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打造一流基地「创新生态圈」

时间:2022-12-06 14:17:05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打造一流基地「创新生态圈」,关于打造一流基地「创新生态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科技日报

化特色为优势 这个基地开启科技之轮驶向深蓝

本报记者 王健高 通 讯 员 文 辉 王 伟 刘 伟

特色产业基地系列报道①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据此,本报聚焦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推出系列报道,展现它们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船舶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青岛总装厂成功交验为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5S60ME-C8.1CSB202主机;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为天津港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打造的第三批4台自动化轨道吊顺利发运;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船重工)建造的32.5万吨超大型矿砂船“OREZHOUSHAN”轮命名交付,用于巴西—中国航线的矿石运输……

今年以来,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重大工程设备频频交付的喜讯不断从国家火炬青岛黄岛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传来,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升级、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成功实例。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孙永红表示,青岛西海岸新区用好用活“国字号”平台,加强科技自立自强,奋力把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

打造“国之重器、海之脊梁”

青岛海西湾,这片处于中日韩世界船舶制造业“金三角”中心地带的U型港湾,成为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的主阵地。在这片U型港湾,汇集了数十家大型造船企业,岸线总长12公里的基地内有造修船坞6座,海洋工程滑道11条,生产工艺装备全国领先,全部达产后,年造船能力668万载重吨,修船能力200余艘,海洋工程钢材加工能力50万吨。

“依托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发建设的这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出众多国之重器,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信局局长谢龙目表示。

记者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青岛海工生产工地,看到近百台履带吊、汽车吊拔杆林立,工人们为正在建造的多个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以下简称FPSO)项目,紧张有序地组装着各类海工装备模块。

“海西湾不论是航道、外部环境,还是周边的配套能力,都是一流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张艳芳坦言,“16年前选择在这里建厂的时候,周边大型的企业只有一家北船重工,我们也只是中海油旗下的一家工程公司。如今,我们的产品不仅覆盖中国各海域的浅、深水油气田工程,还辐射欧洲、大洋洲、俄罗斯北极地区、东南亚、中东、西非、南美洲等国际市场。”

目前,越来越多的船舶制造与海工装备企业在海西湾集聚,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龙头,从大型船舶主机曲轴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港口及船用机械等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的大型产业集群。产业深度融合,使这里不断创造出“世界之最”:全球最大的40万吨级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FPSO,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谢龙目介绍,2020年,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所在的青岛西海岸新区船舶与海工产业实现订单和产值逆势双增长,实现产值118.13亿元,年内累计增速9.79%。

突破关键技术,驶向蓝色深海

今年2月,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以下简称海洋装备研究院)落成启用,这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直属的第一家海洋装备研究院并非“闭门做研究”,而是跟产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在深海探测与开发装备、船岸一体化智能装备、智能远程服务等前沿领域进行研究及相关产业化。

科技成果产出后,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将是一个“应用场”。海洋装备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要在海工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在产业瓶颈上加以破解,做产品的中高端,让青岛在海洋相关产业里真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将科技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基地内共设有各类研发机构17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技术中心各4家。获得国家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谢龙目说。

近年来,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所在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快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质科技资源集聚,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船人因工程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等涉海高校院所20个,累计创建市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42家,占全区科技创新平台总量的30%,全区集聚涉海人才3万余名。

海洋科研机构云集,海洋人才荟萃,催生了强大的海洋创新能力。“瞄准涉海装备研发制造、维修、服务关键领域,青岛西海岸新区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大平台协作,重点在船舶海工、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200余项,其中37项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谢龙目表示,从“制造”迈向“智造”,从“造壳”转向“造芯”,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技术引领,推动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

运用政策杠杆,激发产业集群“链”式效应

近日,一艘由山东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海工)参与设计建造的海洋钻井平台乘船出发,历时一个多月时间抵达波斯湾,帮助中东国家进行油田钻井作业。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在海洋钻探、综合性海上服务等领域与世界行业巨头同台竞技的海洋装备企业,山东海工正在布局另一条产业链。“我们依据全球最先进拆解理念‘双船起重和三船联动作业’,建造双船重吊起重系统(TML)新式海上平台拆解项目,主要用于海上固定式平台的安装和拆解。研发成功后投入使用,将快速改变全球海工拆解市场格局,奠定该领域的‘中国地位’。”山东海洋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郑庆涛深有感触地说,“这离不开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撬动政策杠杆,在海工装备领域延链、强链、补链上寻找突破口,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对船舶海工重点产业链实施链长制推进,由分管区领导担任链长,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双招双引、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制定有力工作措施,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固链,实现产业链‘聚变裂变’式发展。”谢龙目介绍说。此举为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月1日,拥有100多项我国尚属空白的专利技术,特别是在FPSO领域有丰富的设计和制造经验,属于全球较为领先的海洋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加坡TUFF海工在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正式注册目前国内唯一的子公司“塔福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业务包括FPSO、FSO制造和运营等。

“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是国内少有的船舶海工产业链集聚的区域,未来项目合作的空间很大,将优先考虑在该区域寻找合作单位,以促进青岛西海岸新区企业经济效益。”新加坡TUFF海工项目中方代表李刚说。

强链补链离不开政策支撑,让船舶与海工产业发展更有“底气”。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专门出台了16条支持政策,分别从土地、资金、科技、产业等方面推动海洋产业强链补链。谢龙目介绍,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强链补链专项资金,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海洋高层次人才成果产业化项目和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设立了5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攻关、资源开放共享、科研成果本地转化,为海洋产业发展赋能。

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胶州湾畔的船舶与海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正加快在船舶与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大路上点燃越来越多的“火炬”,照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征程,扬帆远航,驶向深蓝。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