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5:23:29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直播平台付费场景「沉浸式直播」,关于直播平台付费场景「沉浸式直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茶小白
“疫情期间,剧场都停演了,更多的是观看一些线上的演出”,海风对营销娱子酱感慨道。
海风是一名舞台剧爱好者,自己经营着一个以发布演出资讯、观剧攻略、专业剧评等为主要内容的“哈三话四评好剧”的公众号。本轮疫情以来,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又新增加了很多线上直播演出内容的预告。
3月开始,上海、广东、山东、吉林、天津等多地剧场关停,演出取消、延期。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综合调研票务平台、剧场、演出经纪机构得出的数据来看,光是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期间,线下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场次就超过4000场。
在剧场被迫关门的时期,“线上化”发展成为了包括剧场、剧团、乐团、音乐厅在内的演艺机构最好的答题思路之一。
6月6日至6月12日,“北京人艺70周年”进行了系列直播,《茶馆》《哗变》《雷雨》等经典剧目赫然在列。在它之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官方微博也连续播放《万尼亚舅舅》《太太学堂》等高清影像。其中,《万尼亚舅舅》获得47万人次观看,成为上话线上免费放映单平台人次数新高。
除此之外,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等主办方,也纷纷为观众献上线上戏剧演绎,不管是压箱底的典藏剧目,还是艺术名家专场,都跨越地理区隔直达受众眼前。
并且,此次疫情期间的“云演播”已经不局限于经典的直播模式,如从6月18日起到7月31日,上海大剧院携手中国移动咪咕,打造了“VR未来剧场”虚拟沉浸观演舞台《福尔摩斯探案:血色生日》,以此来探索线上演绎模式的新路径。
这些都意味着,不可抗力因素正在让人们重新审视剧场观演关系。当传统的线下演绎模式向线上转化,新的商业模式及运营机制,是每个商业品牌和话剧从业者都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典型文娱业态的商业扩容
“线上演绎模式之前就有了,但今年是一个爆发性的节点。”
2020年,上海大剧院线上演出季品牌《巡演零号站》于疫情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首个国内剧院出品,它对线上演艺提出了新的构想:打破线下剧场的空间限制,在“非接触”的条件下,连接剧院与观众。
如今,直播这样的线上转型模式正在延续。
今年3月线下演出因疫情停摆后,上海大剧院《巡演零号站》开启了两轮第一季精选内容“限时返场”。5月23日,上海大剧院《巡演零号站》又正式发布第二季内容,其中影像点播板块精选了14部西方经典戏剧及乐坛或剧场主题的纪录影像作品,进行线上直播放映。
无独有偶,恰逢人艺70周年,它也首次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高清实时直播向全网观众完整呈现推出系列线上直播活动。以《阮玲玉》剧本朗读直播开场,6月6日至9日,《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哗变》等4部经典剧目,限时放送及导赏接连完成线上直播。
开辟全平台分发模式是各剧院的线上话剧直播的重要表征。在疫情期间,观众对于线上话剧可谓热情高涨:以上海话剧院为例,数据统计,截至5月15日,其自媒体直播平台(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共在线播映戏剧62场,累计观看1.1千万人次。
但从商业模式上来讲,这些剧目都是免费的放映的。按照海风的理解,“其实这些直播大多承载的是主流演出院团的社会责任担当和文化引领作用,不以商业为目的。”
但这并不代表话剧机构没有进行过商业化的尝试。如此前,国家京剧院曾与中国移动咪咕联合出品《龙凤呈祥》,以5G 4K形式亮相,线上平台只需9.9元就可解锁门票,为受众“解锁”不同解说视角,同步建立云包厢、云打赏等新消费场景。“此种形式既让观众享受到强大演出阵容和低票价,又以新技术应用触达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用户群体。”
