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0:21:01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谈一谈有哪些关键技术可以为碳中和提供助力「行业责任」,关于谈一谈有哪些关键技术可以为碳中和提供助力「行业责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报告出品方:华泰证券)
迫在眉睫的科技行业碳中和展望 2060 年,我们认为社会将沿着人类永生、元宇宙和星际文明三个维度演进:1)追求 永生是推动人类进步进化的动力之一,未来基于脑机接口、纳米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有望继 续延长人类寿命,直至实现永生;2)元宇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延续,是人类数字化迁 移的下一步;3)移民火星的直接意义在于为人类文明留下一个“备份”,全球运载火箭技 术不断突破,火星移民、深空探索终将实现。
我们认为以碳中和为终极目标的能源革命是平衡经济发展和人类在地球长期生存下去的重 要支点。一方面,碳中和将重塑经济发展路径,减少排放就是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并且有 利于减轻能源进口依赖,因此,能源和制造业脱碳逐渐构成欧盟等能源输入地区以及中美 等能源消耗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另一方面,逆全球化风潮四起,但在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 面前各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气候问题成为推动国际合作的有益力量和关键抓手。 科技行业将利用价值链和技术杠杆,成为碳中和进程的关键加速器。在变革历程上,短期 受成本影响,大型厂商率先开启“绿色角逐”,成为产业减排标杆;随着碳排政策与商业 生态成熟,科技行业整体气候解决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碳中和目标紧迫,科技行业价值链脱碳任务艰巨
碳中和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主题,科技行业将引领绿色低碳浪潮。气候危机仍然是国际社会 关注的焦点问题,1.5℃的控温目标达成亟需更大力度的减排行动,否则人类将面临气候引 发的一连串黑天鹅事件;同时,在全球化面临十字路口的当下,推动气候问题解决也成为 了当今局势中为数不多的合作力量。我们认为,碳中和的根本变革为:高环境代价的低质 量发展模式向低环境影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这种转变当中,科技行业无疑需要深 度参与,以高端技术驱动助力社会低碳转型。同时,随着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科技行业自 身能耗问题也引人注目,在价值链控排上需要起到排头兵作用。
碳排放总量未见拐点,各行业亟需深度减排
碳排放总量未见拐点,人类经济活动仍严重依赖碳排放。2021 年 8 月,IPCC 发出红色预 警,若维持当前碳排放量,预计在 2030 年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之前升高 1.5℃,早于巴黎 协定到 2050 年升温 1.5℃的目标。然而,全球碳排放总量尚未见明显拐点:2020 年受新 冠大流行影响,全球碳排放同比下降 5%;2021 年全球逐步复苏,碳排放反弹至疫情前水 平,人类经济活动仍然严重依赖碳排放。严峻的碳排放现状要求各部门进行立即、深度的 减排工作,将生产经营与碳排放脱钩。
科技行业应当成为碳中和先行者,充分释放减排潜力
科技行业碳中和内部解决能耗问题,并推动更大范围的价值链碳中和。随着数字经济快速 渗透,科技行业碳排放压力加剧。据 BCG 统计,ICT 行业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 3~4%,若不采取减排措施,到 2040 年 ICT 行业碳排占比将达 14%。根据温室气体核算 体系,企业排放包括自身排放(范围 1&范围 2)以及供应链排放(范围 3)。对于科技行 业,自身减排着力解决数据中心和场所用电能耗加剧问题,更重要的挑战来自所售卖产品 和设备相关的价值链排放。据 BCG《中国碳中和指引》(2021 年 9 月)测算,美国上市企 业中科技行业价值链排放为自身运营排放的 2.64 倍,高于消费、金融等行业,因此科技行 业去碳化有价值链放大效益。
减碳需要科技行业支持,数字技术赋能更多产业低碳发展。根据 GeSI 报告,到 2030 年 ICT 技术能推动全球碳排放降低 20%(121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0 倍于自身排放。根据 信通院《数字碳中和白皮书》(2021 年 12 月)的整理,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将成为 技术与产业融合的载体,5G、大数据、云计算、AI、物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数字技 术助力重点行业减排,具体应用包括智慧电网、工业绿色制造、建筑降耗、智慧交通等。 展望未来,在行业层面,科技行业能够成为低碳产品和行业减排方案提供商,并利用资金 优势,投资于清洁能源创新的初创企业;用户层面,科技行业能够打通线上和线下场景, 引导用户减排行为,加速碳中和社会生态形成。
海外科技巨头净零目标超前,拥有系统化减排举措
海外科技厂商短中期实现 100%可再生电力,长期推动供应链减排。我们看到海外科技厂 商净零目标集中在 2030 年至 2040 年,较国际普遍目标 2050 年显著提前,减排举措集中 于低碳产品、能效提升和推进可再生电力使用,微软率先实施内部碳定价。自 2011 年开 始,Meta、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众多科技品牌厂先后公开承诺 100%使用可再生 能源,并披露清洁电力项目利用计划和实施情况。近年来,科技企业在清洁电力和绿色能 源的采购与投资上加大了步伐和力度。根据 RE100 2021 年度报告,已有超 30%的科技企 业已经达成了 100%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国内科技厂商近年主动加速碳中和进程,阿里巴 巴、腾讯先后发布行动框架,但在减排举措落实上,国内的科技厂商的实际进展有限,仍 需更多投入。
三大终端出发,看智能设备/通信服务/绿色出行碳排现状
