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新春走基层」坐上“气”车去拉萨(一):“气”从这里来

时间:2022-12-26 11:17:27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新春走基层」坐上“气”车去拉萨(一):“气”从这里来,关于「新春走基层」坐上“气”车去拉萨(一):“气”从这里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编者按:

2月7日至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青海总站“新春走基层”采访组从青海西宁出发,前往柴达木盆地探访“气化西藏”工程气源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采气一厂涩北气田,跟随中国石油运输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液化天然气槽车车队从格尔木市一路向南,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风火山,历时4天3夜,行程2500多公里,抵达西藏拉萨,全程体验、实地记录中石油天然气销售青海分公司全力做好西藏天然气保供工作全流程。从今天起,央广网刊出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坐上“气”车去拉萨》。

“气化西藏”工程气源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采气一厂涩北气田总站(央广网发 张雷摄)

央广网西宁2月12日消息 2月7日,虎年春节假期后开工日,采访组一大早就驱车从西宁前往格尔木。前一天的降雪使得京藏高速湿滑难行,750公里路程用了11小时,天黑前才抵达目的地。

2月8日,采访组兵分两路。采访一组早晨6点30分出发,前往距格尔木200多公里、青海油田为雪域高原保供送暖的第一站——涩北气田采访,探寻“西藏燃气青海来”的背后故事。

为改善拉萨城区燃料结构,支持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保护雪域高原三江源的自然环境,2010年3月,中国石油以青海油田涩北气田为气源地,启动“气化西藏”工程,将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输气管道送到格尔木,压缩转化为液化天然气,再用大型槽车经109国道青藏公路运往西藏拉萨,再进行气化加工,送进千家万户,结束了拉萨作为中国省区市首府唯一没有使用天然气的历史,这是继青藏铁路、电力线路后的又一条高原新“天路”。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采气一厂涩北气田总站生产指挥中心(央广网发 张雷 摄)

上午10点,记者赶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采气一厂涩北气田总站。涩北气田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涩聂湖畔,平均海拔2750米,地处戈壁沙漠、高寒缺氧、风沙肆虐,含氧量仅为内地的72%,是全国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产气区之一。

走进涩北气田总站生产调度指挥中心,零下十几度的严寒被挡在了外面。只见6名身着中石油红色工装的女工分坐在三排工位上,眼睛紧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正面墙上的数据监控系统大屏幕上,动态显示着涩北气田产气总量、各条天然气管线流量等数据参数。

“油三代”马婧向记者介绍天然气生产情况(央广网发 张雷 摄)

带班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采气一厂生产指挥中心生产技术岗“油三代”马婧介绍,涩北气田目前是青藏高原最大气田,担负着青海油田85%的天然气产量任务,是“压舱石”一般的主力气田。除了保证青海、西藏天然气供应,还向甘肃、宁夏部分地区输送天然气。目前气田日产量持续稳定在1300万方以上,现已建成15座集气站,实现了连续12年将年产天然气量稳定在50亿方以上。

这时,两名男工友走了进来,马婧笑着告诉记者,她所在班组里除了刚两个进来的两位男士已婚,其余6人,包括她自己都是单身妹子。今年春节假期七天她都在岗值班,节假日不能休假与家人团聚,早都习惯了。

涩北气田5号集气总站站长张国琼向记者介绍春节假期值班保供情况(央广网发 张雷 摄)

涩北气田5号集气总站站长张国琼带着记者走出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到场站采访。尽管记者在羽绒服外又罩上了一件中石油红色工装、戴上白色安全帽,依然感到寒风刺骨。

张国琼介绍,涩北气田冬季最低温度经常在零下二、三十度,而且体感温度往往要低于天气预报的气温,冬季夜间巡检、维护输气管道设施,是最辛苦的。今年春节又轮到他值班,除夕夜只能和远方的家人微信视频拜年。双节保供关键期,大家冒着严寒在戈壁滩上坚守岗位,他和同事睡觉都穿着工服,随时准备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夜应急保供,继续刷新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纪录,保障各族群众温暖过冬,安心过年。

涩北气田的天然气从这里通过管道输往200公里外的格尔木(央广网发 唐子文 摄)

下午2点,采访一组结束涩北气田的采访,驱车返回格尔木,追赶在格尔木天然气站采访、与液化天然气槽车车队一同出发前往西藏的采访二组,一同踏上1100多公里的青藏高原“送气”之旅。(记者张雷 唐子文 李亭 柳成 姚正鹏 刘楚琪 樊永涛)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