除了直播,今年6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还携手优酷网、大麦网,直接推出在线付费观看的“无界剧场”。该项目包括《商鞅》《秀才与刽子手》《万尼亚舅舅》《牛虻》五部经典话剧作品,售价为18元(会员12元)。
而与往年相比,今年进行线上演绎尝试的除了专门的话剧机构,还有个人从业者。依托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直播打赏相关联的付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话剧演员从业者的补充收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抖音博主陈欢子。她从今年三月开始做抖音,拍摄内容主要是个人的话剧表演片段,目前已经拥有58万粉丝。
在5月31日,她在抖音线上剧场,进行了首次付费直播音乐剧《童话深处的秘密——儿童节专场》直播,票价为29.9元。
在直播过程中,主演多次换装,并不停与观众互动提问及设置抽奖环节,打造沉浸式话剧实时直播的体验。
但是此次演出的效果并不理想,当晚直播流量峰值仅达八百余人。并且“全程只有一位演员,在肢体部分的展现比较少,场景更是单一,总体来说,感觉有点失望,”参与了这场直播体验的小张告诉娱子酱。
技术赋能下的沉浸式探索
线上话剧对于整个线下业态的影响并不止步于商业模式的更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线上演出不仅意味着将线下舞台作品的录制影像搬到线上,也应当意味着观众能够通过线上的参与和行动,与舞台产生联结情感,因此“沉浸式”线上转型,是今年线上演绎模式的重大突破之一。
近期,经英国原班人马LET魔童戏剧授权,上海大剧院、弘洋戏剧、中国移动咪咕联合制作并运营国内首部线上沉浸式互动戏剧《福尔摩斯探案:血色生日》。
此次线上演出时长为95分钟。观众会在华生扮演者的带领下,走进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演出期间,观众既可以勘察案发现场来寻找蛛丝马迹,也有机会向法医询问验尸报告,或是到受害人或是嫌疑人所在单位、母校翻阅历史资料。
其中,剧中“华生”的角色通过公开的演员招募,每一场均由有舞台表演经验的专业演员出演。
受众的参演形式类似于剧本杀,但咪咕视讯相关负责人透露,“从LET魔童戏剧的授权开始,《福尔摩斯探案:血色生日》就奠定了不同于传统剧本杀的版权体系,全球知名戏剧品牌公司赋予了项目纯正的戏剧演出基因,也为场景精细化还原提供视觉保障。”
上海大剧院作为出品方,进行完整的剧情及场景设计,中国移动咪咕则以联合制作方兼XR体验提供身份,基于算力服务,带领观众穿越至故事发生的维多利亚时代,在“平行空间”完成一场交互式办案体验。
作为国内“首次”沉浸式探索,这次双方在合作中也遇到诸多挑战,“首先,国外IP内容在本土化引进过程中,内容汉化的准确性与本土化改编是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并且如何调整演员的表演方式,把控戏剧节奏,衔接线上互动空间与戏剧的呈现,是创作层面的一大难题。”
其次是技术层面的难题,“目前,线上沉浸演艺空间的构建国内外尚无成熟的解决方案,基于头显端搭建的沉浸空间不仅推广渠道、用户接触面都受到较大限制,用户交互也难以流畅实现。”
但在此情况下,本次《福尔摩斯探案:血色生日》作为全新的尝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
中国移动咪咕通过平台能力,为演出搭建了线上空间,完成“线上舞美”,融合VR全景、3D模型道具、声效等,致力于实现线上演出的“沉浸式”。
“本次项目原计划核心聚焦VR头显侧的沉浸体验服务开展合作,在全景线索搜证等环节,已开发具备的VR能力可以让拥有头显的观众真实‘步入‘案发现场。但考虑到头显终端市场覆盖情况,决定先通过VR全景编辑工具等技术服务融合实现‘线上舞美’和剧情推动,在覆盖面更广的PC、手机端上同步进行内容呈现”,咪咕视讯相关负责人告诉娱子酱。
通过数字化和技术力的融入,观众得以在精细化场景中,实现对标线下戏剧演出的仪式感 线上沉浸戏剧的参与感,由“台下”变为“身在其中”,沉浸式“打开”耳熟能详的戏剧IP。
玩家安安向娱子酱讲述了她体验后的感觉,“这次线索量非常大,场景做的非常精美,在参与过程中,笔头记录、拍照存档、查阅资料,一下子又有了侦探现场勘探与案头工作的双重快感,是一次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同时,在商业变现层面,此次沉浸式互动剧的票价有158元和188元两个档位。咪咕视讯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依托成熟剧院的演出运营体系,项目实现内容创作到商业变现的闭环,也取得了线上沉浸演艺消费领域全新突破。”
