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9:53:05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芯片供应不足汽车涨价「汽车芯片短缺价格上涨」,关于芯片供应不足汽车涨价「汽车芯片短缺价格上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政府推进政策,设计合理,力度适当,这一切保证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健康快速发展。客观上是我国主导了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全球汽车革命。”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说到,这成为我国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重要基础。
9月23日,以“构架新格局 打造新生态”为主题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2022)在武汉经开区召开,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
来自整车、芯片、电池、软件、能源等不同领域的14位企业家代表和4位两院院士共同出席大会,政产学研多方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这场革命中的机遇与挑战。
打开自主品牌加速发展的窗口期
“我们将聚力提供最优越的政策支持,实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用好2000亿长江产业基金、1000亿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500亿元投资引导资金,真金白银助推新能源汽车突破性发展。”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在发言中说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产业发展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
十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进步,产销量一直保持超高速增长。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60%,市场渗透率达到13.4%;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增长超100%,市场渗透率达到22.9%。新能源汽车已经正在从市场培育期迈进市场化的发展阶段,正在从政策和市场双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对此表示赞同,“我国新能源汽车现在已经渐渐进入了以市场驱动为主的快速普及阶段,特别是2020年以后,以市场为驱动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他还说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打开了自主品牌汽车加速发展的窗口期,打开了品牌加速向上的窗口期,也打开了国内汽车产业链加速转型升级的窗口期。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同样说到: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00万辆,在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1/4,其中国内自主品牌再次崛起,已成为支撑市场发展的第一支柱力量。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也表达了相同观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正成长为拉动产业、促进消费和扩大出口的顶梁柱。
新汽车属性推动产业链变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陈清泰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属性,以及新属性将带来的产业变革,提出了几点思考,指出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
首先,这次汽车革命不是孤立进行的,与它并行和衔接的是新能源革命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是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因此,必须要汽车放在一个更大的范畴,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评估这个产业的发展。
其次,新能源汽车正在由一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化为机械产品基础上的电力电子产品、互联网产品、电子信息高科技的数字产品。它是从A到B的移动机器,更是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产品的一种智能终端。
再次,这次汽车颠覆性变革的底层是可再生能源,是电动化、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高度融合。而这些方面,恰恰是近年我国发展状况良好的新兴领域。
对于这些变化,陈清泰做了进一步延伸解释:汽车属性和定义的变化,将导致传统供应链体系50%以上的重构。如今,从电池、电机、电控、功率半导体到网联化、智能化设计的芯片系统软件、计算平台、视频传感器、激光雷达、控制器、执行器到车载控制系统、高清地图、互联网通信、云控平台、AI算法和软件硬件等,都成了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指出,如此庞大的变革为中国供应链企业带来了机遇。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还在建设中,尚未形成壁垒,我们必须要超常规地重视供应链重构的机会,抓住窗口期。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发言中就说到,随着市场爆发式增长,汽车产业链在加速重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备较好基础,效率高、韧性强、成长快,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动力电池和芯片仍是重要制约因素
正如,陈清泰所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开始,未来的汽车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储能电池、智能驾驶、智慧座舱、智能底盘,甚至商业模式等重要方面,仍处于创新突破和迭代进步的过程之中。
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下半场的智能网联汽车”,受供应链制约非常明显。
“从上游应用端看,动力电池、原材料、芯片、操作系统、燃料电池、光电材料等依然制约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说到,在一年左右的时间,碳酸锂价格暴涨10倍,整车厂等价值链中下游企业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同时缺芯少魂仍然困扰中国汽车企业在智能网联化的向上突破,特别是在晶圆加工、制程等车规级芯片制造环节上,以及自主可控开源开放的操作系统上,我们仍然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我们在新赛道上走不快、也走不远。”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閤先庆同样表示,供应链持续面临挑战,动力电池和芯片仍是重要制约因素。截至9月上旬,广汽集团今年因疫情和芯片短缺造成的产能损失超过17万辆。
不止广汽产能受制约,比如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就说到,今年每个月因芯片短缺造成的产能损失都有30万辆。因此,他建议国内芯片企业更加快速、坚定不移地研发车规级芯片,同时,也希望鼓励国际大厂来中国设厂。目前国际大厂大部分还是只在中国做封装,希望更多晶圆厂来中国投资。
