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房建测量放线步骤「建筑中放线的方法」

时间:2022-11-25 09:05:30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房建测量放线步骤「建筑中放线的方法」,关于房建测量放线步骤「建筑中放线的方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部分:房建测量放线的流程及方法(非常好)

一、施工前的准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应包括:施工图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

与检测、测量方案 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检验校正、

施工场地测量等内容。

1.1、施工测量前,应根据工程任务的要求,收集和分析有关施工资料,

宜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规划、测绘成果;

(2)、工程勘察报告;

(3)、施工设计图纸与有关变更文件;

(4)、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5)、施工场区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测绘成果。

1.2、 施工测量方案编制和测量数据准备

1.2.1 、施工测量方案是指导施工测量的技术依据,方案编制宜包括

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2)、 任务要求;

(3)、 施工测量技术依据、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

(4)、起始依据点的检测;

(5)、建筑物定位放线、验线与基础以及±0.000以上施工测量;

(6)、安全、质量保证体系与具体措施;

(7)、成果资料整理与提交。


注:根据施工测量任务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可对上述内容简化。

1.2.2、 施工测量数据准备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依据施工图计算施工放样数据;

(2)、 依据放样数据绘制施工放样简图。

(2)、 施工测量放样数据和简图均应进行独立校核。

(3)、 施工测量计算资料应及时整理、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1.4、测量仪器、量具的检验校正与维护

1.4.1 为保证测量成果准确可靠,测量仪器、量具应按国家计量部门

或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检定,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4.2 测量仪器和量具除按规定周期检定外,对经常使用的经纬仪、

水准仪的主要轴系关系应在每项工程施工测量前进行检验校正,施工

中还应每隔 1~3个月进行定期检验校正。

1.4.3 测量仪器和量具的使用应按有关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应精心

保管,加强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状态。

1.5、所有测量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1.6测量时经常用到的图纸。

熟悉设计图纸, 特别是建筑平面图纸是施工测量的主要依据,

测设前应充分熟悉建筑物各种有关的设计图纸,便于了解施工建筑物

与相邻地物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物本身的内部尺寸和技术要求等,测

时必须准确计算所测设的各种定位数据;测设所需要的图纸有:


总平面图:在总平面图上,就可以看到或计算设计建筑物与原有

建筑物或测量控制点的三维坐标、BM点及相互之间的平面尺寸和高

差,作为测设建筑物总体位置的依据,但要注意用地红线、道路红

线及高压线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规范的要求。

建筑平面图:在建筑平面图中,就可以看到建筑物的首层、标准

层等各楼层的总尺寸,以及内部各定位轴线之间的关系尺寸,这是施

工测设建筑物的细部轴线的依据。

基础平面图:在基础平面图上,就可以看到基础边线(基础横断

面的形状和大小)及不同基础部位的设计标高等,这是轴线定位及测

设基础轴线的主要数据。

基础详图:是基础施工开挖边线及轴线控制的重要依据。在基础详

图中,可以看到基础横断面的形状和大小、立面尺寸和设计标高。

建筑物的立面图和剖面图:在建筑物的立面图和剖面图中,就可以

看到基础、门窗、地坪、楼梯平台、楼板、屋架和屋面等设计高程,

这些高程通常是以±0.000为起算点相对高程,是测设建筑物各部位高

程的主要依据。

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就是确定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的测量工作。

建筑物的定位应以其平面布置形式和占地面积大小不同而异:当

以城市控制点或场区控制网定位时,应选择精度较高的点位和方向为

依据;当以建筑红线桩定位时,应选择与主要街道中心线平行的建筑

红线为依据,并应以较长的已知边测设较短的边;当以原有建(构)筑


物或道路中心线定位时,应选择外廓(或中心线)较完整的永久性建(构)

筑物为依据。

进场后首先对甲方提供施工定位图进行图上利用坐标反算法复核,

以确保设计图纸的正确。此项工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

坐标反算法:根据直线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计算直线的水平距离

和坐标方位角的过程。

项目技术负责人带队与甲方一道对现场的座标点和水准点进行交

接验收,发现误差过大时应与甲方或设计院共同商议处理方法,经确

认后方可正式定位。

工程定位后要经建设单位和规划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施工。

三、场区平面控制网、建筑方格网、高程控制网。

建立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所谓控制网是由一定等级(满足一定

精度要求)的控制点所组成的相邻点互相通视并构成一定图形的测量

网。平面控制网是建筑物定位的基本依据,要分清场区平面控制网还

是建筑物平面控制网,根据整体控制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以场区平面控制网控制建筑物平面控制网。

(1)、根据测绘院给出的几个桩点,对此点进行实测实量精度升

级,当测设结果中误差小于 1/15000 时则可作为建立本工程平面

控制网的依据。

(2)、桩点引测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主控制桩定位在距槽边

1m 位置做成高 0.25m、0.6m*0.6m 的四方砼桩台(同一方向的桩

点尽量在一条线上),做在基坑护栏内可以防止碰撞和人为损坏;


并向外延伸至围墙或临建根部做二次控制桩,桩点永久保护,外

侧做 1000mm 见方的钢管防护,做法同基坑护栏,刷红白漆。

(3)、依据建筑红线及总平面图相配合,建立建筑物平面控制网,

其测设点为小圆点,红色三角为测设方向,为双向对称布置。建

筑物平面控制网测角中误差控制在±5″,边长相对误差控制在

1/30000(mm)以内。

(4)、平面轴线控制网施测后,由施测人员自检,再由专职验线

员复验,确认无误后报监理公司验线,并申请规划、勘测部门验

收。建筑物平面控制网测定并验线合格后,在控制网外轮廓边线

上测定建筑轴线控制桩,作为控制轴线的依据。

(5)、根据测绘院给出点坐标,以部分楼的坐标点做为工程的测

设起始点及始方向,其它点作为校核点。采用建筑物二级平面控

制网的技术要求,测角中误差±5 秒,边长相对中误差 1/15000,

采用经纬仪,在实际定位测量过程中为达到技术,测角采用回测

法,测距为单向测两次取平均值用木桩打入地面,在轴线位置钉

小钉,用 C20 砼围护,并对其做好明显的防护与标识,以保证减

少施工中对其影响,各边的控制桩均在一条直线上,距基槽边

1.0 米,以便随在定位过程中依据《测量规程》DBJ 01-21-95 校

核及其被破坏后可随时很快用经纬仪结合钢尺将其恢复。

高程控制网是建筑场区内地上、地下建(构)筑物高程测设和传递的

基本依据。

高程控制网布点的密度应恰当,一般每幢楼房应设置 1~2 个点,

主要建筑物应设置 3 个点。其测量方法可采用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中


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高程控制网的等级为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或

