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土壤” 土壤修复赛道正在加载 产学研模式构建修复技术“生态圈”

时间:2022-08-25 13:06:17来源:化工仪器网

今天,聚焦化工小新为大家分享来自化工仪器网的《 土壤修复赛道正在加载 产学研模式构建修复技术“生态圈”》。

前不久,江西省生态环境厅通报6起省级环保督察典型案例。其中,三市被指出矿山修复滞后,还存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和农业化肥用量不实的问题。一系列报道让“土壤修复”这一关键词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

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化生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保障粮食安全。破坏再修复的成本远远高于人类经济生产活动的盈利。对一些工业项目来说,更是如此。开篇提到的矿山修复工程量巨大、成本造价高,常常会面临着缺乏深层土壤修复技术问题以及资金漏洞。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已经开始,如何进一步解决不同产区的土壤问题,恢复土壤肥力成为从业者的思考要点。

修复之困

土壤与人类福祉休戚相关,支撑着粮食安全。全球95%的食物直接或间接产于土壤。此外,土壤在抑制全球变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储存了1.5万亿吨有机碳,调节着温室气体排放。然而,土壤如今却演变成一项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拉开了土壤污染治理的帷幕;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标志着土壤治理与修复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

然而考题不止一个。刚刚“持证上岗”的土壤修复迎来“技术大考”。由旧变新,由坏转好,困难重重。因此,土壤修复的技术要求远高于预防和检测。

以赣州稀土矿土壤修复为例,因为稀土开采方式,采矿区土壤盐碱化;土壤酸化和氮元素缺失。稀土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一系列“后遗症”随之而来。

原地浸矿工艺是修复矿山土壤的有效措施。其避免了破坏矿体和植被,减轻了矿区的水土流失。但原地浸出稀土的同时,硫酸铵溶液注入山体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如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以及水土保持带来长期困扰,提高了对污染水土的治理难度。保守的修复技术难以解除根本。而对于层出不穷的多项问题,针对性修复方案不足更是成为了一道修复障碍。

不容忽视的是,“治疗”过度也易伤害土壤根基。土壤发育和养成肥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量施肥、打农药等粗放“治疗”方式易导致土壤板结、耕地退化。彼时,技术力量和人才支柱缺失,延长了可修复土壤的“病期”。

产学研三路探索

攻关关键核心问题还需要社会多方参与,探索新形势下的研究路径。产学研模式为土壤修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产业方面,国内土壤修复头部企业之一江苏盖亚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盖亚科技”)近日宣布完成亿元B轮融资。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高端装备及专业技术研究及创新。截至目前,盖亚科技参与及完成了1600多个场地调查项目和80多个场地修复项目,共申请国家专利230余项,专利覆盖土壤修复全产业链。

在高校方面,2019年我国首个土壤修复院士工作站成立,推动土壤修复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为土壤管控提供技术支撑。工作站将聚焦土壤修复材料、生物修复技术、生物有机肥及生物菌肥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等六大板块内容,发展支持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的功能材料,实现绿色可持续土壤修复的目标。

在科研院所方面成果不断。土壤修复中关键一项就是增强土壤抵抗力。早在2016年,甘肃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的土壤修复团队利用近40年的土壤监测调查,初步总结了甘肃省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和肥力演变规律,这为土壤增强抵抗力、土壤培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时至今日,成果在不断更新。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东华大学的两支队伍强强联合,利用烟草废液和废铁渣为原料制备出铁基碳微球,为镉污染水体和土壤修复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截至2020年末,各省市已公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涉及需修复地块仅500余块。土壤治理与修复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实践的成绩显著,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绩。

亿万级赛道已加载完毕?

土壤修复行业在我国算是新兴行业,但与新能源、生物医药相比,其较为冷门。但土壤修复的“含金量”却并不低。

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通过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国采招网等公开途径统计,2019年公开招标的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类项目约250个,项目金额约100亿;2020年,全国土壤修复项目数量为668个,同比增长89%。同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针对工业污染地块,鼓励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十四五”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入新阶段,将深入实施“保护、预防、管控、修复”四大行动。一系列数据和政策都昭示着我国的土壤修复产业将迈入全新阶段。

此外,土壤修复也是条特殊的赛道。就国内环境来看,上海环境、建工修复、光大环境等国资公司一直处于前列。科研院所、国际土壤修复企业、合资公司分庭抗礼。例如2020年迈科珍研发了微生物菌群吸收重金属进而改善土壤的技术,正式进军中国市场。目前,通过农业部审批,其技术已用于北京、山东、河南、湖南等20个省份180块污染土地的修复和改善,总面积超过12万亩。而上文提到的盖亚科技是行业前二十名中唯一一家拟上市的民营企业。

整体来看,随着环境修复行业政策的完善,技术不断精进,行业研究的落实以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一条新的万亿赛道正在崛起。分析当前的行业情形不难发现,想要加入赛道,仍需要以创新技术为基石,形成产学研模式,打好万丈高楼基础,静候时机。

(资料来源:财新网、36氪、人民网、新华网、科技日报、光明网、知乎等)

好了,关于“土壤” 土壤修复赛道正在加载 产学研模式构建修复技术“生态圈”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