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灾害”极端灾害智库即将开建 灾害监测预警装置赓续新功

时间:2022-10-02 20:16:10来源:化工仪器网

今天,聚焦化工小新为大家分享来自化工仪器网的《极端灾害智库即将开建 灾害监测预警装置赓续新功》。

自古以来,水患、地震让成千上万的人失去生命家园,留下以家庭为单位的伤痛。川蜀地区更是常见,千沟万壑更易威胁人的生存安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确定性。

近年来,技术飞速发展,多款地质、气象监测仪器设备相继问世,将“预判自然”的机会交予人们。仪器与技术加持下,人们手握“利器”,逐渐走出地质灾害的控制阴霾。

日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西财智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全国灾害预警智库,形成高效的灾害预警体系,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极端灾害预警智库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西财智库共建,四川省政府参事室为指导单位。同时在智库建设过程中,由工程学、自然科学、政府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灾害预警研究团队,分析我国极端灾害的个性和共性、响应方案、化解措施,协助制定、发布预警信息规则,形成极端灾害预警应对技术体系、政策法规、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响应对策体系,助力提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灾害监测预警圈:海陆空网格化监测

自2006年开始,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积极改进和提高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开展理论研究,谋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长期发展思路。至此,我国监测预警仪器装置走上攻坚克难的道路。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气象、水文、海洋、地震、生物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在地质灾害方面,我国建立自动化、网络化地震台网,包括国家和区域流动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中心,形成了地形变与重力、地磁与电磁、地下流体观测网络与地震兆监测能力,实现多学科地球物理场常态化监测;绝大部分地区监测能力达到2.5级;实现国内地震2分钟速报等。

在气象方面,19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8颗在轨运行的卫星相互配合、组网观测,形成了极轨、静止两个系列的综合观测星座,具备了全天时、全天候的全球气象观测能力,应用于气象灾害检测预警。

在泥石流灾害方面,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从2000年形成机理认识开始,到2008年转入防控技术研发,再到2018年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创立了“以排为主、拦大排小”的沟道泥石流调控技术;建立了分级多指标的泥石流预测、判识与预警系统,显著提高了预警可靠度,降低了“空跑率”,并对灾后对策和重建提供科学性参考。

推动我国多灾种预警技术 智能化落地好帮手

极端灾害预警智库的成立,一方面有力推动我国多灾种预警技术、应用、法规等方面的科研与创新。智库将整合专家资源,聚焦我国灾害预警、防灾减灾技术应用和政策落地,为防灾减灾工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专业、针对性强、创新性的对策和建议,加强极端灾害监测、预警、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升灾害防御水平。

另一方面,极端灾害预警智库也推动了智能化落地。近年来,智能化发展作为“智慧城市”不可缺少的一环,涉及制造业、医疗、教育、科研、食品等多个方面,智能装备、智能系统、智能工厂、智能实验室投入不断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智能化”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样,智能化也为预警智库智释放红利。智能系统嵌入监测预警装置,解放人力,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测,形成智能控制的浓厚发展氛围,推动智能化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不仅如此,智库将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灾害预警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打造灾害预警领域人才聚集地,推动学科人才建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这一目标。未来,灾害预警机制不仅依靠仪器设备,智库网格式监测是总抓手。智库网格式监测要划分重点监测区域,提高监测覆盖度,加密监测站点密度,加强新装备、新技术应用,依靠大数据研判灾害可能性、范围,及时预警,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还需进一步扩展,综合运用电视插播、手机短信、电子屏、微信等多种方式,打通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好了,关于“灾害”极端灾害智库即将开建 灾害监测预警装置赓续新功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