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辐射发生在核酸层面的个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3]

时间:2022-08-15 10:03:29来源:网络整理

如果这些辐射发生在蛋白质、脂质和其他有机分子上,那实际上很好。

毕竟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合成工厂,也有一系列的修复机制,比如自噬,可以让这些受损的有机分子尽快被清除掉。

但如果这些辐射发生在核酸水平,那就麻烦了。

辐射可以引起核酸的电离,或者引起核酸的错误,或者干扰核酸的合成——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基因突变。

事实上,身体有一套修复基因突变的方法。变异较小时,会选择直接修复;如果突变很大,它将启动诸如细胞凋亡之类的策略。

但这些修复机制并不是万能的,也不能百分百准确。因此,总有变异可以生存,这也是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但是,核辐射的出现,相当于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变异源,会大大增加修复的压力,导致身体来不及修复基因变异。

再加上基因处于生物体各个过程的底层,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3]。

日本核泄漏在哪_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ppt_日本核事故人

1.对于发育阶段的个体:导致畸形。

核辐射最常见的影响之一是个体畸形。

这主要是因为发育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对外界刺激敏感的阶段,核辐射引发的一系列电离反应,无论是核酸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都会影响个体发育,进而导致畸形[4 ]。

2.可导致普通人患癌。

核辐射会诱发基因突变。如果基因突变恰好发生在一些重要的位置,比如负责修复的BRCA1、p53等,这些基因的修复能力就会降低,结果可能导致细胞内DNA错误的积累.

如果这些堆积物不能完全消除,在一定程度上逃避免疫,走上无限膨胀的道路,就是致癌的[5]。

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4年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甲状腺癌病例数异常增加。以白俄罗斯为例,1986年儿童甲状腺癌仅有2例,1989年增至4例。到1992年,有102例[6]。

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ppt_日本核事故人_日本核泄漏在哪

3.对于某些物种:诱导突变。

虽然这是一种低概率的情况,但必须指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事实上,辐射诱变是一种常见的育种策略,可以激发大量变异。

海洋中的生命是多样的、广泛的和丰富的。在这种规模的生命存在辐射的情况下,物种突变的概率大大提高。

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核辐射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分子水平,它也可以长期存在——一旦被污染就很难去除。

而一般情况下,我们普通人是没有能力辨别海鲜是否被污染的。那时,我们只能依靠专业机构来检测船用产品。

Part4 剂量是关键,但日本值得信赖吗?

虽然核辐射很可怕,但并不是所有的核辐射都是这样的。毕竟,有“剂量之外谈毒是流氓”的说法。

核辐射也是如此。例如,我国国家标准《GB6249-2011-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7]要求:

对于沿海场地,槽式排放口的放射性流出物中除氚和碳 14 以外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不应低于

超过 1000 BqL; 对于内陆场地,槽式排放口处的氚和碳 14 以外的放射性流出物

放射性核素浓度不超过100BqL,排放口下游1km受纳水体的总β放射性不超过100BqL。

1 BqL,氟浓度不超过100 BqL。

辐射实际上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宇宙中,接触着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日常生活中很难完全避免辐射。我们一般对低辐射都有一定的容忍度,所以也不要担心。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核电站的冷却水经过处理后的放射性极低,直接排入大海。.

但是,对于日本的核污水排放,我们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日本是否可靠。

日本核事故人_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ppt_日本核泄漏在哪

事实上,我们在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后所看到的,是日本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

无论是前期对核泄漏具体情况的隐瞒,还是后期对核泄漏和排放的治理,都是非常不透明的。尤其是这次发生核泄漏的日本东电更是雪上加霜。它一再暴露于伪造数据和伪造核安全记录。甚至自 1977 年以来,东电就开始篡改监测数据并隐瞒反应堆故障 [6]。

可以说,日本的彻头彻尾的不诚实,让我们无法知道这次日本向太平洋释放的核废料的重量和浓度。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日本核污染对世界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希望国际原子能机构能够密切关注和参与日本核废料排放的进程,对日本的核废料进行监管,同时保留各国的主张权利。对抗日本。

参考:

1 Behrens、Erik 等人。“关于释放到福岛附近太平洋的 137C 长期扩散的模型模拟。” 环境研究快报7.3(2012):034004.

2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015

3 克里克日本核泄漏在哪,弗朗西斯。“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自然 227.5258 (1970): 561-563.

4 De Santis、Marco 等人。“辐射对发展的影响。” 出生缺陷研究 C 部分:今天的胚胎:评论 81.3 (2007): 177-182.

5 Shah、DJ、RK Sachs 和 DJ Wilson。“辐射诱发的癌症:现代观点。” 英国放射学杂志 85.1020 (2012): e1166-e1173.@ >

6威廉姆斯,迪尔温。“核辐射后的癌症: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教训。” 自然评论癌症 2.7 (2002): 543-549.

7 《GB6249-2011-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程》

8 东电有不止一项诈骗犯罪记录/a/20110321/001181.htm

作者:李磊,博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博士

点评:核电行业专业人士王康日本核泄漏在哪,曾就职于国内知名核电设计院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