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7 18:02:23来源:互联网
化工宏观周期景气修复:十年中周期看全球化工业经历三轮景气(每轮景气2年),18H2转入下行通道,20H1在新冠冲击下全球化工PMI触底,随后20H2在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刺激下迅速恢复至景气高点,下一轮景气周期或已拉开序幕。分终端看2020年复苏是主旋律,地产链方面美国新房销售强势反转;汽车方面,2021年国内乘用车市场有望维持正增长;其他消费方面,海外社零增长重回景气高点,“宅经济”行业受益,中国“出口替代”作用显现。
需求持续复苏,化工价格有望延续景气:2020年全球化工品产量增速大幅下滑,而终端消费快速复苏,2021年化工品价格有望重启新一轮景气周期。中国成为生产端复苏最快的经济体,相较全球其他地区,我国化企整体(含非上市化企)在高投资强度带动下表现出了较优的市场扩张性,表明我国化企依然处于成长类赛道。我们认为未来资本性开支密度向龙头集中的趋势或会愈加明显,有利于全球地位的提高以及掌握更强的定价权。2021年在全球化工品需求向好、油价中枢提升带动库存回补、美国贸易战加征关税影响效用边际递减以及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落地等一系列利好助力下,国内化工行业基于相对出色的成长属性,有能力、有希望迎来新一轮增长。
关注化纤和油价的修复空间和弹性:2020年化工产成品存货快速去库下,短期内被动补库阶段或已接近尾声。分行业看,2021年复苏预期下纺服海外需求有望上行,补库空间大,而国内化纤行业低库存现状下,Q4部分产品价格已出现景气底部反转迹象,未来有望迎来景气修复。同时油价未来有望在成本端抬升的判断以及“社交经济”恢复带动出行需求增加的假设下重塑景气。
1.海外有望延续复苏,看多化工景气
1.1.化工宏观周期景气修复,终端市场复苏
纵观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受新冠冲击后经历了上半年的短期封锁,尽管供给需求端均受到全面打击,但随着各国经济陆续解封,叠加天量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刺激,全球制造业PMI在Q1快速探底后陆续恢复景气。中国全民防疫成效显著,提前全面复工复产使制造业率先复苏,欧美紧随其后,日本较弱。反映在化工行业也是如此,近十年来,据化工PMI,全球化工业经历09-11H2、13H2-15H1、17H1-18H2三轮景气周期(每轮景气2年),基本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刺激、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时间节奏一致。2020H2全球化工PMI快速恢复,10月为56.6,同比+6.3,环比+2.7,到达景气高点,下一轮景气周期或已拉开序幕。作为印证,据Bloomberg数据,全球大宗、特种、农资化工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速在20Q2触底后开始回升,经过2019、2020两年下行周期后,2021年全球化工业景气有望转向上行通道。
据联合国环境署2011年数据,全球化工品依终端应用领域可分为建筑与家用(金额占43%)、电子(占19%)、农业(占7%)、纸质包装(占7%)、汽车(占6%)、医疗(占6%)、能源(占6%)等,据此不难理解化工业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
地产链方面,美国新房销售强势反转,欧盟中国也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据房地美数据,自从20Q1疫情席卷美国以来,按揭利率开始持续下行,7月后始终处于3%下方,美联储的无限量EQ下主要房贷市场利率12月以来再次刷新自1971年以来的新低,低利率叠加“宅家抗疫”催生的住宅升级需求推动了市场的热度,新房销售同比创新高,相比之下,中国“房住不炒”基调未变,“稳”字当头。
汽车方面,2021年国内乘用车市场有望维持正增长。全球乘用车销量总体呈现V型复苏,欧美较弱,而中国Q3以来乘用车销量同比正增长极大地巩固了行业内信心。汽车消费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随着疫苗上市以及疫情防控将进一步好转,消费和服务业加速修复下,2021年乘用车市场有望维持正增长。中国车市自2018年进入调整期,而美国、日本、德国等进入150辆以上千人保有量以后都经历过类似的调整,调整期3-4年后再恢复上行通道,因此中国与国外市场相比仍然有较大潜力。
