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碳普惠机制「平安普惠初审通过被拒」

时间:2022-12-11 15:47:13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碳普惠机制「平安普惠初审通过被拒」,关于碳普惠机制「平安普惠初审通过被拒」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上线的碳普惠项目越来越多,但期待中的全民低碳并未到来!碳普惠很可能被玩坏了,一个意图推动全人类低碳生活的高级理念,被硬生生做成了“积分兑换小礼品”的过时产品。

(1)你是否登录过当地建设的碳普惠平台?平台真有高效的减碳效果吗?如果没有,我们为什么要花钱开发。或者说,项目模式必须做出改变,严防“碳普惠”变成“不普不惠”或“专普专惠”。

(2)碳究究对国内碳普惠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度调查分析,前两天我们也发布《中国碳普惠发展全景报告》,是对行业政策、研究、案例的汇总,回复“0519”查看报告获取方式,和一整套碳普惠相关资料!

下面,我来介绍碳普惠政策情况、分析项目模式、盘点致命缺陷,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01 碳普惠收获政策热情

17地发布政策规划,2个关键被忽视

全国政策热情高涨。2021年以来,碳普惠政策纷纷出台。北京将针对绿色出行拓展激励,陕西将研究碳币兑换及发放规则,江西已经推行了碳积分碳账户......共有17个省市公开声明布局碳普惠。其中,上海、重庆、深圳、广东分别出台了工作方案,政策详细内容请见《中国碳普惠发展全景》报告。目前,最新的政策思路,一是开发个人碳账户,二是要衔接碳市场,三是能实现跨区互认。

政策概念不清晰。许多政策文件对“碳普惠”的概念一带而过,重视形式忽略本质。如重庆“碳惠通”管理办法指出,“碳普惠是利用CCER等产品机制,通过社会广泛参与自愿温室气体减排行为,依据特定的方法学可以获得碳信用的制度,包含碳普惠行为的确定、碳普惠行为产生的减排量的量化及获益等环节。”看上去合理,实际上缺少了关键信息。

两个关键被忽视。首先,它是一个人为推动的非刚需机制,不具备饮食、社交、健康、住房等刚性需求特征,这决定了推进碳普惠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平台模式。其次,它的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而非行政命令,来激发全社会参与碳减排,虽然不存在强制性引发的高社会成本问题,但如何为非刚需产品创造出庞大的有效市场,是一项高难度挑战。

那么如何解决,最有效的就是让这类产品给用户带来可观的价值,后面我会解释。


02 碳普惠项目市场遇冷

平台匆匆上线,项目90%无人参与!

尴尬的是,碳普惠项目投放到市场叫好不叫座,刚好与政策热情相反。根据我们统计,至少已经有数十个地区建设了碳普惠平台,80%的项目近两年上线。通过这些数据,碳究究分析出了三件事。

第一,我基本摸透了碳普惠现有的各种玩法,可总结为“321”模式。

“3”即三类场景:主要覆盖绿色出行、在线办理、物品回收等三种低碳场景。“2”即两大生态:基于微信和支付宝两大生态,来接入低碳行为数据,生成和计算碳积分。“1”即一种模式:几乎所有平台都采用行为产生积分、积分兑换商品这种极为单一的商业模式。

深圳上线的低碳星球小程序

第二,碳普惠产品生命周期非常短,没有一个实现持续活跃。

根据碳究究的统计观察,碳普惠产品上线初期,用户量往往出现暴增现象,如江苏碳普惠平台上线25天用户破10万;到上线中期,用户覆盖到达顶峰,新增用户骤降;上线后期,活跃度出现断崖式下跌,用户留存持续减少,生命周期3个月内就基本结束了。如全国首家的广东省碳普惠平台,每月积分兑换商品的销量已经下降至0。可笑的是,就这种状态,很多地区还提出来要学习广东经验。

第三,骨感的现实,承载不了各地碳普惠丰满的理想。

重庆“碳惠通”平台,提出是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从实际体验看,碳惠通并未连接碳市场。江西低碳生活平台,宣称要助推形成人人碳普惠的低碳生活新风尚。但实际上,在支付宝搜索江西低碳生活小程序,就会发现,使用人数仅1000多人,所谓“人人碳普惠”远未达到。同时,大家可以看到江西的政务小程序“赣服通”使用人数高达900多万人,因为这是刚需!

