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5 16:08:42来源:网络整理
大家好,我是糖圈的张荣超博士。快到圣诞节了。提前祝大家圣诞快乐。今天和你一起学习,血糖监测糖化血清白蛋白比值低,糖尿病的五车之一。
血糖监测已成为现代糖尿病治疗“五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成为调整医生治疗策略的依据,而且在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学术界誉为自发现胰岛素以来糖尿病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程度糖化血清白蛋白比值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目前临床实践中的血糖监测方法
包括使用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连续血糖监测 (CGM)、糖基化白蛋白 ((GA)) 和糖基化血红蛋白 (HbA1c) 检测。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测血糖(SMBG)和医院床边快速血糖检测(POCT),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HbA1c是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而连续血糖监测CGM和糖化白蛋白(GA)反映了近期的血糖控制水平,是对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一、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可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餐后血糖,以及饮食、运动、情绪等,以及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并可还能及时发现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有帮助。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个体化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方案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方法只能用于监测糖尿病人的血糖,不能用于诊断。
在糖尿病朋友的自我监测过程中,用户的操作技巧也是影响血糖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下面3个步骤可以规范糖友的操作。
(1)测试前准备:准备采血工具、血糖仪和血糖试纸,严格按照血糖仪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在血糖仪产品的合适工作温度范围;清洁采血部位(如手指侧),用肥皂和温水洗手(尤其是采血部位),并用干净的布擦干餐巾纸或棉球;清洁后,让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垂下片刻,然后按摩采血部位,并使用合适的采血器具,获取足量的血样。挤压采血部位取血样,否则间质液会稀释血样,干扰血糖检测结果。
(2)测试中的要求:建议一次抽取足量的血样(部分符合双充设计的血糖仪可以允许二次血样);测试过程中请勿按压或移动血糖试纸、血糖仪等。
(3)检测后要求:记录血糖检测结果。如果检测结果可疑,建议再次检测。如果仍有疑问,请咨询医务人员或联系血糖仪产品的制造商。原因并在咨询医疗保健提供者之前,请确保不要更改您当前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取出测试血糖试纸并将其与针头一起丢弃在适当的容器中;处理血糖测试用品(血糖仪、血糖试纸、采血针等),放在干燥清洁的地方。
二、血糖监测频率:
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h血糖,或治疗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天血糖,每天7点监测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前进)。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是反映过去 2-3 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临床上已作为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可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监测频率: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的建议,治疗开始时至少每3个月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6个月一次.
三、糖化白蛋白 (GA)
糖化白蛋白是血液中葡萄糖和白蛋白结合的产物。
由于白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短,只有17~19d,糖化白蛋白的水平可以反映测糖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该糖化白蛋白测定方法简单、省时、不需要特殊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单位。中国人糖化白蛋白(GA)的正常参考值为10.8%~17.1%。
由于糖化白蛋白(GA)比HbA1c对短期血糖变化更敏感,所以一般认为糖化白蛋白(GA测量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以及是评价糖尿病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重要工具,是糖尿病的良好指标,尤其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疗效评价。
四、呋喃葡萄糖1,5-AG
在多元醇糖类中,呋喃葡萄糖的含量仅次于葡萄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显着降低。能准确快速反映1~2周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尤其是餐后血糖波动的监测,优势明显,但目前应用并不广泛
五、CGM
CGM是一种监测技术,通过葡萄糖传感器监测皮下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间接反映血糖水平。可提供全天连续、全面、可靠的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趋势,发现传统监测方法不易发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能发现因食物种类、运动种类、药物品种、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的血糖变化;或了解传统血糖监测方法难以检测到的餐后高血糖、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Somogyi现象等;
目前,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技术,连续血糖监测(CGM)仍然比较昂贵。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把握好监测的适应症和时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血糖监测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的糖友们也应该正确认识不同监测方法的意义,合理选择检测指标,避免盲目追求新的经济负担技术和方法。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09-25 15:58:13
2022-09-25 15:15:13
2022-09-25 15:15:01
2022-09-25 14:32:01
2022-09-25 13:49:14
2022-09-25 13:06:09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09-25 15:58:05
2022-09-25 14:32:14
2022-09-25 13:06:13
2022-09-25 11:40:05
2022-09-25 10:14:28
2022-09-25 10:14: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