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1:41:07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北京的非遗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关于北京的非遗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崇文门外有一地名叫做花市,这个地方从乾隆年间就得此名,延续至今,地如其名,从清朝开始这里就有许多的花庄、花局、花作,周边多数家庭都以扎制绢花为业,逐渐形成了制花、售花一条龙的规模化服务,因此得名花市。这片地区多卖北京绢花,也称“京花”,北京绢花以丝绸、绫绢、电力纺、洋纺、绉纹缎等为原料,做工精细,技艺精湛,堪比真花。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绢花的故事,据说当年杨贵妃不幸染病,病愈后额头留下了疤痕,为了遮住疤痕,杨贵妃令宫女每日采摘各色鲜花戴在头上,花无百日红,额头上的疤还未消除,鲜花已难觅踪迹。杨贵妃身边有一个伶俐的小宫女,心灵手巧,用宫里的丝绸做了绢花,以假乱真,杨贵妃甚为开心,绢花也就在宫内流行开。
其实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丝织物制花的技艺,据《事物纪原》记载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花草”,民间有“以剪花为业,染绢为芙蓉,剪梅若生”,由此可见绢花在此时就已经得到了发展。清初,大批的制作绢花艺人涌入北京,各种花式频出,宫内外的妇孺皆喜佩戴。
根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康熙三十二年清宫内府所立的“花儿作”,专司承造各色绫、绸、纸、绢、通草等材质的供宴花、瓶花等,且已形成规模。《旧都文物略》中记载:“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千家以上。”
绢花因其四时不败,有着长长久久、青春永驻的寓意,备受欢迎。清初满族女子流行在头上梳两个横长髻,也被叫做“小两把头”,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清中后期宫内嫔妃也愈发重视装扮,特别是对头饰的需求增多,小两把头也就越显素净,“旗头”这种头式逐渐取代了小两把刷。
《旧都文物略》中记载:“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之妇女最喜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旗头宽大,可以戴更多的饰品点缀。一墙之外的市井也开始流行戴绢花。据史料记载,每逢腊月,小贩们便背着约二尺长、一尺宽、四寸高的硬纸匣子在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兜卖绢花,花匣内插有“福寿字”、“八仙人”、“福禄寿三星”等丝绢蒙面彩画的供花,专供除夕敬神、接神之用。北京过去有“花儿金”、“花儿高”等著名绢花世家,其中“花儿金”是金桂、金文广、金宝顺、金玉林祖孙四代的统称。
据《旧都文物略》记载:“光绪间有金姓者,制纸质盆花及瓶花精巧无匹,人呼为‘花儿金’,至今此业尚无出金姓右者。”。“花儿刘”是清朝艺人刘亨元,他制作的绢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
“花儿金”擅长替花,曾被后宫妃子追捧。“花儿金”的第四代传人金玉林,更是将头上的答花移到了“盆中”,菊花、牡丹、月季,不管什么花儿,都可以用绩罗绸缎做得栩栩如生。
2008年北京绢花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址保护项目名录,同年6月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为保护这项非遗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东花市街道办事处还为此特地成立了公司,北京绢花技艺的传承人滑树林、徐汶静等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为绢花贡献自己的力量。
右上角 关注,北京民俗专注民俗文化类内容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投稿 / 认识民俗君,请加微信:beijingminsu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12-07 11:41:02
2022-12-07 11:35:14
2022-12-07 11:35:02
2022-12-07 11:29:17
2022-12-07 11:29:02
2022-12-07 11:23:34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12-07 11:41:07
2022-12-07 11:35:06
2022-12-07 11:29:07
2022-12-07 11:23:39
2022-12-07 11:23:07
2022-12-07 11:17: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