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湖南工业发展史「辛亥革命湖南」

时间:2022-12-21 15:29:13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湖南工业发展史「辛亥革命湖南」,关于湖南工业发展史「辛亥革命湖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风雨如磐 初显峥嵘

——1912年至1949年湖南工业纪略(历史篇·中)

2月9日,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景象。 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已经划破夜空。湖湘子弟毅然扛起救国救民的大旗。抵御外侮、保家卫国,不惧抛头颅、洒热血;实业救国、实业兴邦,同样可歌可泣——

湖南日报记者 曹娴

“这3排钢梁82岁了,我们叫他‘大铁房’。”戊戌春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总成车间,80岁的老“株机”人秦天峰,亲切地拍着厂房中矗立的灰色钢梁,清晰的声音传递着历史的回响。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与株机“大铁房”同龄的原金加工厂房,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个湘电员工口中的1号厂房,仍保留着80多年前1层、3跨的钢筋混凝土钢架结构。厂房内部正在进行清理和重新布置,即将上新设备、新生产线,改造成为中小型柔性加工厂房。

立足新时代回望,1912年至1949年的那段岁月,风雨如磐,峥嵘崔嵬。

湘人用智慧与心血书写着湖南工业的时代篇章,三湘大地诞生了当时中国第一台煤气汽车、第一家羽绒企业、第一座新法炼锌厂。

造出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中车株机”、号称“中国电工产品摇篮”的“湘电”,都在此间孕育,为湖南工业乃至中国轨道交通、机电工业点燃希望的火种。

一座纱厂见证一个时代

机器生产起步,近代湖南民族工业逐渐兴盛

2018年1月27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公布,裕湘纱厂名列其中。

裕湘纱厂旧址位于长沙湘江西岸,这处中西合璧式的乳黄色建筑,有着耸立的拱门、木漆的窗户、优美的线条、精致的檐角,总能吸引路人的目光。

穿过门楼,时光回到1912年。

湖南第一纱厂大门。(资料图片) 陈先枢 摄

这一年,湖南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筹借公款60万元,筹建全省第一家机器纺织厂——经华纱厂,即裕湘纱厂的前身。

新上任的湖南都督谭延闿,雄心勃勃,力求振兴民族工业,“提了许多公款来振兴工业”。

英国驻长沙领事基尔士在1912年的《长沙商务报告》中写道:“长沙自辛亥革命以来,发起工厂企业得到很大动力,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其最大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湖南在工业上不仅不依赖外国,而且不依赖其他省份。”

史料记载,至1919年,全省堪称近代工厂的企业共26家。其中诸如长沙麓山玻璃公司开我省玻璃工业之始,其生产的玻璃制品,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翻阅20世纪20年代的泛黄的老照片,此时改名为湖南第一纱厂的经华纱厂,已然一派机械化大工厂的景象。摇纱车间、织布车间,机器整齐排列,身着工装的工人一片忙碌。

《湖南近现代工业史》记载,上个世纪 30年代上半期,湖南已有50多个机械厂和12个电器厂,机器设备300多台。我省五金机械工业开始由单纯的修造、加工、维修为主,跨入以制造为主阶段。

湖南机械厂当时能生产19种汽车配件,是全国少数汽车配件生产专业厂之一;其所产铸钢件质量优良,湘川公路的能滩吊桥、桥墩柱链均有采用。

随着日寇侵略中国步伐加快,为保中华文明的火种不灭,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内迁的同时,沿海厂矿也开始大规模内迁。据《湖南近现代工业史》记载,至1940年底,内迁的448家企业中,有121家前往湖南,仅次于四川;企业主要为机械、纺织、化工三大类。

湖南此时已成为连接大西南和抗战前线的交通枢纽——粤汉、湘桂铁路连通湖南,抢修的湘桂、湘黔、湘川公路相继通车,衡阳、芷江机场相继建成。

一时间,三湘大地变成抗战大后方战略物资的生产地和中转站,湖南工业在炮火声中不断发展。资料显示,到抗战结束时,各省机器厂数,重庆最多,湖南次之,达236家,“湖南机器工业在全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且产品丰富,“能够生产出机械行业的大部分产品”。

1935年秋,国民政府把兵工署炮兵技术处的工厂设在株洲董家塅。

1938年6月,汉阳兵工厂机器、动力、枪弹、手榴弹、火药、机关枪等分厂奉命迁到湖南辰溪,次年开工出品。另外,还有迁入安化烟溪的原河南巩县兵工厂。这些兵工厂因为日军的轰炸,不断搬迁,一时沅陵,一时辰溪,一时安化,可都没有中断生产,源源不断向前方供应枪械、弹药。

湖南第一纺织厂迁至黔阳县安江镇(今怀化洪江市),担负着军布生产任务。史料记载,仅1941年,就生产棉纱6000件、棉布7万匹。

湖南第一纺织厂一角。(资料图片) 陈先枢 摄

一座纱厂,见证一个时代。

阳春3月,湘江边柳树吐出嫩芽,岸芷汀兰,江静水清。曾经的裕湘纱厂,早年改制为湖南银太集团,现已经搬至宁乡金洲工业园。旧址仅剩门楼和两侧办公楼。左侧办公楼如今成为法国、德国、荷兰等五国的签证中心,变身为湖南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诞生多个全国工业“第一”

