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0 13:05:37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提振实体经济「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关于提振实体经济「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先看这样两组数据:2019年,莱芜区财政收入增长8.2%,税收占比达到88.6%,两项指标均居全市前列;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1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元,均居全市第2位,获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区”。
今年第一季度,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1%,居全市第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居全市第1位;实现进出口总额25.7亿元、增长58.4%,均居全市第2位。
数据的背后是莱芜区大抓实体经济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莱芜区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立足“省会副中心”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翼”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实业强区”发展战略,抓实体固根基、调结构促转型,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出了更加铿锵、更有底气的坚实步伐。
动能转换展现出强劲势头——
新兴产业全面起势。去年以来,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总数达到43家,以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竞相绽放,莱芜医药产业园一期实现满格布局,24家成长型药企强势入驻,产值增幅达到50%以上;山能重装、阿尔普尔、恒威电力3家企业跻身“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名录库”,产业集聚之路越走越宽。
传统产业蝶变升级。69个重点技改项目顺利实施,口镇化工助剂产业园获省批复,泰钢集团和九羊集团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均突破400亿元,双双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双招双引”积蓄发展后劲——
借力首届山东5G产业峰会、全国“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姜博会等媒介平台招大引强,全区40个重点建设项目一季度全部开复工,17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3.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2.5%。
……
2020年是莱芜在省会争先进位的关键之年。实现这一目标,实体经济是关键、是支撑。莱芜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实体经济、双招双引、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六大攻坚战。在日前召开的莱芜区“生态立区、实业强区”暨“重点工作攻坚战”推进大会上,再次指出,实业强区是立身之本,也是抗击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围绕这一目标定位,莱芜区下发《全区开展“十大攻坚行动”争当省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实施方案》,涉及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赋能等多项事关实体经济发展的攻坚行动。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攻坚行动——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施新一轮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进钢铁产业绿色发展,打造400系不锈钢、高端模具钢生产基地;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提质发展,积极融入重工产业链、全球汽车供应链;推进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向高端精细化工突破,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对标全市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标准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举全区之力推进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建设,确保智能叉车项目7月份开工建设、智能网联重卡一期项目年底试生产,带动钢铁精深加工和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池、人工智能等关联产业建链成群。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园、山能重装、豪驰汽车等重点项目。
做活做优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等突破发展。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健康养老、赛事经济、夜间经济、家政服务等加快发展。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实施“旅游 ”战略,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绿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加快山东省工委旧址陈列馆、大美嬴泰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实施品牌带动。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
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开“管委会 ”“市场化运营”“全员绩效评价”等举措,推进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让开发区聚焦主业、回归本位,瘦身强体、轻装上阵,打造引领全区发展的强力引擎。
实施高质量发展赋能攻坚行动——
聚焦发力“双招双引”。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落实“1 5 N”招商体制,推动“莱芜双创20条”落实落地,加快人力资源产业园及科创平台建设,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成立全区重点产业项目审批手续容缺办理工作专班,推动现有重大投资项目全部开工复工。落实区级领导、区直部门单位、镇(街道)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实行清单式管理、挂图式作战、跟踪式推动,全力解决制约和阻碍项目落地的难题。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持续扩大开放合作。主动融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和“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合作、投资办厂、输出产能等方式“走出去”,推动外经外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搭建对外平台。
充分释放区划调整红利,让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区划调整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本报记者武希刚)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12-10 13:05:15
2022-12-10 12:59:14
2022-12-10 12:59:02
2022-12-10 12:53:29
2022-12-10 12:47:26
2022-12-10 12:47:13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12-10 12:59:19
2022-12-10 12:59:06
2022-12-10 12:53:34
2022-12-10 12:53:19
2022-12-10 12:47:33
2022-12-10 12:41: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