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0:59:13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储能有前景吗「储能行业」,关于储能有前景吗「储能行业」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原标题:储能企业奋力突破成本困局
文| 本报记者 卢奇秀
作为推动能源革命的核心技术和各国能源转型必争的技术高地,储能不仅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更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关乎“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在此背景下,去年至今,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300多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并明确锁定2030年30吉瓦的储能装机目标。 在锂电储能系统中,电池组成本占比高达60%,直接决定储能项目的整体经济性和竞争力。记者近日了解到,去年延续至今的电池原材料价格跳涨,已经引发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储能产业链面临电池企业毛利率大幅降低、储能项目中标价格飙涨、项目建设被迫延期甚至叫停的困局,正处发展“窗口期”的储能产业深受其累。
储能企业如何才能破解原材料涨价导致的盈利难题?置身政策“风口”的储能产业又如何走出这一困局?
项目平均中标价跳涨20%,集成商上下游两头承重压
牵一发而动全身,储能产业链价格当前正沿着“碳酸锂-正极材料-储能电芯-储能设备”的链条依次传导。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锂电池材料价格屡次刷新纪录,碳酸锂价格从去年初的5.5万元/吨,一路涨到目前的超过50万元/吨。”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陈海生提醒,在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应警惕供应链风险和价格机制问题。
“原材料涨价压力在去年第三季度就已显现,电芯交付周期变长了,企业还需要预付款,价格也涨得很快。”一位储能集成商向记者坦言,2021年国内锂电储能项目中标价格普遍在1.4元/瓦时,而今年已涨至1.7元/瓦时,涨幅高达20%。
“翻看储能企业2021年年报,其平均毛利润基本都到不了20%,相当于涨价吞掉了利润。如此一来,企业很难受,要么保持市场占有率,放弃部分利润;要么维持利润,放弃一些市场份额,真是左右为难、举步维艰。”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相比新能源汽车行业,能源行业的价格上涨空间十分有限,一边是上游电池原材料要涨价,一边是下游新能源企业要降本,储能集成商目前正面临两头受挤压的困境。
从近日披露的多家储能上市企业2022年一季报看,“增收不增利”成为行业普遍现象。“目前主要靠企业自身去消化吸收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但这轮涨价范围广、幅度大,已经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宁德时代副总经理蒋理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产业格局悄然生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已建储能项目大多还未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模式,新能源储能并网项目闲置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原材料涨价无疑进一步加重了投资主体的焦虑。
“以风电场配建10%、2小时储能为例,若储能系统价格上涨0.3元/瓦时,以目前企业的投资模型计算,其内部收益率将下降0.2%,相当于度电成本增加了0.2分钱。”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表示,受价格传导滞后性和四季度项目集中交付的影响,预计今年下半年储能价格还将继续上涨,恐将导致储能装机建设任务整体延期,或出现分期建设投运的情况。
储能系统涨价之外,硅料、光伏组件价格近期也在持续上涨,各种因素的叠加影响进一步放大了新能源投资主体的经济压力。科华数能市场总监陈超指出,若“风光”新增装机不达预期,作为新能源项目配套的储能增速也将放缓。在他看来,“十四五”期间,储能产业新增装机速度将呈现“前慢后快”的发展态势。
多重因素影响下,储能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此前投资主体会倾向于选择有业绩、做过相应案例的供应商,或者产品品质参数较好的企业。经历这轮涨价后,拥有锂矿等金属资源、具备充足电芯供货能力的企业,其竞争力将得到提升。”陈超认为,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将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新能源企业而言,储能是项目强配的附属品。20兆瓦时项目3000万元的初始投资成本预算,要求储能系统价格不能超过1.5元/瓦时,因此只能选择价格便宜的产品,这会埋下安全隐患。”业内专家强调,在项目成本上涨的情况下,更要警惕超低价投标带来的安全问题。
多方向齐发力降本增效,摆脱单一技术路线掣肘
前有原料涨价压力,后有市场降本需求,储能企业该如何应对?
今年开年以来,储能电池企业开启了新一轮扩产潮。中创新航1月分别在广州、江门各投资200亿元规划建设储能基地项目;3月,宝丰集团200吉瓦时锂离子储能全产业链项目开工……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锂电池领域的投资额高达数千亿元,累计扩产超500吉瓦时。与此同时,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华友钴业在内的产业链厂商正在加快“抢矿”,以尽快摆脱原材料涨价的掣肘。
陈超表示,储能系统供应商应通过技术进步,如提高电压等级、减少串联电池个数、优化系统降温等方式提高产品一致性,不断降低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
田庆军认为,储能企业应当在“性能、安全、降本”三个方向齐发力。他表示,随着储能价格机制逐步厘清,加之各地电力市场正在稳步建设,按效果付费将倒逼储能企业持续提升产品性能,比如提高电芯能量密度、提升电池一致性、降低辅助系统能耗。“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对发电功率和电价实时预测,可实现多源多交易品种协同,为业主提供最优的充放电策略,保障储能电站的收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发展多种技术路线的储能电池也是一条有效的降本之路。中科海钠创始人胡勇胜认为,钠离子电池原材料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成本低廉,且钠、锂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储存机制相似,可以沿用现有锂离子电池的材料及电芯生产工序和生产装备。“钠离子电池是非锂体系电池的首选,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锂资源短缺引发的储能电池发展受限问题。”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12-15 10:59:13
2022-12-15 10:53:16
2022-12-15 10:53:02
2022-12-15 10:47:24
2022-12-15 10:47:13
2022-12-15 10:41:26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12-15 10:53:20
2022-12-15 10:53:07
2022-12-15 10:47:29
2022-12-15 10:47:17
2022-12-15 10:41:31
2022-12-15 10:35: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