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深度】雄安新区里的白洋淀:重塑“华北之肾”「雄安新区周年日」

时间:2023-03-27 11:49:02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深度】雄安新区里的白洋淀:重塑“华北之肾”「雄安新区周年日」,关于【深度】雄安新区里的白洋淀:重塑“华北之肾”「雄安新区周年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记者 | 王学琛

编辑 | 刘海川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作家孙犁在《白洋淀纪事》中写下上述文字72年后,随着雄安新区的成立,河北省最大的湖泊——白洋淀迎来建国后最大规模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

2019年3月底,雄安新区成立两周年之际,界面新闻走访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治理正稳步推进,白洋淀在逐步恢复生态功能。在原先的“中国羽绒之乡”安新县大张庄村,传统中小污染企业面临转型升级,世代生活在此的村民参与到“千年大计”的城市化进程中。

淀边村的变化

印有“中国羽绒之乡”几个字的牌匾已经拆除。大张庄村口往日的痕迹隐约可见。这个位于白洋淀水边的村庄,正在环保治理中被重塑。

大张庄村位于安新县城东约3公里,拥有2000多人口,村庄东方紧挨白洋淀。除却羽绒产业,大张庄村北侧的白洋淀旅游新码头带动了这里的诸多副产业,农家乐随处可见。

华北平原的3月乍暖还寒,白洋淀景区刚刚结束冬季停业的冰期。村民介绍,游客会在清明过后纷沓而至,一房难求。而在2019年3月下旬,白洋淀尚处淡季,码头游客稀少,路边羽绒厂一家挨着一家,多数大门紧闭,斑驳掉漆的牌匾提醒着到访者这座村庄曾有过的历史。

这里曾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羽绒生产加工集散地。南方周末2014年的一篇报道提到,不少羽绒厂在晚上10点时依然灯火通明,载有一包包鸭毛的货车驶入厂内,空气里弥漫着菜市场常有的羽毛腥味。

不过,2019年3月24日的大张庄村,下午5点已颇为寂静,街道空空荡荡,春寒料峭。

一家羽绒工厂的负责人李辉告诉界面新闻,村子里鼎盛时期有一百多家羽绒厂,主要加工羽绒、羽毛、羽绒服、羽绒被等。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羽绒工业协会联合授予河北省安新县“中国羽绒之乡”称号。

羽绒产业是安新县支柱产业之一,据保定日报此前报道,截至2015年底,安新县羽绒业完成总产值50.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安新县主要的羽绒工业区位于大张庄村。

与之伴随的是羽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甚至在此前媒体报道中,大张庄的羽绒厂多次被称为白洋淀边的一颗“毒瘤”。

李辉告诉界面新闻,羽绒工业的污染主要存在于洗绒环节,即将运来的羽毛水洗后烘干,从而用作羽绒制品的填充料。此过程难免会产生废水,是羽绒厂主要的污染源。近年来,安新县对涉水羽绒企业进行了多次整治,但大张庄的羽绒产业污染状况就像烫手山芋,污水直排仍难以避免。

直到雄安新区的建立,白洋淀环境治理成为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多年污染顽疾终于得以解决。据中国雄安官网消息,2018年8月,安新县对所有羽绒企业涉水工段进行了依法取缔,彻底消除涉水羽绒企业的水污染风险。

安新县政府工作人员在上述报道中表示称,洗绒工段取缔之后,羽绒企业的经营成本将大幅提高,这一措施不仅对水污染治理意义重大,也成为倒逼羽绒企业转型升级或外迁的重要手段。

李辉告诉界面新闻,在洗绒工段取缔之后,诸多村民或者选择外出工作,或者将羽绒厂迁移到河北邢台或者山东。一则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的消息可以佐证:2018年11月,邢台南宫市与雄安新区合作的羽绒产业园项目在安新县举行了签约仪式,28家安新羽绒企业转型升级后将迁移至邢台南宫经济开发区。

白洋淀生态危机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湿地,据《白洋淀志》,白洋淀水域有大小淀泊143个,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39个渔村点缀其中。因其在调节气候、补充华北地区的地下水、减轻气候干旱程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白洋淀被喻为“华北之肾”。

“3月还不到季节,等清明过后和五一时候来,芦苇也绿了,那时候好看。”自幼成长在白洋淀旁边的陈玲在大张庄村开了一家饭馆,收款账户依然是之前羽绒厂的名字。

提及白洋淀这两年,陈玲感叹,雄安新区成立后,慕名而来的人特别多。“环境好了很多,每天早上都有好多人在淀边跑步。”陈玲打开短视频平台“抖音”,里面是白洋淀的日出,水面波光粼粼。

今非昔比。在此之前,白洋淀的环境危机已持续多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曾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水危机》中称:“如果你读过孙犁的《荷花淀》,如果你想保留一些对那个盛开着荷花的华北明珠的向往,你就不要去白洋淀。”

“小时候去淀边玩耍,能可以看到水里的鱼,水可以直接捧起来喝。”成长在白洋淀边的张烨见证了白洋淀的环境“从变坏到变好”,“那时候也没这么多工厂,垃圾也不多,后来水就不行了。”

缺水与污染,成为威胁“华北之肾”的两大难题。“整个白洋淀地区所处的海河流域为半干旱地区,降雨偏少,而华北平原人口密度大,远超水资源承载能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殷峻暹教授告诉界面新闻,缺水是整个华北地区都面临的问题。

上游兴修水库,入淀水道被截流,加上白洋淀地处华北缺水区域,湖面干涸几乎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尹军在其博士论文中称,1970年以后,白洋淀入淀水量和出淀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期间,白洋淀多年平均入淀水量与出淀水量分别为1.9亿m3和1.0亿m3,仅为20世纪50年代时期的11%与7%,其中1983至1987年期间几乎无水入淀。

