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影响「南水北调是改变水循环中的」

时间:2023-03-31 16:53:00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影响「南水北调是改变水循环中的」,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影响「南水北调是改变水循环中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经济日报

河南——

绿水青山更是“靠山”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缸”和“水龙头”所在地,河南淅川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守山守水,不能守穷。”河南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淅川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富民增收的幸福“靠山”。

12月7日,位于“出水口”的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村民们正在软籽石榴基地内清园、涂白、施肥、冬灌。

张河村曾是有名的辣椒村,最辉煌时,带动周边7县市发展鲜椒种植20多万亩。鲜椒上市季节,村里来采购的商客云集,日交易量达上千吨。如今为啥改种石榴?

“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说,这里是核心水源区,种辣椒施农药化肥会让丹江水里的氮、磷超标,县里号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农业化肥使用。经过考察后,开始发展软籽石榴。“植的树能保持水土,开的花能观赏,结的果能卖钱,关键是不用施化肥农药,既环保还增收。”

村里6000亩岗坡地流转给公司,农户拿土地入资,在获得800元/亩地租基础上,村委会、公司和农户按1:4:5的比例分红。

部分村民留在石榴林当工人,“一年能干10个月,加上地租和分红,年收入近2万元”。张河村贫困户王洪才说,收入比以前多,环境也变美了。

石榴扮靓张河村,乡村采摘游悄然兴起,村里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2019年9月份,县里还举办了“中国淅川首届石榴节”。

石榴编织幸福梦,5年来淅川县已在九重、香花、马蹬、老城、盛湾等库区乡镇新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高效生态农业33余万亩,在丹江沿线建成32个精品生态观光示范园,6.5万渠首农民端上“生态碗”,带动1.2万名贫困户年增收近2万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杨振辉)

湖北——

移民生活越来越好

在湖北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口村吴家院移民安置点前,几百亩冬桃、石榴等都已到了挂果期。浪河口村党支部副书记裴宏坤介绍,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安置后,浪河口村引进生态农业合作社,发展水果种植。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移民户自主发展果园种植200余亩,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目前,丹江口市已建柑橘基地28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青茶基地4万亩,杂果基地2万亩,中药材基地3000亩,有效带动库区移民转型发展、增产增收。

从2009年起,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湖北18.2万丹江口库区移民毅然告别家园、搬迁他乡。10年来,湖北省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创新思路、靶向施策、合力攻坚,破解移民村发展瓶颈,坚持输血造血结合,全力提升移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大搬迁后要实现移民新村长期稳定和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多地移民充分利用家乡文化、特产发展致富。

武汉市汉南区郧阳村以樱桃树为依托,打造樱桃田园综合体,集赏花、采摘、休闲体验于一体,并重点传承十堰市郧阳区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重点发掘红薯粉丝、黄酒、苞谷酒等乡土产业;民俗文化重点传承撑旱船、舞龙狮、凤凰舞灯、跑竹马等传统技艺,把郧阳村打造成移民的梦中老家和游客的休闲之家。

走进天门市多宝镇移民创业园黄酒厂,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企业负责人谭远军是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到多宝镇后,在移民创业园自主创业。目前,产值已达80万元,利润近30万元。

湖北18.2万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中,农村移民达16万人,搬迁后移民由过去分散居住到集中安置,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全省各地在移民治理上积极探索,建立移民村社会治理新模式,确保移民村安稳发展。

坚持开门决策、强化党建,坚持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新博村通过“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激活村里的红色细胞,也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能人。”新博村党支部书记黄小明说,新博村移民原籍丹江口浪河镇博家湾有5家大企业,这些企业将大批村民培养成技能人才,新博村现在有机械加工、铸造等技能人才200多名。新博村根据这一优势,建立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中心户联系企业的“3 1”对接制度,帮助移民就业,带动移民创业致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柳洁)

陕西——

确保源头来水长清

阮卫平是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天平村村民,从2017年成为一名护河员至今,每天都会沿着四季河巡视5公里。

“政府帮助农民发展林果、茶叶等生态产业,不仅让群众致富,而且让河水一年四季保持清澈,让我们享受绿色生活,同时为南水北调提供了清洁水源,我打心眼里感到喜欢,巡河走得再远,也不觉得辛苦。”阮卫平说。