等外水准测量等。以上各等级都可作为建筑场区的首级高程控制。当

场区长、宽大于 100 m时,可在场区内布置 4 个以上高程起始点,与

已知高程点构成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测量。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高程控制点利用测绘院给定的平面图控制网点作为高程

控制网点,采用附合测法测设,计算步骤如下:

计算闭合差 fM=实测高差-已知高差

计算允许闭合差 f 允=±6mm√ n (n)为测站数

计算每站应加改正数 V=-闭合差/测站数

计算各段高比差调整值 h=h` v*N

计算校核:已知高程差与调整后的高程差是否相附

推算各点高差。

控制桩的埋设和保护控制桩应按照规程规定的标准进行埋设,一

般应埋设在距基坑放坡线 1 m以外的坚固地方,其深度应大于当地的

冻土线深度,桩顶周围应砌筑 20 cm 高的保护台或设置其他保护措施

三、基础施工测量(重点)

基础施工测量基础施工测量包括桩基施工测量、基槽开挖的抄平

放线、基础放线、±0.000标高以下的抄平放线。

施工前的准备:经纬仪、水准仪、墨斗、50米钢尺、5米卷尺。

1.1基槽开挖:槽边线的确定

所用的工具:50m卷尺、5m 塔尺、白灰、铁锹、经纬仪。

测量员:根据图纸上的尺寸把槽的上口线和下口线放出来。

下口线外扩的距离:模板厚度/挡土墙厚度 80cm 工作面

上口线外扩的距离:坡度系数*深度

地下轴线投测

4.3.1 基础垫层放线:人工清槽后,用经纬仪向基槽内投测

轴线控制线,投测到基坑内的轴线必须做一次整体闭合,分段施

工投测纵横各两道轴线做闭合,作为地下结构施工依据,根据投

测下来的轴线控制线和基础平面图放出垫层边线,并钉桩挂线。

4.3.2 基础砖模墙放线:垫层砼浇筑后,上人不留痕迹时,

用经纬仪向垫层上投测轴线控制线,并用经纬仪在垫层上做闭合

校测,精度合格后,根据基础图放出外墙砖模砌墙位置线,放线

时考虑外墙防水找平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共计 3cm 预留

量,即外墙外边线向外量 3cm 为砌砖模的内边线。

基础模板放线:

4.3.3 基础底板放线:防水保护层做完后,在上人不留痕迹

时,用经纬仪向保护层上投测轴线控制线,并做闭合校测,精度

合格后,根据控制线和基础图,用钢尺测出细部轴线,并用墨斗

弹出墙边线、轴线、门窗洞口线、柱身节点线、楼梯生根线等基

础施工所需各种线。用钢尺量距时,前后尺手动作配合要齐,拉

力采用标准拉力 50N,对点、读数、划点及时准确。弹线时墨量

适中粗细适中,墨线宽度应小于 1mm,弹线长度不超过 4m 弹线

误差不超过 2mm。对复杂的地方用红漆标识,如柱身节点、轴

线标号等,便于施工人员一目了然,放完后,经自检互检合格后,

提请监理单位验线,并办理交接检手续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3.4 基础墙体钢筋生根定位放线:当基础底板上网钢筋绑

扎完毕后,用 1kg的线坠将墙体位置准确的垂吊在钢筋表面上,

用红漆标注,以保证墙体、暗柱钢筋生根正确。

4.3.5 地下室楼层放线:基础底板浇筑完后,在上人不留痕迹

时,用经纬仪向底板上投测轴线控制线,闭合校测精度合格后,

用经纬仪、钢尺、盒尺根据基础平面图放出墙体边线、墙边 50cm

控制线、门窗洞口线等,放完后经自检互检合格后,由验线员验

线,验线合格后方可开始下道工序。

4.3.6 地下室楼层墙体筋控制:在顶板模支模后进行二次模板

放线与二次结构放线,用经纬仪在模板上投测轴线控制线,根据

轴线控制线测出每一道墙的 50cm 控制线,并用墨线弹出红漆标

识。钢筋工根据墙 50cm 控制线调整立墙筋,保证墙体钢筋出顶

板后位置正确。水电工种根据二次结构线把水电预留洞及灯位准

确定位。

地下高程的传递

在土方开挖期间,对于标高的测定,采用专人负责,随挖随测的

方法。在接近基底时,应将标高点引到基坑内,可在工程桩钢筋上做

记号。作为底板施工阶段垫层浇筑、支底板模板的依据。 地下室施

工阶段标高测量方法 为了保证建筑全高控制的精度要求,在基础施

工中就应注意准确地测设标高。为±0.00 以上的标高传递打好基础。

采用水准仪将现场水准点标高引测至地下室基坑内,可在基坑四周的

挡土桩上或塔吊上画出整米数的水平线,作为地下室标高测量的依据。

标高控制线应根据施工需要画出多处,以便相互校检,对于各条标高

线,应定期检核,误差较大时(>5mm)应予调整。

将高程点引入现场内,现场标高点不少于三个点,进行往返

闭合检查,测设现场施工用水准点,现场水准点布置数量不少于

3 个,以便于相互检校和满足各部位施工需要。

5.2.1 基槽开挖标高控制:

建筑物基底标高引测时需进行二次传递,引测随基槽分步开

挖分层引测,采用往返测或换人测,保证精度符合测量规范。在

每步槽壁钉入 50*50*500 的木方{不少于 2 个},并在其上用圆珠

笔标注顶部标高数字,以便校测。

土方开挖时测量人员随班进行控制,当土方开挖接近槽底标

高时,为控制开挖标高,防止超挖少挖,在槽壁上每隔 3 米测设

距槽底设计标高 0.5 米或 1 米的水平木桩或钢筋桩,桩顶面测定

标高误差控制在±3mm 以内,槽底水平控制采用撒白灰点法,

白灰点上部应平整,其抄测标高误差±10mm,机械挖掘至槽底

时预留 2cm 的人工清土,其标高误差为±50mm。

为了保证测设精度,在挖到槽底后,在东面用钢尺一次到基

底,减少误差,基底标高点不少于 3 点。土方开挖基底标高控制

示意图:

5.2.2 垫层标高控制:

在基槽中央位置安置水准仪,采用一次精密定平法,根据图

纸设计标高,准确的抄测出垫层上平标高,标高控制用 30—50cm

的钢筋头,钢筋头布置间距为 2×2 m,以钢筋头顶面标高为准,

顶面标高抄测误差控制在±3mm 以内。

5.2.3 基础底板防水保护层的标高控制:

根据基槽的水平控制桩和图纸设计标高,用水准仪准确的在

间距 2×2 m 的灰饼上抄出保护层顶标高。以灰饼顶面水平面为

准,且顶面标高误差控制在±3mm 以内{注意前后视距相当}。

5.2.4 基础底板标高控制:

底板钢筋绑扎完后,用水准仪在墙体钢筋上抄测出底板建筑

50cm 控制点,控制点描 2 cm 宽红漆,红漆顶面平齐,以刚好外

露红蓝铅笔线为宜。抄测点应选在房间四大角及门窗洞口等柱筋

处,且每一房间不少于四个点,点位抄测误差控制在±3mm 以

内。

5.2.5 地下室墙体标高控制:

为防止墙砼偏高或偏低,墙体绑扎完毕后,利用统一的 50cm

水平点,用 5米盒尺上返至上一层的 50cm 水平线,标注在相应

位置的钢筋上,并用水准仪进行复合校测后,根据图纸计算出每

一道墙体砼高度,标识在模板上,以便打砼时准确控制墙体高度。

5.2.6 地下部分 50cm 水平控制线抄测:

墙体拆模后及时用水准仪把本层 50cm水平线抄测墙体上,

并用墨线弹出,用红漆标注标高尺寸、顶板厚度、梁位置高度等。

小房间或不便用水准仪的地方,用φ12mm 流体塑料透明水管抄

测,用水准仪或水管抄平后,应换人进行复测,避免读数和计算

错误,扶塔尺时,应注意尺身要立直、立稳,不能前后左右歪斜,

避免出现大的误差和错误

四、结构施工测量

一般民用建筑物±0.000标高以上的结构施工测量工作主要包括:

首层轴线放线与抄平,施工层主轴线的竖向投测、施工层标高的竖向

传递、大型预制构件的弹线及结构安装测量等。

4.1首层楼面轴线投测:为了保证足够的测量精度,满足结构安装

的精度要求±0.000m 以上楼层平面控制采用外校内控法。内控法根

据首层以上各楼层的平面图以施工流水段的划分情况,每一个施工段

内不少于两横两竖四条轴线以便校核选定的投测轴线。内控点设置

与投测流程如下:

4.1.1、在首层楼板砼浇筑完成后,在首层底板混凝土楼面上

通过基坑外围的轴线控制桩,用经纬仪投测控制轴线。对各轴

线组成的方格网进行角度距离测量,边角各项精度要求测角中

误差小于±5″,边长相对中误差 1/15000。请监理验线后作为

轴线投测的依据。

4.1.2、然后对各轴线组成的方格网进行角度距离测量,精度

合格后放出细部墙边线、墙边 50cm 控制线、门窗洞口线等。

4.1.3、在首层楼板浇筑砼之前,先要预埋 200×200×10mm 厚

铁板,预埋铁中到轴线尺寸根据各个楼的不同分别予以记录划

分,铁板埋设位置为一纵一横控制线交点,交点处焊接Ф

12*30MM 螺纹钢,并用钢锯刻划十字,对其做好保护,作为以

上各楼层平面控制的基本点,这些点所组成的方格网即为±

0.000 以上各楼层的平面控制网。预埋铁板及向上传递示意详

下图:


4.1.4、在±0.000 以上各楼层施工过程中,要预先在内控点上

方相应位置预留一个 150×150mm 的孔洞,用于内控点的竖向

传递。平时用木板封盖,投测时揭开。

4.1.5、首层各内控点 1m2 范围内严禁堆放各种材料,投测孔

严禁堵塞,对此挂明示牌,以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直至

结构封顶。

4.2 外控法将控制轴线引测到结构外立面上,作为所投测轴线校

核的依据。在楼各角处用经纬仪向上引测控制轴线,由这些控制线所

组成一个控制网,根据控制网再施放各细部轴线。

外控法施工要点:施测时将经纬仪安置在建筑附近进行竖向投测。

4.2.1 测前要对经纬仪的轴线关系进行严格的检校,观测时要精密定

平水平度盘水准管,以减少竖轴不铅直的误差。

4.2.2 轴线的延长桩点要准确,标志要准确、明显,并妥善保护好。

应尽量以首层轴线位置为准,直接向施工层投测,避免逐层上投造成

误差积累。

4.2.3 取正倒镜向上投测的平均位置,以抵消经纬仪的视准轴不垂直

横轴和横轴不垂直竖轴的误差影响。

4.3 轴线控制线的投测及放样

4.3.1、投点引测:将激光铅垂仪架设在首层内控点上,标明

靶放在待测楼层的相应预留孔洞口,对中整平铅垂仪后,向上

投测,标明靶已先刻好明显的十字交叉点,上下两测手通过对

讲机传递信息,直至标明靶上的十字交叉点完全吻合铅垂仪的

垂直投测点,然后依次投测其它内控点。

4.3.2、轴线放样:利用电子经纬仪和 50m 钢尺对待测楼层的投测

点组成的方格网进行角度距离的测量,满足精度要求后,既作为

该楼层的平面控制网,以此进行各轴线的细部放线工作,放出各

墙体的墙体边线、模板边线、50cm 控制线、柱梁边线、柱子 50cm

控制线、门窗洞口位置线。

以此法层层向上投测,做为各楼层放线的控制依据。

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偏差:

4.3.3、各楼外墙大角、窗间墙垛及 S1、S2#楼裙房用经纬仪投

测外控制线,保证外墙大角、窗间墙垛位置准确 ,裙房保证

各框架柱位置准确。并用经纬仪投测外窗口外边线,保证其上

下一致。

4.4轴线的垂直传递还可以采用内控法和外控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

在首层的适当位置留设控制点,采用预埋铁板的方法,制点固定。在

施工上部结构层时,在控制点的施工层的相应位置留设孔洞,采用铅

垂仪将控制点位置投影到各施工层。同时采用激光经纬仪对各控制点

的位置进行校核。

4.5还可以采用建设激光测量仪进行轴线垂直传递:

4.5.1 测量仪器 建设激光测量仪是一种能自动保持工作精度,可适

用于各类工程建设的多工序检测的便携式仪器,它具有 6 种功能(自

动安平激光水平仪、自动安平激光水准仪、自动安平激光水平面仪、

自动安平激光铅直平面仪、自动安平任意倾角激光束准直仪、自动安

平激光圆锥面仪),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性能好、精度高的新颖

测量仪,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节约劳力,提高工程质量和加

快工程进度。

4.5.2 施工方法 使用建设激光测量仪进行轴线竖向引测,首先选定

控制点,将控制点选在 1层或 2层。经测角、量边核准后,得引测控

制点,组成控制网。将新建立的控制网作为施工全过程中竖向控制和

施工放样的依据,在以上各层楼面浇筑砼时,在对应于这 4个控制点

的位置处均预留 150×150mm 垂线投递孔,并在留孔处四周砌 200mm

高阻水圈,以阻挡投点时施工用水流洒在仪器上。为减少激光束衍射

而产生的误差,利用最有效可靠的测程(30~40m),分段进行投点。

投测时,将仪器置于控制点,调平,让激光束垂直投测到新测楼面留

孔处放置的有机玻璃平板(300×300)接受靶上,记下激光束的光斑圆心

位置,则可进行所测楼面的放线工作。

4.6垂直度的控制可以采用吊线坠法: 采用较重的特制线坠悬吊,

以确定的轴线交点为准,直接向各施工层悬吊引测轴线。

4.6.1 线坠的几何形体要规正,重量要适当(1~3kg)。 吊线用编织的

和没有扭曲的细钢丝。

4.6.2悬吊时要上端固定牢固, 线中间没有障碍,尤其是没有侧向抗

力。

4.6.3线下端(或线坠尖)的投测人,视线要垂直结构面,当线左、线右

投测小于3~4mm时,取其平均位置,两次平均位置之差小于2~3mm

时,再取平均位置,作为投测结果。

4.6.4投测中要防风吹和震动,尤其是侧向风吹。

4.6.5在逐层引测中,要用更大的线坠(如 5kg)每隔 3~5层,由下面直

接向上放一次通线,以作校测。

首层放线验收后,应将控制轴线引测(弹出)在外墙立面上,作为各

施工层主轴线竖向投测的依据。若视线不够开阔,不便架设经纬仪时,

应改用激光铅直仪通过预留孔洞向上投测。这时的控制网由外控转为

内控,其图形应平行于外廓轴线。 控制轴线最好选在建筑物外廓轴

线上、单元或施工流水段的分界线上、楼梯间或电梯间两侧的轴线上。

由于施工现场情况复杂,利用这些控制线的平行线进行投测较为方便。

4.7主体结构施工标高控制:

4.7.1场内测设的水准用控制点,在间隔一定的时间需联测一次,

以作相互校核,对校核的数据仔细计算,以保证水准点使用的准

确性。

4.7.2 当施工至±0.000 层时,为保证地上部分的标高及楼层净

高,需在每个楼首层四个大角处用水准仪设置 4 个±0.000 水准

点。该 4 个水准点作为该工程封顶的常用固定基准点,并选在上

下贯通的外墙或边柱等处。

4.7.3 传递时用钢尺根据统一的±0.000 水准点向上直接量取,

严禁利用相邻下层标高引测,避免误差积累,后将水准仪安置在

施工层上,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条水平线,校测误差控制在

2mm 以内,在各层抄平时,应后视两条水平线,以做校核,并

采用一次精度定平法,以提高观测精度和速度。精度控制严格执

行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11/T464-2007

和有关规定。若传递高度超过钢尺长度或遇到障碍物时,应另设

一道高程起始线,保证高程测量的精度。

4.7.4 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由地上标准点传递上来的二个

标高点,当较差小于 3mm 时,以其平均点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应

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并进行一次精密定平,

水平线标高的允许误差为±3mm。

4.7.5 标高的竖向传递时,钢尺需加尺长、温度二差修正,拉力

10N。

△Dc=(L 实-L 名△/L 名)*D'

△Dc-尺长改正数、L 实-实际长度、L名-读数、D'-距离

T=a*(t-t0)*D'

T-温度改正数、t-实际温度、t0-20℃、D'-距离、

a-0.000012/℃

4.7.6 允许偏差:


4.7.7施测要点:

(1) 起始标高线用水准仪根据水准点引测,必须保证精度。

(2) 由±0.00 水平线向上量高差时,所用钢尺应经过检定,量高差时

尺身应铅直并用标准拉力,同时要进行尺长和温度改正。

(3) 观测时尽量做到前后视线等长。并采用铝合金直尺以硬铅笔划水

平线,以确保精度。

(4) 当高度超过一尺长时,应精确地定出第二基点,由第二基点向上

量测。

4.8采用天底准直法传递标高:

天底准直法是使用能测设天底方向的仪器,进行竖向投测,也叫俯

视法。采用仪器:垂准经纬仪。自动天底准直仪。自动天顶──天

底准直仪。将仪器安放在施工层,通过向天底方向投测的光束与在

±0.00m层上的轴线控制点相重合,即将轴线传递到施工层。

五、变形监测

5.1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

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

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增加情况等决定。在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次数:

5.1.1 较大荷载增加前后(如基础浇灌、回填土、每向上施工一

层、设备安装、设备运转等),均应进行观测;

5.1.2 如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

观测;

5.1.3 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

或周围大量挖方等,均应观测。

5.2 工程投产后的沉降观测时间:

工程投入生产后,应连续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的间隔,可按

沉降量大小及速度而定,在开始时间隔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

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5.3 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

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

5.3.1 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5.3.2 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

5.3.3 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5.3.4 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5.4 对使用仪器的要求:

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沉降观测,要求仪器的望远镜放大率不

得小于 24 倍,气泡灵敏度不得大于 15"/2mm(有符合水准器的

可放宽一倍)。可以采用适合四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但精度要

求较高的沉降观测,应采用相当于 N2或 N3级的精密水准仪。

5.5 确定沉降观测的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因施工或生产的影响,造成通视困难,

