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1:41:03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支持国企办医「国企办医院」,关于支持国企办医「国企办医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资委、卫生健康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优化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方案,在纳入地方规划、落实资金投入、医院定级、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确保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按规定与政府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作者|肖湘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据中国证券报消息,6月22日,国资委召开全国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改革巩固深化推进会。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会上表示,国资委、卫生健康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优化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方案,近期将会同有关部门履行报批程序。
据介绍,方案在纳入地方规划、落实资金投入、医院定级、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确保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按规定与政府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这是最近半年来,关于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改革的一次新动态。据新华社消息,2021年12月23日,国资委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中央企业所办1154个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完成率达到99.6%。
其中,228个医疗机构移交地方纳入当地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59个医疗机构通过中央企业内部整合等方式,实现专业化运营和集中管理;202个医疗机构通过重组改制、托管、交由地方专业化平台等方式推进改革;360个运营困难、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办医疗机构,有序实施关闭撤销,妥善安置了医院职工。
国资委改革局副局长唐祖君在通气会上表示,深化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改革,既有利于国有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更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更有助于深入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而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统筹现有资源,抓好“三个加快”,不断提升专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完成医院改革扫尾任务,指导中央企业开展“回头看”专项检查评估,确保改革经得起检验。
二是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发挥重点企业全产业链优势,创新商业模式,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三是加快出台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医疗健康集团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这是继2021年8月份国资委举办的国企办医改革主题座谈会之后,国企办医动态再次引发行业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新风向!优化支持国企办医发展
2021年8月3日,一场特殊的座谈会在北京电力医院召开。这次会议由国资委企业改革局牵头举办,会议就《关于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来自国资委企业改革局、中央编办机构改革局、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医保局医药管理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技司、中国医院协会企业医院分会的多位代表及数位医疗界知名学者等出席了会议。
据悉,该次会议达成共识,认为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主体,正式文件一定要在当前医改的大背景下,努力为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创造优质、平等的生存发展环境,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形成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非公立医疗机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健康保障格局。
(图片来源:健康医媒,CEHA)
据《看医界》了解,关于支持国企办医发展的政策,国家已经划定时间表,2021年6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其中提到“优化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发展,2021年10月底前制定相关政策文件”。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剥离国企办医院是近年来医疗改革的关注焦点之一,数千家国企医院的归属一举一动都持续吸引着业界的目光。国企剥离医疗机构走过20个年头,关于国企医院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路径,或许也正在进入下一个阶段。
一度辉煌,一批国企医院逐渐没落
对于不少国企医院来说,已经迈入了60载的年头。
