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大同市南关唐墓地址「山西大同发现的古墓」

时间:2022-11-24 10:59:27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大同市南关唐墓地址「山西大同发现的古墓」,关于大同市南关唐墓地址「山西大同发现的古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同市南关唐墓

《文物》2001年07期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2000年3月,大同市电力公司在市区南关建职工住宅楼时,于10号楼基内发现古墓葬。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得知情况后速派员前往,对施工所占地段(8、9、10号楼基)进行全面钻探,并对所勘探出的15座古墓葬(编号Ml-M15)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这批墓葬位于市区南关迎宾西路南端,市中行办公楼南面的高坡地带(图一),排列有序,无打破叠压关系。墓口皆开在0.3~0.6米的土层下,墓葬形式有砖室墓(M3、M7)和洞室墓两类,而洞室墓又可分为刀把形(M6、M14、M9、M11)和直壁形两种。竖井式墓道均开在洞室南侧,底呈缓坡状,向墓门方向倾斜,开口大于墓底,呈南宽北窄梯形状。方向为172。~186。。洞口封门皆以未经烧制的土坯封堵。墓内填土为五花土,未经夯打。以单人葬为多,夫妻合葬墓2座,即M9、M14。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仅M8一例为仰身曲肢状。葬具除M14.M4有棺外,其他墓葬均未发现有板灰痕迹(见表一)。以下将几座保存较好,且有代表性的墓分别介绍。

1.M3北邻M4,竖穴墓道砖室墓,方向185。。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用长、宽、厚为30、16、6厘米的灰色粗绳纹条砖,以三顺一丁砌筑墓壁,残高1.26、东西长3.2、南北长3米。甬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长方形。早年遭严重盗扰,器物碎片及骨架零乱散置于墓室各处。无铺地砖。随葬器物有陶器、铜耳挖及“开元通宝”钱。

2.M14曹氏墓,北邻Ml,竖井式墓道土洞墓。平面呈“T”形,方向182。。墓道位于洞室南端,长2、宽0.75~0.66、距现地表深3.08-3.2米。墓口用土坯砖封堵,洞室平面呈圆角梯形。生土“凹”形棺床,高出墓底0.14米,上置一棺,长约1.76米,宽、高不明。棺内葬二人,现存骨架二具,头西脚东,仰身直肢,随葬器物置于墓室西南角,墓道上口距墓底0.65米处,岀土墓志1合及“开元通宝”钱[枚(图二)。

3.M9东邻M10,竖穴墓道洞室墓,平面呈曲背刀把形,方向182。。墓道位于墓室南端,长1.8、宽0.64-0.74米。墓门以土坯封堵。墓室位于墓道北端,拱形洞顶高1.78、底距地表3.48米。“凹”形生土台高0.22米,西部置骨架二具,头南脚北仰身直肢状,应为夫妻合葬,无棺木痕迹。随葬器物置于洞室中部及死者附近,墓道内放置墓志1合(图三)。

4.M4南邻M3,竖穴墓道土洞墓,方向183。。墓道位于墓室南端,长1.97、宽0.76~0.89米,斜坡墓底,距现地表深3.05-3.36米。拱形顶,洞高0.64~1.08米。洞室平面呈梯形,长2.7、宽0.54-0.86米,内置一棺,长1.75、宽0.4-0.58米。死者为女性,仰身直肢。随葬器物置于洞室南端和棺内(图四)。

二 随葬器物

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个别墓中随葬有铜镜或几枚铜钱、饰件等。随葬器物位置,一般是陶罐、陶壶置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即置于墓室南端,小件器物放于棺内尸身旁,铜钱置于死者口内或手上。

1.15座墓共出土陶器19件,质地为泥质灰陶和红陶,采用轮制与模印粘贴相结合的手法。大部分器物表面都是先施白色陶衣,然后以红、黑两色描画彩绘。

I式塔形陶罐6件。标本M6-1,泥质灰陶,轮制,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均能分开;盖圆形子口,上有宝塔形纽;罐圆唇外卷,口微外撇,圆肩鼓腹,下腹稍内收,平底,器座呈喇叭形。通体挂白色陶衣后加彩绘,盖绘红彩,罐身四周以墨线勾绘牡丹花四朵,填以红色颜料,肩部绘花瓣四朵,座绘牡丹花5朵。通高49.8、口径16.2、最大腹径31.2、座径15-23.4厘米(图五:)。

II式塔形罐2件。标本M14-1,素面泥质红陶,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形制与I式同,只是在罐的肩腹部模印粘贴六朵单瓣覆莲和6组兽首纹。通高58.2、口径19.2、最大腹径36厘米(图七)。

III式塔形罐1件。标本M4-1,泥质灰陶,由盖、罐、座组成,均能分开。盖圆形子口,盖面上隆,顶作塔形纽;罐圆唇外卷,上腹圆鼓,下腹斜直,小平底;喇叭形底座,整体造型较Ⅰ、Ⅱ式瘦长。通体施白、黄彩弦纹带,上以墨线勾覆莲纹。通高55.8、口径14.4、底径12.4、底座口径12.5~31.5厘米(图五∶2)。