其他消费方面,全球扣除汽车后社会零售额增长全面恢复,海外更是达到景气高点,中国“出口替代”作用显现。对主要经济体的社会零售额作扣除汽车处理,海外市场其他终端消费社零额同比在20H1触底后迅速恢复,其中美国个人消费商品支出物量指数再创新高。而社零相关子行业在疫情影响的“宅经济”驱动下出现分化,海外邮购或网购零售额均创出历史新高,而家电、娱乐用品和食品饮料行业月度同比也好于总体零售额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疫情期间欧洲、北美地区主要制造国产能出现缺位,国内相关产品的“出口替代”作用显现,10月份中国出口总额累计同比转正,而防疫物资和“宅经济”商品出口更是大幅增长。社交属性更强的纺服、鞋帽、成品油等行业海外需求恢复相对迟缓,但因纺服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东南亚地区受疫情影响较大,导致20H2大量海外纺织订单向国内转移,出口猛增。2021年随着疫苗上市,疫情防控预期好转,海外“社交经济”下的可选消费行业有望迎来加速修复行情。
1.2.中国化工有望跟随海外复苏迎来景气
1.2.1.全球化工或维持阶段性、区域性供需错配
2020年全球化工品产量增速大幅下滑,终端消费快速复苏局势下2021年或维持阶段性和区域性供需错配。据ACC和VCI数据,截止2020年10月,全球化工品产量当月同比转正,小幅增长约+2.0%,其中大宗、农资和消费化工品录得+3~5%的增速增长;全球化工品产量增速累计同比-1.3%,进一步分地区分析,各主要经济体的化工品产量累计同比为-10~+2%,除中国以外均出现大幅下滑,欧美、日本尤甚。
据纽约时报消息,12月下旬美国国会终于就90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达成协议,规模仅次于20Q1的2.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纾困法案协议之一。该法案目的在于提振美国的医疗体系,以及刺激在新冠疫情重压下陷入困境的经济。2021年海外终端消费持续复苏预期下,短期内化工行业或维持阶段性和区域性的需求强于供给的错配局面。相比之下,中国依托于强大的基层抗疫协调动员能力成为全球化工生产端复苏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化工PMI在2月份探底后迅速反转,化工品产量同比与PPI环比在Q3后转正,生产量指数和新订单指数Q2以来均维持高景气度,而化工行业高景气又是后疫情时代下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替代”的坚实基础。
1.2.2.量价态势良好,景气仍有空间
2020年国内化工品销量、价格同比增速历经疫情短期打击触底后快速修复,在2021年全球供需阶段性、区域性错配局面下,化工品价格有望重启新一轮景气周期。从量价关系图来看,过去十年化工业整体销量增速随经济减速而阶梯下行,在2016-2019年底销量增速来到平台期。2020H1因疫情初期全国范围内停工停产叠加需求端下滑影响,销量增速触底,价格同比下滑紧随其后;2020H2中国疫情得控,化工生产和需求端开始复苏,销量增速同比转正往平台区修复,PPI亦快速回摆,据Wind数据,化工PPI同比5月份触底(同比-9.2%,2012年以来最低)后反弹,11月开始加速(同比缩窄至-3%)。
细分行业看,20H2化工品产销量同比、PPI环比均恢复正增长,其中石油为主的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修复相对滞后,这与疫情影响下“社交性消费”行业需求端复苏滞后步调一致。进一步观察中国化工产业端具有前瞻性的CCPI指数,4月份触底后开始反弹至中枢附近。与2016年启动的供给侧改革导致的量减价增不同,本轮周期价格驱动力在于疫情下全球化工品生产的区域性错配,伴随着国内生产端复苏,2021年化工PPI有望快进至第一象限,重启新一轮景气周期。
我们以化工产品所处价格、价差历史分位和中枢变动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据百川、隆众资讯数据,20H1近65%化工品价格下跌,Q2末价格中枢处于14%历史分位,20H2需求端拉动下,到Q4末,72%化工品相较于Q2末上涨,价格中枢抬升至28%历史分位;相应化工品价差中枢从Q2末25%抬升至34%历史分位,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化工品仍有向上修复空间,部分产品诸如PVC、有机硅DMC、双酚A等叠加供给不足等因素价格价差已快速反弹到历史高位。
1.2.3.全球地位提升,成长性和定价权强化
我国化工产业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积淀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伴随着产业布局和配套不断完善带来的一体化竞争优势,中国在全球化工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臵。
