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重点区域秋冬季治气攻坚“关键一役”怎么打?

时间:2020-11-06 12:04:43来源:互联网

11月3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长三角地区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第四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战正式打响。此轮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不仅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同时事关“十四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能否良好开局,因此被称为“关键一役”,受到各方高度关注。那么,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产能和产量短时间内集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三大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战应该怎么打?在行动方案中,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与汾渭平原合二为一有何考虑?请看报道。连续三年秋冬季大气攻坚成效明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年重污染天数较2016年下降52%之所以持续开展秋冬季攻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取得的成效。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较2016年同期下降33%,重污染天数下降52%;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7年同期下降22%,重污染天数下降79%。成绩的背后,一个事实不容忽视:秋冬季仍是制约三大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点时段。10月17日-20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和东北地区经历了今年入秋以来范围最广的PM2.5污染过程。“虽然总体污染程度和范围影响相比往年都有所降低,但对我们也是一次警醒,不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如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会卷土重来,不仅会影响‘十三五’规划和蓝天保卫战收官目标的完成,也会损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在10月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为此, 6-7月,生态环境部组织成立编制组,正式启动《攻坚方案》编制工作。在系统梳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以及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大气污染特点,识别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初稿。8-9月,编制组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7省(市)、46城市,长三角地区4省(市)41个城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密集讨论,逐一对接研究各项重点任务措施,对初稿加以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近4个月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下,2020-2021年秋冬季三大重点区域《攻坚方案》终于制定发布。“方案将重点放在消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污染天气,立足于国家、地方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对过去几年攻坚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持续予以推进,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抓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落实,不搞层层加码,对确保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主要目标科学测算,重点任务各有不同目标拆分为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两个阶段与往年不同,由于此轮秋冬季横跨“十三五”和“十四五”,且2020年一季度空气质量受疫情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方案将最终目标拆分为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两个阶段。具体来说,2020年10-1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要分别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62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5天以内。2021年1-3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均要控制在86微克/立方米、90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12天、13天以内。长三角地区2020年10-12月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45微克/立方米以内;2021年1-3月控制在58微克/立方米以内。“目标设定在给地方政府压力和考虑延续性、公平性与可达性两方面做了充分平衡,体现了巩固成果、稳中求进的原则。”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包存宽说。在措施细化方面两份方案也有突破,与以往基本围绕产业、能源、交通及用地四大结构调整,兼顾基础能力建设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同,均直接切入主题。其中,京津冀和汾渭平原方案中提出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和全面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两大领域,以冬季取暖、工业污染排放、柴油货车污染等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力推进平原地区散煤清零、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宗货运“公转铁”、柴油货车治理、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锅炉炉窑综合治理等措施。而长三角方案中提出全面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和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两大领域,将石化、化工、钢铁、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柴油货车、船舶等作为重点领域,部署大力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宗货运“公转铁”“公转水”、柴油货车治理、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可以看出,两份方案均明确指出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重污染天气首先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作为重要目标,必须要下大力气控制。”包存宽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将推进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程作为首要任务,长三角地区则要严防“散乱污”企业反弹和大力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体现出时间、区域、对象、问题、措施五个精准,以实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京津冀与汾渭平原合二为一有何考虑?污染程度相当,特征相似,统一任务措施利于部署和落实今年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还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与汾渭平原两大重点区域攻坚方案的合二为一。“这样做原因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程度相当,污染特征相似,四大结构共同点颇多,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冬季采暖散煤污染突出。秋冬季是两个区域全年PM2.5污染最严重的时段,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碳对PM2.5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西北政法大学环境与经济法学教授丁岩林告诉记者。“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相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2018、2019两年秋冬季对汾渭平原治理攻坚任务单独提出要求,以督促汾渭平原迎头赶上。2020年是蓝天保卫战收官之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要求已基本一致。”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考虑现阶段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已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山西、河南两省同时涉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两个区域,将两个区域统筹考虑,制定统一的秋冬季攻坚任务措施,有利于各项任务措施部署和落实。”上述负责人补充道。记者注意到,两大区域在目标设定上,参照2019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污染水平,分类确定了各城市的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按照污染程度分为6档,PM2.5浓度每档相差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每档相差2天。这在各城市2020-2021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表中一目了然。如目标最严的北京2020年1月-3月PM2.5控制目标为54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目标为5天;目标最低的咸阳市、安阳市PM2.5控制目标为11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目标为22天、18天。“虽然秋冬季各城市之间在目标设定上差异还比较悬殊,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2050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下,没有一个城市可以有歇脚松劲的懈怠思想,必须抓紧时间,奋起直追。”丁岩林说。如何做到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分为地方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齐发力两份方案中,“六稳”“六保”“防止层层加码”“企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等字词随处可见,体现了大气污染防治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此外,方案将科学精准的差异化原则进一步强化到地方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地方政府层面,要求各地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前谋划,结合本地区实际,科学制定攻坚方案,把握工作节奏,突出工作重点,服务“六稳”“六保”,防止前期不作为、后期为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而采取简单粗暴措施,如“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一刀切”方式敷衍应对、临时性过关问题。企业层面,加强帮扶指导,实施差异化管理,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行业高质量发展。认真执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全面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评为A级的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可不减排或者采取自主减排措施。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工作,帮助企业查找问题,优化治理方案。组织开展技术帮扶和政策解读,切实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此轮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在重要性、艰巨性和突破性上都超过了以往,“我们再三强调要警示3种心态:一是‘躺赢’,认为自己已经超出目标很多,做不做都能完成,工作懈怠,放松要求;二是认为反正打死也完不成,破罐子破摔,消极应对;三是‘死命干’,寄希望以简单粗暴的措施完成任务。”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给各地提了个醒。“为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各地应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树立底线和长期思维,同时更应当坚持冬病夏治,对照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等提前对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梳理项目清单,倒排工期,分解落实到区县和责任部门,这样才不会把所有压力全部集中在秋冬季。 ”彭应登说。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