据《看医界》专栏作者、原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副局长徐毓才介绍,国企办医院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国家大力发展工矿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和矿区基本上都远离城区,为满足其职工、家属及当地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也体现单位福利和优越性,国企医院应运而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企医院曾经历过一段辉煌的黄金岁月。以湖北鄂钢医院为例,1958年,鄂城钢铁厂开建,鄂城钢铁厂职工医院与鄂钢企业同时诞生,到如今已有63年历史。
最早,鄂钢职工医院是一个医务室,后来逐渐发展成一家集医疗、教学、预防为一体的综合医院,并于1997年在鄂州地区率先被评为国家三级综合医院。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院烧伤科和骨科名声在外。
但到了2000年以后,鄂钢医院经营每况愈下,市场竞争环境也日益严峻。据《看医界》了解,在鄂钢医院方圆3公里内,至少有三家三甲医院,其中建于1947年的鄂州市中心医院,与鄂钢医院相隔仅1.5公里左右,鄂州市中医医院、鄂州市妇幼保健院与其距离也都在3公里之内。
市场化大潮来临,一批国企医院开始逐渐没落,鄂钢医院只是很多国企医院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7年春节期间,贵州两家企业医院之间发生了一起争夺医患的大戏,令业界震惊。据《看医界》了解,贵航贵阳医院精神科主任杨某突然私下带领64名住院患者出走到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一同“消失”的还有4名医生和7名护士。
这一医院版“飞越疯人院”,也有着国企医院改制的背景。据悉,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前身系成都铁路局贵阳铁路分局医院。2015年10月,医院引进上市公司朗玛信息持股66%、贵阳市卫生健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9.19%作为战略投资人,六医职工持股4.81%,完成股份制改造。
不久后,朗玛信息宣布拟募资6.5亿元,用于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升级扩建,拟将床位从300张扩至800张。可以说,在国企医院改革的大背景下,贵阳六院完成改制后,正在迎来大批资金的注入。
而贵航贵阳医院又名贵航三00医院,隶属世界500强、中央军工企业--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医院开放床位1000张,下设8家分院。2016年6月6日通过评审成为三级甲等医院。作为老牌国有企业医院,母体机构的投入逐渐减少,直至一度停止,当时的贵航贵阳医院还在等着改制的到来。
徐毓才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医疗机构已经不再需要以企业为主。“现在的医疗机构正在向着职业化、专业化这条路发展。因此,国企办医院必然要走上剥离这条路。”
漫漫20年国企办医剥离路
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在政策的引导鼓励下,国有企业医院曾经迎来了一轮大规模、集中式的改制与剥离。始建于1965年的茂名石化医院在这一波浪潮中,迎来了第一次改制。
据《看医界》了解,2003年,茂名石化医院从母体机构茂名石化脱离,采取全院员工持股的方式进行改制。但股权一分了之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医院的发展资金面临窘境。400多名员工作为股东,有的并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再为医院的发展集资。
第一次改制后,茂名石化医院面临着重重发展困境,原院长王家苏给出的形容词是“惨淡经营、苦苦支撑。”
2009年,茂名石化医院迎来第二次改制,吸取了第一次改制的教训,从全员持股,变成了将员工股份全部出售给了北京天健华夏。
数千家待剥离的国企医院,也成为了一些上市公司盯上的潜在优质资产。与茂名石化医院类似,大连辽渔医院也经历了两次改制,第二次改制被上市公司收入囊中。
据了解,辽渔医院前身为辽渔集团公司职工医院,2004年,医院迎来第一次改制,也是采用员工持股形式,除医院的董事长外,还有114人自然人股东。
十年之后的2014年4月,上市公司恒康医疗以1.28亿元收购了辽渔医院100%产权。虽然辽渔医院负债运营,但是作为一家床位300张,年门诊量13余万人次,出院病人量1万余人次,年手术量约4000例的企业医院,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谓是非常具有想象空间的优质资产。
不过二次改制的结果仍令人遗憾。激进式扩张后,恒康医疗债务不断增加。为了缓解现金流压力,2020年12月,恒康将6年前1.28亿元收购的辽渔医院100%权益以9000万元转让。
一边是接手后运营不佳,另一边,也有上市公司接手后医院发展得蒸蒸日上。
据《看医界》了解,2016年9月26日,海南海药以3.4亿元受让鄂钢医院100%股权项目,此后,海南海药决定投资5000万元对医院环境、诊疗设备、信息化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后期又批复1.2亿元增资计划。医院改制后,很快扭转人员流失、业绩下滑的局面。
中国社会办医案例编委会执行主编曹健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曾表示,2002-2003年,有过一波企业医院改制热潮,但是当时体量大的一些国有企业并没有把下属医院剥离出来。
于是,关于剥离国企办医的政策再加码。2017年,国资委等六部委出台《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改制移交和集中管理,并明确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四种路径:移交地方、关闭撤销、资源整合、重组改制。
2018年3月,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独立工矿区剥离办社会职能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大型独立工矿区企业办医疗机构应尽可能移交地方政府、专业化机构或企业管理,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应予以撤并,从2019年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医疗机构提供补贴。
新一轮国有企业医院的剥离潮来了。
时间紧、任务重,由于定下了2018年底需要完成国企医院剥离的重任,这一阶段的企业医院多以“打包”改制、“打包”移交等方式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2017年3月,复星医药集团联合泰康保险集团出资10亿元,与江苏徐矿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淮海医院管理集团,对徐矿集团所属全部19家医疗机构一次性打包改制重组。
据了解,在改制前,一些企业医院运营境况已经极为艰难。从2003年起,江苏徐矿集团就已经给医院“断奶”了,企业医院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设备老化,人才大量流失,数家医院停业甚至关闭,已经成为了典型的不良资产。