往往为寻找设置仪器的适当位置而花费时间。因此对观测点较多

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到现场进行规划,确定安

置仪器的位置,选定若干较稳定的沉降观测点或其他固定点作为

临时水准点(转点),并与永久水准点组成环路。最后,应根据

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仪器的位置以及观测路线,绘制沉降观

测路线图,以后每次都按固定的路线观测。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沉

降测量,不仅避免了寻找设置仪器位置的麻烦,加快施测进度;

而且由于路线固定,比任意选择观测路线可以提高沉降测量的精

度。但应注意必须在测定临时水准点高程的同一天内同时观测其

他沉降观测点。

5.6 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

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

较的根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

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并且对原

始记录存档。

5.6.1 边坡:在基坑上口护坡翻边上设置观测点,间隔 20m。利

用经纬仪将 3cm*3cm 角钢固定在基坑上口护坡翻边上,角钢侧

面焊制 300mm 长的不锈钢尺条,角钢上侧焊接长 30mm 的φ10

钢筋(上侧磨成蘑菇头),做沉降观测用。所有观测点均编号。

利用水准仪以现场 50 标高控制点为基准点测量各点标高,并记

录存档作为边坡沉降观测的原始记录。

5.6.2 塔吊:利用水准仪以现场或首层室内 50 标高控制点为基准

点在塔吊的一角抄测 1m 控制点,并做明显标识,并记录存档作

为塔吊沉降观测的原始记录。

5.6.3 室外电梯:在室外电梯基础四角各预埋一根φ22 钢筋,露

出基础大约 5cm,利用水准仪以现场或首层室内 50 标高控制点

为基准点测量各个点的标高,并记录存档作为室外电梯沉降观测

的原始记录。

5.7 位移观测的测定:

5.7.1 边坡:采用经纬仪进行观测。采用视准线法在边坡上口设

置工作基点,并在槽边设置一条视准线,观测点布置在时准线上。

用带有刻度的标尺放在观测点上,读取数值。一般用经纬仪正倒

镜 4 次读数取中数,作为一次观测。初始值要测量两次,以保准

确无误。

5.7.2 塔吊:利用经纬仪对塔吊支架两垂直方向观察上下是否在一

条直线上,并做记录。

5.7.3 室外电梯:利用电子经纬仪对室外电梯轨道两垂直方向观

察上下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并做记录。

5.8 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

5.8.1 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5.8.2 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视距法

测量,视距一般不应超过 50m。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

5.8.3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5.8.4 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

准点上。

5.8.5 在施工观测中,如果发现变形异常,应及时提交变形资料,

测量完毕后,提交完整观测资料。

5.9工程竣工时,沉降观测提供以下成果:

5.9.1建筑物平面图:图上标有观测点位置及编号;

5.9.2 下沉量统计表:是根据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整理而成的各个观测

点的每次下沉量和累积下沉量的统计值;

5.9.3观测点的下沉量曲线。

六、二次结构及装修放线

6.1 在结构施工测量中,按装修工程的要求将需要的控制点、

线及时弹在墙、柱、板上,作为装修施工的控制依据。

6.2 地面:在四周墙身和柱上弹出 50 ㎝水平线,作为楼层施工

的高程控制线。地面施工时以线向下量取 50cm,作为地面施工

标高,厕所、浴室向下量取 52cm。

6.3 墙体施工:结构施工中,在墙体两侧弹出墙边线和 50 控制

线。墙面抹灰时对 50 控制线控制面层施工。

6.4 门、窗洞口线:室外墙体结构完成后,用经纬仪在窗口中

间投测竖向控制线,再根据首层外墙 50 ㎝线用钢尺传递高程

并弹在墙上。室内洞口竖直控制线根据轴线关系弹出,水平控

制线由 50 ㎝线向上量出,保证门窗洞口相对位置准确。为避

免上下层出错台现象,应充分利用结构留洞,用线坠做下贯通,

用线坠引测时,不能逐层投吊、顺杆爬,避免误差积累,必须放

通线或 3—4层垂一次通线,放完后根据图纸逐间查看核对尺寸,

保证其正确性,由验线员验线。

6.5 电梯井筒控制:在结构施工中,从电梯井底层开始,以结

构施工控制线为准,及时量测电梯井净空尺寸,并测设电梯井

中心控制线。

6.6 楼梯:根据上、下层弹在墙面上的 50 标高线,按踏步数

量均匀分布作为楼梯施工控制线。

七、放线过程管理

7.1 测量人员必须 100%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安全,保密等有关规

定,用好、管好设计图纸和有管资料。

7.2 放线工应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7.3 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水平,掌

握科学简捷、精度合理相称的施工方法,正确使用,精心爱护仪

器。

7.4 严格执行《项目测量工作管理办法》。

7.5 由业主提供的施工图、标准桩点,必须经核算校测,并办理

交接手续,方可作为测量依据。

7.6 加强现场内桩点保护,所有桩点必须明确标识,包括现场和

记录。

7.7 测量数据的记录与计算:记录要原始真实、数字正确、内容

完整、字体工整,计算要依据正确、方法科学、计算有序、步步

校核、结果可靠。

7.8 所有测量记录均应手续完整,并做为技术档案存档。

八、测量人员操作规程

8.1 认真学习与执行国家法、政策与规范,明确为工程服务,对

按图纸施工与工程进度负责的工作目的。

8.2 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即先测设精度较高的场地整

体控制网,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8.3 必须严格审核测量起始依据的正确性,坚持测量作业与计算

工作步步有校核的工作方法。

8.4 测法要科学、简捷,精度要合、相称的工作原则。仪器选择

要适当,使用要精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

省时、省费用。

8.5 定位、放线工作必须执行经自检、互检合格后,由有关主管

部门验线的工作制度,此外,还应执行安全、保密等有关规定,

用好、管好设计图纸与有关资料。实测时要当场做好原始记录,

测后要及时保护好桩位。

8.6 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不畏艰难,实事求是,认真

负责的工作作风。

8.7 虚心学习,及时总结经验,努力开创新局面的工作精神,以

适应建筑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8.8 仪器设备检测周期:测量设备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每年检测一