科技行业三大终端应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头部厂商积极进行减碳尝试。科技行业碳中和 其实与消费者的距离并不远。实际上,消费者通过日常使用的设备和服务就能够参与科技 领域的绿色转型。我们归纳了科技行业终端场景中触及众多用户的智能设备、通信服务、 绿色出行三大行业的减排现状,其中:1)Apple 智能手机生命周期碳排放约 70kg,机型 设计注重低碳绿色使得碳足迹明显下降;2)无线基站年碳排放约 22 吨,华为助力基站节 能技术实现网络能耗降低近 30%;3)特斯拉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约 30 吨,相较燃油 车低 73%。
以iPhone为例,解析智能手机碳足迹及其来源
iPhone 13 碳足迹为 64Kg,近三年 iPhone 同类机型碳足迹明显下降。苹果自 2009 年开 始披露 iPhone 产品的环境报告,环保意识领先。通过对比 iPhone 各机型碳足迹,我们观 察到:1)近三年推出的 iPhone11~13 同类机型碳足迹有明显下降,iPhone 13 相比 iPhone6 碳足迹下降 33%;2)高端机和大容量机型碳足迹更高,目前的顶配机 iPhone 13 Pro Max 1T 是 iPhone 历史上碳足迹最高(117kg)的机型,而最新入门机 iPhone SE 2022 则是迄今苹果智能机中碳足迹最低(43kg)的一代。
iPhone 碳排放按生命周期细分后,生产环节占比超 80%,使用环节约占 15%。iPhone 产品 80%碳排放发生在生产环节,包括原材料采掘(金属和稀土)以及制造;其次是产品 使用(3-4 年使用周期内的用电量),主要受产品一次充电使用时间以及充电耗电量影响。 近年来,苹果加强再生材料使用、降低硬件功耗、提升产品耐用性,从而降低产品生产和 使用的碳足迹,并通过绿色包装和加强回收降低运输和处置排放。苹果 2021 年产品生命 周期碳足迹较 15 年已下降 37.5%,其中生产环节碳足迹下降 45.3%,使用环节碳足迹下 降 24.4%。
以华为为例,解析通信基础设施碳足迹及其展望
华为联合中国移动,以绿色化基站射频设备、载波关断等基站节能技术实现网络能耗降低 近 30%。据 2020 年中国移动研究院《5G 基站节能白皮书》,单个无线接入基站年碳排放 量达 22 吨,通信站点占整个通信网络运行环节碳排放总量的 65%。其中,基站主设备 (AAU/RRU)、制冷设备、电源等为基站能耗的主要来源。主设备方面,华为推出的新型 AUU/RUU 设备实现能耗降低 30%,制冷/运维方面,站点智能化已开始在运营商网络中实 践,例如,通过动态调整错峰实践和深度,实现能耗降低 5%以上,通过精准控制机房温 度,空调耗电能够降低 10%以上。华为预计到 2025 年,设备叠加智能化节能手段,能够 实现网络能耗降低 50%以上。
以Tesla为例,解析汽车碳足迹及其展望
电动车全生命周期产生约 30 吨 CO2 排放,较燃油车低 57%。根据特斯拉 2021 年影响力 报告,考虑汽车包含汽车生产、使用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平均一辆电动车用电量约 70MW, 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30 吨;平均一辆燃油车耗油量约为 3 万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70 吨。 根据特斯拉 2021 年影响力报告测算结果,以 Tesla Model 3 为例,特斯拉 Model3 相较于 高端中型燃油车单位里程碳排放降低 45%。展望未来,从电网充电转向太阳能充电还可以 使特斯拉单位里程碳排放降低 51%。 立足中国,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研究报告》(中汽中心,2021),同样以全生命周期折 算,蔚来 ES8/理想 ONE/小鹏 P7 碳排放为 250.1/236.1/208.9 g/km。
气候政策“基石”——碳定价机制发展的怎么样?
碳定价机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但覆盖率和激励作用尚低。随着越来越多 国家作出净零承诺,碳定价政策正逐步趋严,如欧盟收紧免费配额供给以推高碳配额价格, 加拿大、德国等国的碳价不断上涨,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稳步推进;同时,更多的政府正 在考虑实施碳关税,如欧盟碳关税立法在即,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均拟提出碳关税方案。 我们认为,碳定价机制在实现净零目标中重要程度将日益提高,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企业 将获先机。
碳定价覆盖程度和激励作用仍需提高,欧盟监管措施领先
碳定价通过将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内部化,能够激励减碳行为。碳定价是一种通过碳价体系 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各国政府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价,将气候变化成本纳入 企业的经济决策,从而促成生产、消费和投资模式改变,最终实现低碳增长。碳定价工具 主要包括:1)碳交易系统(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政府控制碳排放总量,市 场决定碳价格;2)碳税(Carbon Tax):政府决定碳价格,市场决定减排量;3)碳边境 调节机制/碳关税(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即国内实施严格气 候政策的国家对高碳的进出口产品缴纳或退还税费或碳配额。
目前全球碳定价机制覆盖率约 23%,较低碳价对脱碳激励作用不足。根据世界银行报告, 截至 2022 年 4 月,全球共有 68 个正在运作和 3 个计划运作的碳定价机制,包括 37 项碳 税和 34 个碳排放交易系统,覆盖全球 23%的碳排放;2021 年欧盟、瑞士等 ETS 碳价创 历史新高,加拿大、爱尔兰碳税上调,全球碳定价收入同增 60%至 840 亿美元。但总体看, 大部分地区的碳价仍较低,全球仅有 4%的碳排放在《巴黎协定》2℃目标价格范围内 (40-80 美元/吨),碳定价机制在脱碳激励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综观全球,成熟市场碳监管机制已较明晰,中国仍处探索阶段。欧盟的碳监管实践最为激 进;北美国家中加拿大各省与美国部分经济重镇(如加州)的监管措施更严厉;中国碳监 管仍较依赖非价格机制,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处于启动阶段,碳价较低(2021 年日成交 均价在 40~60 元/吨,同期欧盟碳价约 321 元/吨)。未来,我国碳交易体系有望在优化配 额发放提升碳价、扩大碳交易主体、全国与地区市场统一、引入期权期货衍生工具等方向 进一步发展。
碳关税侵蚀行业利润空间,哪些行业格局将受到影响?
