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国碳市场开放「福布斯富豪榜」

时间:2022-11-21 18:11:20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中国碳市场开放「福布斯富豪榜」,关于中国碳市场开放「福布斯富豪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月2日,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大容量海上风电场项目——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为大湾区碳达峰按下加速键。 新华社发

很多人并不知道,特斯拉赚钱,卖车只是小头,大头是卖碳排放权。整个2020年,特斯拉通过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得了1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同一时期,公司的净利润只有7.21亿美元。这也让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发现,原来“卖碳”是能赚钱的。这件事,中国正在加速推进。中国于16日上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首批纳入市场的2000多家发电企业可入场参与交易,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首日成交410万吨成交额2亿余元

根据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安排,注册登记系统设在武汉,交易系统设在上海。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当日成为市场焦点。总经理刘杰表示,希望全国交易启动后,进一步扩大市场参与行业和交易主体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引进更多投资者,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碳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

在湖北武汉,百余名来自中国各地的政府部门代表、行业机构代表及专家学者参与了减碳主题国际会议,并连线观看全国碳市场开市交易情况。

开盘后仅仅几分钟,挂牌协议交易已经累计成交了45万吨,成交额达到了2200多万元。随着新交易的不断达成,成交量和成交价都在不断刷新。

下午3时,首日交易结束。当日成交量410.4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中石化、申能集团、浙能集团、华润电力等企业参与了全国碳市场首日交易。

后续钢铁、化工等行业继续纳入

根据世界银行相关报告,全球约有60个国家、地区或地方采用碳定价机制。分析机构认为,中国的碳市场上线交易,将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增添新的动力和信心。

中国是全球碳减排、碳中和的坚定践行者。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最近表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中国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的。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地方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达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人民币。

“随着后续钢铁、化工等行业继续纳入,中国碳市场对全球减排的贡献和影响必将更加重要。”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说。

焦点

A

“二氧化碳”为何要花钱买?

碳交易,其实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市场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权(减排量)交易。在控制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具备了商品属性。

《京都议定书》约定减排的6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从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看也是最大的。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往往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统称为“碳交易”。参与碳交易的企业一般分为两种:强制参与的重点排放单位和自愿参与的减排机构。它们各自可用于交易的“碳”分别是碳配额和碳减排量。

重点排放单位的碳配额,也就是碳排放权,由政府强制限定。政府会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业务内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目前主流的配额分配方法有行业基准线、历史强度法和历史排放法。

而自愿减排单位则是主动通过新能源、碳汇等方式进行减排,经过国家审核批准后,可以在碳市场中出售其碳减排量,供实际排放量超出碳配额的企业购买。

B

为什么要建立全国碳市场?

从地方试点,到全国市场启动,我国碳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将对市场各方产生重要影响。

16日,记者在上海见到了来自中国华电集团碳资产运营公司的交易员张壮。“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前,我们各地电厂的碳配额只能在本地区进行流通,不同试点区域的价格不一、规则不同,也给我们发电企业的碳资产运营带来不少问题。今天全国碳市场上线,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电厂的碳配额进行统一运营和调剂,有助于集团的跨区域平衡发展,也激励我们不断升级改造发电技术,实现绿色转型。”张壮说。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说:“全国碳市场开启最大的好处是我们以后拥有碳排放定价机制了,用市场和价格机制来调节排放权的使用。”以碳交易市场为主的碳定价是一种可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并协同起来的有效工具,可以同步解决资源环境、经济增长、绿色发展等层面上的失衡问题。

华宝证券研究认为,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对于造成碳排放的经济主体及消费者来说,其后果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显现的碳排放并不会对自身造成即时、明显的消极影响,因此减排的内在动力不足。而通过经济手段将碳排放量化、资产化,通过市场机制使其对生产消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就能成为主体主动减排的内在动因。为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碳排放量化并定价,而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是碳定价机制的一种。

C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根据测算,上述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40亿吨/年,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碳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这个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到底有多大?

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第70版)》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各地区碳排放量普遍减少,全球碳排放量下降至322.8亿吨,其中,我国碳排放量达到98.99亿吨,占比30.7%。也就是说,7月16日,我国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已覆盖了40亿吨的年碳排放量,约占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的12.39%。

除电力行业外,“十四五”期间,全国碳交易市场将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其他数个高耗能行业。据国金证券研究报告,这些行业全部纳入后覆盖的年碳排放总量预计在80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70%-80%。可见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模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

全国碳市场对中国碳达峰、 碳中和有哪些作用?

7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全国碳市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

二是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和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

三是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促进增加林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补偿,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四是依托全国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

赵英民表示,国内外实践表明,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特定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与传统行政管理手段相比,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并且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生态环境部答南都:不再支持地方新增碳市场试点

7月14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关准备工作。

关于全国碳市场和地方试点的异同,李高解释,全国碳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的设计原理是一样的。全国碳市场明确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有步骤地建设。同时,全国碳市场在覆盖范围、准入门槛、配额分配方面的制度设计和试点市场有一定的差异。

全国碳市场从发电行业起步,今后,工作重点将转向确保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效运行。

李高表示,地方碳市场要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目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加地方碳市场的交易。要避免一个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此外,在具体过渡的时间表、路线图方面,还要根据全国碳市场发展、根据地方试点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

■我国碳市场发展历程

十年试点,为八大行业逐步纳入打好基础

从2011年7个地方碳市场试点至今,我国碳市场经历了10年的探索历程。2011年国家发改委宣布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7省市设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于2013年率先建立,之后其余几家试点交易市场也在一年内相继建立。

几年来,这7省市的碳交易试点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生态环境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达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全国碳市场首批仅纳入了发电行业,但“十四五”期间,八大高耗能行业余下的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电力和航空等或将全部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这一做法也较为符合国际经验。根据东吴证券预估,未来配额分配方法可能都会以基准线法为主,即按照单位产量分配,能耗效率而非总产量或将成为关键因素。不同行业之间的配额可以相互交易,形成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据赵英民介绍,结合国家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生态环境部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因此,这些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核查工作也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为做好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的基础准备工作,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委托相关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

相比国际碳市场我国试点碳价普遍偏低

我国试点碳价历史最高点为122.97元/吨(深圳),最低点为1元/吨(重庆);而欧盟EUA碳配额现货碳价历史最高点为47.91欧元/吨(折合人民币约380元/吨),最低点为2.68欧元/吨(折合人民币约22元/吨)。截至4月29日,我国碳试点碳价为5.53-42.02元/吨之间(其中深圳碳市场碳价最低,为6.44元/吨,北京最高,为47.6元/吨),而同一天欧盟EUA碳配额现货结算价为47.91欧元/吨(折合人民币约380元/吨),为我国碳试点碳价的9-68倍。

从整体碳价变化趋势上看,国内碳试点平均碳价从2013年到2017年呈下降趋势,之后到2020年有所回升,除深圳和福建外,其他碳试点年平均碳价也均表现出这一特点。同时从2021年开始,各试点碳价有趋同趋势,若剔除碳价低于10元/吨的深圳及福建碳市场,碳价在近3个月内基本介于20-50元/吨之间波动。

采写:南都记者 唐静怡 见习记者 宋凌燕

综合新华社、央视网、中新网、南方 、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解放日报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