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08:59:37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运城新视点「多向发力」,关于运城新视点「多向发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运城市列入省级重点工程项目71项,全省排名第一。其中,涉及产业领域的项目有53个,共分13个类别。
那么,哪些产业在运城的产业发展布局中比重较高?经过梳理,记者发现在这53个产业类项目中,涉及新材料类别的项目就有16个,占全省52个新材料项目个数的30%。无论是项目个数,还是资金规模,所占比重都很有分量。
可以说,今年运城产业布局的重中之重就在这些有关新材料的项目上。这些新材料项目具体有哪些?在13个县(市、区)及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又如何落子?目前进展如何?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新”数增多
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何为新材料?
“像碳纳米管、钛合金、气凝胶这些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以及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目前都被称为新材料。”时任省工信厅新材料处处长闫林(现任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在我市召开的新材料与装备制造企业家圆桌会议上如此阐释新材料的定义。
新材料产业因技术密集、研发投入高、产品附加值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省也将“新材料”摆在重要位置,且已初具规模,部分行业领域居全国甚至全球领先地位。
“目前,按照新材料国家标准分类,运城市涉及21个大类、31种小类,拥有74家新材料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科科长李云介绍说,总体看,运城新材料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一批一定影响力的新材料企业,在山西省新材料产业格局中已成为重要一极。
这个“重要一极”还来自于我市新材料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
● 据统计,我市镁合金材料及制品的产量排在全国前列;
● 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产量占全国产能4%,目前生产规模排在全国前列,山西第一。
基于此,我市聚焦“六新”突破,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运城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新一轮高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未来几年,运城如何规划发展新材料产业?
在《运城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定位,即立足全市新材料产业的原材料供应和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加快构建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目前,运城市新材料产业围绕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五个方向进行布局,其布局产品多处于成长期,潜力巨大。”李云说。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种更为专业的产业选择理论模型。
● 这种模型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出了更为精准的发展方向,即根据“产业定位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主导产业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等产业选择的理论模型,
● 我市应高质量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包括新型钢铁材料、新型铝镁合金材料、新型有色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 做大做强关键战略材料,包括钕铁硼永磁材料、碳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
● 加速发展前沿新材料,包括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材料。
“在着手谋划2022年省级重点工程项目盘子时,我们把全市有关新材料领域的项目进行了摸底。重点围绕有关金属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材料、半导体新材料、纤维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项目进行了收集资料、实地调研等多种调研,最终全市成功入列16项有关新材料领域的项目。”市项目推进中心重点项目部部长王兴超说。
从我市今年入选新材料的省级重点项目名单中不难看出,所有入选项目都在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布局之中,精准符合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是我市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的强有力支撑。
“新”支撑“旧”
传统产业多轮升级
山西高义钢铁年产150万吨热轧优特带钢生产线正式投产
“项目投产后,我们生产的带钢产品实现了板厚从1.5mm到14mm,板宽从420mm到850mm不同规格的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公司产品差异化竞争的能力。”山西高义钢铁年产150万吨热轧优特带钢项目负责人王守忠介绍说,同时,公司带钢产品的生产能力将从现在的年产200万吨,提升到350万吨,成为晋南地区比较大的带钢生产基地,辐射周边的省市。
新绛县高义钢铁年产150万吨热轧优特带钢项目于2021年8月开工建设,今年3月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5.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台五机五流矩形坯连铸机及配套的水电气公辅系统,一条热轧优特带钢生产线及配套磨床、水电气公辅系统。
山西高义钢铁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吨优特带钢项目。
同时入列省级重点项目的还有该公司的年产200万吨高速棒材生产线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配套八机八流转铸、水处理、旋流井、双高棒生产线及其他附属设备。总投资7亿元,2021年11月开工,计划于2023年12月竣工。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增加销售收入10亿元,能有效升级企业产品结构,增强企业差异化竞争能力。
山西高义钢铁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吨优特带钢项目。
山西高义钢铁有限公司的这两个项目以产品专精升级、结构优化升级、装备水平提升为我市正在积极打造成为山西省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新型钢铁材料产业基地又添新动能。
山西高义钢铁有限公司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项目。 山西高义钢铁有限公司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项目。
