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能源安全形势「国际能源紧张」

时间:2022-12-02 14:29:05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能源安全形势「国际能源紧张」,关于能源安全形势「国际能源紧张」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8月22日,四川成都。由于高温成都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部分街道、商场等实行限电措施。夜晚的太古里、春熙路商圈几乎漆黑一片。图/IC photo

近期持续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四川电力保供面临严峻局面。

“四川电力紧缺”消息持续多日成网络热点,至今仍在持续。

四川电力保供问题带来警示,面对极端气候频发,我国能源安全保障需有应对良策。

今年川渝地区缺电与以往不尽相同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居民用电高峰,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荒”。今年七月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导致居民用电量需求急剧增加。2022年7月17日,11个省级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达271.87亿千瓦时,比去年夏季最高值超过10%。

四川是我国水电大省,水电发电装机容量达8947万千瓦时,水力发电量达3531.4亿千瓦时,长期以来水电外输。据统计,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28度来自四川。

四川省总发电量占全国第六。这样一个发电大省此次为何会如此缺电?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的极端天气导致四川发电能力折半,造成电力出现巨大缺口。

因此,今年川渝地区电力严重短缺与以往的“电荒”原因不尽相同:以往多数是由于电力系统的固有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夏季用电高峰需求,电力缺口多集中于浙江、广东、北京和上海等发达地区。今年,四川的缺电则是外部极端高温天气对电力系统造成巨大冲击,供给能力急剧下降形成电力缺口。

此次四川“电荒”为我国能源系统安全敲了一记警钟。

单一能源形式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

四川省水电占比80%,火电约占10%,能源结构相对单一。水电生产能力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即使火电超负荷发电,也难以满足能源系统稳定需求。

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能源的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优化,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增大,煤炭的占比逐步缩减。

能源结构的调整,使得能源系统受外在环境包括极端天气在内不确定因素影响的风险有所增加。

当前,水电、光伏发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都不同程度依赖靠天吃饭。去年,东北地区的风电发电能力受季节风力不足影响显著,夏季高峰期间风电输出最少时不足额定的1%,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严重受制于天气影响。今年,极端高温的影响导致水电输出大省四川出现缺电,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足量、及时保障电力供给是保障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能源系统安全的基本保证。而单一的能源供给形式不足以支撑能源系统正常的运行,“风光火水核”多种能源并存,相互补充,才能保证能源系统的稳定供给。

不仅是国家层面的能源结构需多样化,合理搭配,实际上,在各省级地区层面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

四川、云南和湖北是我国水电发电最多的三个省,水电发电量超过全国一半。目前我国风电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甘肃等地,而甘肃酒泉是全球大型风电基地。我国煤炭资源80%分布在北方,10%在西南地区,而经济最发达、能源需求最多的长江经济带地区蕴藏只有1.8%左右。

可见,各种形式的能源在不同地区具有明显优势,在地区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也会有所不同,地区间的能源结构需考虑抗风险能力。

2022年8月21日,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壁州街道,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电力抢修人员在10千伏诺东线天酿居公变处理低压桩头设备线夹缺陷。图/IC photo

跨地区间能源调配可强化能源系统稳定性

我国能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特点,能源储备丰富地区与能源需求最旺盛的地区存在差异,必须通过跨地区间的能源调配实现供需平衡。例如,内蒙古、云南、山西等省份担负电力输出重任,向广东、浙江、山东等电力缺口较大省份调配电力。

从能源效率的角度看,送电比运煤更经济有效。而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具有就地发电的特点,因此也需通过电网输送调配。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大电力运输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构建和完善智能电网,电力调配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在发生极端天气会导致供给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可通过反向调配等方式来调整保供。

例如,日前,安徽与浙江、上海等地签署的迎峰度夏电力置换互济协议,强化区域间能源协调,余缺互济。白天,安徽电网对外增供;晚间,浙江等省份协调部分电力支撑安徽,取得了较好效果。

但是,目前跨地区的调配输送仍然存在不足,双向输送的调节柔性不够。

此次高温期间,川渝地区应急响应机制下,电力部门通过德宝直流、川渝联网等8条输电通道持续向四川送电,依然不能满足用电需要,表明应急调配能力仍然存在短板,反向调配能力不足。

所以,跨地区能源调运的能力亟待提升,尤其是跨地区长距离电力运输能力提升十分迫切,这是稳定能源供给的重要保障。

我国正逐渐加快能源系统的转型步伐,绿电逐步替代火电。而随着极端天气风险增大,也给能源系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对此,需要未雨绸缪,加强能源的短期和长期风险预测能力,统筹各种能源的供给比例;同时也应围绕能源调配和调度大做文章,满足供需平衡。

保证能源自给至关重要

去年,格拉斯哥COP26会议就去煤达成初步共识。今年,俄乌冲突发生后,地缘政治的影响,导致石油、天然气价格暴涨,煤炭的能源地位再次显现。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为保证能源供给安全,去煤的过程需循序渐进,替代过程不能太急,避免出现“煤荒”。

光、风全面替代煤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国预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将增加至25%左右,煤炭消费预计2030年达峰。这样规划不仅考虑了经济转型,也是基于保障能源自给,应对各种不确定风险的能源安全考虑。

总之,能源系统的安全不仅受自身条件影响,也会受到国际政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保证能源系统的短期和长期稳定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实现长期的低碳能源转型战略,保障能源系统安全,是一个重要课题。

撰稿/李岩(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柯锐

校对/吴兴发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