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经济 新业态 新技术」

时间:2023-04-11 17:01:04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经济 新业态 新技术」,关于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经济 新业态 新技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当下,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南通始终把创新当做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以创新引领转型、以转型实现发展的新路子。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科技创新总体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2.5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84件,比“十二五”末翻番。南通在2020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行榜中位居第26位。

创新网络体系加快构建

金秋的第一缕风吹皱紫琅湖水。

环紫琅湖,放眼17平方公里的南通创新区,一条科创风景线变得愈发清晰:去年7月开园的紫琅科技城已注册落户科技企业160余家,入驻人数超过2200人;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等四家共建院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30人,全职高层次人才80人。中天科技、通富微电、罗莱生活三家本地“张謇杯”企业签约落户;海康威视等行业龙头企业设立企业研发机构;鹏举半导体、点昀科技等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领衔创业项目纷纷落户。

南通创新区的概念于2016年南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自“出生”以来,这一自带创新基因的区域就被赋予“未来南通城市核心和经济增长极”的期待。一年打基础,三年见雏形,迈入建设第五年,南通创新区不负众望,从一张充满希望的蓝图,成为一片集聚有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创新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的热土。

南通创新区集中签约

在“创新之核”的引领下,全市创新网络体系加速构建,以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不断完善,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8个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15个跨江跨国(境)合作园区。在省科技厅今年6月公布的全省50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排名中,我市1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均进位6位,创历史最好水平。

万亿再出发,创新号角再吹响。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创新大会提出,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一核、四区、多园”格局的沿江科创带,高起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力争到2025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挺进前20强。

全市创新发展大会

创新作引擎,为跑赢新赛程提供了澎湃动能。今年以来,南通市县两级全部成立科创委,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行政资源与创新集聚区发展深度融合。目前,沿江科创带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南通的创新驱动已挂上最高挡、驶入高速路。

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上月底,南通复客科技园通过认定,升级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三年来,园区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规上企业3家、毕业企业11家。“在这里,我们获得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投资融资、创业辅导、资源对接等专业化的孵化服务。”南通精益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仲杰说,这为企业迅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输送了不可或缺的养分。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先后出台科技创新“20条”等系列政策,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链条,建成众创空间7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67个。率先在全省开发建设“创新南通”综合服务平台、“大仪网”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组织了“通创荟梦想秀”“通创荟”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合作共享的全过程服务链,累计为94个项目对接融资近20亿元。

“通创荟梦想秀”

资金,是创新生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我市全面落实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金融政策,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累计突破126亿元,以企业研发投入为主体的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047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设立科技金融机构21家,创投规模突破155亿元,建立了“四位一体”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39.4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压力。

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实现优化配置。为此,我市加大产学研合作补助,对单个项目给予50%、最高500万元的补助,力度国内领先。“十三五”期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909项,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9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9倍。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近年来,通过出台人才新政,实施“江海英才”“通籍英才归雁”等人才引进计划,全市海外归国人才突破4000人,高层次人才达11.6万人,省“双创”人才引进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二。

着眼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今年,我市对科创政策再升级,出台“创新30条”,对市“揭榜挂帅”项目、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合作补助、企业购买成果补助,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对企业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给予精准支持,单个人才最高可获100万元奖励。多重科创要素叠加之下,创新生态正持续优化。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目前英国BP石油公司的大型浮式储油生产平台正在中远的启东海工基地紧张地施工。从“修船航母”到海工领军企业,中远船务工程集团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一路高歌奋进。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希望1号”“希望6号”等产品先后摘得国家、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中远海运海工生产画面

中天科技的特种导线材料打破国际垄断,成为中国电力“国家名片”;振华重工启东造船厂建造的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彰显“大国重器”风采;招商重工研制国内首艘极地邮轮,开启“邮轮中国造”先河;超高压交直流海底电缆、RV减速机、高安全特种玻璃……这些出自南通的“中国骄傲”,无不具备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内核。

亚洲最大绞吸挖泥船“天鲲号”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十三五”期间,我市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178家,是“十二五”末的2.7倍,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隐形冠军企业5家,京源环保、国盛智科、星球石墨在科创板成功上市,中天科技、通富微电等9家企业入围“2020年江苏创新型企业百强”。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全市建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25家,其中国家级12家,大中型规上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4.4%。

通富微电智能车间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打造长三角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产业向高端发展。聚焦“3 3 N”重点产业,布局了1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3家新型研发机构、127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了21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围绕重点产业,强化共性技术攻关,我市成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十三五”期间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9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1项。“十三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3.5%。

创新永不止步。今年以来,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揭榜挂帅”工作并向社会公开发榜;在半导体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等产业领域推进产业创新联合体组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创新;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积分评估,将评价结果作为企业评先评优、兑现奖补资金的依据。

站上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新赛道,南通步履不停。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黄凯 沈雪梅 王玮丽

摄影: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许丛军

编辑:刘铃燕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