次严禁使用未检测及已过检测期限的设备。

九、预防施工测量通病措施

9.1 进行全员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要求测量放线组每一个

成员,在测量放线工作全过程中,思想上自觉的重视质量,贯彻

"质量第一"的广方针。测量放线工作,是通过分工协作完成,

且是多工序的工作,因此进行全员质量教育,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是预防质量事故的关键性工作。

9.2 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进行检查与质量事故有关的因素,找

出主要原因;按工序进行工作全过程的检查与分析,一般有下列

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质量事故:

9.2.1 设计图纸上的尺寸有矛盾,事先未发现,或没有检查:测

量起算坐标、高程有问题;测量标志引用错误或点位、高程变动。

9. 2.2 作业方法不妥或未按操作工艺进行工作;工作中不细心

造成误差,或出于记录、计算错误,未经严格校对,造成放线数

据有误。

9. 2.3 仪器未经检查或工作过程中,仪器轴系发生变化而导致

测量误差过大。

9.3 针对以上测量施工的常见的质量通病,措施为:

9.3.1 全面阅读与审核:对于测量放线有关图纸上的尺寸、内容

要弄清除,并进行全面核对,向作业人员交待清除,作业人员也

要进行核对,并进行事先指导或交底。

9.3.2 认真熟悉有关规范,使作业人员明确精度要求以及对各项

作业的具体要求,要求作业人员加强责任心。

9.3.3 对仪器工具进行检校:需用的仪器、工具准备齐全,并进

行检校。

十、成品保护措施及仪器保养制度

10.1 测量人员及时妥善保护好各种标桩,认真复测交报技术部

测量班复验定期巡视标桩保护情况。

10.2 施工人员进行吧操作时不得损坏钢筋、混凝土等成品。

10.3 测量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10.3.1 仪器实行专门负责制,建立测量仪器管理台帐,由专人

保管填写。

10.3.2 所有测测量量仪器必须每年校准一次,在仪器上粘贴校

准状态标识,具备合格的计量检定证书,并由项目部测量负责人

每半月进行一次检查。

10.3.3 仪器必须置于专业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

10.3.4 仪器使用完毕后,必须进行擦拭,并填写使用情况表格。

10.3.5 仪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有振动

的车上。

10.3.6 仪器现场使用时,三角架水准尺不得做工具使用。

第二部分仪器的使用及保护

房建测量常用的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

一水准仪:按精度水准仪可分为 DS05、DS1、DS3、DS10 等几个等

级:

DS05-----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为±0.5 mm,用于高等级水准测

量;

DS1-----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为±1.0 mm,用于高等级水准测

量;

DS3-----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为±3.0 mm,用于一般工程测量

和地形测量;

DS10-----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为±10.0 mm,用于一般工程测

量和地形测量。

DS 为"大地"、"水准仪"的汉语拼音缩写,本节主要介绍 DS3 级水

准仪。

1.1测站安置

1.1.1 安置三脚架与仪器 打开三脚架, 旋紧脚架伸缩腿螺旋,安

置三脚架高度适中, 目估使架头水平。然后打开仪器箱, 取出水准

仪, 置于三脚架头上, 并用中心连接螺旋把水准仪与三脚架头固连

在一起。

1.1.2 粗平 粗平是用圆水准器,使其气泡居中,以便达到仪器竖轴

大致铅直,这时称仪器粗略水平。具体操作是要转动脚螺旋使气泡居

中, 如图 1所示。图 1-a 气泡未居中而位于 a 处; 首先按图上箭

头所指方向, 两手相对转动脚螺① 、② , 使气泡移到通过水准器

零点作① 、② 脚螺旋连线的垂线上, 如图中垂直的虚线位置。然

后, 用左手转动脚螺旋③ , 使气泡居中, 如图 1-b 所示。掌握规

律: 左手大姆指移动方向与气泡移动方向一致。

图 1

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移动时, 如果发现目标的像与十字丝有相

对移动的现象,如图 3-a,b 所示,这种现象称视差(视差现象)。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因为目标像平面与十字丝平面不重合。由于视差的

存在, 不能获得正确读数。当人眼位于目镜端中间时, 十字丝交点

读得读数为 a。当眼略向上移动读得读数为 b。当眼略向下移动读得

读数为 c。只有在图 3-c的情况, 眼睛上下移动读得读数均为 a。因

此, 瞄准目标时存在的视差必须加以消除。

消除视差的方法: 首先把目镜对光螺旋调好, 然后瞄准目标反

复调节对光螺旋, 同时眼睛上下移动观察, 直至读数不发生变化时

为止。此时目标像与十字丝在同一平面, 这时读取的读数才是无视

差的正确读数。如果换另一人观测, 由于各人眼睛的明视距离不同

可能需要重新再调一下目镜对光螺旋, 一般情况是目镜对光螺旋调

好后就不必在消除视差时反复调节。

1.3精平

眼睛注视望远镜旁观察窗, 转动微倾螺旋, 使水准气泡两端半

像符合, 此时水准管轴严格水平。因为水准管轴与视准轴平行, 所

以视准轴也处于严格水平位置。

1.4读数

水准管泡居中后, 用十字丝的横丝在水准尺上读数。水准尺有

正字与倒字之分,读数时总是从小到大读取,由于倒像望远镜,如

图 4-a 所示, 水准尺正字成像为倒字, 在望远镜中从小到大读为

1.012m。


五、水准仪的校正方法

将仪器摆在两固定点中间,标出两点的水平线,称为 a、b线,移

动仪器到固定点一端,标出两点的水平线,称为 a'、b '。计算如果

a-b≠a'-b '时,将望远镜横丝对准偏差一半的数值。用校针将

水准仪的上下螺钉调整,使管水平泡吻合为止。重复以上做法,直到

相等为止。

1.5水准仪保养与维修

1.5.1水准仪是精密的光学仪器,正确合理使用和保管对仪器精度和

寿命有很大的作用;

1.5.2避免阳光直晒,不许可证随便拆卸仪器;

1.5.3每个微调都应轻轻转动,不要用力过大。镜片、光学片不准用

手触片;

1.5.4仪器有故障,由熟悉仪器结构者或修理部修理;

1.5.5每次使用完后,应对仪器擦干净,保持干燥。

1.6注意事项:

1.6.1立尺时应站在水准尺后面,双手扶尺,使尺身保持竖直;