一方面,在全球化工CapEx增速回暖背景之下,A股化企投资表现依然维持较高强度。前期由于逆全球化等原因使得全球化企扩张、投资需求减弱。18年后期,全球化企CapEx增速触底回暖,同比增速站上正增长,但考虑前期绝对额较低,当前的正向增幅并不难理解。反观A股化企,资本性支出集中在18、19年度(主因民营炼化等大额投资集中),20年开始受到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资本支出节奏有所放缓,但依然处于正增长通道。若同样考虑到前期绝对投资额,或可得出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A股化企投资强度得以保持的结论。
另一方面,相较全球其他地区,我国化企整体(含非上市化企)在高投资强度带动下表现出了较优的市场扩张性,表明我国化企依然处于成长类赛道。据Cefic数据,2018年我国关于化学品类的资本开支占全球总额的45%,相较2008年的29%增加了16pct;近10年,世界化学品类资本开支的平均年化增速为6%,我国的资本开支增速为10.6%,高于世界均值4.6pct。高强度的资本开支助力我国成为全球化学品销售市占率最高,增速最快的地区。2018年全球化学品的销售额为3348亿欧元,我国化学品销售额为1198亿欧元占全球份额的36%。以历史纵向来看,我国化学品销售额市场占比从2008年至2018年提升了17.6pct。而表现次之的亚洲其它新兴经济体增速为1.6pct;传统发达国家或经济体市场份额开始逐渐衰减。
2020年受疫情以及“逆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上市化企不仅维持了投资强度,并在“供需错配”的背景下录得较好市占率,逐渐强化行业定价权。在此背景之下,我们认为未来我国上市化企的盈利能力、空间有望进一步提升。盈利预期提升叠加当前利率低位利好,A股化工有条件实现估值提升。
1.2.4.库存时钟:被动补库阶段或接近尾声
以化工产成品库存同比与PPI同比作图可见库存时钟,20 Q1因疫情停工和需求端崩塌导致大规模被动累库,但Q2全国陆续复工复产后需求端快速复苏,化工品价格开始反弹,结合卓创资讯化工品库存数据,国内液体化工品库存在20H2后快速跳水,而固体化工品库存在20Q2快速去库,Q3企稳,Q4又出现加速下行迹象,产成品存货快速去库下短期内被动补库阶段或已接近尾声,未来有望走出16Q2-17H1行情,彼时化工供给侧改革启动后产业链未能及时反应,叠加需求在16年前后有明显翻转,导致库存被大量消化,这与疫情下全球化工品供需错配格局相似。
1.3.化纤和油价存进一步修复空间
1.3.1.化纤:海外存补库需求,国内处库存低位
我国制造业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与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制造业基本同步波动,但后者弹性更大,化纤业尤甚。取2019-12、2020-6及2020-12三个时间节点产成品库存同比作图,20H1疫情初期海内外全面封锁严重打击服装零售,导致化纤制造业快速累库,20H2疫情后期在“冷冬概念”、“印度、东南亚订单转移”及“双十一”、“双十二”等利好推动下纺服行业快速复苏,据Wind数据,11月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累计同比+31%,产业链未及时反应又导致化纤业迅速去库。
另一方面,疫情持续影响下海外20H2服装行业零售复苏进程相对其他“宅经济”行业较为缓慢,美欧日10月服装社零额当月同比-10%、-13%、-10%,同期国内已恢复正增长。而美国批发商服装及面料库存同比也处于历史低位,2021年需求端持续复苏预期下,海外存在补库需求,有望拉动国内服装出口,而我国20Q4末各化纤子行业产品库存及价格现阶段均处于低历史分位,未来上行修复空间较大,其中氨纶、粘胶短纤行业Q4价格出现景气底部反转迹象,建议持续关注。
1.3.2.油价:大概率中枢上行
成本端:结论上我们认为原油未来供应克制,伴随经济活动正常化带动库存持续消化,仍具备走强特征。空间上,2020年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导致出行受限终端需求萎缩,行业被动累库,原油价格跌入历史极值。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价格下跌的同时,向上空间也被打开。当前布油价格处于10年历史价格30%分位左右,若对比2019年布伦特均价,仍有25%左右向上空间。条件上,库存的去化是价格向上弹性的必要条件。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在2020年7月以来开始出现明显去库趋势。当前库存水平已经接近历史5年均值,并不会阻碍油价回升。
供应:OPEC减产协议及执行率双双有效,掌握主动权。前期OPEC历史性减产协议达成。4月13日达成协议分三阶段进行减产,分别为970/770/550万桶/日;6月8日又将970万桶的减产规模延长至7月底;12月4日决定从21年1月起逐步放松减产,每月按实际情况调整,调整幅度不超过50万桶/日。此举有利于油价的缓慢复苏,为未来增量空间打出上限。减产执行方面沙特超额减产,整体OPEC减产达标。2020年10月,OPEC10国减产履行率达到104%。
