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北京东城常驻人口「北京常住和流动人口一共有多少」

时间:2022-12-01 16:41:25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北京东城常驻人口「北京常住和流动人口一共有多少」,关于北京东城常驻人口「北京常住和流动人口一共有多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北京的常住人口正在从中心城区向“边”上流动。十年间,通州、顺义、大兴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速超过3.5%,合计占北京常住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东西城核心区加起来已不到200万人。

5月19日,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数据显示,北京现有常住人口2189.3万人,十年间增加了228.1万人,实现了北京城市总规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目标。

人口流动的背后,折射出北京近些年城市发展规划的调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随着“疏整促”政策效果逐渐释放,北京区域内人口迁移发生显著变化——人口总规模增加的情况下,中心城区的人口减少,而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地正在涌入越来越多的人。

中心城区

城六区人口全部减少,东西城已不足200万人

按照北京16区的划分,中心城区指城六区,分别为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其中东城、西城是核心区。其他十区分别是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密云和延庆。

十年间,北京的常住人口正在从中心城区向“边”上流动。“七人普”数据显示,中心城区有常住人口1098.8万人,占50.2%。城六区常住人口均有所减少,十年合计减少达72.8万人,年均下降0.6%,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59.7%下降至2020年的50.2%,下降了9.5个百分点。

北京城六区(中心城区)十年常住人口规模变化。

在中心城区,作为核心区的东城、西城两区,人口合计已不足200万人。

目前,东城常住人口为70.9万人,西城常住人口为110.6万人,合计181.5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34.7万人,年均下降1.7%。东城、西城人口合计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11%下降至2020年的8.3%,下降了2.7个百分点。

人口分布变化的背后是政策的牵引,北京城市总规提出,疏解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

根据城市总规要求,核心区定位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中心城区的角色则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

不符合上述定位的功能将被疏解至别处。原位于西城区的“动批”被疏解至天津、河北石家庄、沧州、白沟等地,原地处丰台区的南苑-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也被疏解至津冀地区。

人也随着功能和产业的疏解流出核心区。商户们走后,“动批”区域叠加金融街和中关村的双重优势,正在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南苑-大红门地区也变身成为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新址。

北京城市总规提出目标——争取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目前,中心城区有常住人口1098.8万人。

其他十区

常住人口占北京近一半,通州人口增长最快

北京城里的人口正在流动。

十年间,其他十区常住人口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人口规模达到1090.5万人,比2010年增加300.9万人,占比上升9.5个百分点,达到49.8%。数据表明,北京近半数的人口住在中心城区之外的区域,人口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北京其他十区十年常住人口规模变化。

分析北京其他十区十年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化,可以发现,通州、顺义、大兴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速在3.5%以上。

目前,通州、顺义、大兴常住人口合计515.8万人,较10年前(342.6万人)增加超过173万人,增速达到50.6%。占北京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至23.5%,接近全市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通州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区,现有184.0万人,十年增加了65.6万人,增速达到55.4%,占北京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至8.4%。

实际上,自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地通州,该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就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

城市副中心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按照规划,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将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

此外,顺义、大兴及亦庄、昌平、房山都是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也是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的重点地区。随着顺义临空经济区、大兴新机场、亦庄经开区等的建设发展,人口也逐步向这些区域聚集。

“排位”变化

9个区人口超百万,通州“挤掉”西城成第六

从北京16区的人口格局看,“六人普”时,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区有7个,按人口从多至少排序,分别是朝阳、海淀、丰台、昌平、大兴、西城、通州。“七人普”最新数据显示,北京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区已经达到9个,分别是朝阳、海淀、昌平、丰台、大兴、通州、顺义、房山、西城。

北京16区十年间常住人口规模变化排名。注释:红色字体为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区

整体来看,前5位变化不大,朝阳、海淀仍是人口最多的两个区,也是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区。昌平、丰台对换了3、4名的位置,昌平人口快速增长,反超丰台位列第三。大兴继续排在第五。顺义、房山首次跻身“百万人口俱乐部”。

第六位的变化值得关注。通州“挤掉”西城跃居第六,而十年前人口规模还在第六的西城,如今跌至第九位,虽然规模仍超百万,但较2010年已经减少了13.7万人。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政府专家咨委会委员李国平认为,现有格局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期。

他分析,朝阳、海淀是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区,体量较大的情况短期不会发生改变;昌平距离中心城区较近,其人口发展与朝阳、海淀是联系在一起的,未来会继续吸纳人口。

通州以及大兴、顺义、房山等平原新区,随着当地的产业发展,还将继续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转移,未来人口会继续增长;而定位于生态涵养区的其他几个区,比如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考虑到生态涵养功能的释放,未来人口则不会太多。

分布趋势

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发展转变

北京市“七人普”领导小组副组长、北京市统计局局长孟景伟表示,中心城区与其他十区人口的“一减一增”说明,北京市人口分布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新格局转变。

他表示,北京十年间的人口变化反映了北京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既符合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国际大城市处在同等阶段时呈现出的共同特征。

李国平对此深以为然,他认为,从人口普查的结果看,“疏解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人口逐渐从中心城区向外围平原新区转移,符合“疏整促”的政策预期。

针对通州、顺义、大兴人口的快速增长,李国平认为,这一方面与三区距离中心城区较近有关,另一方面,更得益于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在当地的落地,比如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兴的亦庄经开区和新机场建设以及顺义的临空经济区建设。按照“人口跟着就业走、就业跟着产业走”的一般规律,人口自然会向产业集聚的地区聚拢。

对核心区的人口变化,李国平认为,过去中心城区人口相对过密是客观事实,国际大城市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解决发展过程中人口过密和过疏的问题,是大城市必须面对的。

北京城市总规落地后,随着市委市政府搬迁、动批等的疏解以及整体上商业服务和一般性制造业的密度降低,人口逐渐从中心城区向平原新城流动,未来这样的趋势还将继续。

李国平认为,东城西城合计181.5万人的现有人口仍有疏解空间,未来预计会维持在150多万人的水平。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白爽 校对 卢茜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