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两代人的成渝铁路岁月「成渝铁路历史」

时间:2022-12-25 08:23:08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两代人的成渝铁路岁月「成渝铁路历史」,关于两代人的成渝铁路岁月「成渝铁路历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1952年7月1日,作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开启了西南经济交流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有了铁路,就有了养路人。养路人,在铁路发展中书写青春答卷。从青年到中年,再到退休,很多养路人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这是对一个岗位的热爱和执着,这是对一份事业的强烈责任感。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火车站铁路综合大楼,大楼里办公用具一应俱全,办公室内宽敞明亮,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许多养路人,听他们讲述养路故事。

石板滩巡养工区

第一代养路人刘南贵:慢手工作业

刘南贵1943年出生,已经80多岁了,他是成渝铁路上的第一代养路人。

刘南贵是由铁道兵转为养路工的。刘南贵的儿子刘世军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工作时,全是人工捣镐,每天扛着10斤重的捣固镐步行到作业地点。

那时候成渝铁路上跑的还是蒸汽机车,时速只有30-40公里左右。第一代养路人就这样用镐、用耙一点一点将石砟垫起来,保障着一方铁路的安全。

刘世军说,铁路工务现场是重体力活,无论是捣镐还是换木枕,都是人工抬,人工做,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但年轻就是资本,他父亲的工资一个月只有3块钱,却干劲十足。

第二代养路人刘世军:见证器具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

1993年,刘南贵退休。刘世军接过父亲手里的接力棒,又回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刘世军参加工作时,火车时速只有四五十公里。他最为自豪的事情是,30年铁路生涯多次亲历铁路提速,在岗位上没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成渝铁路以前有载重货车,也有载客列车,因此对线路质量的影响大。刘世军介绍,2000年后,成渝铁路大规模更换水泥枕,12.5米短轨换成25米长轨,普通木枕道岔换成新型提速道岔。

刘世军干的活儿其中之一就是“捣镐”,靠人工捣实线路,让火车平稳、安全通过。当时,两个人1对镐,一天要对80多根枕木周边的石砟进行捣固作业,一天下来要砸镐3000余次。现在改用内燃威克捣固机,2个人合作用两个小时就能捣固40-50根水泥枕。

时代在变迁,铁路在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渝线的牵引动力由以前的蒸汽机车,升级为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养护维修方式由以前的慢手工作业,转向快捷高效的机械化模式,降低了劳动强度。

以前,测量线路采用木道尺,误差大。一把道尺,一人检查一人记录,每检查1公里线路,要花1-2小时。刘世军说:“现在线路用上轨道检查仪后,只需要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1公里线路的检查。”

第三代养路人谢欣:拥抱机械化操作的时代

2015年,大学毕业的谢欣来到成都新都区的石板滩巡养工区。

“我虽然学的不是这个专业,但是我在岗位上不断跟老路工们学。”这个阳光的“铁三代”,身上散发着新时代铁路人的朝气。

铁路发展步入机械化的时代,谢欣每天更多的是坐在办公室电脑前敲打着键盘,在电脑里上报作业计划,分析数据。火车只要在铁路上跑过,现场的轨道数据就自动检测生成了。只要在电脑上打开系统软件,就能看到精确到小数点后的钢轨几何尺寸。

工区外一墙之隔就是铁路

如今,铁路线铺设重型钢轨,主要干线成为无缝线路,科学养路进入机械化新时代。同工区一墙之隔的铁路线上,火车飞快跑着,谢欣说:“现在都用眼镜蛇捣固机、轨道检测仪、精磨机,我听老路工们说,一辆大机作业相当于过去的500个人工劳力。”

现在,谢欣已不再像以前的养路工那样“卖劳力”了。捣固车、轨道检测仪等机械相继出现,铁路养护可以借助的专业机械力量越来越多。

“我们不像以前的铁路一线养路工们,没有经历过用手来捣镐,我们都是用机械来做。”谢欣说,“听老路工讲,他们以前工资低,工作环境艰苦,现在我们工作环境比过去干净、轻松,生产效率倍增。”谢欣用自豪的语气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