这些让受众看到沉浸式戏剧发展的未来,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期待。玩家“安闲静雅”在剧评中写道,“突然想到了未来的元宇宙,戴上VR眼镜,感官体验技术成熟,进入案发现场,真听真看真感觉,成为真正的剧中侦探。”
线上线下互通,剧场演出的下一站
“根据问卷调查,当前,国内观众对线上付费剧目,可接受的价格范围还相对比较低,观众单片可接受价格一般在二十元左右。”
不可否认,虽然目前国内对线上戏剧模式正在进行持续探索,但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微信公众号征集的《线上戏剧播映观众问卷》结果来看,在1073条有效数值中,观众愿意为戏剧线上播映付出的价格区间为:最高520元、最低0.1元,平均值为28.14元。
其中76.49%的观众心理价位为30元以下,1.68%的观众心理价位为200元以上。
从根源出发,造成受众对线上模式付费意愿普遍偏低的原因在于受众体验。
早在新京报2020年的一次调研中就显示,有近九成的观众认为线上戏剧缺少现场代入感,部分演出画面质量不佳,观众仅将线上演绎模式作为无法线下看戏时过过戏瘾的补充,绝非观演习惯的新常态。
目前,这一受众态度尚未改善。今年6月,“哈三话四评好剧”对于“观众目前对舞台剧线上放映的态度”的调研结果显示,37.27%的受访者支持线下演出,认为舞台剧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57.14%的受访者表示欢迎线上放映,但优秀剧目还会到现场支持。
从技术上来讲,国内在直播项目上,虽然已实现了画面高质,但受众临场感依旧欠佳。在人艺70年话剧的抖音分发平台上,不少弹幕反映,“收音效果不好,听不清再说什么。”“比现场体验感差很多。”
而在沉浸式发展领域,咪咕视讯相关负责人也告诉娱子酱,“目前的线上沉浸式体验终端主要集中在头显及PC/手机等移动端,头显设备在用户参与沉浸度上有天然的优势,但在市场推广方面面临终端用户渗透率壁垒。PC/手机等移动端目前可以初步提供用户的沉浸参与感,但在沉浸度上尚未能实现真正的‘在其中。’”
除了体验感外,固有心理认知也是阻碍线上戏剧发展的因素之一。海风基于自己身边朋友反馈表示,“在剧院里面看,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一般情况下不太会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是在线上看,可能会受到其他事情的打扰。在观看的专注度方面,可能没有在剧场那么集中。”
并且,在大部分剧迷心中,“剧场艺术的魅力在于,观众的身体进入特定空间,与舞台上的空间经历一段时间的共处。话剧的特点就是一门线下的艺术。”
这意味着,线上演出的商业模式,还并未真正走通。
并且,海风也提及,舞台剧线上放映对线下剧场的影响,“线上放映,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线上放映打破了地域、时间的桎梏,可以提高剧的传播效率,扩大剧的传播范围,有利于提高优秀剧目的口碑。
如这次北京人艺直播的多场话剧,都备受追捧,但毕竟走进剧场观剧的人还是有限的。以《茶馆》为例,此前线下每次开演总是一票难求,但此次直播,可以让全国各地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了这部经典著作。
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质量较为一般的剧目,可能观众在线上看过后,不太会选择再去线下观看了。”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今年5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专门提出要培育云演艺业态。在政策引导下,对于一部分演出机构来说,未来“云演出”还会进一步发展。广告赞助、品牌冠名等多种商业变现模式,或将成为线上演绎转型的下一步尝试。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12-26 15:23:29
2022-12-26 15:23:01
2022-12-26 15:17:18
2022-12-26 15:17:01
2022-12-26 15:11:28
2022-12-26 15:11:01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12-26 15:23:06
2022-12-26 15:17:24
2022-12-26 15:17:08
2022-12-26 15:11:32
2022-12-26 15:11:07
2022-12-26 15:05: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