另一方面,污染同样积重难返。在华北平原,废旧塑料处理、有色金属加工、皮革与服装制造等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异军突起,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带来了环境代价。

马军曾于20世纪90年代于白洋淀调研:“航行在淀区,凡有村落处,其河岔就成了天然的排污沟与垃圾场,污秽直接流入湖中。”

“一方面是上游保定带来的这些污染,另一方面白洋淀里面也住了很多人,以及周边多为小型污染企业,淀内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污水这些内源污染同样排放在淀里面,给白洋淀环境带来威胁。”马军告诉界面新闻。

经久的污染必然是显性的。2000年与2006年,白洋淀均出现过大面积死鱼事件。保定市环保局曾调查推测,死鱼可能为白洋淀水位低、冬季水下有机物腐烂、养殖密度大及水体污染四个方面原因造成。

事实上,当地已投入诸多人力物力治理生态环境。保定市曾在2005年和亚洲开发银行签订了一项协议,拟向亚开行贷款9600万美元治理白洋淀。此外,据多家媒体公开报道,保定市和河北省于2005年更是制定了总投资超80亿的十年规划,以解决流域性生态问题。

不过, 2015年,保定市政府曾被环保部约谈,随后启动沿岸排污企业的整改,污染情况有所收敛,但大部分区域水质仍为劣五类。

新区带来的治理契机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位于容城县东部,这所建筑建于2017年10月,总建筑面积9.96万平米,总投资约8亿元。市民服务中心采用了超低能耗建筑的做法,承载着关于“未来之城”的期冀。园区中,纷至而来的游客在无人驾驶汽车、无人超市前纷纷拍照合影。

前往市民服务中心需先至雄安标志性建筑容和塔附近的停车场,之后乘坐免费电动环保大巴前往中心。60多岁的三轮车司机李大爷不记得载过多少前往市民服务中心的乘客,但他自己还没去过,“太忙了,也没地停车(三轮车)。”

提到雄安新区建设,李大爷兴致勃勃。雄安新区启动“千年秀林”工程,招募本地居民参与植树,李大爷前去报名,因为年龄超过60岁被劝退回来。他感到有点遗憾。

两年以来,这里看似变化缓慢,却与之前也大为不同。“千年秀林”工程是雄安新区重要的生态工程之一,目前已完成11万亩。根据2018年底国务院对《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的批复,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此外,新区的成立给生态环境脆弱的白洋淀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批复表示将强化白洋淀生态整体修复和环境系统治理,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逐步恢复淀区面积,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确保淀区水质达标,远景规划建设白洋淀国家公园。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2018年4月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等,水资源比较丰富,可满足区域生态用水需求。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契机,顶层设计规划已于2019年印发。2019年1月,河北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下称《规划》)。根据《规划》,到2020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2022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环境质量初步恢复;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区正常水位保持在6.5至7米,淀区面积稳定在360平方公里,淀区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到四类标准。

修复“华北之肾”

“对于这一片区域,水资源的规划非常关键。如何在这方面做好规划,建立高效、节约、循环的用水社会,是特别关键的一环。”马军告诉界面新闻。

事实上,为拯救缺水的白洋淀,河北省已连续多年采取了一系列人工补水措施。2004年2月实施“引岳济淀”,入淀水量1.59亿立方米;2006年11月,第1次“引黄济淀”工程补水1.0亿立方米,此后多次实施“引黄济淀”工程,白洋淀的水位明显回升。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后,位于白洋淀上游保定市的王快、西大洋水库曾联合向白洋淀生态补水。此外,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于2017年10月通水,工程从河南濮阳渠村闸引黄河水,每年向白洋淀净补水量1.1亿立方米。白洋淀引黄泵站也是雄安新区设立后的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2019年2月28日,2019年引黄入冀补淀春季补水任务顺利完成,入淀水量3500余万立方米。

治污措施同样徐徐开展。唐河污水库治理是雄安新区首个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唐河污水库建于20世纪70年代,保定市为截留排入白洋淀的工业污水,修建唐河污水库临时存放工业污水。不过,唐河污水库库尾距白洋淀仅2.5千米,对白洋淀的水环境质量同样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中国雄安官网信息,2018年,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排爆面积102.5万平方米,存余污水全部处理,累计清理一般固废12.6万吨、含砷含铅疑似危废共约8600吨,部分区域生态修复已初见成效。

原先的中小污染企业也得以重塑,除却大张庄村,被称为“中国北方鞋都”安新县三台镇同样被卷入环境治理中。张烨原先在三台镇一家鞋厂负责运送货物,2018年所在鞋厂关停之后,张烨转行做了网约车司机。

“以前这里没有滴滴,雄安新区成立之后才有。”张烨告诉界面新闻,近两年雄安各个乡镇也在进行职业培训,“针对家政、保安之类的工作,为新区建设准备。”

此外,《规划》同样提及将在安新县境内开展9万亩(60平方公里)退耕还淀工程,其中藻苲淀和马棚淀面积分别为35平方公里和25平方公里,目前已纳入新区三年重点建设项目。未来几年,白洋淀淀区部分纯水村将实施有序搬迁。

2019年两会期间,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曾表示,下一步的大规模开工建设,雄安新区将严格执行征迁政策,依法有序推进征地拆迁工作。

白洋淀村落的村民也在等待。李辉说,两年前得知雄安新区建设时候“非常激动”,现在已经“平静了下来,要有一些耐心。”

“整个地区的生态修复工程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可能还涉及到人口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甚至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殷峻暹告诉界面新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辉、张烨为化名)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