类似的“打包”改制和移交还有:2017年8月份,上市公司“*ST大有”(河南能源)一次性转让8家医院;9月,冀中能源集团系下的华药职工医院、井矿集团总医院人员移交给华北医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10月,晋煤集团下属晋煤总医院及下设的6所矿区医院迎来“打包”重组改制。
除了“打包”改制,据《看医界》了解,也有不少企业医院被移交地方政府。2019年12月4日,青海油田职工总医院正式移交青海省卫健委;2020年8月18日,济南市莱钢医院正式由莱钢集团划转移交至济南市卫健委管理,成为市卫健委直属事业单位。
而2016年12月曾因改制闹出群体事件的吉林一汽总医院,也如愿以偿终于成为吉林省卫健委的直属单位。
在资源整合方面,宝石花医疗健康集团也进行了探索。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3月,中国石油集团成立宝石花医疗健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旨在通过整合中石油集团相关医疗资产,集团将形成拥有约10家三级医院、300余家医疗机构、营业收入约100亿元、管理床位约2万张、服务400多万石油职工家属以及周边上千万居民的医疗健康产业集团。
“公立医院第二国家队”来了
2018年7月,国资委曾指定华润健康、国药集团、中国诚通、中国通用、中国国投、中国国新等六家央企作为托管平台,将没有完成改制的国企医院划入托管平台。
对此,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闫东方向《看医界》表示,这六家平台的专业管理能力、资金和国企优势都十分强大,以打包的方式整合这些企业医院,会形成国有资本主导的多个医疗集团。“国有资本整合企业医院,会成为社会办医一支十分强大的力量。也就是说在社会办医的集团军里,会随着央企的注入而发生改变。散兵游勇基本上要边缘化了。”
央企的注入,为“多元化办医格局”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可能。
据了解,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办医类型分为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非公立医疗机构又被称为民营医院、社会办医。改制后的企业医院究竟归为公立医疗机构还是社会办医?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非公立医院指的是“社会资本持股大于50%的股份制医院,即社会资本(含国有商业资本)控股的医院,包括原创型和改制型”。也就是说,企业医院改制后应该都是非公立医院。
然而,据《看医界》了解,前些年一些企业医院改制成为社会办医范本,如今在官网上已经悄然将医院简介改为“公立医院”。
以华润武钢总医院为例,2013年6月,华润医疗与武钢集团合资合作成立华润武钢(湖北)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华润医疗控股51%,取得经营管理权,并在2013年底进行了改组,武钢医院由此更名为华润武钢总医院。如今,官网上介绍,医院是青山区唯一的公立三甲医院。
究竟该如何界定改制后的企业医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于旭波认为,目前,国企办医,特别是央企医疗集团,已经成为政府办医之外,公立医疗机构的第二国家队,是社会办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政府办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随着六大央企的承担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责任,这些资本的注入其实是做大了医疗产业,随着央企的注入,很多大型医疗集团将形成。下一步,中国社会办医将会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闫东方曾向《看医界》这样表示。
如今这一预判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多个超万张床位的巨无霸医疗集团已经出现。
据了解,作为国资委批准的以医疗健康为主业、承接企业医院改制的央企之一,通用技术集团目前已拥有154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17家,二级医院47家,一级及未评级医疗机构90家),3.2万张床位,年门急诊量超过1600万人次,分布全国21个省市。上文提到的贵阳贵航医院,也于2020年11月被纳入通用集团的版图。
而华润医疗集团官网显示,华润医疗旗下拥有107家医疗机构,分布于北京、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主要区域,提供临床诊疗、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健康服务,其中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19家、一级医院及社区中心31家、诊所及其他医疗机构52家,总床位数超过1万张,年门急诊总量超过770万人次。
2020年底拿下山西焦煤集团旗下4家医疗机构后,国科体系大健康平台新里程医院集团在山西省的控股床位数达到5300张的规模,覆盖晋南、晋北、晋中多个城市。有数据显示,目前,新里程医院集团的控股床位数近2万张。
未来企业医院如何发展?庄一强认为,投资/并购企业医院的进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投后管理,也就是要有能力保证医院改制完成后提供可持续的、良性的、具有竞争力的医疗服务,医院改制后,应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借助社会资本的优势形成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向管理要效益。
而以健康为主营的大型央企医疗集团,既有着企业管理的灵活机制,同时又有国资背景背书,能享有除资金外的一系列资源支持,在未来的医疗服务格局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践多元化办医,推动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我们拭目以待。(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3-01-16 12:37:52
2023-01-13 17:30:49
2023-01-01 10:53:04
2023-01-01 10:47:31
2023-01-01 10:17:20
2023-01-01 10:11:57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3-01-01 09:47:20
2023-01-01 09:41:40
2023-01-01 08:53:19
2022-12-31 19:05:28
2022-12-31 18:47:03
2022-12-31 18: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