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冬奥会绿色电能「绿色出行 助力冬奥」

时间:2022-11-29 08:17:08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冬奥会绿色电能「绿色出行 助力冬奥」,关于冬奥会绿色电能「绿色出行 助力冬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海归人才助力冬奥

在北京冬奥会上,“绿色”是最亮眼的标签之一。华灯初上,夜幕下流光溢彩的“冰丝带”显现出绚丽风采,成为中国绿色办奥的生动样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冰丝带”的场馆用电,采用了张北柔性直流输送至北京的风力和光伏发电。而河北张北的“风光”,绝不仅仅体现在“冰丝带”,还包括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三大赛区的多个赛事场馆。

以张北柔直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冬奥绿电供应工程,助力北京冬奥会成为历史上第一届实现100%绿电供应的冬奥会。据测算,到北京冬残奥会结束时,冬奥会场馆预计将消耗绿电约4亿千瓦时,预计可减少标准煤燃烧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坐落于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的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以下简称“智研院”),正是此次参与冬奥绿电相关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的单位之一。得益于这样的机会,智研院的一批海归年轻人才站上冬奥的“大舞台”,在承担重任与贡献智慧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快速成长。

寇龙泽就是其中的一员。2014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他一心想继续做科研,通过层层选拔加入了智研院。在此次冬奥工程任务中,他参与了张北柔直工程仿真建模的工作。

从0到1的突破

“张北柔直工程采用的柔性直流电网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电网形态,而仿真建模工作相当于预先搭建一个数字化的工程模型。”寇龙泽打比方说道,“仿真建模就像盖楼打地基,地基打得好,高楼才能稳固。”因此,初始模型调试成功的那一刻,是整个工程中寇龙泽最兴奋的时刻:“这意味着我们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作为世界上首个直流电网工程,很多工作都是从“零”做起,建模也不例外。如何精确复现复杂的电网系统以将仿真模型做得更逼真,如何通过仿真验证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以保证柔性直流电网与传统交流电网实现成功交互等,都是面临的难点。

“留学的经历给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寇龙泽说,德国一直大力推行能源转型,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在柔性直流输电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不过他也表示,直到这次亲身参与张北柔直工程,他才在理论层面对柔性直流输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积累了更多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

仿真建模就是对工程做尽可能精准的预测,但实际工程往往比想象中更复杂。“实验室里的张北柔直工程在一块电脑屏幕上就全部展示出来了,但实际上它的4个换流站之间有百余公里的距离。平时,我们在电脑上添加1个元器件,可能几分钟就完成了,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有许多重点技术需要攻关,这些体会都是实验室里无法切身感受到的。”亲临工程现场的触动,让寇龙泽在工作中多了几分敬畏、认真和谨慎。就这样,他和同事们用了两年时间奔波于实验室和工程现场,不断调试、修正,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模型才逐渐完善起来。

个人梦与家国梦相融

同样来自智研院的另一位青年海归郝一2018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加入智研院不久,即被安排参与河北崇礼柔性变电站相关工作。这一项目是为崇礼南客运枢纽提供绿电供应,将为冬奥期间的新能源保障车辆提供电力支持。

“初出茅庐”就被委以重任,郝一坦言自己最开始心怀忐忑,但项目中的老员工们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耐心指导。“当柔性变电站工程成功并网的那一刻,我正在工程现场协助总指挥进行调试。那一刻,我感觉半年多来的披星戴月、两头奔波都不算什么了。”郝一激动地说。

从2012年建院以来,智研院始终聚焦两大任务——创新与人才培养。截至目前,智研院有留学经历的在职人员近60人,占员工总数近10%。在2021年新招聘的34人中,海归人才有12名;引进高水平紧缺人才10名,其中海归人才3名。对于海归人才来说,个人梦与家国梦,正在这里完美融合。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