供应:全球钻机数量处于低位,短期供应恶化可能性较小。全球钻机数量自2018年11月以来持续下行,当前为2009年以来的历史低位。油价是钻井数量的领先指标,当前油价仍处低位,大规模供应增加或不具备条件。美国方面,受疫情影响申请进行Chapter11的油气勘探开发类公司数量在20Q2达到19家,短期内页岩油供应同样受限。
需求:油价预计随出行需求回升。疫情影响下“社交经济”影响相对较为严重,成品油类零售消费全球范围内恢复力度较为缓慢。我国由于疫情防控得力,恢复表现相对较强。结构来看,民航总周转量线性向上,总比增速较为稳定,整体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航煤端需求仍有向上空间。公路端货运恢复强于客运,货运已经基本达到疫情前强度,客运端恢复较慢,预计疫苗普及后生产生活逐渐正常,成品油需求也会随着“社交经济”恢复而相应提升。综上所述,成本端受原油供应克制及库存去化积极影响或可得到持续支撑,终端需求方面受益于疫苗推进使得经济活动常态化及出行需求恢复持续回升,油价有望逐步景气。
2.核心资产:逆势扩张尽显行业龙头本色
2.1.资本开支集中于龙头,结构改善,助力全球化竞争
若从我国化工企业结构性角度观察,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趋势明显。具体从两方面可见一斑:
其一,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强度高于行业水平。从图中可知,自“供给侧改革”后,上市化企资本性开支增速高于行业整体。这从“供改”清退行业高成本、低效率产能的角度并不难理解。上市公司扮演行业“排头兵”的角色,可凭借融资渠道多元化以及行业格局向好带来的业绩弹性等优势建立较强的资本实力,故而在逆市时期更有条件进行资本性开支。
其二,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扩张率分化,优质公司固定资产扩张率优于其他公司。将A股化企按市值进行区分,市值CR15的企业固定资产扩张率在多数时间高于剩余公司。此外,在疫情影响下,市值CR15企业固定资产扩张率达到高点。或可说明在行业景气底部时,头部化企拥有相较于其他企业更优的扩张能力。
基于以上发现我们推测,竞争优势叠加壁垒共同决定了未来行业的资本开支集中于核心企业,进而有利于核心企业加固其比较优势的护城河,助力全球化竞争。2021年在全球化工品阶段性和区域性的错配预期,美国贸易战加征关税影响效用边际递减,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落地等一系列利好背景的助力下,国内化工行业基于相对出色的成长属性,有能力、有希望迎来新一轮增长。
3.石油石化:民营炼化延续景气,低成本烯烃龙头优势明显
3.1.民营炼化一体化发展有望延续景气,自身竞争优势显著
2020年疫情破坏需求,国营炼能上半年亏损情况较为严重,而民营炼化由于产品结构的灵活性,装臵先进性,区位优越性以及生产高效性等优势逆势发展,各大国内民营炼厂在上半年均取得较好利润。后续随着恒力石化二期预期,浙江石化二期全线达效以及东方盛虹一期投产、恒逸文莱二期等项目的持续推进,产业链纵向一体化进程将持续加码,原材料PX的国产替代加强。原材料的自给可扩大下游盈利弹性,全产业链的贯通也有益于企业抵抗单个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弱化业绩周期波动的属性。因此,民营炼化企业将受益于其自身的竞争优势以及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抗风险能力继续延续景气。
在四大民营炼化投产之前,我国炼厂平均规模在500万吨/年以下,对比国际700万吨/年炼化平均规模,我国尚有一定差距。目前民营炼化规模均在1000万吨以上,并且单体装臵均超过800万吨(单体装臵规模才能体现优势)。盛虹石化单体1600万吨/年为国内最大单体装臵。当前两桶油平均炼能在700万吨左右(非单体),而地炼平均炼能更是不足500万吨(非单体)。民营炼化动辄1000万吨炼能在原料及能源使用效率上更优。
3.2.烯烃缺口扩大,看好龙头成本优势
我国乙烯和丙烯当量缺口分别约2808万吨和942万吨。据中国石化市场预警报告数据指出,2019国内乙烯当量消费量约和5436万吨,同比增长10.5%;2019年我国乙烯产能2902万吨,产量2628万吨,同比增长10.8%;乙烯当量缺口扩大至2808万吨。2019年我国丙烯当量消费量4230万吨,增速约9.4%。丙烯产能为3712万吨,同比增长12.2%,产量3288万吨,同比增长9.4%;当量缺口约942万吨。
乙烯丙烯下游用途广泛,涉及吃穿住行全方面,与经济紧密相关。目前国内消费结构以聚烯烃形态为主,PE和PP分别占乙烯和丙烯当量消费比例约62%和66%。PE应用领域集中在包装、农业、建筑和电线电缆等方面。PP应用主要集中在汽车、家电、建筑的注塑、薄膜与拉丝塑编等领域。
IHS 2018年预测,2019-2022年,全球对乙烯和丙烯的需求预计增长分别为600万吨/年和500万吨/年;预计我国乙烯和丙烯需求增长300万吨/年和250万吨/年,需求增速放缓至5%左右。亚化咨询预测,2023年中国乙烯和丙烯当量需求将分别达到4850万吨和5800万吨,中国乙烯和丙烯的供需缺口长期存在