为“钢”节能的还有垣曲县华创舜耕年产1万吨超细高纯铁量产基地项目。该项目生产的超细高纯铁粉在各项关键指标上能够实现与同类产品相同水平,碳含量等指标优于行业领先水平,且生产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生产成本的1/3—1/4。尤其是在节能方面,国内主要钢厂,能耗为1吨钢570公斤标准煤,而该公司将1吨钢的能耗降低到380公斤标准煤。同时,在生产中无煤、无焦炭、无天然气,相比传统钢铁行业无“双高”,既节能又环保。
“成套机械设备预计5月底全部安装完成。这个设备可生产6微米厚的铜箔,比太钢20微米‘手撕钢’还要薄,与更低端的铜带产品相比,其附加值至少增加一倍。”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宝宁告诉记者,铜箔可逆精轧机“身价过亿”,全国拥有这类设备的同行也仅有5家。
在位于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高性能压延铜带箔和覆铜板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坚守工程一线,抢抓工期,确保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高性能压延铜带箔和覆铜板项目施工现场。记者 金玉敏 摄
“该项目建成后,我们生产的先进集成电路铜带、高性能压延铜箔和双面挠性覆铜板等产品,可以替代进口,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5G产业、新能源、智能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还将大大提高铜的附加值,有效带动周边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区域转型升级。”张宝宁说。
从“石头”到“插头”、从“铜矿”到“铜粉”、从“板材”到“线材”的完整产业链,山西运威新材料有限公司也在“铜”上做文章,其新建铜基新材料基地铜线杆生产线项目依托运城现有铜粗加工产业基础,延伸布局、串链补链,补短做强,全面推动运城现有铜基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公司引进世界先进的连铸连轧生产设备,把液态铜倒入连铸机中铸造出铸坯,然后直接进入热连轧机组中轧制成型,这种铜轧制工艺巧妙地把铸造和轧制两种工艺结合起来,便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该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随着这两个有关铜业深加工项目的推进和投产,我市在新型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中,毫无疑问又踏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我市将有更多的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生产出来,力求在电子电力、汽车、高铁、船舶、军工、航天等关键领域替代进口。
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集群,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陶瓷材料。而今年被列入省级重点工程项目的山西鑫隆植物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新建植物纤维复合新材料项目,正是我市特色无机非金属材料转型升级的积极实践。
山西鑫隆植物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设备,利用可再生植物纤维制造的天然环保、低碳可靠的新型植物纤维复合材料,是石油高分子发泡海绵的优良替代品,属于国家战略新兴行业和重点鼓励投资的产业范畴。
目前,该项目的1、2号厂房钢结构主体已经完成。整个项目建成后,拟使用由山西农林业废弃物进行精深加工后的材料,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华北农业提高附加值,还能带动相关林业经济及农业增收。
从我市这些入列“省重点”有关新材料的项目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出这样一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即我市这些以支撑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的新材料项目,大都以“精品制造”为切入点,开展材料升级换代,拓展高端应用领域,不断从中低端产品制造向中高端产品制造、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方向升级。
“新”领“前沿”
新兴产业奋楫扬帆
“就是这一张厚度不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像白纸一样不起眼的锂电池隔膜,制作的核心技术曾长期被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企业所垄断……”山西蓝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理者代表杜跃刚向记者详细介绍着锂电池隔膜。
永济市蓝科途锂电池隔膜项目。(资料图片)
锂电池隔膜是锂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之一,隔膜的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发生短路,此外还具有能使电解质离子通过的功能,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作用,被业界称为电池的“第三电极”。
蓝科途锂电池隔膜项目车间。(资料图片)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我们突破了‘卡脖子’技术的关键点。”杜跃刚自豪地说,“我们公司的母公司是中科华联,它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提供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线整线解决方案的厂家,蓝科途使用的生产线就是中科华联自主研发的设备。”
此次入列省重点项目的山西蓝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项目,预计2023年年底建成,投产达效后年产值18亿元,利税3亿元,可解决600人就业。
而在芮城,另一有关“锂电池”的山西证道新能源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
“经过一个多月的加班加点,目前一期工程的石墨化生产线已经全部建设完成,生产车间正在进行用水、用电的调节以及设备调试。预计4月20日能顺利达到试生产试运行条件,并逐步释放产能。”山西证道新能源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陈奔阳介绍说。
山西证道新能源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位于风陵渡经济开发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聚区,总投资20亿元,分两期建设完成,建设内容包括原材料加工、石墨化、成品加工、包装、仓储、检测等全流程负极生产线。目前,一期工程石墨化生产线已全部建设完成。
“4月下旬还将陆续开始建设生料及成品生产线,项目建成达产后,企业产品将主要销往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力神等国内主流电池厂,年产值可达20亿元,解决就业岗位800余人。”陈奔阳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芮城县积极引进的清洁能源产业项目,对该县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创建全国能源革命和碳中和示范县具有重大意义。
