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河滨大楼上海「上海外滩大厦」

时间:2023-03-28 17:17:04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河滨大楼上海「上海外滩大厦」,关于河滨大楼上海「上海外滩大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S”型的河滨大楼

设计灵感由何而来吗?

你知道曾经的

上海最佳观景台在哪里吗?

百年历史沧桑的外白渡桥

又是谁题名的?

北外滩的建筑里

原来有那么多的往事值得追忆!

快随住建君

一起来了解一下

↓↓↓

“S”型河滨大楼

1931年初,清澈的苏州河北岸,有一块留存着残砖碎瓦,断壁残垣的空旷沙地,此地原为广东商人徐润拥有。后负债低价售于英籍犹太人沙逊。沙逊购后造了石库门宝康里,见上海房产飙升,沙逊决计拆除宝康里,腾出空地再造新大楼。

空中俯瞰河滨大楼

这块面积7000平方米的空地,南朝苏州河,北靠天潼路,东邻四川路桥,西接河南路桥,无疑是一块尺土寸金的好地皮。但问题是,这块地的缺陷同样明显,它东宽西窄,不规则,而东西两厢都是密集的民宅,根本没有回旋余地。

上世纪20、30年代舟楫穿梭的苏州河

设计者因地制宜,东腾西挪借空间,匠心独运地将投资商沙逊名字的第一个字母“S”,作为建筑平面的造型,构思奇妙。

河滨大楼外景

1935年,建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高7层的河滨大楼落成。设计师的建筑平面“S”形布置,不仅容积率高,而且建筑通风和朝向均好。从高处鸟瞰下来,整幢建筑的顶部宛如一个横躺着的英文字母“S”。建筑立面位于四川路桥河南路桥的两桥之间,一水盈盈,舟来舟往,风景殊佳。

河滨大楼的旋转楼梯

河滨大楼建成后,英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人纷纷包租入住,沙逊获利甚丰。1938年,犹太难民涌入上海,作为犹太后裔的富商沙逊腾出许多房子无偿让出,遂成上海犹太难民所。

今天,河滨大楼傍水壁立的一面,依然倒映在流淌的苏州河之中,而顶部的那个“S”型大字,依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曾经的上海观景台——上海大厦

你可否知道,在1980年代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前,眺望浦江两岸的最佳观景台在上海大厦。

1940年代,屹立在苏州河出口处的百老汇大厦

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有一幢体量巨大的高楼屹立在外白渡桥北堍,这就是上海大厦,它与外白渡桥组合在一起,一直是最有上海特色的地标建筑。由于它的位置在苏州河出口处,有空旷空间,站在上海大厦高处可一览上海外滩建筑群全景。

1959年从观景台眺望外滩

上海大厦作为上海最佳观景台,除独特的地理位置外,还得益于其独特的设计。1930年代,上海处于城市建设最兴盛时期,大部分高楼大厦都在这个时期建造。苏州河北岸因一河之隔地价便宜,英商业广地产公司决定建专供英国侨民和商人居住的高层公寓,请英国建筑师弗雷泽设计,公和洋行当顾问。这块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交界处的土地要建20多层的当时上海第一高楼。众所周知,这是一块泥沙冲积的软土地基,1871年在造外白渡桥时,桥桩未打,桩就沉下去了,虽时隔几十年,建筑设计和营造技术提高了,但是在此地仍没有建造高楼的先例。

百老汇大厦施工现场

建筑师将建筑体型设计为八字型,这样四翼布局有三大优点,一是在苏州河口如果采用传统“一”字型,体形太单簿,必须有与空旷地形相匹配的大体形建筑;二是建筑容积率提高又可获得较好的视觉朝向;三是对建筑抗风荷载和垂直荷载有利,结构稳定性好。在结构上选择铝钢框架形式,这种结构自重轻、刚性好。

建筑立面摒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繁复的装饰图案和线条,采用几何体组合近代摩天楼风格。立面从十一层起四翼逐层收缩,形成一个个大露台,十八层为最高最佳露台。各层次墙檐口处有艺术装饰派(Art Deco)花边图案,立面全部用咖啡色泰山面砖,立面中央部分突出竖线条,使建筑外观端庄稳重又高峻挺拔。建筑占地面积5225平方米,建筑面积24569平方米,楼高22层,耗资500万两白银。地下室为锅炉和设备用房,底层为大堂和公共服务部分,二至九层四翼部分为大小公寓64套,中段部分为一般客房,十至十六层为客房,十七层为餐厅和厨房,十八层为业主住所,十九至二十一层为设备层。

百老汇大厦设计图

1934年春季,大厦竣工,同年10月开业,因紧靠百老汇路故取名为百老汇大厦,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影响很大。香港汇丰银行、怡和洋行、英美烟草公司、电力公司的高级雇员,字林西报、大美晚报的高级记者、编辑纷纷入驻。

1951年5月1日,百老汇大厦改名为上海大厦。许多外宾到上海大厦,都会登上十八层观景台瞭望上海市区。

整修后的上海大厦

2003年,上海大厦全面整修后,硬件设施更完善。这个上海曾经最佳的观景台虽然被替代了,但是它建筑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依旧吸引着人们。

礼查饭店的周末舞会

如果回到昔日的礼查饭店孔雀厅,周末舞会的盛况屡见不鲜。这里带起了交谊舞在上海的流行。

礼查饭店外观

1897年5月的一个周六, “电光影戏”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在礼查饭店的Astor大厅里,灯光骤暗,屏幕上开始出现生动的人物画面,台下惊叹声连连,掌声不绝,这一晚在礼查饭店的经历就像做梦一般……

礼查饭店旧影

礼查饭店旧址位于黄浦路15号,创办于1846年,英文名Richards’ Hotel,中文名礼查饭店。约1861年,由英国人史密斯(HenrySmith)接管,英文名称改为“Astor House Hotel”,中文名称不变,是上海资格最老的西式旅社饭店。20世纪初,上海开通有轨电车,需要建设外白渡桥钢桥,礼查饭店获得一笔拆迁补偿款,在原址东侧重建新楼,1907年竣工交付使用。新的礼查饭店由英商新瑞和洋行(Davies·Gilbert)设计,占地面积45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五层砖混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坐北朝南,底层饰券式门窗,主入口有铁架大雨篷。二层以上设挑出阳台;三、四层之间贯以多立克式柱。西侧转角处作半圆形,顶部设穹顶塔楼。西翼后部立面顶层为尖拱窗,三层为挑阳台。至今饭店老楼的中厅,依然存有1860年遗留下来的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复兴式旅馆建筑原貌。

礼查饭店主入口

礼查饭店在对面的俄罗斯领事馆建造之前,南面直临黄浦江,在楼上眺望黄浦江、外滩,一览无余。礼查饭店是上海最早和档次最高的旅社饭店,卓别林、爱因斯坦、斯诺等国际名人访问上海,曾下榻此地。

礼查饭店三楼船舱型中庭

1949年5月之后,饭店改称浦江饭店。1990年12月19日,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饭店正式挂牌成立。

1999年9月28日,礼查饭店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96年11月20日,礼查饭店所在的“外滩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