欧盟碳关税立法在即,直接覆盖上游原材料 7 大行业,相关企业生产成本预计提高。2022 年 6 月 22 日,欧盟碳关税法案获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征税范围扩大、实施时间延期。目 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提案主要对我国化工、铝、塑料、钢铁等出口产品产生影响。据 华盛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测算,欧盟碳关税涉及的中国出口相关企业生产成本会提高约 6- 8%。目前,欧盟 CBAM 对我国的欧洲贸易出口影响并不大;长期看,CBAM 可能会在更 多国家和地区实施、覆盖更多行业,这将倒逼我国碳监管发展,并在碳价上与国际市场接 轨。
科技碳中和投资:关注新能源上游、果链及通信三大赛道方向1: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上游电子元器件迎来高速发展期
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将成为实现能源脱碳的主要力量之一。碳中和背景下,光伏等清洁 能源的发展是大势所趋。2022 年 6 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 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 3.3 万亿千瓦时,在全社会用电增量占比超 50%,风电和太阳能发 电量翻倍。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预测到 2050 年,中国化石燃料发电占比有望从 2018 年 70%左右降低至 10%左右,而光伏和风电占比将在 2050 年达到 60%以上。同时,受 益总装机成本下降、容量系数提升,光伏经济竞争力将逐渐凸显。根据 IRENA 预测,到 2030 年光伏全球加权平均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有望降至 0.04 美元/千瓦时,成为最 经济的能源。受益于政策推动和发电成本下降,光伏装机量有望长期提升。
光伏高景气利好上游电子元器件,功率半导体与被动元件国产厂商率先受益。根据锦浪科 技 招 股 书 , 功 率 半 导 体 / 电 容 / 电 感 等 均 为 光 伏 逆 变 器 核 心 元 器 件 , 成 本 占 比 约 12%/11%/14%,光伏装机量扩容有望催化产业链上游市场空间加速成长。 功率半导体方面,在晶圆产能紧张及分布式光伏需求提升多重催化下,国产 IGBT 厂商自 21 年起在下游逆变器厂商加速验证,22 年有望成为国产光伏 IGBT 突破元年,我们看到 斯达、士兰微、新洁能、宏微、扬杰、华润微等公司具有领先布局。电容器方面,薄膜电 容和铝电解电容是光伏逆变器电容主流方案。其中,薄膜电容凭借耐高压、使用寿命长等 优势,是未来替代升级方向,预计将为国内法拉电子、江海股份等公司打开成长空间。电 感方面,目前全球电感市场主要由日系主导,但国内电感龙头顺络电子在功率电感方面正 重点布局,长期有望受益。
长期来看,随着包括电动车、光伏、风电和储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电子元器件市场 空间有望显著扩容。我们以功率半导体和电容两大核心电子元件为例,测算新能源带来的 增量市场规模。
具体来看,受益于电动车销量与风光储新增装机量高速增长(华泰预测 2021-2025 全球新 能源车销量/光伏新增装机量/风电新增装机量/储能新增装机量对应 CAGR 分别为 33%/27%/13%/76%),以及新能源车单车电子器件用量增长和产品迭代驱动下的价值量提 升,我们预测:1)全球新能源用功率半导体(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市 场规模有望从 21 年 292 亿元增至 25 年 1036 亿元,对应 CAGR 为 37%;2)薄膜电容: 全 球新能源用薄膜电容(定义同上)市场规模有望从 21 年 34 亿元增至 25 年 108 亿元,对 应 CAGR 为 33%;3)铝电解电容:全球用于新能源车与光伏的铝电解电容市场空间有望从 21 年 19 亿元增至 52 亿元,对应 CAGR 为 29%。
方向2:抓住果链ESG领先企业长期竞争力及估值提升机遇
在电子制造碳中和趋势中,果链公司兼具“碳中和”目标实现稳、估值水位低、业务潜力 大三大特点。首先,果链厂商碳中和目标实现更有保障。苹果作为碳中和领先的消费电子 品牌厂商,率先提出 2030 年供应链碳中和,带动供应商清洁能源使用及场所能效提升, 该目标较全球普遍目标领先 20 年。目前,环旭、立讯、工业富联等果链企业积极相应提 出碳中和目标,减排措施领先。其次,受终端需求疲软影响,我们看到如歌尔、立讯等产 业链公司估值性价比已逐渐显现。此外,苹果布局电动车领域预计将带动消费电子产业链 向新能源车产业转型,立讯、舜宇、环旭、鹏鼎等公司已在汽车业务方面有卓越进展,未 来乘“碳中和”东风有望进一步发掘新能源车相关机遇。
方向3:关注能源结构转型带动储能、能源互联网、风电产业链高增长
储能需求增长带动热管理产业迈入高成长阶段,关注风冷与液冷领域具备技术积淀的企业。 长期来看,能源结构转型和降本持续催生储能需求,储能是未来全球范围的高成长赛道。 根据 BNEF 预测,基本场景下(不考虑补贴支持政策),2025 年全球储能市场累计装机量 预计将达到 60GWh,未来五年 CAGR 有望达到 25%。储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带动了产业 链上下游相关需求,其中,热管理系统作为保障储能安全的关键有望步入高增长阶段。目 前储能热管理产业正在逐步形成,我们认为,储能热管理对于系统的散热性、安全性及结 构设计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在风冷与液冷领域拥有丰富技术积淀的企业将具 备先发优势。
能源转型升级倒逼电网数字化提速。新能源并网功率波动大、电子器件多,给传统电网带 来源荷波动性、控制复杂性等一系列挑战,倒逼电网数字化提速。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相 继出台双碳方案,在总量上,两大电网投资力度均有所加大,2022 年国家电网计划投资 5012 亿元,创历史新高,南方电网“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 6700 亿元;在结构上,加快 数字化电网建设已成为电网三大建设重点之一。此外,国内存量电表网关中的通信模块迎 来新一轮升级换代周期,增量市场空间广阔。
海上风电发展机遇带动海缆景气度提升。双碳背景下,作为实现非化石能源替换的重要途 径之一,海上风电在国内外市场上均迎来了较高需求景气度。国内市场中,十四五规划使 得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海外市场上,欧盟四国在“北海海上风电峰会” 上共同签署联合声明文件,计划将 2030 年的海上风电装机量由目前的 16GW 提升至 65GW 左右。而海缆作为海上风电产业链中游的重要环节,约占总建设投资的 8%-12%, 2022 年来启动的招标项目已超 10GW,全年有望超 15GW,在海内外市场需求共振前提 下,未来行业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
电子制造业碳中和观察碳中和是电子制造长期趋势,品牌商携手供应商打造绿色节能供应链。我们认为,电子制 造行业碳中和主要受益于品牌厂的积极推动,有效的外部激励逐渐形成,未来低碳节能标 准将成为电子制造品牌厂产业链的又一大进入要求。同时,电子制造厂投资绿色转型有望 改善企业长期业绩表现,如通过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管理、推动绿色供应链等带动产能 和效率的提升,并在低碳领域扩大业务营收。目前,我国供应链碳中和仍处于探索阶段, 整体呈现出果链和台系企业领先、其余企业起步的态势,环境转型成本仍然是许多企业实 际举措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但长期来看,零碳制造势必成为电子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短视企业或将在绿色竞争中被淘汰。
