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火红年华的收视率「电视机火红年华」

时间:2022-11-27 14:17:31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火红年华的收视率「电视机火红年华」,关于火红年华的收视率「电视机火红年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 席秦岭 图据攀枝花日报

9月25日晚黄金时段,央视一套上新《火红年华》。这部反映攀枝花三线建设的电视剧,在播出的第一天就拿下收视率第二的好成绩。而随着剧集持续播出,《火红年华》的收视率也一路走高,来到第一的位置,将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再次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四川省劳模、攀钢矿业公司兰尖铁矿退休电铲车司机李绍先(右二)和家人收看《火红年华》。 吴晓龙 摄

荒芜之地,建起钢铁之城

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备战需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听从召唤,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

在全国三线建设中,攀枝花是重中之重。当年,数十万建设大军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起了攀钢,建起了攀枝花这座“百里钢城”,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百万人口的现代工业城市。

提及当年的事,“八闯将”吴恒泰说的第一个词是艰苦。他说,那时,他作为成都送变电工程处班长,带着一支200多人的队伍率先进入攀枝花的地界。他们坐着卡车翻山越岭,花了5天时间才到。

吴恒泰回忆,在1964年10月底到1965年6月初,攀枝花几乎没有下雨,他们的工作是架设高压电线,从一个山沟沟爬到另外一个山沟沟是他们的工作日常。为此,在出门前,他们需要灌满水壶。

6月一过,攀枝花迎来雨水,户外工作的工人们高兴地拿壶接水,但长时间的干旱加上山上有放羊,所接水里大肠杆菌严重超标,雨一停,接了水喝的工人全部拉肚子得痢疾。

“走路都是飘飘荡荡的。”吴恒泰说,那时工程紧,生病的人就到医院去和医生“打招呼”。“他们让医生开药,不开休息条,休息条一开,就得强制休息,工作就做不完了。”他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将一根根电线杆树在峻岭陡坡上,解决了当时攀枝花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而在三线建设时期,像吴恒泰一样的“攀一代”们还很多,他们在“七户人家一棵树”的土地,“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杆”,喊着“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共和国的发展竖起钢铁脊梁。

李有兰老人(中)和儿子赵红军(右)、孙子(左)赵学峰收看《火红年华》。吴晓龙 摄

电视机前追剧 “老三线”再忆峥嵘岁月

得知讲述攀枝花三线建设故事的电视剧要开播,李有兰早早的就吃过了晚饭,和儿孙守在电视机旁追剧。

李友兰今年73岁了,住在攀枝花市西区,18岁时,她就从四川苍溪来到攀枝花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她回忆,当时工人们进入清香坪,头上是青天一顶,脚下是乱世荒山,山上是风吹空林,荒草连着高天。

“三线建设,电力必须先行。”李有兰说,当时为了尽快建好502电厂,她们这些女同志也和队伍中的男同志一样,挖基坑、打石头、拌合混凝土。她说,那时条件艰苦,没有房子住就住“干打垒”,没有桌椅板凳就用床铺、箱子、背包代替。

为了完成任务,工人们还常挑灯奋战工作到午夜,结束一天的工作,手上长血泡,手膀子像脱臼是常态,吃饭时常连碗筷都拿不稳。李有兰说,那时没人叫苦叫累,大家宁愿掉几斤肉,脱几层皮,也要早日建好攀枝花。

看到曾经的一幕幕被搬上银屏,李有兰说,作为一名“攀一代”,作为一名攀枝花三线建设的“老兵”,她感慨万千。她说,作为曾经城市的建设者,她希望攀枝花的明天更加美好。

《火红年华》开播后,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赵明也守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了节目。赵明说,看了《火红年华》,就像在看自己的经历一样。“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在这片热土上接续奋斗,为这座英雄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希望年轻人能够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为企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十九冶退休职工彭清明说,三线建设重点就在攀枝花,十九冶作为攀钢建设的主要参与单位,最早进入了攀枝花。《火红年华》勾起了自己很多回忆,当年条件艰苦,但是大家战胜了困难,回想起来,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