油价上行背景下,看好具有成本优势的龙头:
前文判断未来“社交经济”逐渐恢复,原油供应端保持克制,油价有望逐渐上行。下游化工品成本支撑更强。烯烃类产品由于供需关系较好,我们判断未来有望在油价带动下进一步景气。此时,具有相对优势的非油头工艺竞争性凸显,在未来也会表现出更大的业绩弹性。
页岩油气革命使乙烷产量激增,NGL产量大增,为烯烃原料轻质化发展提供基础。国家政策推进乙烷原料轻质化进程,在过去的高油价下,国内蒸汽裂解制乙烯缺乏竞争力,刺激行业内部的原料结构优化和外部的多元化。目前丙烷脱氢制丙烯已经证明其较强的盈利能力,2019年7月新浦化学首套100万吨乙烷裂解制乙烯投产,未来卫星石化连云港135万吨项目有望迎来投产,居于轻质原料的长期成本优势,相关项目前景可期。
4.化工新材料:国内新材料迎来高速成长期
4.1.国六材料:柴油车国六落地在即,原材料厂商高速成长期到来
污染物限值大幅加严。与国Ⅴ标准相比,即将于2021年全面实施的重型汽车国Ⅵ标准对NOx和PM排放限值均大幅加严,同时增加了PN限值。与国五相比,国六b阶段轻型车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降低了42%,PM排放限值降低了33%,CO排放限值降低了50%;重型车方面,NOx排放限值国六阶段相对于国五降低77%,PM限值降低了67%。
原材料厂商有望进入高速成长期。据环境保护部,目前我国重型燃气车已开始实施国六标准,轻型汽车和城市车辆(主要在城市运行的公交车、邮政车和环卫车)的国六标准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轻卡重卡国六标准将于2021年7月1日实施,部分地区提前实施国六标准。非道路(560kW以下的发动机)国四标准将于2022年12月1日实施。考虑汽油车在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国六标准,预计2020-2023年渗透率为85%、100%、100%、100%;轻卡重卡在2021年7月1日开始执行国六标准,预计2021-2023年轻卡重卡国六渗透率分别为40%、100%和100%。
根据测算,预计到2023年柴油车载体的市场空间为40.3亿元,汽油车载体的市场空间为70亿元。2023年国内车用蜂窝陶瓷载体新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0亿元,国六升级带来载体材料产值为国五时期的4.7倍(国五时期的市场规模指2017年尚未增加DPF、GPF单元时期的数值)。2023年载体总需求量将超过18000万升,国六升级后将带动载体体积需求体积至2.1倍。
沸石分子筛:国内“0到1”的突破。沸石分子筛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主要针对柴油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在欧六、国六标准出台之前,欧五适用的车型都采用钒基催化剂,但国六标准对氮氧化物的要求更高,钒基催化剂不能满足需求,从而使得国六柴油车需要改变钒基SCR为分子筛SCR,直接带动国内沸石分子筛需求“从0到1”的增长。
根据测算,2023年全球沸石分子筛的需求量有望达到2.4万吨,其中中国和印度是快速新增市场。
据测算,到2023年国六全面执行完毕后,我国沸石分子筛需求量有望新增5550吨。以单价300元/kg计算,我国分子筛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6.7亿元。
目前全球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全球生产厂商主要有庄信万丰(JM)、巴斯夫(BASF)、优美科(Umicore)等,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庄信万丰年报数据推算,庄信万丰在柴油车尾气治理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50%。
4.2.碳纤维:行业前景广阔,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碳纤维作为高性能纤维的翘楚,一直以来是民用和军事领域轻量化的核心材料之一。碳纤维下游市场快速启动,包括航空航天、风电叶片、汽车、压力容器等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正快速涌现,中国成为全球碳纤维需求增长最快的市场。虽然与全球顶尖公司相比,我国碳纤维企业仍存明显差距,但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军品的高效益,使得我国碳纤维龙头企业有动力及经济基础去投入更高端型号的研发、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景。以军带民、以民养军,中国碳纤维行业走出了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迎来了最佳发展时期。