陕南地区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能有清洁水源,陕西省一手抓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开展域内植树造林和环境绿化,一手抓水源地环境监管工作,坚定不移推行河长制。截至目前,南水北调源头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共任命市级河长26名、县级河长244名、乡级河长1337名、村级河长6444名,在流域内全面落实了河道管护责任。

同时,陕西省还专门划出一条出境水质标准“红线”——汉江水质不低于Ⅱ类,汇入丹江口水库的各主要支流水质不低于Ⅲ类。通过全生态治理和河长制的落实,目前汉江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的占98.41%,达到国家Ⅰ类标准的占1.59%。丹江、汉江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的占81.10%,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占12.42%。监测显示,汉丹江流域1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2个优于目标水质,8个符合达标水质。

四季镇河湖督察长杨义平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四季河是汉江重要支流,为了保障四季河水质,县里不仅在四季河沿线建起了生态河堤,还安装了河道视频监控系统。同时,大力实施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如今,向河里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电鱼、毒鱼等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四季河水源环境得到根本好转,成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宜居环境样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雷婷)

河北——

甜水细润燕赵大地

“水厂投入运营后,我们告别了味道苦、水垢多的地下水,喝上了甘甜的长江水。”阴旭是河北省雄安新区容城县地表水厂化验员,这个地表水厂设计日处理规模为3万吨,2017年4月份试运营以来,既让群众喝上了高质量的水,又保护了地下水,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现状。

河北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供水58.3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38.5亿立方米,生态用水19.9亿立方米,不仅大幅提升了河北南水北调受水城镇供水保证率,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超采态势,还显著地改善了河湖生态环境。

今年10月13日,在石家庄市滹沱河与太平河交汇处举行了一场龙舟竞赛。一座北方城市,能够举办南方地区盛行的龙舟赛,水源至关重要。在这片水域中,荡漾着的正是南水北调工程输送来的长江水——自2018年9月份,水利部、河北省政府联合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部分河段成为补水试点,同时利用引江水向其他河流生态补水。据统计,2018年9月13日以来,河北引江补水量达12亿立方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016年至2018年,河北省积极向水利部和国家南水北调办争取调整配置农村群众江水指标2亿多立方米,利用国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资金21.39亿元,在全省6市37个县(市、区)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建设南水北调地表水厂与农村供水站连通工程,共连通农村供水站231个,铺设管道2960公里,到2018年底受益人口达到506万。

今年以来,河北省安排投资17.9亿元,在石家庄、沧州、衡水等8市33个县(市、区),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受益人口336万人。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彻底解决了河北部分农村群众饮用高氟水问题,又压采了地下水,同时消纳了江水指标。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建成通水以来,河北江水利用量从通水后首个调水年度的0.83亿立方米提升到2017/2018调水年度、2018/2019调水年度的22.4亿立方米。

随着生态活水的补入,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也不断深入。今年以来,河北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有所减缓。监测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8.8米,同比下降0.24米。其中,邯郸市、张家口市、邢台市同比回升;深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55.57米,同比下降0.83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北京——

京豫鄂协作保生态

2013年3月份,国务院明确北京市对口协作河南、湖北两省水源区16个县(市、区)。北京市16区与河南、湖北两省水源区16个县(市、区)开展结对帮扶,实施对口协作项目900多个,重点在水质保护、产业转型、民生事业等领域支持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北京市坚持把保水质作为第一要务,重点实施主要入库河流及支流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环库生态隔离带建设、沿河两岸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等重大工程。

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距中线渠首枢纽工程仅4公里。过去,村民们主要种植小麦,耗水大、污染高。为了保证水源地水质,如今通过土地流转,这里建起了万亩软籽石榴基地。园区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生态化病虫害防治替代化学农药治理,使用防草布、人工、机械除草替代化学除草……万亩软籽石榴基地成为南阳市保水质、促产业转型的典范工程。

北排集团运用世界领先的“红菌技术”运营十堰渗滤液项目,首创集团接管东风水务公司,北京碧水源对十堰市及相关县市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行托管运营。截至目前,丹江口水库所有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保证了进京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实践证明,北京市的上述做法和努力,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支持生态型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增强水源区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作出了贡献。

目前,南阳市西峡县丁河猕猴桃小镇生机勃勃,引来游客无数。丁河猕猴桃小镇是北京顺义区对口援建的京豫合作项目,总投资1.78亿元,当地把小镇14公里长的主干道取名“顺义大道”。

