rosenworcel开始大力推动提升宽带标准的工作。

即使美国标准已经落后于时代,但仍有很多美国人没有用上。根据FCC在2021年初发布的美国宽带部署报告,大约有1450万美国人没有用上25Mbps/3Mbps的宽带。不过外界一直对FCC的统计口径和方法存在质疑,美国宽带市场调查公司BroadBandNow认为,没有用上宽带的用户规模远远超过FCC公布的数据,约在4200万左右。BroadBandNow还对美国每个州宽带用户状况进行了评估,比如在密西西比州,BroadBandNow调查称约117.6万人没有接入宽带,而FCC给出的数据是58.7万人没有接入宽带;在纽约州,BroadBandNow称约125.9万人没有接入宽带,FCC则估计25万人没有接入。几乎在每个州,FCC公布的数据和BroadBandNow数据都有巨大差距。

虽然各种口径数据差异很大,但毫无疑问,这显示出美国宽带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和中国宽带的竞争中,完全处于下风。

在美国准备将高速宽带门槛提升至百兆的时候,百兆宽带在中国的普及水平之高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而且千兆宽带正呈现井喷式发展局面。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宽带用户整体规模达到5.63亿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达5.27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3.7%,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6个百分点;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宽带用户规模已达到6111万户,在整体用户规模中的占比突破10%关口,达到10.9%。

图源:工信部

而且在超高速宽带快速发展的态势下,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又在进行新的升级,或者说是在升维,上海电信通过架构上的深度创新,打破传统宽带里网和云的边界,实现“光宽带”向“云宽带”的创新演进。

疫情是对各国的大考,中国网络的强大,有效保证了用户在线上购物、教育、娱乐等等,保障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相对正常进行。美国在宽带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则明显暴露出来,相关统计显示,新冠疫情流行后,美国有300万名学生停止或者很少上课,因为“用不了”或者“用不起”宽带。这让美国比以往更加重视对宽带网络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去年美国通过了《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包括对道路、桥梁、机场、港口、铁路、水利和电动汽车、高速宽带(High-Speed Internet)等领域的投资。美国政府称,这将有助于确保每个美国人都能访问可靠的高速互联网,这是对宽带基础设施部署的历史性投资,正如近100年前为每个美国人提供电力所做的历史性努力一样。

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的组成部分,美国大约投资650亿美元用于促进宽带发展,主要包括:建设高速宽带基础设施,计划优先考虑在没有宽带服务和服务不足的地区建设“经得起未来考验”的宽带基础设施,以便最终达到100%的高速宽带覆盖率;促进透明度和竞争;降低宽带互联网服务的成本。

《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未对高速宽带的门槛做出明确说法,不过在美国政府之后针对低收入群体所推出的“可负担连网计划”中,要求运营商必须让低收入用户能以每月低于30美元的价格,订阅下载速率必须高于100Mbps的宽带网络服务,因为该速率才足以支撑一个4口之家在家工作、学习、浏览网络或观看高画质视频的需求。也就是说,在相关行动中,100Mbps已在事实上视为高速宽带的最低门槛。现在FCC推动重新定义高速宽带,推动相关行动的要求更加“名正言顺”,也是为了更好推动美国宽带战略。

不过目前来看,在千兆宽带加速流行的阶段,美国100Mbps(下行)/20Mbps(上行)的高速宽带的最低定义,依然不够大胆、不够先进。而且,美国宽带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从轻管制向政府重干预转变的阶段,各种力量的博弈会更加剧烈,政策能否顺利推行仍是未知数。

作者/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编辑/ 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工信部 东方IC 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