1.6.2前后视距可先由步数概量,使前、后视距大致相等;

1.6.3读取读数前,应仔细对光以消除视差;

1.6.4观测过程中不应进行粗平,若圆水准器气泡发生偏离,应整平

仪器后重新观测;每次读数时都应进行精评;

1.6.5测量完毕后,应立刻检核,一旦误差超限,应立即重测。

二、经纬仪的使用:

按精度从高精度到低精度分:DJ07,DJ1,DJ2,DJ6,DJ30等(D,J分别为

大地和经纬仪的首字母,07、1、2、6、30 分别表示测角的精度,单

微秒。) 经纬仪是测量任务中用于测量角度的精密测量仪器,可以用


于测量角度、工程放样以及粗略的距离测取。整套仪器由仪器、脚架

部两部分组成。

1、安置仪器

安置仪器是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点上,包括对中和整平两项内容。

对中的目的是使仪器中心与测站点标志中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整平

的目的是使仪器竖轴处于铅垂位置,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

1.1初步对中整平

1.1.1用锤球对中,其操作方法如下:

1.1.1.1将三脚架调整到合适高度,张开三脚架安置在测站点上方,

在脚架的连接螺旋上挂上锤球,如果锤球尖离标志中心太远,可固定

一脚移动另外两脚,或将三脚架整体平移,使锤球尖大致对准测站点

标志中心,并注意使架头大致水平,然后将三脚架的脚尖踩入土中。

1.1.1.2将经纬仪从箱中取出,用连接螺旋将经纬仪安装在三脚架上。

调整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

1.1.1.3此时,如果锤球尖偏离测站点标志中心,可旋松连接螺旋,在

架头上移动经纬仪,使锤球尖精确对中测站点标志中心,然后旋紧连

接螺旋。

1.1.2用光学对中器对中时,其操作方法如下:

1.1.2.1使架头大致对中和水平,连接经纬仪;调节光学对中器的目镜

和物镜对光螺旋,使光学对中器的分划板小圆圈和测站点标志的影像

清晰。

1.1.2.2转动脚螺旋,使光学对中器对准测站标志中心,此时圆水准器

气泡偏离,伸缩三脚架架腿,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注意脚架尖位置

不得移动。

1.2、精确对中和整平


1.2.1整平 先转动照准部,使水准管平行于任意一对脚螺旋的连线,

如图 3-7a 所示,两手同时向内或向外转动这两个脚螺旋,使气泡居

中,注意气泡移动方向始终与左手大拇指移动方向一致;然后将照准

部转动 90°,如图 3-7b 所示,转动第三个脚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

再将照准部转回原位置,检查气泡是否居中,若不居中,按上述步骤

反复进行,直到水准管在任何位置,气泡偏离零点不超过一格为止。

图 3-7 经纬仪的整平

1.2.2 对中 先旋松连接螺旋,在架头上轻轻移动经纬仪,使锤球尖

精确对中测站点标志中心,或使对中器分划板的刻划中心与测站点标

志影像重合;然后旋紧连接螺旋。锤球对中误差一般可控制在 3mm

以内,光学对中器对中误差一般可控制在 1mm 以内。

对中和整平,一般都需要经过几次"整平—对中—整平"的循环

过程,直至整平和对中均符合要求。

2、瞄准目标

2.1松开望远镜制动螺旋和照准部制动螺旋,将望远镜朝向明亮背景,

调节目镜对光螺旋,使十字丝清晰。

2.2利用望远镜上的照门和准星粗略对准目标,拧紧照准部及望远镜

制动螺旋;调节物镜对光螺旋,使目标影像清晰,并注意消除视差。

2.3转动照准部和望远镜微动螺旋,精确瞄准目标。测量水平角时,


应用十字丝交点附近的竖丝瞄准目标底部,如图 3-8所示。

图 3-8 瞄准目标

3、读数

3.1打开反光镜,调节反光镜镜面位置,使读数窗亮度适中。

3.2转动读数显微镜目镜对光螺旋,使度盘、测微尺及指标线的影像

清晰。

3.3根据仪器的读数设备,按前述的经纬仪读数方法进行读数。

4、经纬仪三轴误差:

经纬仪的三轴(视准轴、水平轴、垂直轴)之问在测角时应满足

视准轴与水平轴正交,水平轴与垂直轴正交,垂直轴与测站铅垂线一

致。当这些关系不能满足时,将分别引起视准轴误差、水平轴倾斜误

差、垂直轴倾斜误差。

4.1视准轴误差(C):视准轴误差是指视准轴与水平轴的不正交误差,

在望远镜的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这种误差,视准轴误差主要影响水平

方向观测值。

4.1.1检查经纬仪是否合格 :


4.1.1.1.将仪器固定在校正台上并精密整平

4.1.1.2.将仪器开机并正镜(盘左)照准平行光管无穷远目标,水平度

盘读数为 HC

4.1.1.3.将仪器倒镜(盘右)照准平行光管无穷远目标,水平度盘读数

HR。

4.1.1.4.计算 C=1/2[(HC-HR)±180°]

4.1.1.5.如果 C>9〝,则需进行校正,否则无需校正。

4.1.2消除的方法:取盘左与盘右的中数可以消除视准轴误差的影响。

4.2水平轴倾斜误差:当仪器置平时,若横轴垂直于竖轴,则望远镜

视准轴绕横轴旋转所划之圆切面为铅垂面,否则该圆切面与铅垂方向

会产生一个夹角,称之 i 角误差。

4.2.1 测定的方法:在望远镜纵转前后,同一方向上的盘左和盘右的

观测值之差 iRL  2180

4.2.2取盘左和盘右读数的中数,可以消除 水平轴倾斜误差对观测方

向值的影响。

4.3垂直轴倾斜误差:当仪器三轴间的关系均已正确由于仪器未严格

整置水平,而使仪器垂直轴偏离测站铅垂线一个微小的角度 v 称为垂

直轴倾斜误差。

4.3.1垂直轴倾斜误差对观测方向值的影响特性:

4.3.1.1垂直轴倾斜的方向和大小,不随照准部转动而变化,所引起的

水平轴倾斜方向在望远镜纵转前后是相同的(即 v 的正负号不变),

因而,对任一观测方向不能期望通过盘左和盘右观测取中数而消除其


误差影响。

4.3.1.2垂直轴倾斜误差对观测方向值的影响,不仅与垂直轴倾斜量、

观测目标的垂直角有关,而且随观测方向方位的不同而不同。

4.3.2消除的方法及减弱的措施:

4.3.2.1观测前要精密整平仪器,观测过程中要经常注意照准部水准器

是否居中,其气泡偏离中央不得超出一格。否则,应停止观测,重新

整置仪器水平。

4.3.2.2在一站的观测过程中,适当的增加重新整平仪器的次数,以便

改变垂直轴倾斜的方向,使其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具有偶然性。

4.4经纬仪使用注意事项 :

4.4.1运输仪器时,应采用原装的包装箱运输、搬动。

4.4.2近距离将仪器和脚架一起搬动时,应保持仪器竖直向上。

4.4.3拔出插头之前应先关机。在测量过程中,若拔出插头,则可能

丢失数据。

4.4.4换电池前必须关机。

4.4.5仪器只能存放在干燥的室内。充电时,周围温度应在 10~30℃之

间。

4.4.6全站仪是精密贵重的测量仪器,要防日晒、防雨淋、防碰撞震

动。严禁仪器直接照准太阳。

三、全站仪

全站仪的厂家很多,主要的厂家及相应生产的全站仪系列有:瑞士徕

卡公司生产的 TC 系列全站仪;日本 TOPCN (拓普康)公司生产的


GTS 系列;索佳公司生产的 SET 系列;宾得公司生产的 PCS 系列;

尼康公司生产的 DMT 系列及瑞典捷创力公司生产的 GDM 系列全

站仪以及我国南方测绘仪器公司 90 年代生产的 NTS 系列等。

全站仪的功能:测角、测边、测三维坐标和三维坐标放样、对边测量、

悬高测量、面积测量等

1、全站仪的工作特点:

1.1能同时测角、测距并自动记录测量数据;

12设有各种野外应用程序,能在测量现场得到归算结果;

1.3能实现数据流

2全站仪保管的注意事项

2.1仪器的保管由专人负责,每天现场使用完毕带回办公室;不得放

在现场工具箱内。

2.2仪器箱内应保持干燥,要防潮防水并及时更换干燥剂。仪器须放

置专门架上或固定位置。

2.3仪器长期不用时,应一月左右定期通风防霉并通电驱潮,以保持

仪器良好的工作状态。

2.4仪器放置要整齐,不得倒置。

2.5使用时应注意事项

2.5.1开工前应检查仪器箱背带及提手是否牢固。

2.5.2 开箱后提取仪器前,要看准仪器在箱内放置的方式和位置,装

卸仪器时,必须握住提手,将仪器从仪器箱取出或装入仪器箱时,请

握住仪器提手和底座,不可握住显示单元的下部。切不可拿仪器的镜


筒,否则会影响内部固定部件,从而降低仪器的精度。应握住仪器的

基座部分,或双手握住望远镜支架的下部。仪器用毕,先盖上物镜罩,

并擦去表面的灰尘。装箱时各部位要放置妥帖,合上箱盖时应无障碍。

2.5.3 在太阳光照射下观测仪器,应给仪器打伞,并带上遮阳罩,以

免影响观测精度。在杂乱环境下测量,仪器要有专人守护。当仪器架

设在光滑的表面时,要用细绳(或细铅丝)将三脚架三个脚联起来,

以防滑倒。

2.5.4 当架设仪器在三脚架上时,尽可能用木制三脚架,因为使用金

属三脚架可能会产生振动,从而影响测量精度。

2.5.5 当测站之间距离较远,搬站时应将仪器卸下,装箱后背着走。

行走前要检查仪器箱是否锁好,检查安全带是否系好。当测站之间距

离较近,搬站时可将仪器连同三脚架一起靠在肩上,但仪器要尽量保

持直立放置。

2.5.6 搬站之前,应检查仪器与脚架的连接是否牢固,搬运时,应把

制动螺旋略微关住,使仪器在搬站过程中不致晃动。

2.5.7 仪器任何部分发生故障,不勉强使用,应立即检修,否则会加

剧仪器的损坏程度。

2.5.8元件应保持清洁,如沾染灰沙必须用毛刷或柔软的擦镜纸擦掉。

禁止用手指抚摸仪器的任何光学元件表面。清洁仪器透镜表面时,请

先用干净的毛刷扫去灰尘,再用干净的无线棉布沾酒精由透镜中心向

外一圈圈的轻轻擦拭。除去仪器箱上的灰尘时切不可作用任何稀释剂

或汽油,而应用干净的布块沾中性洗涤剂擦洗。


2.5.9 湿环境中工作,作业结束,要用软布擦干仪器表面的水分及灰

尘后装箱。回到办公室后立即开箱取出仪器放于干燥处,彻底凉干后

在装箱内。

2.5.10冬天室内、室外温差较大时,仪器搬出室外或搬入室内,应隔

一段时间后才能开箱。

3、电池的使用

全站仪的电池是全站仪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现在全站仪所配备的

电池一般为 Ni-MH( 镍氢电池 ) 和 Ni-Cd( 镍镉电池 ) ,电池的好坏、

电量的多少决定了外业时间的长短。

3.1建议在电源打开期间不要将电池取出,因为此时存储数据可能会

丢失,因此在电源关闭后再装入或取出电池。

3.2可充电池可以反复充电使用,但是如果在电池还存有剩余电量的

状态下充电,则会缩短电池的工作时间,此时,电池的电压可通过刷

新予以复原,从而改善作业时间,充足电的电池放电时间约需 8 小

时。

3.3不要连续进行充电或放电,否则会损坏电池和充电器,如有必要

进行充电或放电,则应在停止充电约 30 分钟后再使用充电器。

不要在电池刚充电后就进行充电或放电,有时这样会造成电池损坏。

3.4超过规定的充电时间会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应尽量避免电池剩

余容量显示级别与当前的测量模式有关,在角度测量的模式下,电池

剩余容量够用,并不能够保证电池在距离测量模式下也能用,因为距

离测量模式耗电高于角度测量模式,当从角度模式转换为距离模式时,


由于电池容量不足,不时会中止测距。

总之,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注意仪

器电池的充放电,才能延长全站仪的使用寿命,使仪器的功效发挥到

最大。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