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关于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至关重要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9-12 16:01:52来源:网络整理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能源、水等资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影响巨大。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为抓手,妥善处理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一、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情况

(一)建筑能耗的一般特征

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照明以及建筑使用的各种电器所消耗的能源。建筑能耗与区域气候特征、城市规划、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用能设备效率、建筑功能、用户用能行为等密切相关。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自北向南跨越严寒、严寒、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等多个气候区。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天更冷,夏天更热。水平和生活习惯的明显差异,使我国建筑能耗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南北建筑能耗差异很大。城乡建筑能耗差异很大。城市地区以煤、电、油等商业能源消费为主。除了农村的一些商业能源消费外,秸秆、木柴等生物质能源仍在大量使用。建筑能耗存在明显差异,住宅建筑能耗与居民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二)建筑总能耗大,增长速度快

据测算,2014年全国商业建筑总能耗占社会终端总能耗的20%左右。如果将终端能源在生产、运输和转换过程中的损失包括在内,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是我国三大重点用能领域之一。与2000年相比,2014年建筑总能耗增加约1倍,并将继续增长。主要原因是: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面积持续快速增长。 5.5亿平方米[1,2],建筑总数的增加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建筑服务水平的提高,建筑用能设备的增加导致建筑能耗增加。例如,城镇居民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从2000年的30.8台增加到2012年的126.8台[1],增长了3倍以上。三是城乡居民对建筑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快速提高,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例如,长江流域曾经是非供暖区,但现在冬季供暖需求逐渐增加,导致供暖能耗快速增加。四是农村建筑能耗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31%上升到2014年的60%以上[3]。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农村建筑每平方米年采暖煤耗超过30公斤[3],加上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等其他日常能源消耗,商品能源消费比重超过70%[3]。

从发达国家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业将逐步超越工业和交通运输成为重点耗能行业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研究,占整体最终能源消耗的40%以上社会[1,4]。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研究_节能激励约束制度_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三)建筑节能和绿化水平还很低

建筑节能是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的过程,在满足规定的建筑功能要求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降低运行能耗和提高能源消耗利用效率的过程。绿色建筑是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宜、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相处。整个生命周期。架构。

由于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1980年代以前的老建筑和1980年代以后新建的大量建筑仍属于非节能建筑。 2014年,我国现有城市建筑中非节能建筑的比例仍约为60%[5]。同时,我国现行的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按同等室内舒适度计算),我国北​​方住宅建筑年采暖能耗指数仍与发达国家持​​平。1.5~2倍,年能耗指数我国公共建筑供冷供暖约为发达国家的1.2~1.5倍[6]。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适应不同国家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决策者和设计者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推动全球绿色建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2008年开始才逐步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仍然不高,总体规模还小,区域发展不平衡,高性能占比少,而整体效果大多停留在设计阶段等问题,绿色建筑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二、我国在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新建建筑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

2014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强制性节能标准全面实施,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6.6亿平方米[5] ,可形成15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105亿平方米,约占城市民用建筑面积的38%,总节能能力1亿吨标准煤。

(二)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2559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签,总建筑面积超过2.8亿平方米。 @1.13 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强制推广稳步推进,全国绿色建筑强制推广总面积3.78亿平方米。到“十二五”末,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已超过10亿平方米[5]。

(三)既有住宅节能改造

财政部、住建部安排2014年北方采暖区既有住宅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计划1.75亿平方米。截至2014年底,各地区累计完成装修面积2.1亿平方米,“十二五”前四年累计完成装修面积为8.3亿平方米。夏热冬冷地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稳步推进。 2014年共完成改造面积152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改造面积7.090.58万平方米[5]。

(四)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完成公共建筑能耗审计12900余次,公示建筑能耗13000余栋。 33个省(区、市)建立了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公示7400座建筑能耗情况。其余建筑物已被动态监测能源消耗。全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927.5万平方米[5]。

(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研究_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_节能激励约束制度

截至2014年底,全国城市太阳能光热利用面积27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4.6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建筑装机容量达到 2,500 兆瓦[5]。

三、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意义重大

(一)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实施不可持续、资源环境消耗过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不高,部分城市存在空气、水污染等严重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年0)》《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快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要求进行规划在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楼宇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保持友好,对引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落实国家能源消费革命和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

推进能源消费革命,遏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量巨大。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建筑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仅为美国的1/3左右[3 , 4],楼宇服务条件和舒适度都比较低。随着人们对室内热舒适性要求的提高,供热线南移、建筑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农村能源消费“城镇化”等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筑能耗压力很大。通过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引导城乡建设走节能、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使我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较高的生活需求具有较低的能耗,可有效降低建筑总能耗。增速将保障我国能源消费革命和能源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_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研究_节能激励约束制度

(三)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推进大气污染控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减少污染物排放,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还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了明确目标。建筑行业的燃煤供暖和建筑粉尘是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改变施工方式和使用过程中粗放的能源消耗方式,可显着改善施工现场环境,有效减少施工扬尘,降低燃煤采暖消耗,减少含硫和硝酸盐含有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它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压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增加全社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我国在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新型建筑材料、建筑工业化、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新技术、新产品的集成应用等方面仍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欧洲国家发展低碳社区和零能耗建筑方兴未艾,美国也将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作为引导绿色低碳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智能新技术。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新型结构体系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建筑业加快产业升级,确保能够在建筑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迎头赶上。