电子碳中和实践:品牌厂是碳中和领头羊,五大支柱助力净零目标达成
基于苹果碳中和实践,拆解品牌厂商实现净零的五大支柱。苹果在科技巨头中环保举措领 先的,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苹果于 2016 年加入 RE100,2018 年宣布全球零售店、 办公室及数据中心 100%使用再生能源;2020 年宣布自身运营碳中和,并到 2030 年实现 供应链和产品碳中和:以 2015 年碳排放量为基数,通过低碳设计、使用清洁能源、提高 能源效率、直接减排减少 75%碳排放,剩余 25%通过投资森林等碳清除方案解决。
低碳设计:基于再生材料等创新,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苹果的低碳设计围绕着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展开。制造为碳足迹占比最高环节,苹果减排 举措包括:1)扩大低碳材料使用:MacBook/Mac mini/iPad/Apple Watch 等 9 款产品机 身外壳采用 100%再生铝,21 年相较于 15 年产品制造中铝金属使用碳足迹降低 68%、占 比由 27%下降到不足 9%;2)高效使用材料:iPhone 12 印刷电路板镀金量相比上一代减 少 50%;改用新型切割技术,制造 MagSafe 部件所需稀土元素减少 12%。
在运输环节,苹果通过减少材料使用减排,如取消附送配件、外包装塑料膜。在使用环节, 苹果致力于自研芯片降低使用功耗,如 M1 芯片使 Mac mini 使用能耗下降 60%,并提升 iPhone 耐用性,如在 iPhone 12 上使用超瓷晶打造前面板,抗跌落能力提升到上一代产品 4 倍,iPhone 13 增加 IP68 抗水性能。在回收处置环节,苹果研发拆解机器人 Daisy,能 够从 iPhone 上拆卸 Taptic Engine,回收稀土磁铁和钨等关键材料以及钢铁,每年可拆解 120 万台 iPhone;同时,通过 Apple Trade In 换购计划促进设备翻新和再利用,21 年翻 新设备及配件交付数量达 1220 万件。
能源效率:从建筑设计出发,减少工作场所与供应商能源使用
通过能效项目,实现自有和供应链场所设施高效运营。在自有场所上,苹果通过场所设施 改建,如数据中心冷却、照明系统、电力系统、采暖制冷系统改造,帮助目标建筑总额能 耗减少 7%,每年可额外减少 6100 吨碳排放,累计减排 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价值链上, 苹果与 100 家供应商合作,协助供应商开展能效项目评估和提供技术和金融支持。针对 AirPods、iPad 和 Apple Watch 等重点产品,苹果要求供应商启动多年期节能计划。2021 年,苹果推动供应链能效提升减少 115 万吨碳排放。
可再生电力:运营、产品制造和使用将均100%由清洁能源供电
解决自身运营 100%可再生电力。苹果为全球的办公楼、零售店等生产和采购可再生电力, 并优先创建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具体方式包括:1)100%持股建设清洁能源项目,例如 梅登太阳能电池项目、北卡太阳能光伏和沼气燃料电池项目、俄勒冈微型水电项目;2) 直购电,与独立供电商合作购买可再生能源;3)Green Rider 计划,即可再生电能长期定 价合同,项目专为苹果建造,由公共事业公司管理;4)股权投资,如在四川投资两个 20 兆瓦光伏项目;5)可再生微型电网,如屋顶太阳能光伏、基础沼气燃料电池等。为场所 设施供电的苹果自创项目中,拥有直接所有权/股权投资/签订长期合同占比分别为 10%/3%/87%。
推动供应链使用 100%可再生能源。苹果已有超 70%的供应商(213 家)承诺 100%使用 可再生能源制造苹果产品,占 Apple 产品制造直接支出 98%。2021 年,供应商投入使用 可再生电力超过 10 千兆瓦,承诺电力达到 16 千兆瓦,已投产的项目避免 1390 万吨碳排 放。针对更上游的排放,苹果通过投资 500 兆瓦清洁能源项目,以覆盖这部分供应商的用 电负荷。
直接减排:改进产品制造流程工艺、改变运输方式、改用低碳燃料
优化生产工艺与材料推动制造减排,围绕载具实现运输和通勤差旅减排。苹果于 2018 年 5 月投资 Elysis,支持开发无碳冶铝工艺,无碳铝材于 2019 年首次在 16 英寸 MacBook Pro 使用, 2022 年实现大规模生产后将计划用于 iPhone SE。同时,苹果要求显示面板 供应商部署含氟气体减排技术,排放量平均减幅达 90%以上。在运输和员工通勤方面,减 排措施包括转用电动车货运、减轻产品重量、支持远程办公、园区绿色通勤等。
碳清除:投资气候解决方案,协助恢复自然环境
碳抵消项目产生碳排放权解决短期运营碳中和,投资碳清除项目达成长期碳中和目标。碳 抵消(Offset)为采取行动帮助减少或避免机构价值链以外的排放,如保护可能被砍伐的森林 等;碳清除(Removal)为直接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产生碳信用,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和碳 捕获解决。苹果于 2020 年出资 20 亿美元,与国际基金会合作创立 Restore Fund 自然保 护基金,由高盛担任基金管理人,致力于加大对自然项目的投入,预计该基金投资的环境 项目每年将清除超 100 万吨二氧化碳,并于 2030 年抵消苹果难以避免的碳排放,帮助苹 果实现碳中和目标。
从动机出发,看我国供应链绿色转型驱动力
电子制造供应链碳中和有五大动机,当下外部激励大于内部驱动。近年来,中国电子行业 外部约束条件逐渐强化:监管层面,双碳政策相继落地,国内碳交易体系逐步完善,碳价 上涨将提高纳入体系运营点的履约成本;客户层面,下游客户推动价值链减排,增加气候 管理要求推高应链进入门槛;市场层面,ESG 表现好的企业享受绿色溢价。在企业内部, 部分领先企业实践已证明,电子制造业绿色转型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扩大低碳业务收入。 当下电子制造业碳中和外部激励大于内部动因,中长期看内部因素将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外部激励#1:制造业碳排监管动作频繁,碳交易市场发展加速
双碳“1 N”政策体系与碳价机制持续完善,推动制造业绿色变革。国家陆续出台碳达峰 碳中和“1 N”政策,强调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加强技改。 同时,全国碳交易市场框架初步建立,截至 2022 年 7 月 14 日碳配额累计成交量 1.94 亿 吨,累计成交金额 84.92 亿元,收盘价每吨 57.99 元,相对于启动日涨幅 20%;未来市场 将涵盖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配额相应从 45 亿吨提升 70 亿吨,约覆盖碳排放总量 60%,未来碳价机制对企业排放约束力有望提高。
外部激励#2:供应商迎合头部品牌厂商碳中和要求
品牌厂增加供应链气候表现要求,辅助供应商打造绿色供应链。品牌厂自身碳中和已有显 著成果,下一步将全力投入与供应商合作解决价值链碳排放,预计将在供应链引发三大变 革:1)品牌供应链进入门槛提高,气候表现不达标的供应商或将淘汰;2)品牌与供应商 在碳中和的合作增加,绿色供应链关系更紧密,更换供应商难度加大;3)供应商在再生 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产品能效上持续满足客户要求。