对于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重构,与会代表有两点达成共识,一是产业链全球化向本土化转变,强化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智能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大国产业竞争的重要抓手,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二是产业链生态化开放融合,汽车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从硬件芯片到软件操作系统的开发更加依赖整车企业和产业链创新型科技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密切协同,直接对话,快速迭代,传统的塔式供应关系已经转变为网状结构,正在向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转变。
钴镍短缺下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供应链企业脱颖而出,为产业发展带来希望。“在这次变革中一定会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企业,甚至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前不久的南京供应链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总结了全球汽车供应链变革的十大特点。
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取得领先优势。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谢秋介绍,截止到今年7月,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榜单里,中国占据了六席,这六席提供了全球超过60%的供货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继续保持这个优势,甚至未来中国的动力电池前三有可能成为全球的前三。
同时,谢秋也提出,面对地缘政治带来的行业挑战,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要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布局,包括矿产、材料以及电池产业的布局。其次,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削减地方保护带来的影响。
“我国不可能从燃油车时代被石油卡脖子,转变为电动车时代被金属钴和镍卡脖子。”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到,我们要坚持磷酸铁锂作为动力电池正确的技术路线,我国锂资源总体是够的,可以满足全国3亿多台汽车全面电动化需求。二是要坚持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插电混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说到双碳目标,产业越来越重视整车全生命周期的减碳量,绿电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作为能源企业代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表示,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和汽车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是大趋势、大机遇、大事业,需要共同把握、共同谋划、共同开创,要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广泛开展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国产芯片替代方案正在崛起
陈清泰指出,电动化良好的行走性能仍是未来汽车的基础。一度人们所担忧的充电难、续航短、不安全等问题正逐渐成为过去,而深度改变经济社会的是汽车的电动化、绿色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TO王远力也说到,中国在智能化领域不断创新,智能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中国产品的标签。
作为对“软件定义汽车”这一观点的呼应,软件企业代表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指出,“软件从业者更应该看到汽车也在定义软件。”
他举例说到,汽车对软件架构、服务、布置的要求,以及中央化、云化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复杂的功能对汽车计算能力的要求都是汽车行业特有的。比如,汽车行业对于成本、质量、交付时间的要求,在软件行业非常受挑战,软件按时交付很难,其次没有人敢保证软件没有错误,只能说还没有发现错误。
伴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软件功能不断升级,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域控制发现发展,中央计算架构成为必然。地平线总裁陈黎明说到,时随着域控制器的使用以及往中央计算架构的演进,芯片的数量可以减少,对于芯片的供求关系也会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据陈黎明介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智能芯片的角斗场。MobileyeQ5、高通骁龙、英伟达Orin等都选择在中国首发。即便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之下,本土芯片企业依然取得可喜的突破。相关行业统计显示,地平线的征程芯片也正在成为自主品牌域控制器的主流选择,今年1-6月份地平线的出货量排名第二,仅次于特斯拉。
同样Tier2定位的黑芝麻智能,也成为国产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的黑马。据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介绍,智能驾驶慢慢发展到了行泊一体,新型芯片产生以来,中国的芯片供应商实际上是和国际的芯片制造商、芯片供应商处在同一个梯队。黑芝麻智能科技量产的华山二号(A1000),就是采用单芯片实现行泊一体的全球最领先的产品。如今黑芝麻智能已经掌握了智能驾驶芯片两大核心IP技术——图像处理和神经网络,不仅赋能聪明的车,还要赋能智慧的路,通过车路协同推动自动驾驶发展。
总结:正如陈清泰所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开始,未来的汽车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储能电池、智能驾驶、智慧座舱、智能底盘,甚至商业模式等等重要方面,仍处于创新突破和迭代进步的过程之中。中国的企业和政府绝不能满足现状,更不能止步于此,未来的汽车已经具有高科技产品的属性,而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是技术的持续迭代进步和持续的有想象力的创新,以足够的研发投入确保产品和企业保有持续较强的技术支撑能力,这是立足强者之林的必然选择。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12-07 19:53:03
2022-12-07 19:47:09
2022-12-07 19:41:15
2022-12-07 19:41:02
2022-12-07 19:35:04
2022-12-07 19:29:20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12-07 19:47:28
2022-12-07 19:47:13
2022-12-07 19:41:06
2022-12-07 19:35:10
2022-12-07 19:29:23
2022-12-07 19:29: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