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6:59:02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应县木塔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木塔「千年一塔看应县」,关于应县木塔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木塔「千年一塔看应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塔,历经千年,地震震不倒、炮弹炸不倒,其中隐藏了多少秘密?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莫宗江通过精心测绘,揭开了这座“木结构史诗”的神秘面纱。近日,清华大学后辈学人再次登上这座木塔,通过“人文清华”讲坛节目,向大家讲述这千年一塔的前世今生。
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王南:我们从外观先看一看它的基本形制:它是一座八角五层的楼阁式木塔,一层是重檐,带有回廊一周,此后每一层都有屋檐和下头的平坐,也就是阳台,最顶上是一个八角攒尖顶,顶着塔刹。
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全名“佛宫寺释迦塔”,从地面到塔刹顶点高67.31米,大约相当于现在22层楼房的高度,建于辽清宁二年,即公元1056年,距今964年,再过36年,它就整整1000岁了。
1933年,当梁思成来到应县看到木塔时,他觉得这塔“好到令人叫绝”。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王南:1933年这次,林徽因由于家庭的原因遗憾没能参加,梁思成就把这整个测绘的过程天天写信寄给她。
梁思成给林徽因的信
“相片已照完,十层平面全量了,并且非常精细,将来誊画正图时可以省事许多。明天起,量斗拱和断面,又该飞檐走壁了。我的腿已有过厄运,所以可以不怕。”
梁思成赴美留学前一年,因为一次车祸留下终身残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和学社同人在古建考察中飞檐走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王南:今天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我跟张老师一起带大家去看一看先贤们做这个壮举的第一实地。您小心,慢慢来,注意安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 张小琴:稍微有点腿发软。不过也要小心。这还站不起来,这只能蹲着走。这一失手掉下去……我们才爬到这儿就这么难了,他们出去还得往上爬,多难爬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南:张老师怎么样,感觉如何?就算是真正的资深古建筑研究者也很少爬到这个空间来,您现在抱的这根大柱子,就是木塔上巨大的塔刹的刹柱。
主持人:铁链子就是拴在这个上面是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南:外面是一个巨大的塔刹,有11米高,下头是这个刹柱一直连到平梁上,咱们站的这个位置。这是木塔最高的一根梁。
倾斜屋顶 狂风大作 依然坚持测绘
当年,梁思成、莫宗江也爬到了这里,两人从塔顶的检修口钻出去,在毫无保护的条件下,站上屋顶爬上塔刹,去做测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王南:当年莫宗江回忆,站在屋顶上已经是狂风大作了,非常害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 张小琴:屋顶是斜的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南:对啊,梁先生居然还给他拍了张照片,带着整个塔刹,(照片)下面有个小小的莫宗江的头,证明是梁先生拍的照片。
塔刹上的铁链绑在木塔的八个角上,当年的木塔年久失修,铁链早已垂了下来,为了测绘得更准确,梁先生抓着铁链,“硬是双足悬空爬了上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王南:梁思成先生和莫宗江先生当年,是花了整整两个星期来对应县木塔所有木构件进行测绘,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作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张小琴:两个星期对这个测绘具体是要做什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南:其实非常惊人,当下就是很多很多人的团队花更长的时间,都未必能测得那么好。
900年岁月历经风雨 战争地震都不曾摧毁的木塔暗藏玄机
现在,应县木塔塔身已经倾斜,2010年以后,游客便不能登塔参观,只有工作人员定期上塔做清洁。“人文清华”讲坛团队征得相关管理部门同意,在登塔的同时,替代工作人员承担扫塔工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王南:最严重的柱子发生歪斜的地方是在二层的位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您如果往这一站,您是垂直的参照系,柱子和您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倾斜角了。
这是被炮弹击中的痕迹,这根木梁虽然没有被炸断,但也严重变形。上个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木塔身中200多发炮弹,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创伤。
在900多年的岁月里,应县木塔历经风雨、地震、战争重创等,依然屹立不倒,这要得益于古代工匠的精巧设计。应县木塔俗称“明五暗九”,外观五层,内部每两层之间有一层暗层,所以实际上总共九层,在精巧的结构设计中,暗藏着许多玄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 王南:在暗层里有很多斜撑,过去的术语叫作“斜戗”,“戗”就是仓库的仓加一个戈字旁。斜戗非常重要的是它产生了很多三角形的构架,更加稳固。这个暗层像圈梁一样,把整座塔紧紧箍住了。事实上,原来明层也有很多类似的结构。您看我们现在朝的方向是朝北,过去只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开一扇门,现在看到的格子门的地方都是墙,墙里面暗藏玄机,里头也带有这样的斜撑,然后糊上竹子的篱笆,泥墙,虽然那个外观没有现在玲珑剔透,可是结构非常非常稳固。
20世纪30年代,由于当地乡绅不了解木塔结构,拆除了木塔的泥墙,改建成了一扇扇门窗,斜撑不复存在,给应县木塔的承载能力和结构整体性带来了巨大影响,加速了木塔的倾斜。
2002年,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政府曾经组织专家评议,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40多位专家提出了落架大修、全身加固法、局部加固法、抬升法等修缮方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 刘畅:这四个方案其实针对的都是如何就木塔最严重的结构问题进行处理,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如何做骨科的活儿,但实际木塔的保护不光是骨科的事,还需要皮肤科、肌肉科,甚至精神卫生科。如果只做骨科的工作显然是有些偏颇,所以我们这代人的工作要把它拓展,我想,核心的任务是如何把“三甲医院”的技术力量全部动用,用在木塔上。
“扶正”应县木塔 传承千年文明
如今,应县木塔在进行局部加固的情况下,依然巍然屹立。但是,修缮也显得越来越急迫,扶正应县木塔,直到今天依然是古建筑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 刘畅:我们一定得注意到一个数据,现在二层柱子偏移最厉害的一根,已经偏移了580多毫米,虽然我们说在没有特别的地震力,没有百年一遇的风灾的情况下它还能稳固。但是百年、千年一遇的风灾就有如现在的新冠病毒一样,谁能预料?
登上应县木塔,站在梁思成等人曾经站立的地方,感受中国营造学社前辈的学术报国之心,穿越千年,体会中国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精妙的智慧。也希望专家学者能尽快设计出更好的方案,将应县木塔“扶正”,让它继续在华夏大地上屹立千年,传承文明。(总台央视记者 李程 邵莉 樊亚萍 陶亿笑 石冰 王立斌 李浚 徐影)
(编辑 陈卓然)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12-26 16:59:02
2022-12-26 16:53:27
2022-12-26 16:53:12
2022-12-26 16:47:18
2022-12-26 16:47:01
2022-12-26 16:41:43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12-26 16:53:37
2022-12-26 16:47:23
2022-12-26 16:47:08
2022-12-26 16:41:32
2022-12-26 16:35:21
2022-12-26 16:29: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