果链厂商对碳中和响应积极,ESG 表现更亮眼。得益于苹果对价值链碳中和的积极推动, 果链厂商的 ESG 表现更优,并积极投资清洁能源项目。在 A 股制造业企业中,环旭电子 (AAA)、闻泰科技(AA)、欣旺达(AA)、立讯精密(A)、京东方(A)位列前五,均为 果链公司。同时,苹果紧密追踪供应商转用可再生能源情况,创立中国清洁能源基金与供 应商投资清洁能源项目。据苹果发布的《供应商清洁能源 2021 年进展报告》,果链供应商 转用清洁能源主要通过购买绿电(79%)、直接投资(10%)、购买 REC(8%)、现场清洁 能源项目(3%)。
外部激励#3:碳中和举措完善的公司更受资本市场关注,享受绿色溢价
全球 ESG 投资呈现高速发展,AUM 快速增长。2006 年联合国成立责任投资原则组织 (UNPRI),旨在鼓励签署成员将 ESG 要素纳入投资分析决策中,在 UNPRI 的推动下, ESG 投资逐步兴起。根据 PRI 数据,截至 1Q22,PRI 签署方中资产管理者的资产规模达 到 121.3 万亿美元,2006-2021 年签署方数量复合增长率达到 35.4%,AUM 复合增长率 达 21.2%。
ESG 是市场波动下的一个投资稳定器,ESG 高企业提供绿色溢价。市场波动过程中, ESG 较高企业波动相对较小,投资策略收益表现和风险控制更出色。以 MSCI ACWI ESG 领导指数为例,自基日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累计收益率为 195.2%,年化收益率为 5.2%, 最大回撤为 56.8%;相较之下,ACWI 指数同期累计收益率为 229.9%,年化收益率为 4.6%,最大回撤为 58.1%;综合看 ACWI ESG 领导指数表现优于 ACWI 指数。
内部驱动#1:绿色转型降本增效,提升企业利润表现
以环旭电子为例,电子制造企业绿色转型有成本效益。环旭电子各厂区每年将提出针对制 造中质量、成本、交期、服务、效能及安全性的持续改善计划(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gram, CIP),并由专门委员会评估项目绩效。2020 年度,环旭通过绿色转型实际节省 有形成本 1,115.3 万美元,主要来自张江厂创新的测试设计,节约成本占营业额的 0.21% (目标值:0.21%)。同时,环旭通过节能产品设计、降低厂区能耗等推动运营与产品制程 能效提升,2020 年通过 8 项重大节能方案,总节省电力 8374.1 千度,总投入费用 1050 万元,当年节省费用 520 万元。
内部驱动#2:拓展绿色产品与服务,扩大营收体量
以工业富联为例,碳中和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低碳产品与服务机遇。面临日益增长的制造 业转型升级需求,工业富联基于精益工厂进行布局优化与业务集成,围绕智能产线、物流、 检测、运维、决策等全场景打造 “灯塔工厂”,已累计打造 10 个全自动熄灯工厂,据 Fii 披露,灯塔工厂能够实现智能化用能分析及自动控制,提升能源管理效率 80%。2021 年 工业富联协助中信戴卡打造智能工厂,生产成本降低 33%,设备综合效率提升 21.4%,产 品不良率降低 20.9%。同时,工业富联积极投入清洁技术领域,着力发展云计算业务,提 供风冷、液冷、浸没式等新型节能服务器。21 年工业富联工业互联网营收同比提升 16.92% 至 168.5 亿元,云计算营收同比提升 1.4%至 1777.0 亿元。
我国电子制造业脱碳所处的阶段:能效提升和电气化是短期驱动力
我国电子制造业企业碳中和仍处发展期,重点关注工厂能效提升和电气化。在我们关注的 11 家电子制造企业中,6 家披露自身碳足迹,其中工业富联、环旭电子披露范围 3 排放; 4 家企业进行了减排承诺,其中立讯精密、工业富联承诺在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普遍 关注工厂能效提升(制冷效率、建筑改造)与电气化(购买绿电、自建电站)。我国供应 链企业绿电转型有望持续受益于绿色电力交易发展及新能源发电度电成本下降。
电子制造业脱碳要怎么做?——制造业绿色转型行动框架
电子制造行业需优先完成碳排查和碳目标制定,加快行动方案落地。比起能源、钢铁等高 排放行业,电子制造业的碳排放占比相对较低,来自“双碳”的政策压力暂不紧迫;同时, 电子制造业企业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数字技术储备,在制造业智能转型上具备先天优势。因 此,电子制造业碳中和存在一定窗口期,企业有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大的内部优势开展 更有雄心的减排行动。参考先行企业经验,电子制造业企业在绿色转型上可分“三步走”: 1)明确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识别气候机遇和风险;2)推动碳排查和目标制定,基于碳 排放数据设定减碳路径;3)形成内外部减排合力,定期披露气候目标和进展。在我国监 管逐渐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的趋势下,电子制造企业的内部碳排查工作预计 将提速。
长期看,“零碳制造”的服务能力将成为电子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碳中和时代,挑 战不仅来自于眼下政策监管要求,更来自于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化。长期看,气候 表现或将成为决定电子制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零碳制造”与“碳管理能力” 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电子制造企业应着力扩大清洁能源使用、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降低自身运营排放,如增加绿电采购、建设屋顶光伏、提高建筑和办公场所绿色标 准、设备和工艺技术创新等;另一方面,供应商与品牌方携手,协同材料厂商导入低碳产 品设计,通过减少硬件功耗、提高绿色材料占比以及循环使用比例降低产品碳足迹,形成 供应链闭环;此外,企业还可以投资于碳抵消和碳技术(捕捉、使用、封存),探索更多 碳相关的商业机会。
通信行业碳中和观察电信运营商碳中和实践:可再生能源替换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如何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已成为当今全球 电信运营商共同的课题。总体而言,电信运营商碳排放可分为:1)Scope1:企业内交通 运输、建筑能源消耗、发电消耗碳排放,一般为几十万吨的级别;2)Scope2:能源用电 碳排放,一般为几百万吨级别,是企业运营碳排放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当前运营商减碳 的重点发力领域;3)Scope3:供应链上下游活动碳排放,一般为几千万吨的级别。
可再生能源替换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当前电信运营商的主要减碳举措。例如,1)针对 Scope1 造成的碳排放,运营商采取了电动汽车替换燃料汽车,尽可能减少车辆总数等举 措;2)针对能源用电产生的碳排放,企业采用购买可再生电力协议(PPAC 协议)、物联 网能耗监控管理以及升级新型网络冷却系统等举措实现节能减碳;3)针对 Scope3 造成的 碳排放,电信运营商将 ESG 水平设置为重要的供应商遴选标准,引导客户/供应商共同减 排。在此举措下,AT&T/Verizon/Telefónica 等电信运营商设置了到 2035-2040 年实现运营 净零排放的 ESG 目标。
利用长期电力购买协议 自主发电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替换