技术创新,湘人同样“开风气之先”

今日湖南,创新引领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走进历史,才发现创新的基因早已流淌在湘人血脉之中。

1932年10月10日,来自国民政府实业部和全国12个省市的代表及国外专家,齐聚长沙,只为见证一个新事物:国内第一台煤气汽车。

2天后,长途试车200公里,以木炭为原料的煤气汽车“均与汽油车无异”。当时的报道显示,“行车每里费木炭0.86磅(合0.39公斤),平均速度每小时25英里(合40.2公里)”。

要知道,那时候外商垄断中国汽油价格,油价昂贵,省建设厅加紧研究汽油的代替方法,试制煤气汽车。1932年,由柳敏、向德等主持煤气发生炉研究,攻克调节煤气、减少炉体重量、试车熄火、控制车速等技术难关,先后研制成5种煤气发生炉。最终试验获得成功。

1936年,湖南汽车20%至30%改装成煤气汽车,至1939年发展到50%以上。

工业技术创新,湘人在全国同样“开风气之先”。

1919年,衡阳籍实业家丁鹏翥发明的提取、烘干鸭绒鹅绒的机器,获当时的国民政府农工商部专利5年,并颁赠发明奖章,为湖南获得发明机器奖和专利的第一人。丁氏羽绒机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提取羽绒的机器。

次年,丁鹏翥在长沙怡长街,创办起我国首家羽绒企业——华新羽绒公司。1924年、1927年,丁鹏翥两次对羽绒机器进行技术改造,对3层式羽绒被和横行衣胆制作方法改良,又3度获得专利。

1932年,鉴于土法炼锌损失太大,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以“锌为兵工制造所需”为由,在长沙兴建西法炼锌厂。省建设厅选湘江西三汊矶附近沿江地势高处,斥资19万元建厂,开办当时中国唯一的炼锌厂。工厂占地128亩,建有厂房22栋。

1934年7月26日,湖南炼锌厂(后来的“长沙锌厂”)建成投产;9月,开炉炼锌一举成功,就此结束了我国1000多年来土法炼锌历史,打破国内市场洋锌一统天下的局面。史料记载,所产锌纯度高达99.8%。

而今,长沙锌厂的名字仅在一些老长沙人心中留有印记。寂静的厂区,“星光广场”的奠基座湮没在杂草丛中,炼锌车间、办公楼、宿舍区等建筑虽已老旧,但保留较为完整,爬山虎在墙壁上野蛮生长,投下斑驳光影,徒留岁月沧桑。

“株机”“湘电”应运而生

湖南成为轨道交通装备、机电工业的摇篮

“千里之行,始于跬步。电工大城,斯为序幕。伟业肇基,国强民富。勉哉同仁,重责是负。”

在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一号厂房的墙角,1948年4月镌刻的这段奠基词,今天仍清晰可见。当时,这里名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

凭借重要的战略地位,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

1936年8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恽震、程义法、王守竟等人,前往江西、湖南等地勘选工厂厂址,最终选定与湘潭县城隔河相望的下摄司,为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钢铁厂、中央机器厂厂址。

同月,国民政府交通部委任程孝刚、茅以新选择株萍铁路与粤汉铁路交会的株洲田心,挂出“铁道部株洲机厂筹备处”的招牌,在“粤汉铁路右边”的稻田中,打下了第一根桩基,建设一座用来修理铁路蒸汽机车的工厂,也就是今天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前身。

此后10余年,侵华日军的铁蹄、国民党发动的内战,让民族工业成长艰难。

“1937年10月8日,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了(株洲机厂)正在建设中的大铁房,造成40多名建设厂房的工人当场罹难。”

1938年7月,中央电工器材厂第二分厂开工生产,主要产品为灯泡、电真空管、电池。同年10月,受武汉失守影响,中央电工器材厂分批迁往桂林、昆明等地。1946年陆续迁回湘潭恢复建厂,“工人们冒着酷热,修复被破坏了的厂房,平整湮没在草丛中的土地,竖起电杆,架起电线,用扛、抬、滚、吊等方式安装机器。”

“1949年7月,国民党政权败退南逃时,拆卸下(株洲机厂)数百台机器设备用火车运往广州,随车的工厂工人悄悄地在沿途卸下不少机器,为工厂后来的重建保存可供使用的设备。”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入株洲、湘潭,“株洲机厂”“中央电工器材厂”成为历史名词。更名后的株洲铁路工厂、湘潭电机厂,在人民政府接管后获得新生。

1958年12月30日,铁道部株洲机车车辆工厂、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成功下线。

走过峥嵘岁月,“株机”“湘电”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

走进中车株机,当年的“大铁房”已成为电力机车总成车间,至今已有数千台电力机车从这里驶向祖国四面八方和世界各地。这里不仅是“中国电力机车之都”,电力机车产量居世界第一,还“开”出中国首列自主研制的商业运行的中低速磁浮列车、世界首列储能式现代有轨列车。