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

(一)工作目标

节能激励约束制度_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_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研究

2020年工作目标:一是提高节能绿色发展质量。城市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达到50%,城市新建建筑能效提高20%以上。部分城市开始实施超低能耗标准,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同步发展。二是实现高效运行和精细化管理,完成10亿平方米老旧住宅节能改造,改造后的建筑采暖能耗强度降低35%以上。完成2亿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改造后建筑能效提高20%以上。三是城市清洁能源结构比重实现突破,城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以上。四是实现施工方式转变,提高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和循环利用水平。五是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市场和产业得到充分发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研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带动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实现重大重点突破技术。

(二)关键任务

1。控制增量,引导城市能源资源消费增长方式。一是实施建筑节能领跑者计划。发布我国提高建筑能效标准的路线图,明确建筑能效标准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和提升方案。加快提高新建建筑能效的进程,尽快实施更高水平的节能标准。抓紧出台受能耗制约的建筑能耗标准。公布先进城市建筑节能标准,鼓励比较。全力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和高星级绿色建筑,鼓励规划建设近零能耗社区。二是推进绿色建筑综合推广计划。落实绿色建筑推进目标管理机制,将《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确定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分解到各省级行政区域。督促各省(区、市)落实全区年度绿色建筑建设发展规划,建立绿色建筑进度定期报告和考核制度。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推进计划。不断扩大绿色建筑标准在条件成熟地区的实施范围。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程序;争取落实中央财政支持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鼓励地方出台配套财政激励、容积率激励、减免配套费等措施。鼓励一些先进地区将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三是开展紧凑型绿色城市示范建设。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合理的土地混合利用,土地利用布局紧凑发展。探索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空间布局模式,适度加大公共交通可达用地开发强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自行车运输系统。建设绿色市政系统,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雨水收集和中水利用系统。注意各类垃圾过程的分类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

2。优化存量,挖掘城市能源资源消耗节约潜力。一是推进既有城市建筑节能绿色改造。全面推进北方地区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选择符合条件的小区进行高标准节能改造和绿色改造。全面推进供热计量。在夏热冬冷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和能源利用方式的改造技术路线,开展试点。全面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比对,实施重点耗能公共建筑动态管理制度,分地区、分类型发布公共建筑能效先进标准。在重点城市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鼓励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市场化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在学校、医院等公益行业开展建筑节能比对试点。二是推进城市(建筑)能源资源消耗比较行动。全面开展城市消费领域能源资源消耗数据调查统计,监测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能源资源消耗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建筑与交通能源资源消耗信息大数据平台。逐步完善城市能源资源消耗信息公开共享制度,开展数据化城市建筑能效比对工作。积极倡导城市生活绿色消费模式,大力开展“节俭立德”宣传活动,定期发布城市建筑“节能之星”先进典范。

3。调整结构,实现城市能源资源消费清洁发展。一是实施城市建筑可再生能源强制推广。城市要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和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制定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新建项目要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条件、适用类型、应用规模和效果进行专项论证。有应用条件的新建建筑应选择使用至少一种可再生能源。加大对热水需求稳定的城市低层住宅、宾馆、学校等公共建筑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强制推广力度。二是推进长江流域个性化清洁供暖工程。在夏热冬冷的传统非供暖地区,积极推广利用空气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建立社区级城市微供暖系统。有条件的,利用工业余热建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采用海水源和河水源热泵技术,在终端能源负荷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可再生能源站。三是构建城市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应用系统。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互补、梯级利用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建立城市可再生能源微电网系统,实现分布式能源与智能调度的全面融合。在城市燃气未覆盖地区,推广利用污水厂污泥制备沼气技术。

4。转型模式推动城市建设模式转型升级。一是大力推进建筑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从重点城市开始,逐步提高精装修房交房比例。二是鼓励发展现代木钢结构。研究制定必要的激励政策。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加快建设国家级木结构和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三是全面推广再生建材和绿色建材。加强房屋拆迁管理。稳步提高建筑垃圾和工矿固体废物制备建材的回收率。建立绿色建材评价鉴定体系。

5。创新体系强化了市场、产业和技术的支撑作用。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和规划、标准、财政、税收等措施的调节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采用PPP模式、合同能源管理、能效交易等多种市场化机制,让企业充分参与城市能源资源节约的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政府机制指导、业务参与和市场推广。二是着力发挥新兴产业支撑作用。在推进城市能源资源消费革命中,大力引导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型建筑结构产业、第三方咨询服务业等,积极建设相关产业化基地,扶持相关企业。推动产业链整体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标准化、工程化、产业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促进成果产业化。三是突出技术标准引领作用。完善城市能源绿色低碳消费标准、技术和指标体系。制定不同气候区、不同功能定位的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标准定额。依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平台,推进新型建筑材料与装配式结构体系、近零能耗建筑、绿色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能源和分布式能源。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业人才为重点,探索建立建筑节能管理人员、建筑节能评估师等专业资格制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搭建政府间合作平台,吸收和借鉴国际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