结合水源区实际情况,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水源区绿色发展的主要抓手。例如,西峡香菇、内乡杜仲、邓州黄金梨、栾川连翘、卢氏绿壳鸡蛋、竹溪茶叶、竹山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带动了贫困村发展,打造了“栾川印象”“渠首印象”“南水源”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淅川渠首北京小镇、栾川县北京昌平旅游小镇和卢氏县蜜蜂小镇等特色小镇的崛起,都彰显了水源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形态。

与此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合作实现双赢,开展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协作,构建大协作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一批企业到水源区投资兴业。其中,中关村科技园积极开展园区共建,农林科学院、京能集团、北排集团、北控集团、首创集团、清控科创以及碧水源等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水源区建设,涉及环保、文旅、光伏发电、风电、饮用水、扶贫等20多个领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佳霖)

天津——

农村饮水提质增效

皑皑白雪挡不住汉江水奔腾的脚步。它从天津王尔庄水库涌出,进入管网,来到天津。11月30日,天津市武清区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通水仪式在南蔡村镇城北引滦水厂举行。饮水工程彻底结束了武清村民们喝含氟水的历史。

2019年8月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来奔腾千里的长江水涌入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水库,如今它已经成为武清区60多万村民的新水源。

天津武清区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刘方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新建的城北引滦水厂,一期每天供水12.5万吨,同时新建的引江水厂每天将供水5万吨。目前,各项工程已提前完成,并投入使用。各镇村的水源切换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据了解,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是天津市武清区一号惠民工程,旨在解决全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自2019年1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工程总投资达到16.5亿元,主要新建了城北水厂、京津科技谷水厂和王庆坨源水泵站,并铺设了643公里输配水管线,更新改造了37座配水厂机电设备、309个村供水管网。

目前,饮水工程已经提前一年完工,彻底解决了武清全域饮用水氟含量超标问题,实现了乡村24小时不间断供水,使全区622个村60余万居民随时喝上安全、卫生、健康的放心水。本轮饮水提质增效工程的完成,标志着武清区生活饮水管网完成全覆盖,实现了与城区居民同水同源。

在新建的城北引滦水厂中控室里,项目经理王俊忠向记者介绍了生产流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创新了工艺,增加了预臭氧、深度处理站等设施,并应用了生态环保新设计。”

通过预臭氧,可以杀死水中的有机物,延长水在管网中的贮存时间。深度处理站则通过活性炭来吸附,百分百提升水质,保障村民用水安全。原水调节池,采取全生态调节方式,采用生态护毯等国内先进工艺和环保技术,去除引江水输送过程中带来的杂质,也更适合北方人的口感。

“通过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我们不仅解决了乡村居民的安全用水难题,更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地面沉降问题。”天津市武清区副区长徐继珍说,用上了南水北调水之后,水源切换,武清区已经封存、封填地下井1000多座,同时配套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将结束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历史。据介绍,未来武清区将压采7000多眼地下井,总体将减少抽取1亿立方米地下水,从而有效解决武清区地表沉降难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自然 商瑞)

安徽——

保障“毛细血管”畅通

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顺利实施,2011年1月25日,泗县启动了石梁河下游霸王城以下2.23公里干流河道清淤疏浚工程,2012年5月30日完工。

“这条河虽然看着并不起眼,但它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毛细血管’,在泗县境内沟通了新濉河、新汴河和隋唐大运河等水系,作用非常大。石梁河没有疏浚之前,夏季降雨集中期,河水经常漫出河道,形成洪涝灾害。清淤疏浚工程有效扩大了河流的容积,使上游来水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石梁河排入下游天井湖。汛期,下游基本不会遭受水患侵袭;旱期,石梁河有充足的水量补给,可以抗旱保苗。”泗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刘兴启说。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安徽的主要任务就是疏通这些“毛细血管”——对因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洪泽湖非汛期蓄水位由12.81米抬高至13.31米受影响的安徽省沿淮及怀洪新河低洼地实行治理。影响范围涉及安徽省26片洼地,总排涝面积790.12平方公里,涉及滁州、蚌埠、宿州三市的五河、泗县、明光、凤阳等4个县(市)。

安徽省南水北调工程于2010年11月26日开工,2016年6月底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37493.39万元。2018年5月份,安徽省南水北调工程通过验收。