Ⅳ式罐1件。标本M8-1,泥质灰陶,轮制,素面,圆唇敞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肩腹部以白色颜料分绘三朵牡丹花,通高21.1、口径9.2、底径12.3厘米(图五∶5)。

壶3件。标本M4-2和Mll-2.泥质灰陶,素面,口部捏成三瓣状,细高颈,圆肩鼓腹,平底,沿、肩各捏制"U"形带穿纽,桃形器盖与壶口组成风首状,壶座呈束腰喇叭口。通高62、腹径24.6、底径13.8、座径25.8厘米(图五∶3、4)。

钵1件。标本M12-1,泥质灰陶,轮制,素面,方唇敛口,圆肩鼓腹,平底。通高15.6、口径8.8、腹径18.8、底径11.8厘米(图五∶6)。

三彩罐1件。标本M2-1,泥质红陶胎,圆唇敞口,短粗颈,圆肩鼓腹,平底。通体施黄、绿色釉,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及底,有蜡泪痕。通高11.7、口径10、腹径14.8、底径8.25厘米(图五∶7、图六)。

2.青釉注壶1件。标本M9-1,喇叭形口外激,细颈,溜肩,椭圆形深腹,双带形曲柄与颈肩相连,肩部与柄对应处有圆柱形短流,底呈实足圆饼状。施釉不及底,无蜡泪痕。底足露胎,胎体厚重。青色釉质细腻,晶莹鲜亮,有细微冰裂纹,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通高11.7、腹径8.1、口径4.5、底径4.8厘米(图八)。

3.铜器27件,有镜、带扣、带饰、耳环、钗、铜钱。工式镜1件。标本M4-2,雀绕花枝镜,圆纽,八瓣菱花形。内切圆形,钮外四禽鸟,四折枝花相间环绕,两金鹃展翅飞翔,两雁羽翼未张呈站立状,花枝均四叶两花荷,边缘展翅的四蜂蝶与四朵两叶一苞折枝花相间排列。器表呈银白色,最大直径9.4厘米(图一一∶左)。

Ⅱ式镜1件。标本M1-2,八出葵花形,圆纽。纽外四组不同的大花枝并蒂分为两瓣,四瓣花苞有两对相似,为绽开的蓓蕾,一瓣为蓓蕾初绽,一瓣含苞未放。直径18.2厘米(图一○)。

Ⅲ式镜1件。残,标本M6-2,方形圆角,素宽缘,缘下饰联珠纹,角做卷云纹,内切三圆区,由纽座向外做直棱线,内镌写"天门"、"天贼"、"天财"及"吉"、"凶"日期等(图---∶右)。

铜带扣1件。标本M13-2,椭圆形铜环与铜片相连,两侧有轴,可自由转动,环内有卡孔舌(图一二∶2)。

铜带饰5件。分两式,Ⅰ式1件。标本M13-4,一端呈半圆形,一端为方形,近方形处做矩形孔,近圆处做两钉孔,长2.9、宽2.1、厚0.1厘米。Ⅱ式4件,标本M13-3,长方形,四角各有一钉孔,近边处做矩形孔,长3、宽2.8、厚0.1厘米(图一二∶3)。

铜耳挖1件。标本M3-1,一端为镊状,另端为耳勺形,长12厘米(图一二∶6)。

铜钗2件。标本M9-4,首端为椭圆形,双股相连,长8.8厘米(图一二∶4)。

铜钱15枚。标本M9-2和M14-3。五铢钱二枚,直径2.45厘米;开元通宝钱13枚,直径2.4厘米。

4.铁剪1件。标本M4-5,残,交股剪刀状,残长7.8厘米(图一二∶5)。

5.骨梳1件。标本M11-4,梳背呈半月形,齿已蚀,通长9.3厘米(图一二∶1)。

6.墓志3合。形状大小相同,标本M14-7,用长35、宽36、厚5.5厘米的灰色粗绳纹方砖,盖盈顶,上墨书"曹氏墓志"四字,志面竖行楷书,12行(图九)。

三 结 语

这次发掘清理的唐墓,是本地区首次发现数量最多的一处唐代墓地。过去大同地区唐代墓葬见于资料的仅有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三座,且没发现有任何纪年性的文字。从墓葬排列次序、结构及方向基本一致等特点分析,应属同一时期的墓葬;此次出土的三合墓志,由于是以墨书在砖面上,大部分志文已漫滤不清,仅从M14的一合墓志中依稀可辨∶"曹氏慕志"及"四百六十二甲□□永贞元年一月□日迁衬于军□□三里……"等字。即死者曹氏,迁葬时间是永贞元年(805年),刀把形土洞室和座身分离式的塔形罐又是唐代中晚期较为流行的做法和随葬品,因此我们把这处墓地的时代定为唐代中晚期。鉴于墓型小、葬具简陋、随葬品少的特点,蒸主身份应为一般的平民。大同地处雁门关外,唐代在此设置云州,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接触最多的地方,素为临边用武之地。这批莫葬的发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经过安史之乱,潘镇割据,战争频繁,形成赤地千里,百业萧条的衰败状况,也为研究该地区丧葬习俗和考古断代提供了实物资料和标尺。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