同样跟“锂电池”有关的项目还有山西梅山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以及山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锂电碳基新材料扩建项目。
位于稷山县的山西梅山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炭素生产新技术,在产品结构、工艺技术、环保节能等方面将实现全方位的提升。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7.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山西梅山湖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 记者 金玉敏 摄
山西聚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锂电池碳基新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建设项目。
位于垣曲县的山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锂电碳基新材料扩建项目采用多项行业首创的新技术、新工艺,可大幅降低负极材料、石墨化及坩埚生产成本。目前,该公司采取“生产基地 研发中心 科研成果转化”的经营理念,将组建一支300余人的教授、博士生高科技研发团队,从整形、包覆、碳化、石墨化和混配五个环节开展碳基产业链深度研发,以垣曲基地为支撑,打造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碳基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和碳基产业集聚地。
“锂电池”项目数量之多,正是全市上下倾力将运城打造成国家级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的一次超前部署,更是我市重点发展包括太阳能转换材料、锂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及超导材料等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具有能量储存和转换功能的一体化材料的主动实践。
经过梳理,还有一些新材料领域的项目成功入列2022年“省重点”:
河津华辉杰年产6万吨高效活性炭项目
绛县博翔汇良年产3万吨碳基新材料(特种石墨)项目
绛县博翔汇良年产3万吨碳基新材料(特种石墨)项目
稷山县永东化工煤焦油精细加工及特种炭黑综合利用项目
运城经开区其龙高端包装新材料研发及生产项目
新绛同华年产5000吨LED封装用环氧树脂项目
这些新材料项目或在碳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奋楫扬帆,或在新型显示材料、节能环保等前沿性新材料领域破浪前行……
项目建设,发展硬抓
新材料产业是当今科技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之一。按照新材料国家标准分类,我市涉及21个大类、31种小类,拥有74家新材料企业。其中,在新型钢铁材料、新型铝镁合金、新型有色金属材料、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5个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十四五”时期,我市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聚焦“六新”突破,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总牵引,持续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把新材料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抓手,着力攻关一批新材料尖端技术和产品、抢占国际领先地位,突破一批关键工艺和专用装备、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打造大规模产业化基地,坚持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面推进新材料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运城市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加强政府统筹与指导,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通过建立产业投融资体系、“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服务体系,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薄弱环节,加快产业集聚。同时,充分依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定位,始终把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立足点。
二是坚持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相结合。
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硬抓手,加强新材料产业项目的谋划、建设和储备,聚焦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薄弱环节,推进建设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全过程做好要素配套、服务保障等,加快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发展格局。统筹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发挥企业家、科学家创新精神,着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综合能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战略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坚持规模扩大与层次提升相结合。
处理好产业发展中“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的关系。运城当前的首要工作是在量上做文章,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集群产值规模提高速度,为产业相关资源的累积和扩张打好基础。同时,立足长远,在质上做文章,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现有产业的升级改造,激发企业活力,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提高产业集群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围绕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五个方向,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来源:运城新闻网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12-21 08:59:37
2022-12-21 08:59:14
2022-12-21 08:53:17
2022-12-21 08:41:32
2022-12-21 08:35:18
2022-12-21 08:35:02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12-21 08:59:19
2022-12-21 08:53:07
2022-12-21 08:47:24
2022-12-21 08:47:07
2022-12-21 08:41:38
2022-12-21 08:41: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