无数条石梁河一样的“毛细血管”沿着“南水北调”线路铺展开去,带来沿岸的丰饶和美丽。依靠石梁河的龙湖村如今面貌一新,家家户户放弃了传统的手压井,装上了自来水,地下水源得到了有效涵养;石梁河西岸一直延伸至石龙湖湿地公园的大片区域,近年来种植了数百亩香樟、女贞和红叶石楠等景观树种,并对周边滩涂和水域实行改造修复,恢复芦苇、睡莲、香蒲等水生植物。喜鹊、野鸭、芦苇莺、白鹭、红头长尾山雀等珍稀鸟类以及獾、刺猬、野兔等20多种野生动物成了这里的常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文晶 通讯员 姚森 贺微微)

江苏——

一渠清水惠泽万家

12月11日,随着一声号令,江都水利枢纽江都东闸正式开闸,长江水引入里下河地区。同时,宝应站抽江水入里运河。一江清水流经金宝航道、入江水道三河段、洪泽湖、徐洪河、房亭河等河湖,沿途启用6个梯级泵站,抽水入骆马湖,最后经中运河由台儿庄站抽水出江苏。从当天开始,2019年—2020年度江苏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向山东调水。按照计划,本年度江苏将向山东调水7.03亿立方米。

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周灿华说,江都水利枢纽是一座为长江、淮河、大运河以及里下河等水网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的“立交桥”,除了合理分配水资源外,还可充分利用余水发电并保障京杭运河扬州段、新通扬运河、通榆河等河道航运。这条送水通道从江都出发,引长江,连淮河,串湖泊,穿越500多公里,一路北上滋润齐鲁大地,同时也保障了沿线苏北地区的用水安全。

对于“南水”带来的变化,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宿迁分公司总经理白传贞深有感触,“南四湖的渔民说,消失多年的鱼类又重新出现了,南水北调对当地水质的改善作用很大”。

“先治污,后通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管理原则之一。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帆点点,水鸟从湖面掠过,微风迎面吹来,夹杂着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风景秀丽的江苏省淮安市白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成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景点。

然而,前些年白马湖湖水污染严重,水质也一度下降到劣Ⅴ类水。白马湖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书苏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2009年,白马湖被确定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过境通道和淮安市中心城区备用水源地后,当地便启动了白马湖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工程。

“我们采取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等治理措施,5年多累计完成投入30亿元。”淮安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庄德勤说,“现在,白马湖水质彻底‘升级’,总体稳定在Ⅲ类水标准,核心区水质已经达到Ⅱ类水标准,白马湖真正成为南水北调的‘清水走廊’。”

据了解,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江苏境内新建工程自2013年通水以来,连续6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向山东调水任务,累计调水约40亿立方米,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南水北调有效地解决了苏北、鲁北、胶东地区的用水之急。同时,先治污后调水也较大地改善了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生态效益显现,经济效益显著。”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海燕 蒋波)

山东——

T型动脉发挥效益

如今,南水北调水已成为山东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这远道而来的长江水,让俺们彻底告别了苦咸水、高氟水。”山东德州市武城县鲁权屯镇西王屯村村民张志山说。

2015年底,甘甜的长江水从武城大屯水库进入自来水厂,武城县成为德州市唯一拥有黄河水、长江水“双水源”供水县。“供水量有了保障,为农业灌溉节省了黄河水,更保证了全县居民的饮水安全。”武城县委书记张磊说。

在山东,南水北调干线及配套工程体系构建起了“T”型输水大动脉和全省骨干水网体系,通过近1200公里干线工程与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和其他水利工程相衔接,形成了南北相通、东西互济的现代水网工程体系,有效缓解了山东长期过度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的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为城市供水、沿线生态等各方面用水提供了保障,发挥了显著的调水、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

济宁市鱼台生态环境技术中心主任赵玉合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南水北调工程优化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当地10万亩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过的区域,鱼台县不断加大环境治理特别是水质治理力度,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以前的劣Ⅴ类水质,现在已达到Ⅲ类饮用水标准。

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鱼台农业效益的增加。“我们有‘鱼台大米’‘鱼台龙虾’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它们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南水北调工程改善了我县水质,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促进了农民增收。”鱼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永强说。

此外,南水北调泵站工程、渠道工程等与沿线地区防洪除涝设施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洪标准和农田排涝条件。南水北调山东段T型输水动脉,让山东总受益人口达3000多万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乔志宇)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