鉴于电力使用是运营商能耗及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减碳的最重要 举措之一。据各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近年来全球主要电信运营商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逐年上升,成为运营商实现 ESG 目标的重要助力,其中,可再生能源替换方式主要包括: 1)提升数据中心和网络设备的可再生能源引进率。2)建设太阳能/风能发电站实现自主清 洁能源发电。3)通过虚拟电力购买协议(VPPA)保障绿色能源发电和降低化石能源的使 用量等。
以 NTT 为例,公司近年来数据中心 网络设备的可再生能源引进率显著提升。据 NTT 官 方统计,2018-2020 财年公司数据中心太阳能累计发电量分别为 367、345、360 万千瓦 时。此外,2020、2021 财年公司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分别为 0.4、1.7 亿千瓦时,预计到 2030 财年公司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达到 6 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引进率从 35%提升至 100% (以 2021 财年为基准年)。
Telefónica 计划通过自主发电 长期电力购买协议实现 2030 年 100%可再生能源使用。 据 Telefónica 官网显示,自 2021 年起公司显著加大长期电力购买协议所占能源使用比例, 预计到 2030 年实现 100%可再生能源使用。2015 年至 2021 年,在数据流量提升的前提 下,公司数据中心能源消耗量下降 7.2%,能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Verizon 通过长期电力购买协议保障绿色能源发电。据 Verizon 官网显示,公司通过绿色 融资为长期电力购买协议提供保障,最终实现绿色能源发电、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此外, 公司为正在开发的太阳能和风能签订长期的电力购买协议,为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开发商提 供长期收入确定性。此协议采用更普遍使用的虚拟电力购买协议(VPPA),如果价格低于协 议,运营商支付差额,如果高于,运营商将获利。此外,公司绿色能源发电成果显著,自 2013 年以来公司已经安装 31.5MW 的绿色能源发电站。
智能冷却/储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助力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智能冷却、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显著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成为运营商节能减碳的又一 大途径。随着运营商对能源使用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冷却、储能、物联网等新技术 将在市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具体举措有:1)引进、升级、优化数据中心冷却系统,降 低数据中心 PUE 水平;2)运用 AI 及物联网技术实现能耗精准监控和管理,进一步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等。
以 Verizon 为例,公司通过优化网络设施冷却系统;设计和运营数据中心,获得最佳能源 效率。Verizon 优化网络设施冷却系统的措施具体包括三类:1)建立智能冷却系统:通过 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算法来优化冷却系统的容量。2)升级传统冷却系统:用符合最新 的行业能效标准的更新更高效的冷却系统替换和升级较旧的冷却系统。3)引入“免费冷 却”省煤器系统:当外部更冷时,可将其引入暖通空调系统,显著降低冷却能源消耗。此 外通过数据中心收集容差并广泛运用于节能实践,实现 AI 对电力需求的监控和管理,达到 电力和冷却系统利用率的提升。
TPG 则通过物联网开发实现监控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TPG 在利用物联网进行精 准监控管理领域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公司设立了 Yarra Valley 水联网项目,通过 100 万 台物联网设备建立起横跨河谷的 20,000 公里管网,精确测量包括流量、压力、水质的各 项水况,以自动化流程通知客户并提供泄露点精确定位,最终降低安全风险,实现有效减 碳。此外,公司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扩大覆盖面,如完成对“移动黑点计划”下的电池站 点升级,推出快速光纤产品、小型蜂窝基础设施及智能化农业实验等促进 ESG 目标实现。
利用能耗监控系统实现节能减碳
在新技术的应用之外,做好能耗监控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另一重要方式。建立全面可靠 的能源管理系统成为全球电信运营商的重要优化方向之一。例如,KT 建设了综合性的能 源管理平台 KT-MEG,目前管理着约 1 万个站点的能源数据,实时诊断能量状态,预测能 源消耗;AT&T 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定期处置过时的资产,并将节能系统纳入基础设施实时 监测性能;DT 则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农牧等多个垂直行业合作建设绿色智能低 碳网络。
数字SIM卡/循环经济平台等其他创新实践
电信运营商推出数字 SIM 卡、循环经济平台等其他 ESG 领域的创新实践。例如,2022 年 初 TPG 发布 eSIM,推出了澳大利亚首款端到端数字移动激活体验 eSIM 技术,通过数字 化 SIM,客户可以舍弃塑料卡,使用手机内置的可编程芯片连接,总节省约 100 吨排放; NTT 搭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 ICT 应用平台,提供循环处理设备;DT 与三星电子合作开 发环保 5G 手机,同时将实施旧手机回收计划,实现智能手机零部件循环再利用。
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1:关注高成长的热管理赛道
升级热管理系统是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关键之一。由于具备高耗能的特性,电信运营商数 据中心及 5G 网络的扩张将导致其能源使用量及碳排放量进一步扩大,给碳中和目标的实 现带来更大挑战。而温控节能系统是降低 IDC 与 5G 基站能耗的关键之一,据《数据中心 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白皮书》,当 PUE 为 1.92 时,数据中心的 IT 设备能耗占比为 52%;制 冷系统的能耗占比为 38%,占据非 IT 设备中的较高比例;当 PUE 为 1.3 时,该数据中心 的制冷系统的能耗占比为下降到 18%。因此当 IDC 考虑节能减排,且无法升级 IT 设备时, 实现制冷系统的节能是实现 IDC 节能的核心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储能安全逐步得到重视,热管理是保证过程安全的关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数 据显示,2011-2021 十余年间,全球共发生 32 起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特别是韩国, 在政策激励之下储能项目建设爆发式增长,但在安装施工、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方面产 生重大安全隐患,自 2017 年来已经发生 24 起安全事故。同时,我们注意到在上述 32 起 储能电站事故中,有 20 起(62%)事故是发生在储能充放电环节。
