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对企业开展年鉴编纂的几点认识和理解「年鉴编纂招标」

时间:2022-12-24 16:54:15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对企业开展年鉴编纂的几点认识和理解「年鉴编纂招标」,关于对企业开展年鉴编纂的几点认识和理解「年鉴编纂招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年鉴是舶来品,传入中国的时间不足百年,但年鉴由于自身编纂的体例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华传统志书、史书编纂跨度时间过长的弊端,适应了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因此近30多年来在国内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一种文化形式的盛行,固然有外在因素的推波助澜,但关键还是内在特质契合实际需求所致。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湖北电力)自2010年创办年鉴,至今已连续编纂出版6卷。在国网湖北电力适应转型需要、加快发展的新时期,有必要进一步厘清企业年鉴编纂的现实意义,专注研究企业年鉴的编纂体例和内涵品质,使年鉴这种新的文化传承形式能切实服务国网湖北电力中心工作,服务其长远发展的需要。

年鉴是传承中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

年鉴的传承功能被明文确定。年鉴发源于中世纪的欧洲。现代形式的年鉴大约是清末传入我国,是伴随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以及“西学”的输入而传入。尽管年鉴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长,但随着年鉴在中国的逐渐推广和应用,年鉴与中华传统志书、史书不断融合,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的年鉴文化和年鉴事业。尤其是近30多年来,年鉴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目前正式出版的年鉴,其规模和种类都位居世界前列,还有大量机构、单位非正式出版的年鉴,更是数不胜数。正是基于年鉴在中国地方志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的事实,2006年,国务院以总理令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首次提出依法修志的新理念,并首次将现代地方志内涵扩大为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肯定了年鉴在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地位和功能,使年鉴和志书、史书一样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条例》的颁布为年鉴的健康、持续、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2007年,湖北省政府颁布《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进一步明确湖北省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相关要求。2012年,湖北省政府提出全省三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要实现全面覆盖的目标,即省、地(市)、县三级政府必须确保每年出版一卷年鉴,这一目标要求在2015年全面实现。多年来,国网湖北电力及所属14家地市公司甚至不少县公司长期承担各级地方综合年鉴中电力版块的供稿任务,为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行业史料,这项工作还将持续进行下去。

编纂企业年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随着国家实力的加强,各相关机构对历史各个层面的研究力度明显加强,要求各相关企业配合提供各种史料素材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一项常规工作。如国网湖北电力近年来相继为行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史·湖北卷》、《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资料丛书·湖北电力工业》、《湖北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电力工业发展报告》等等,都是基于大量电力工业发展史料基础上的编纂成果。其次,历史问题研究本身也呈现一种发展规律,即历史研究正逐步从国家史、政党史的研究向低一级层面的行业史、机构史、企业史发展,对企业历史的研究是民主化与社会迈向开放进程的必然趋势,企业自身亦有加强历史研究的必然需求。如国网湖北电力曾主持的湖北办电100周年系列活动、改革开发30年的湖北电力工业研究、湖北省电力博物馆的建设等等,这些研究的基础也离不开系统搜集、整理的大量历史和现实的资料。第三,国家实行依法修志后,每20年必须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志书编修,作为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保障企业,参加政府主导的修志工作是国网湖北电力每20年必须接受的一次考验。如国网湖北电力已经组织的两轮电力工业志修编,因为入志资料的散失,曾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尽量减少缺失资料的问题。最后,随着年鉴编纂的日益完善,年鉴兼有的总结、培训、交流、宣传等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做好企业年鉴工作,正是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历史传承、为文明社会进步做了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年鉴编纂是进行企业历史研究的基础。在史学界,基本形成年鉴、志书、史书三者彼此依存的共识,主要观点有2点,其一是前者为后者备料,前者成为后者著书立说的素材基础,其二是后者影响前者的发展走向和创新。实践证明,年鉴志书编纂是进行企业历史研究的基础。在国内,对现代企业开展历史研究这项事业推进并不顺利。大量企业为利润、生存疲于奔命,加之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撑,企业开展历史研究大多处于既不积极、也不排斥的状态,一般会迎合国家大的形势,或企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如国网湖北电力曾主持的湖北办电100周年活动、改革开发30年的湖北电力工业研究。这样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收集、梳理了一部分企业发展的历史文献,揭示了企业发展的一些规律,以及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但总的来看,这类研究因为受资料质量的限制,比较流于形式,研究深度不够,研究的系统性仍存质疑。作为一个已经生存了上百年的企业,如何系统、有效的提供历史研究的成果,为现实服务、为传承打基础,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积极有效、及时系统地收录企业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工作,是进行后续一切历史研究的基础,这一点毋庸质疑,企业年鉴是生逢其时。

企业年鉴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企业对发展历史的深入研究还未形成气候,影响年鉴的生存。中华传统文献,由于记录面相对狭窄,加之工商业本身极不发达,历史上记录工业领域的文献相对比较少。对企业历史的研究,是近现代随着工业体系的逐步健全才慢慢发展起来。目前来看,研究现代企业历史无外乎两条主要途径。一条途径是企业外部有关机构和专家对一些较有影响的企业开展相关研究,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企业史研究中心,就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史学界加强对中国企业史的研究需求,于1992年5月正式成立的,该中心获得美国罗斯基金和康乃尔大学支持,其主要任务是接受、收集和整理近现代中国企业的历史档案和资料,编纂企业史料,编写企业史,开展企业史研究,研讨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探索企业机制与运行规律,为当代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条途径就是企业内部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一些特定时期组织人员来做一些专题研究。目前国内的企业史研究机构对阿里这样前沿的民营企业会更感兴趣。作为省级电力企业,我们更多地需要依靠企业内部的力量来展开对企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和持续记录。但是,不论哪种途径,企业自身运用科学方法保存基础资料,是开展后续一切研究的前提。但企业主要以赢利为目的,目前对自身发展历史的研究还显得力不从心。这样,也就对企业年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普遍来看,编纂企业年鉴缺乏内生动力。