全球市场稳步增长,中国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呈稳步增长态势。2019年全球碳纤维需求10.37万吨,据赛奥碳纤维技术预测,未来5年碳纤维仍将保持约13%的需求增速。2019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37840吨,同比增长22%,其中国产纤维供应量为12000吨,占总需求的31.7%,比例逐年提高。据赛奥碳纤维技术预测,未来国产碳纤维需求有望实现30%的较高增速,高于全球(约10-15%)的水平,乐观估计在2025年前后,国产碳纤维有望超过进口。
下游涉及行业广泛,需求增量空间较大。全球的碳纤维下游应用主要是风电叶片、航空航天、体育休闲和汽车四大领域,2019年这四个领域合计需求75800吨,占比高达80.9%,需求价值23.24亿美元,占比达80.98%。此外,我们预计需求新看点或会体现在两个领域:
汽车市场:2019年汽车领域碳纤维需求11800吨,增速9.26%。预计未来有望保持10%的增速。到目前为止,碳纤维复合材料仍主要应用在高端跑车上,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原因主要来自于高昂的成本:碳纤维的材料加工成本及车身的修复成本过高。未来随着成本的逐渐优化,碳纤维有望在汽车市场全面铺开。
高压容器领域:2019年压力容器领域碳纤维需求8250吨,增速33%。随着页岩气及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压力容器用碳纤维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现阶段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还局限于客车和专用车。GGII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3018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目标为:2020年要达到5000辆,2025年要达到5万辆,2030年要达到百万辆。
发展初级阶段,战略意义巨大,政策红利突出。当前我国理论产能达到2.68万吨,已经成为世界三甲,但整体产能利用率为34%,低于全球水平。我国政府从70年代即开始大力支持国产碳纤维的发展,使得国产碳纤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碳纤维及应用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随着我国国防新装备需求的不断增长及国家军民融合政策的不断深化,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落实到政策层面,主要通过军品供应的风险补偿来实现
4.3.电子特气:行业持续景气,进口替代加速
电子特气是半导体制造不可或缺的材料,主要应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平面显示器件、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太阳能电池、光纤等电子工业生产。全球下游应用,半导体占比71%,另外还包括显示面板、化合物半导体和光伏。我国下游应用中,半导体占比42%,显示面板占比37%。随着半导体工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特气的应用空间愈发开阔。
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国内市场扩大。2020年,半导体市场随着5G时代的到来重现生机,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最新公布的预测,2020年世界半导体产业销售额将达4331.45亿美元,同比增长5.1%。90年代末至今,外资半导体封装测试工厂开始向中国大陆转移,同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第三次转移正向中国驶来。
受益于半导体产业向我国转移以及国内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旺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增长,销售额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2018年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公司正加快将订单转移给国内供应商,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国产替代的进程,我国对于国外进口集成电路的依赖度降低。