江西低碳生活小程序用户使用情况

也许你不认同我的数据。没关系,我们可以反向验证碳普惠平台是否有效!两个观察就能立刻得到答案:一是看城市交通拥堵情况是否有所缓解,如果没有,说明还是很多人在开车,碳普惠政策没有大范围激发市民低碳出行;二是看公交、地铁是否越来越拥挤,如果没有,说明低碳出行的人并没有大幅增长。

抛开碳普惠制度,假如我让你每天放弃开车去挤公交,一个月后送你张100元的超市优惠券,你会不会觉得我脑子有病。同理,就算把这件事儿交给其他人、其他组织来做,恐怕也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


03 碳普惠实践踩坑盘点

几乎所有项目都栽到这4个坑里

从理论到实践,往往出现各种想不到、数不清的阴沟,也许你侥幸跨过一个,但以下4个总有让你翻船的陷阱。

陷阱一:理论本身存在缺陷,不可能指导成功实践。

碳普惠从提出到现在,全球尚没有成功的案例。所谓成功的碳普惠,就是根据低碳激励理论设计政策制度,实现一个区域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大范围节能减排。碳普惠制度是人为设置的,具有非刚需特征,要通过市场实现低碳行为激励,有点自相矛盾。我认为这种理论是有缺陷的,因为并不是所有激励都能改变行为,要看激励程度有多大。假如一个人坚持低碳生活一年,就可以兑换一套房,那必将在全国掀起低碳浪潮。如今,坚持200天骑单车,才能兑换一桶油,有谁能因此改变开车的习惯。

重庆的碳惠通小程序,1000积分可兑一桶油。每天最高可得5积分,拿到一桶油需要坚持低碳200天


陷阱二:靠拍脑袋建项目,个个都是僵尸平台。

如前所述,碳普惠高级理念已经被扭曲成“积分兑换”制度。在这种认知下,项目建设单位往往直接拍脑袋决定做不做、怎么做。因此,众多碳普惠项目,在没有开展任何市场调研,没有做任何用户需求分析,也不知道能帮助减碳多大规模,就匆匆上马了。殊不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既然碳普惠是靠市场的力量形成激励,就不应该由某地区某局长亲自指挥项目如何开发、功能如何架构、供应商应该选谁、运营如何开展,因为那就成了靠政府的力量,与碳普惠理论截然相悖。

碳究究认为,政府所构建的应该是碳普惠顶层制度、法律机制,而怎样激发全社会个体节能减排,要交还给市场。现实已经证明,政府多建设一个碳惠项目,就多增加一个僵尸平台!因此,恳请各位领导,在考虑好之前不要轻易行动。

北京Mass平台基于高德地图的碳普惠实践

陷阱三:减碳计量算错账,碳普惠变身薅羊毛。

各地碳普惠建设,普遍存在两个计算错误,减碳结构和减碳总量。

减碳结构算错:想想这个世界上,谁排放的碳多?不是穷人,而是富人。穷人每天上班、下班、回家三点一线挤地铁,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城市转悠。而富人,除了在地上开车跑来跑去,还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他们有更高的消费、更大的房子、需要更多的电力,他们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让富人放弃汽车去挤公交地铁,放弃更大的别墅去挤三室一厅,放弃宝贵的时间去平台兑换腾讯视频优惠券,开什么玩笑!