结合锂离子电池火灾机理,过程安全是电池火灾的防控的重要一环,而热管理是保障过程 安全的关键。过程安全包括合理的电气和结构设计,确保电池的安全运行;主动温控式管 理系统,确保电池工作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多层级架构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状态进行实 时监测和控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及时发现电池的异常状态。
主流热管理技术中,液冷方案经济价值更高。经济性方面,相比于风冷方案,液冷方案虽 在初期 Capex 更高,但从目前市场中的液冷方案来看,液冷方案可降低能耗约 20%,提 升电池寿命约 20%,并且可以使储能系统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安全性方面,相比于风冷 方案,液冷方案更佳安全性将更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热管理环节。因此,我们认为,从长生 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液冷方案更具备优势,未来在储能温控系统中液冷方案占比将逐步提 升。
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2:关注电网数字化升级下的投资机遇
新能源体系倒逼电网数字化升级提速。当前新能源体系下传统电网存在包括源荷波动性, 时空随机性,机理模糊性,控制复杂性诸多挑战,能源互联网亟待升级,电网数字化升级 意义逐渐凸显。2021 年 3 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相继公布“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行 动方案,均明确要推进电网数字化升级,国家电网表示,到 2015 年,要初步建成国际领 先的能源互联网;南方电网表示,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电网,投资结构方面,南方电网将配 电网建设列入十四五工作重点,规划投资 3200 亿元,约占总投资的 48%。
电力信息化市场 2020~2024 年 CAGR 有望达 18.4%;关注通信模块升级需求。据弗若斯 特沙利文预测,2024 年国内电网端电力信息化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 569 亿元,对应 2020~2024 年 CAGR 达 18.4%。存量市场方面,国内存量电表叠加通信网关中的通信模 块,合计约 7.3 亿个,此前主要安装的是窄带模块,未来有望更换为宽带载波模块,对应 市场空间约 350 亿元,该替换自 2019 年启动,至 2021 年约替换 40%~50%。增量市场 方面,如开关柜、环网柜的原有单机版的用电设备,未来有望升级做监督控制,需要连接 通讯模块。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国网约有 35 亿开关柜 环网柜升级节点,未来有望达 千亿级市场。
威胜信息、有方科技等为电网信息化产业链中的主要公司。其中,威胜信息提供从数据感 知、通信组网到数据管理的能源互联网全层级综合解决方案;有方科技主要提供智能电网 中的无线通信模块;映翰通主营产品包括工业无线路由器、无线数据终端、边缘计算网关 等工业物联网通信产品;鼎信通讯/东软载波/力合微则是物联网 HPLC 芯片的主要生产厂商。
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3:海上风电快速发展助力海缆高确定性增长
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有望于十四五时期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多重优势奠定海上风电持 续发展基础。2020 年 12 月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到,“到 203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 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 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和政策导向,也使得海上风电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政策补贴端、供需端、成本端的三重助推力为海上风电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政策补贴 端:平价政策带来抢装潮,后续省补有望接力国补推动平价过渡。2)供需端:我国东部 沿海省份用电负荷大,海风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沿海省份出台多项海风规划政策超预 期。3)成本端:海风产业链长,降价空间多,大兆瓦、漂浮式、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进 步,都将有望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我们预计国内海上风电板块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海缆处于海上风电产业链中游,承担输送电的重要作用,约占海上风电总投资成本的 8%~13%。风电产业链上游包括叶片、塔筒、风电主机等用于发电的装备,中游包括海缆, 风机整机,下游为风电场的运营等。其中海缆处于中游,结构主要包括阵列海底电缆和送 出海底电缆两部分。风力机组产生的电能通过 35KV 阵列海缆汇总到 110KV 或者 220KV 升压站,将电压升高,然后通过高压送出海缆传输到岸上集控中心。据北极星发电网,海 底电缆约占海上风电总投资成本的 8%-13%,2021~2025 年国内海底电缆市场 CAGR 有 望达 24.7%。
出行行业碳中和观察出行行业碳排放迫在眉睫
出行行业碳排放占比高,减排难度较大。2021 年,地面运输分别占全球和中国碳排放总 量的 18%和 8%,在 2018 年国际能源署(IEA)划分的六大难减排行业中,公路货运碳排 放占比最高,达 9%。公路货运行业减排难度主要体现在资产寿命长、能源依赖度高、电 气化难度大,因此减排所需的资金量更加庞大且技术门槛更高。而乘用车碳中和相较而言 阻力较小,我们预测 2022/2023/2024 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达到 24/31/36%。
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此节我们参考《中国汽车低碳行动研究报告》(中汽中心,2021)对中国出行行业全生命 周期碳排放的测算模型,以便于对不同车型碳排放进行横向比较。全生命周期包含了汽车 原材料、零部件、整车的生产;燃料的生产以及车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汽车报废、 车辆回收、动力电池的二次寿命等环节不纳入在内。我们观察到:1)单车生命周期碳排 放:纯电动车<常规混动车<插电混动车<汽油车<柴油车;2)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A 型车/油车仍是我国汽车碳排放的主体。
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环节拆分