下游需求旺盛,电子特气持续增长。电子特气是晶圆制造材料市场中的第二大材料,占比高达13%,仅次于硅片,被称为半导体材料的“粮食”和“源”。由于快速发展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对上游的电子特气需求较大,我国电子特气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8年达到121.56亿元,同比增长11.19%。总体来看,2012-2018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1%,市场规模翻番,目前仍处于持续增长中。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预测,2017~2020年间全球计划新建78座晶圆厂,其中,中国计划新建30座。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陆晶圆厂装机产能将达到每月400万片(等效8英寸),相比2015年的230万片/月,年复合成长率将达到12%,成长速度远高过世界其他地区。随着晶圆制造产能的进一步扩大,电子特气行业发展空间广阔,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大,国产企业大有可为。
政策扶持,技术突破助力进口替代。作为集成电路、平面显示器件、半导体等的关键原材料,特气的重要性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国家通过“863计划”等多个资金渠道对国产电子气体的研究及产业化生产提供了资金扶持。在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宏观政策和中长期规划的助推下,特种气体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或鼓励性产业,市场需求显著增长。在政府大力扶持和半导体行业的驱动下,国内电子特气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行业景气上行,国内超纯氨、高纯四氟化碳、高纯六氟乙烷等部分电子特气产品已经实现了进口替代。随着政策和资金的持续助力,更多品种电子特气有望突破规模化生产技术,打破发达国家垄断格局,逐步实现全面进口替代。
4.4. OLED:需求快速增长,渠道和技术壁垒破局,国内成品材料公司受益
据IHS观测数据,自2018年OLED屏异军突起以来,当前全球平板显示技术分为LCD和OLED两大阵营,LCD占据以电视机为主的大尺寸屏幕市场,而OLED于小尺寸手机屏领域渗透率逐年增加,并朝着可折叠、可卷曲的方向演进,成为未来最具应用前景的“梦幻显示器”。近年来以京东方为首的国内面板商大举进军OLED屏,产能急遽扩张,据IHS、赛迪智库数据,现有投产计划下,2022年中国OLED面板产能占全球比重将达到45%,国内OLED显示行业空间有望4年翻4倍,其中OLED成品材料是以多种有机材料为基础制造的将电能直接转换成光能的有机发光器件,是OLED面板上游配套的核心所在。
OLED材料基本结构包括阴极、阳极、辅助层和发光层,OLED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从阴极注入,空穴从阳极注入,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分别从电子辅助层和空穴辅助层向发光层迁移;电子和空穴注入到发光层后,形成电子空穴对,即激子,激子辐射跃迁退激,发出光子而使OLED发光。由此可见,OLED材料直接决定了面板的发光特性,包括发光效率、寿命等等,因此是OLED面板上游制造的核心材料
OLED有机发光材料是面板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市场规模快速增长。AMOLED面板需蒸镀十余层有机材料,蒸镀厚度和均匀度是核心指标,每层厚度从几纳米到上百纳米不等,用料虽少但其成本在面板生产总成本占比高达10%左右,仅次于设备制造成本。根据前瞻研究报告,2018年全球有机材料市场总规模约为1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在35%以上。2021年,OLED有机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30亿美元,且应用在电视和车载显示领域的产品增速会有所提升,未来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国和韩国。受益于未来国内OLED面板产能放量增长,OLED材料的需求将同步提升。
OLED成品材料规模占比超80%,主要被美、日、韩、德等国的企业垄断。据前瞻研究和智研咨询数据,我国2019年OLED成品材料市场规模占有机发光材料比重达83%,而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中间体和粗单体领域,在利润较高的OLED有机发光材料成品领域占比较低,据前瞻研究数据,空穴层注入/传输材料、电子层注入/传输材料在国内市场供应占比12%左右,发光层材料供应占比不足5%,国内面板厂家严重依赖进口。