湘电作为“中国电工产品的摇篮”,在新中国成立后创造了1000余项“中国首创”的电工产品,是国内唯一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生产基地、唯一自主成套大型电动轮自卸车生产厂家。近年发力新能源装备领域,风电产品已打入全球170个风能发电场,是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风力发电机的生产基地之一,5兆瓦海上永磁直驱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超过800万千瓦,位居国内行业第一。

(陈先枢、邓子纲、刘天胜、向江友对本文亦有贡献。)

1912年至1949年湖南工业大事记

1912年 筹建经华纱厂,为近代湖南第一家机器纺织厂,后改名为湖南第一纱厂、裕湘纱厂。

1915年10月 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花屏、浏阳菊花石雕、湖南釉下五彩瓷瓶获得一等金牌奖。

1920年 衡阳人丁鹏翥创办长沙华新羽绒公司,为中国第一家羽绒企业。

1930年 设立省营醴陵石门口煤矿局,日产煤400余吨,为省内第一大煤矿。

1932年 省内第一家官办机械厂——湖南金工厂更名为湖南机械厂,主要生产汽车零件、日用机械和军用品,为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机械厂。

1932年 柳敏、向德研制煤气汽车获得成功。

1934年7月26日 湖南炼锌厂建成,为国内第一座新法炼锌厂。

1936年8月1日 铁道部株洲总机厂在株洲田心动工兴建。同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选定湘潭下摄司为中央钢铁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机器厂厂址。

1937年6月 株洲董家塅兵工厂开工建设,施工人员达万余人。

1937年11月 湘江电厂在湘潭下摄司灵集渡建成投产。

1939年 建于衡山县的湘华铁厂,有5立方米高炉1座,为湖南开发现代炼铁之始。

1942年 自抗战爆发至本年,湖南新增工矿企业364家,是战前的7倍多,加上外省迁来的工厂,总数达501家,在全国后方各省中占13.34%,仅次于四川省居第二位。

民国湖南实业“牛人”

“中国化学工业之父” 范旭东(1883-1945)

范旭东,湖南湘阴人,是著名维新派人物范源濂的弟弟。1908年,范旭东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攻读应用化学,同时改名范锐,字旭东,谓“锐意救国,以期旭日东升”。

怀“工业救国”之志回国后,1914年7月,范旭东在天津塘沽荒凉海滩上,集资5万元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和精盐工厂,为中国生产精盐之始。之后,创建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中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中国首座合成氨工厂——永利南京铔厂,被誉为“中国化学工业之父”。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先后向范旭东提出收购永利碱厂、南京铔厂,均被他凛然拒绝。他称:“宁举丧,不受奠仪。”在日寇的疯狂轰炸下,范旭东决心破釜沉舟,命令员工把凡是可以搬动的机器迅速西迁,无法移动的设备统统沉入长江。敌人占领南京时,永利铔厂只剩下一座空厂房。

范旭东冲破包围,率领全体技术人员入川,在四川又办起“久大”“永利”分厂,继续生产盐、碱,支援抗日战争。

1945年,范旭东病逝于重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赠送挽联,上书:“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西法炼锌第一人” 饶湜(1882-1974)

西法炼锌即现在所谓“横罐炼锌”。横罐炼锌成功的首要条件是研制出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的炼罐。这在当时属国内首创。

饶湜(读音同“十”),长沙县东乡(今金井镇)人。他未曾留洋学习或考察,唯一可供参考的是英、美出版的《炼锌学》,但书上只有基本原理介绍和简单示意图。

饶湜埋头钻研,边设计、边施工、边摸索、边修正,进行了近2年的研究试验。他从外地请了几位熟练的瓦匠和窑工,在长沙南郊金盆岭附近租赁一处旧房作为工棚,设计并修建起小型烘砂炉与蒸馏炉;同时采用东安与湘阴所产的耐火黏土作为生料,参入少量开滦矿务局所产的耐火砖碎渣作为熟料,混匀、揉熟、倒紧成型,制出第一批能耐高温的炼罐。

“中国羽绒工业创始人” 丁鹏翥(1891-1958)

丁鹏翥(读音同“住”),衡阳人。 1919年,他发明的提取、烘干鸭绒鹅绒的机器,获当时的国民政府农工商部专利5年,并颁赠发明奖章。《湖南工业百年大事记》称,丁为湖南首个专利获得者,并被誉为中国羽绒工业的创始人。丁氏羽绒机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提取羽绒的机器。

1920年,丁鹏翥在长沙怡长街创办了我国首家羽绒企业——华新羽绒公司。生产的首批印有“丁”字商标的羽绒制品,登报出售,获得畅销。其后,丁鹏翥多次对机器、产品改良,三层式鸭绒被、枕垫、车垫、衣、裤、背心等“丁”制产品,远销香港、日本、英国等地。1951年丁鹏翥受命为轻工业部草拟“全国羽绒工业发展计划”。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