所以,碳排放最多的高收入群体,基本不会使用当前模式的碳普惠平台。相反,碳排放很少的低收入群体,倒是很乐意加入,因为能免费兑换商品,虽然每天花一点时间,但也获得了商品。他们中甚至会有人把手机拴在狗身上,来增加步行数量和碳积分,兑换更多的商品,这彻底将碳普惠平台转变成了薅羊毛聚集地!

北京Maas平台号称用户突破百万,这百万用户本来就是绿色出行,根本没有新的减碳量

减碳总量算错:很多人本来就是低碳出行,你非要算出这样相对开车减少了多少碳,然后用来宣传有了碳普惠平台,实现多少吨的碳减排。只看总量就明白,这是妥妥的欺诈,不光欺骗公众还欺骗自己。既然低碳出行的总人数没有什么大变化,哪里来的大规模减排!如北京Maas平台号称用户突破百万,这百万用户本来就是绿色出行,根本没有新的减碳量。

陷阱四:平台用户激励不足,来多少流失多少。

用户的精力是有限的,碳普惠也是平台,它的竞争者是各种大咖、网红、短视频、游戏等最具诱惑力的平台。靠几张可怜的优惠券,就想让用户每天都来访问,如果这种模式可行,今日头条何必要烧十几亿的钱,给阅读新闻的用户直接发现金。

积分兑换的模式,在互联网界就好比古董,没有一家巨头是靠积分兑换做起来的。当今各大主流平台,之所以成为主流,不是兑换的力量,是资本的力量!没有资本介入,通过持续创新和大量用户获取,用户来多少就会流失多少。


04 碳普惠商业革命初探

打倒碳兑换主义,碳交易万岁!

难道碳普惠没救了吗?不,办法还是有的。

用户激励不足,就增大激励。富人碳排放多,就针对高收入群体设计激励。拍脑袋没效果,就鼓励企业进入碳普惠市场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如果理论本身存在缺陷,就想办法聚集国内外人才,推动理论创新。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外国人给个定义,我们就生搬硬套拿到中国来用,所有理论、模式必须本土化才能有生机。

实际上,我有个不成熟的思路,先简单说一下。

首先是要强化激励,给用户预期。用户坚持使用碳普惠平台一年,到底能获得多少东西。如果预期总量很少,那就没有的玩儿了,如果预期总量可观,那这些东西应该由谁来提供,政府预算肯定是有限的,应该是由市场提供。

碳究究认为,碳积分直接兑换人民币是个强激励,而且人民币绝对称得上市场刚需,一个能直接领取人民币的平台必然大受欢迎。兑换额度一开始不能太低,否则不值得用户耗费精力操作,资金的来源可以考虑吸引社会投资,而且地区之间不要各自为战,要合力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大平台,同时控制薅羊毛风险。此外,打通碳市场,让个人碳积分与碳排放需求可交易,也能形成强激励,目前重庆和深圳在探索,个人参与碳市场已经有了国际经验,国内政策的实行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以上仅是不成熟的初步思考,本文主要帮大家了解碳普惠现实状况,碳究究会在后面继续更新碳普惠专题,深入分析破解之道!


05 结论

搭建碳社区,共建碳普惠

1、碳普惠政策各地还会陆续出台,这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的一种响应,但政策规划、制度安排需要推陈出新。

2、进入市场,用户会继续用脚投票,积分兑换模式的碳普惠项目将成为僵尸平台,地方开展项目建设须提前模拟平台效果。

3、碳普惠项目普遍出现的四个坑:理论本身缺陷、拍脑袋建设、减碳账目算错、平台激励不足。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户群体搞错了,让高收入群体参加碳普惠才是真正的普惠。

4、碳兑换主义不可能成功,必须回归碳普惠理论,用市场的力量激发低碳行为,这必然要求政策和模式创新,以及推动个人和小微企业加入碳市场!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碳究究,我们将继续发布深度原创,揭示行业现状,为推动双碳目标提供建议。同时也欢迎各位碳友加入我们搭建的碳社区,和即将上线的碳究究平台,让我们共建碳普惠。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