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09:02:31来源:网络整理
放线菌是具有细菌、革兰氏阳性和真菌特性的原核生物。由它们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病统称为放线菌病,多发于颈部、面部、胸部和腹部。它是缓慢的,特征是瘘管和带有硫样颗粒的脓液。本文简要概述了放线菌。
放线菌是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之间但与细菌接近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具有细菌特性。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病统称为放线菌病,最常见的类型有颈部(55%)、腹部(20%)和胸部(15%)。疾病可侵入血管并沿血流扩散到大脑和其他内脏器官;化脓性病变常直接扩散至组织,形成窦道,排出脓液并带有硫磺样颗粒。
放线菌病不具有传染性,男性发病率高放线菌是细菌还是真菌,男女之比为3:1,城市人口发病率为农村人口的1/10。放线菌病起病隐匿,症状不特异,易误诊。
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
1877年,科恩首先描述了放线菌,并从人泪腺感染病灶中分离出丝状致病菌链霉菌;随后,哈茨发现了一种寄生在牛身上的厌氧牛放线菌,从此放线菌得以建立;后来发现了好氧腐生放线菌。美国学者Waksman于1984年将好氧腐生放线菌定名为Streptomyces,以区别于放线菌,而厌氧寄生菌仍保留原名放线菌。这种分类系统目前在中国也有使用,克拉西尔尼科夫将两者归为放线菌纲。
放线菌属于细菌界(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包括10个亚目40科,放线菌就是其中之一。小单孢菌属、分枝杆菌属、诺卡氏菌属、短杆菌属、链霉菌属等
放线菌多为病原菌,仅有营养菌丝,直径小于1μm,有横隔,可破成V形或Y形体,无气生菌丝,不形成孢子。放线菌一般为厌氧或兼性厌氧菌,引起牛颌部肿胀病的牛放线菌是该属的典型代表;它还包括放线菌衣藻,它寄生于人体并可能导致死后感染。颌骨肿瘤和肺部感染。放线菌的生长需要丰富的营养物质,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血清或心脑组织提取物。放线菌有许多相似的微生物,属于放线菌目。
放线菌病的临床特点
放线菌病的基本病理是慢性化脓性炎症伴脓肿形成。病理特征为多发性脓肿、瘘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和纤维化。病原菌侵入后,首先在组织中浸润白细胞,形成多个小脓肿,有的相互融合,有的形成交通窦;脓液和鼻窦分泌物中可见硫颗粒。疾病晚期出现慢性肉芽组织增生和邻近组织纤维化;脓肿周围有急慢性炎性肉芽组织,部分纤维化形成瘢痕。
面部和颈部放线菌病
颈面部放线菌病的特征是脓肿、窦瘘形成和组织纤维化,通常为缓慢进展、无压痛的硬化性肿块,演变为多个脓肿、瘘管和引流窦;少见表现为急性化脓性感染,呈波动性,化脓性肿块进展迅速。该病的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和肉芽肿病非常相似。但颈面部放线菌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受解剖障碍(包括筋膜平面或淋巴引流)的影响,不受多窦道形成的影响,并持续扩散;其次,放线菌会利用组织损伤或黏膜。伤口侵入邻近结构、牙齿感染以及口腔和颌面部创伤是放线菌病的常见前兆事件。诱发本病的因素包括:龋齿及拔牙、牙龈炎及牙龈外伤、恒牙萌出时感染、免疫抑制、肿瘤或放射造成的局部组织损伤。
腹部放线菌病
腹部放线菌病以进展缓慢、乏力、体重减轻、腹痛等症状为特征,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块,检查可见窦道或瘘管。由于放线菌病的罕见和非特异性症状,以及与恶性肿瘤和结核病的相似性,术前诊断困难,术前诊断正确率往往不到10%。因此,对于有全身症状或非特异性腹部症状或腹部包块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放线菌病。
腹部放线菌病的诱发因素包括:近期腹部手术史、外伤、肿瘤形成或内脏穿孔;也有大量关于腹腔和盆腔放线菌病的报道与使用宫内节育器有关,这可能是由线虫进入腹腔引起的。
胸部放线菌病
放线菌常寄生于人体口腔黏膜、牙龈、扁桃体、结肠等部位放线菌是细菌还是真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因吸入口腔分泌物而侵入呼吸道,先引起支气管病变,继而侵入肺部薄壁组织。因食管病变扩散至纵隔,或腹部感染经横膈膜累及胸膜和肺,引起肺部化脓,并经叶间和胸膜侵入胸壁和肋骨,形成窦道;还可侵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播散。胸放线菌病常侵犯肺门或肺底部,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感染,如不规则发热、胸痛、咳痰带血等。有硫颗粒,也可与胸膜粘连、心包炎有关。
脑放线菌病
脑放线菌病通常分为局部型和弥漫型两种。局限性型表现为厚壁脓肿和肉芽肿等,多见于脑部,也见于第三脑室、后颅窝等,引起颅内压升高;颅神经受累可引起恶心、复视、视网膜出血等。弥漫型表现为单纯性或脑脓肿,也可表现为硬膜外脓肿、颅骨等。
皮肤放线菌病
皮肤放线菌病是由皮肤与病原菌直接接触引起的。起始为皮下结节,软化破裂形成窦道,可向周围扩张,呈卫星状;破裂后形成瘘管,脓液见硫磺颗粒;还可侵入深层组织,局部纤维化,瘢痕形成。
治疗策略
放线菌病的治疗措施 目前,推荐大剂量作为放线菌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没有明显化脓或瘘管形成的轻度感染患者,通常青霉素V2~4g/d分4次口服或阿莫西林500mg口服,每日3次,持续2~6个月;替代药物,如抗生素、红霉素等。
对于术前确诊的患者,青霉素仍是首选的初始治疗药物。通常,青霉素 G 以 10 至 2000 万 U/d 的剂量分次静脉内给药,每 4 至 6 小时一次,持续 4 至 6 周。随后,青霉素V口服2~4g/d,分4次给药,持续6~12个月;同时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临床或病理缓解情况指导治疗。
对于更复杂的患者,为了达到根治性,通常需要手术切除顽固的纤维化病变,或者需要对持续性窦道进行造口以加强引流。
简而言之,放线菌病的特点是发生颈部、面部、胸部和腹部,向周围组织扩张形成瘘管,排出脓液带有硫样颗粒。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放线菌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参考资料:
[1]综述:放线菌病10年误诊及研究进展,临床误诊误治,2017,30(4): 5-9
[2] 齐晓丽,吴迪,任平,等。腹腔放线菌病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6, 23(2):127-129.@ >
[3]Cho J Y. 仿留根尖治疗放线菌病:一例混淆案例[J]. J Korean Assoc Oral MaxillofacSurg, 2016, 42(4):205-208.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08-09 08:48:11
2022-08-09 08:05:12
2022-08-08 20:59:25
2022-08-08 20:16:36
2022-08-08 20:16:17
2022-08-08 19:33:03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08-09 08:48:16
2022-08-09 08:48:06
2022-08-08 20:16:40
2022-08-08 18:50:29
2022-08-08 17:24:27
2022-08-08 17:2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