近年来国内企业加大OLED面板投资规模,从成本及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未来加速OLED材料国产化将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是出于国内产线规模化及降低产品成本等需要,上游产业技术加速升级,材料配套的本土化将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出于减小国际贸易摩擦潜在风险和降低输运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以韩国为首的国际显示材料龙头企业近年来纷纷在国内建厂或授权代工,而我国作为OLED行业后起之秀,OLED原材料及相关设备关键制造技术仍为国外厂商所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迫在眉睫,2019年的日韩贸易冲突及2020年的华为芯片断供事件依然历历在目,供应链安全问题将成为OLED材料国产化进程加速的原动力。
OLED成品材料关键在于有机发光层,掺杂(客体)材料是OLED发光层最核心的材料,技术壁垒最高。从化学结构的角度,红绿光掺杂材料主要是使用磷光分子金属配合物,即以金属为分子中心,四周配位上有机配体,大多数有机配体为共轭芳环结构;而蓝光由于能量高,与之配位的金属较少、研发难度较大,目前主要使用荧光材料为主。从技术的角度,绿光掺杂材料相对较容易合成,且绿光在显色指标中最为重要,常见的绿色掺杂材料主要有Ir(BPPya)3、Ir(ppy)3等;红光掺杂材料分子中含有大量共轭芳环基团(由于红光所需能量最低),溶解性差,合成难度相对较大,常见的红光材料有Ir(BPPa)3、Ir(piq)3;蓝光材料可选的材料种类较少,其效率与寿命都不如红绿光材料,常见的有荧光掺杂材料(TPBe、DSA-Ph)与磷光材料(FCNIr、IrN4、FIrPic)。
外国保护专利逐步解封,掺杂材料国产化曙光初现。在磷光掺杂材料领域,三项核心专利技术主要由美国的UDC垄断,而其中两项已经到期,还有一项专利于2020年11月到期。专利US6303238保护所有使用磷光的OLED器件,规定不允许除UDC外的其他厂家使用磷光材料,该专利于2017年到期;专利US6830828、CN100407448保护有机金属配合物,限制其他厂家使用Ir、Os金属配合物作为磷光材料,两项专利分别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到期;专利CN1413426A保护L2MX结构的有机配体,该结构和相应配体在目前最为主流的二代OLED磷光掺杂材料中广泛使用,该专利于2020年11月到期。这三项专利保护像一套组合拳,从磷光器件、金属配合物、金属配合物的关键构型及配体,一环套一环地对竞争对手进行全方位限制。随着第三项专利即将到期,意味着这类金属有机配合物结构的基本完全解封,国内的厂商有望利用有机合成、化学修饰等手段,例如延伸芳环结构、添加修饰基团等,绕开现有分子结构,实现专利突破。
国内OLED有机发光材料厂商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盈利空间进一步打开背景下有助于带动配套产业渠道加速转移。一方面是核心专利解封在即,另一方面是国内OLED发光材料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专利数量逐年增长。据奥来德招股书,奥来德在高性能发光功能材料方面已获得52项专利,其中涉及到新型钇金属磷光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的有两项;瑞联新材在红色掺杂材料的合成上也拥有一项专利;强力新材拥有台湾昱镭光电授权专利64项,经营业务涉及掺杂材料。此外鼎材科技、万润股份、鼎材科技、夏禾科技等企业也均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由此可见,国内中间体/粗单体材料商的整体研发、技术水平在提升,我们认为未来3-5年OLED成品材料国产化将不断加速,头部企业有望结合自身前端材料技术积累与研发进步,配合自主研发主体材料的系统,开发出新的掺杂材料体系,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1-01-07 18:02:03
2021-01-07 10:02:08
2021-01-07 08:02:04
2021-01-06 10:02:06
2021-01-06 08:02:06
2021-01-05 18:02:02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1-01-07 12:02:18
2021-01-07 08:02:17
2021-01-06 12:02:18
2021-01-06 10:02:23
2021-01-05 10:02:23
2021-01-04 16:03: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