主管部门未对年鉴编纂提出强制性要求,编纂工作体制不顺。就国网湖北电力的主管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对年鉴工作的态度,一方面国家电网公司持续出版年鉴(自2006年出版首卷年鉴,迄今已连续出版10卷),对省级电力公司产生示范效应,同时国家电网公司也在媒体宣传、档案管理等相关工作中提及对年鉴工作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对年鉴编纂既没有组织机构上的明确,更没有工作内容上的规定,也就是说,国家电网公司对年鉴工作没有强制性要求。在不少省级电力公司,年鉴工作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国网湖北电力年鉴工作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是走在前列的,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体制不顺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是内在发展的必然需求,一方面是工作机制的不够健全,年鉴工作面临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局面,也造成编纂质量难以保证的实际问题。

互联网时代年鉴工作面临新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5年前后,受益于第一轮全国大规模修志工作,全国工业企业普遍经历了一次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教育。这也使修志、年鉴工作在工业企业、行业逐步盛行起来。但如何做好企业志书和年鉴,长期以来,没有很好的模式,都是一个领导一个法,一个企业一个法。而且,普遍存在机构不顺、队伍不稳、专业不强、成果质量不高的问题。现在,年鉴工作又面临一个强劲对手——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的冲击,有些部门(单位)领导就直言,都大数据时代了,还编年鉴有何意义。对这种质疑,我认为需要三思。现代国内的年鉴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产物,年鉴既重视国外年鉴所侧重的大量数据的连续收录,又关照国内企业文化的记录和人文需求,这或许就是中国年鉴特有的内涵。即使是大数据时代,也并不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有互联网专家认为:互联网和传统文化应寻求一种平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曾经预言电影院会消失,因为家庭影院的存在,但是现在电影院仍然是我们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然,电影院在吸引观众的同时,网络视频开始要分它的一杯羹。前不久,世界最大的网上书城亚马逊开出了第一家实体书店,这个意义非同寻常,人是群居种群,不可能生活在虚拟的聊天室,人们需要面对面的交谈。所以,不能断言这是一个线上线下的世界,而是一种平衡。当然,年鉴的发展,需要考虑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影响,需要用“互联网 ”的思维来办年鉴,不断完善记录模式,这是国网湖北电力年鉴今后一段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树立“守土有责”意识提高年鉴编纂质量

随着国网湖北电力年鉴的持续编纂出版,该年鉴对记录、梳理、研究企业历史的基础性作用和地位得到逐步认可,同时,受制于各种内外因素,目前的国网湖北电力年鉴还未能完全发挥年鉴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该年鉴的健康发展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官一任、管理一方、守土有责”恰好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经验,树立“守土有责”意识对做好国网湖北电力年鉴具有非常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传承历来就有“为官一任,管理一方,守土有责”的传统。其他不说,单就修志来看,历代的地方官员,既要负责一方安居乐业,也要承担编修地方志的责任。正是“为官一任,守土有责”的修志体制,创造了中国各级各类旧地方志8264种、12.32万卷的纪录,旧方志占到我国全部古籍总数的10%。传说朱熹到江西某地上任,到任伊始就找当地地方官要志书阅览,以至于这一带形成了凡地方官上任或离职,先交接地方志书的习俗。1960年10月,毛泽东在武昌和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兼荆门县委书记梅白谈到地方志工作,具体谈了《荆门县志》。谈话中,主席对梅白说:你到荆门以后,要修县志。我们党现在有的地方修大楼,讲阔气,应该“官不修衙而修志”。中华传统文化“守土有责”的观念,为中华几千年灿烂文明创造了一种保障有力的客观环境。

年鉴也可以说是分年的志书,历史上“守土有责、各管各家”的记录模式仍然适用,尤其现代分工日益精细,当代人记当代事有充分且必要的条件。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应该既是核心工作目标落实的责任主体,又是记录核心工作推进情况的责任主体。但是,实际工作中,不少部门领导对年鉴的认识还不清晰,对究竟是不是该由部门承担年鉴供稿存在模糊认识,对怎样提供高质量文稿缺乏内在动力,还有人认为这个与企业创收创效没有关系,也不是上级主管单位要考核评分的工作。凡此种种,导致年鉴实际组稿中敷衍应付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国网湖北电力年鉴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难以承担构建企业历史研究基础大厦的重任。即使目前主管单位对年鉴工作没有硬性规定,但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电网公司对年鉴工作的相关要求,坚持用新思路、新方法把国网湖北电力年鉴持续办下去,办出成效,办出特色。

从目前来看,编写现代企业年鉴,还没有更合适的路径,只能采取分工供稿制。大量撰稿人员来自一线,他们既是企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当代人写当代事,这是编纂现代企业年鉴的现实状况。这就要求各级领导,树立“守土有责”意识,把年鉴供稿当成一件份内工作、一件例行工作,在安排全年工作计划时,在部署重点时段督办工作时,集中精兵强将,统筹年鉴撰稿,坚持层层把关,有效控制年鉴文稿源头质量,推进企业年鉴质量再上新台阶。

创办国网湖北电力年鉴,持续编纂国网湖北电力年鉴,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企业快速、规范发展的需要。对年鉴工作,我们应该长远谋划、系统考虑,以保存企业发展基础史料为重点,在搜资上变被动为主动,变临时、仓促、挂一漏万为系统、有序、细水长流,从容应对各种内外部研究需要,真正发挥好年鉴服务当代、惠及千秋的作用。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