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自东向西是哪个城市「从东到西 这些城市为何“含巨量”超常 」

时间:2023-03-20 15:41:01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自东向西是哪个城市「从东到西 这些城市为何“含巨量”超常 」,关于自东向西是哪个城市「从东到西 这些城市为何“含巨量”超常 」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在关于城市发展的众多故事中,“超常发挥”是最有看头的情节之一。

各省市经济“半年报”陆续公布之际,风口财经盘点了工信部共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下称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城市,在一众“经济基础与企业发展相互成就”的案例中,经济生产总值与重点“小巨人”企业数量之间呈现“跳跃”变化的株洲、宁波、成都等城市显得尤为特别。

由此,风口财经以这些“含巨量”超常的城市为样本,从地区经济总量、小巨人企业数量、产业优势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以期能够展现出不同城市培育创新力量的不同思路。

宁波,京沪之后的重点“小巨人”第三城

在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城市排行中,既非直辖市、经济总量也未进全国前十、甚至科创能力都略显逊色的宁波显得尤为突出。

根据排名情况,北京以138家重点“小巨人”企业高居榜首,上海以123家位列第二,而宁波总揽71家重点“小巨人”企业,超过了深圳和广州,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重点“小巨人”企业全国第三城。

事实上,宁波不仅“小巨人”数量全国领先,此前在工信部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中,更是以总计63家入选的成绩,连续4年蝉联全国第一。

何为宁波的制胜之道?还得从宁波的产业基因里找答案。

一座城市要想培养出大量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基础的牢固程度和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都是需要考量的关键,而在这两方面,宁波都堪称翘楚。

宁波有着扎实的制造业产业基础,且长期在制造业细分赛道上耕耘,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基地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

宁波 来源:视觉中国

而与之相对应,集群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成了宁波最大的优势之一,对此,《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宁波明确打造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成型装备等十条标志性产业链,力争在每条产业链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开始,民营企业便成了宁波经济中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发展力量。2021年,宁波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16.5亿元,拉动规上工业累计增速8.6个百分点,在全国工商联对外公布“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宁波有16家民营企业上榜。

截至目前,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3家,占全国总量的7.4%,居全国城市首位;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82家,占全国总量3.82%,全国城市排名第三,位于上海、北京之后,非直辖市排名第一。

按照宁波的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达到600家,这一目标超过了北京(500家)和上海(300)家,与深圳不相上下。

也就是说,不远的将来,宁波将在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培育上,与深圳展开对决。

株洲,三线小城跑赢新一线

中部、三线、山区,外加不温不火的经济,当一座城市和这些描述产生关联时,大概率已经与发达无关,湖南株洲恰好就是这样的存在。

株洲,位于长沙市东南部,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2016年以后,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此交汇,株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

有人说它是湖南的工业重镇,全市GDP平均增速在最近两年里均居全省第一;也有人说它早已面临衰落的危机,企业搬迁、人口外流,即使GDP增速第一,GDP总量却常年无法突破4千亿。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经济发展不上不下、不前不后的中部三线小城,所拥有的重点“小巨人”企业数量却超过了郑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

这“事不寻常”的背后,株洲重点“小巨人”企业快速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神奇密码?

株洲 来源:视觉中国

首先要从株洲的产业基础来分析:1905年,江南第一条铁路修到了株洲站,彼时还蛰伏在湘潭和长沙阴影下的株洲迎来了兴修铁路、大建机厂的好时期,并自此奠定了最初的城市格局。此后的100多年间,株洲凭借着地理位置与交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重工业,先后见证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等数十个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成为仅次于郑州的全国第二大火车枢纽。

然而进入高铁时代以后,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渐被省会长沙所取代,“北郑南株”的辉煌不再,一大批工业巨头纷纷搬迁、关停,多家地产濒临破产。2021年,株洲的财政收入更是被常德、衡阳两市同时超越,成为湖南省唯一财政收入负增长的城市。

重压之下,转型迫在眉睫。近年来,在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的政策引领下,株洲与长沙、湘潭作为都市圈被通盘规划,长沙有序疏解非省会功能,株洲和湘潭主动承接长沙产业转移和功能疏散。这一招“腾笼换鸟”,让越来越多的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物流基地等功能与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省市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从长沙转移到株洲。

吸纳外来资源的同时,株洲也在积极进行本土资源的创新性转化。由于工业起步较早,“家底”深厚的株洲在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先进材料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众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形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协同联动培育机制。近年来,株洲利用政策扶持、金融支持,构建了 “优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上市公司”梯度培育体系。

数据显示,株洲是湖南全省唯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的城市。尽管2021年GDP仅有3420.26亿元,但目前株洲拥有重点“小巨人”企业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排第一,城市创新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

成都,赶超经济体量更大的东部城市

赶超比自己更大经济体量的东部城市,西部城市的“突围”更加难能可贵。

30强城市中,重庆、成都两座城市位列中西部城市第1、2名。其中,重庆共有62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居全国第5位;成都共有47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与青岛并列全国第7,赶超经济体量更大的广州(27家)与苏州(19家)。

取得如此成绩并非偶然,针对制造业体系的不同特点,两座城市已各自形成了与自身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专、精、特、新路线。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重庆的工业门类齐全、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丰富,因此,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立足既有的产业基础,通过创新研发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成为众多渝企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成都 来源:视觉中国

正是因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重庆培育专精特新打下基础,截至目前,重庆已拥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36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8家,成为当之无愧的中西部“专精特新第一城”。

而与重庆相比,成都的制造业体系相对不够完整,“缺啥引啥”成为其建圈强链的独特打法。

今年上半年,成都围绕21个重点产业链,分链制定链主、链属企业精准招引清单,引进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192个,总投资4117.07亿元。与此同时,成都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130个,完成全年目标的59.09%,总投资128.51亿元。

在“引进” “培育”的高效率转化模式下,截至目前,成都已培育“拟上规、成长型、小巨人”企业3000余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91家,占全省三成,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占全省半数以上,数量排副省级城市第3、居全国第7位。

今年6月份,重庆和成都多家知名孵化、企业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成渝专精特新加速器”,共同打通科技型企业通往北交所的“绿色通道”,持续发力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双强联手,西部地区专精特新的崛起正迎来新机遇。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