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分为三大环节:原材料&汽车生产、燃料生产&汽车使用、以及 车辆报废。1)在原材料&汽车生产环节,整车生产消耗约 550kgCO2/kg,电动车原材料 中,电池碳排放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2)燃料生产及汽车使用环节, 煤炭>柴油>汽车,电动车碳排放与电网能源结构息息相关。3)车辆报废暂不纳入汽车碳 排放周期计算。目前,车企主要通过提升电池使用寿命、优化整车架构等方式来减少碳排 放。
结论#1:单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纯电动<常规混动<插电混动<汽油<柴油
单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纯电动<常规混动<插电混动<汽油<柴油。在各动力类型乘用车中, 柴油车和汽油车碳排放量最高,分别为 331/242 g CO2/km;纯电动车平均碳排放量最低, 为 147 gCO2/km。柴油车和汽油车比纯电动车碳排放分别高出 1.2 倍和 0.37 倍。 若将汽车生命周期拆分为燃料周期(燃料的生产和使用)和车辆周期(汽车的生产和使 用)。我们观察到:1)汽车燃料周期碳排放强度高于车辆周期;2)电动车相较于燃油车, 车辆周期碳排放占比较大,而燃料周期的碳排放占比较小。具体来看,汽油车和柴油车燃 料周期占比最高,分别为 76%和 75%;纯电动车占比最低,为 54%。 汽车周期碳排放中,不论是油车还是电车,原材料获取环节占比最大。燃料周期中,即使 把电池生产环节的碳排放一并纳入进来,纯电动燃料周期的碳排放仍然最低,插电混动次 之。
结论#2:中国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A型车/油车仍是碳排放主体
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研究报告》(中汽中心,2021),2020 年 A 型车碳排放量占中国 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的 59%,在不同级别乘用车中占比最大,其次是 B 型车, A0 型车。不同车型碳排放构成基本与销量相当。汽油车既是碳排放主体,也将是减碳主 体。汽油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在全行业中占比为 94%,平均单车碳排放量排名第二,仅 次于柴油车,为 242 gCO2/km。汽油车销量占比为 92%,较碳排放量占比低 2pp,显示出 其碳排放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节碳路径:能源结构调整与生产效益优化
行业:能源结构转型电动化为主,燃料电池/太阳能等为辅
政策指引:2025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20%;2030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40%。电动汽车和燃 料电池车是主要替代路径。 2021 年 10 月 24 日,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 2030 年,当年新 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 排放强度比 2020 年下降 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3 月 22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 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 z 占比达到 20%左右的目标。3 月 2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 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25 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约 5 万辆, 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 10-20 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的目标。
华泰预测:到 2030 年电动车将节省 1.8 亿吨石油排放;长期氢能在商用车渗透率达到 30/60%,将节省燃油 0.4/0.7 亿吨。 消耗燃油峰值:按照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2017 年乘用车消耗 1 亿吨石油,商用车消耗 0.74 亿吨石油(2017 年电动化渗透率约 2%)。我们推算,单位燃油乘用车/商用车每年油 耗约为 0.5/1.6 吨。根据世界银行,2019 年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 837 辆,日本千人汽车保 有量 591 辆。我们保守预测我国乘用车保有量峰值为 5.2 亿辆(约 400 辆/千人)。假定乘 用车/商用车比例稳定,则商用车峰值为 0.8 亿辆。据此,我们预测,纯油车场景下,我国 乘用车/商用车峰值油耗约为每年 2.5/1.3 亿吨。
我们认为,在 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出行领域减碳的主要途径是:1) 乘用车领域,电动车渗透率逐步提升;2)商用车领域,电动车 氢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 具体而言: 1)电动车替代:我们预测,2030 年为实现出行领域碳中和目标,乘用车/商用车电动化渗 透率有望达到 59/25%,相较于纯油车场景,乘用车/商用车或将节省 1.5/0.3 亿吨石油消 耗,合计节省 1.8 亿吨(较纯油车场景低 64%)。 2)氢能汽车替代:根据中汽协,21 年中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低于 1 万辆。受限于油车、 电车在乘用车领域的规模效应(Marklines:21 年燃料电池商用车占比<0.1%),我们认为 未来氢能源汽车主要应用场景为园区、物流中的商用车。我们预计 2030 年氢能汽车在商 用领域的渗透率约为 0.7%,节省燃油 64 万吨。长期来看,若商用车氢能渗透率达到 30/60%,将节省燃油 0.4/0.7 亿吨。
公司:头部车企的生产创新和光伏能源利用
头部电动车企通过改造工厂、升级电池技术和打造光伏项目等方式降低汽车周期碳排放量。 以特斯拉为例,1)通过工厂建设迭代,减少生产汽车的平均碳排放,如上海超级工厂通 过一体化布局可减少生产能耗 17%;内华达超级工厂通过 AI 智能调节空调装置,进而减 少电力负荷,总计达 6MW。2)截至 2021 年底,特斯拉已安装近 4.0GW 的太阳能系统, 累计提供超过 25.0 TWh 的零碳排放电力。3)创新电池生产方式,可直接将阴/阳极粉末 涂抹电极膜,避免大型机械的涂抹与烘干,可降低电池制造阶段能耗 70%。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3-01-16 12:37:52
2023-01-13 17:30:49
2023-01-01 10:53:04
2023-01-01 10:47:31
2023-01-01 10:17:20
2023-01-01 10:11:57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3-01-01 09:47:20
2023-01-01 09:41:40
2023-01-01 08:53:19
2022-12-31 19:05:28
2022-12-31 18:47:03
2022-12-31 18: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