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碳中和 阿里巴巴「如何判断二极管好坏」

时间:2023-03-20 15:17:04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碳中和 阿里巴巴「如何判断二极管好坏」,关于碳中和 阿里巴巴「如何判断二极管好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企业穿越不确定性的最好选择

阿里巴巴集团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集团战略规划总裁陈龙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思考和探索双碳和自身的关系,但什么是好的企业的碳中和?我认为至少有四个判断标准。”在9月22日《财经》杂志主办的“第二届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布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集团战略规划总裁陈龙在演讲中表示。

陈龙指出,判断企业碳中和好坏的首个标准是看动作背后的驱动力,好的企业的碳中和是被责任担当、使命所驱动,将之作为核心战略,而不仅仅迫于合规的压力。

在他看来,当今做好企业的标准,已从半个世纪以前的股东经济向参与者经济去靠拢,这是商业逻辑的重大改变。这意味着,企业的发力方向越来越与社会诉求相匹配,而应对气候变化则成为企业今天应该承担的最大的社会责任。就阿里巴巴而言,早已将ESG、包括应对环境的挑战,作为其走向102年、成为百年企业的基石战略之一。

第二个判断标准为,企业是否设定了有雄心的、负责任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并且透明地披露。陈龙表示,企业碳排放的范围1、2、3其实互相重复,这样重复计算的原因在于,每个企业应该就其影响力范围尽力规划自己的碳中和目标。

不同企业的碳中和难易程度不一,在尽力的基础上,企业还需做到负责任、实事求是。在陈龙看来,社会是一个循环经济的整体。判断企业碳中和的好坏,要看的不是企业碳排放有多少,而是他们基于原来的碳排放做了多大的努力,是不是有清晰的目标去主动减少碳排放。

具体到行业,陈龙举例说,相较于科技行业,零售、物流企业的碳中和更加困难,因此企业能做的是分解,分解航空和陆运,分解短途和到长途,把自己能做的尽量去做到,没有做到的努力去创新。这体现了尽力、实事求是、以及科学衡量的原则。

企业除了设立好碳中和目标,还需要用好科技的力量。第三个判断企业碳中和好坏的标准是,企业是否把碳减排融入到自身的商业设计中去。

以阿里云为例,根据分析机构盖特纳(Gartner)的排名,2021年底阿里云在存储、计算、网络和安全方面均达到世界最高分。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也是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的购买和使用商,在领先、安全的基础上,阿里云也成为干净、有效的云。

最后一个判断标准,是企业是否以开放协同的方式去做碳减排。陈龙指出,要真正大规模地、成框架地去缓解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三个支柱:一是把碳中和作为目标;二是把科技作为完成这个事情的引擎;三是建设参与者生态,发动所有的参与各方。

陈龙认为,数字化平台正是一块能够将上述三个要素平衡好的土壤。阿里巴巴相信,数字化平台在今天是践行碳中和的最好土壤。大规模使用云计算,本就是帮助企业在数字转型的同时达到碳减排。他表示,根据测算,使用云计算与传统的it的中心相比,可以降低85%以上的碳排放。

要真正做好碳减排,社会各方都需参与进来,这点尤其重要。眼下令阿里巴巴非常兴奋的“范围3 ”这一创新性的目标,指的是在范围123之外,基于平台企业的特点,运用平台的力量吸引各方参与者一起来帮助他们去减排。据陈龙介绍,为了达到目标,阿里巴巴和各方参与者,包括科学专家,政府机构和企业多方共同推进。同时开发了以开放共享为主要目标的“open C ”的科学衡量机制。

广阔的C端市场也不可错过。一般来说,居民消费是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终端,城乡居民间接关联的碳排放占了全国的40%。陈龙认为,如果把所有居民融入进来,改变消费习惯带来绿色消费,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减碳效应,而这也是阿里巴巴正在努力推动的绿色消费市场。

面向C端,阿里巴巴推出的“88碳账户”,把消费者的绿色减排行为衡量起来,以居民的绿色消费为其减排的重要目标,应用场景包括淘宝、饿了么、咸鱼、高德、菜鸟等。陈龙强调,在这一过程中,阿里巴巴充分尊重每一个用户的隐私的权利,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去衡量,并且遵循数据采集最小化知情同意的原则。

陈龙最后总结,企业从以上四个维度做好碳中和,通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阿里巴巴坚信这是穿越不确定性的最好选择。

以下为陈龙演讲全文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大家好,非常感谢《财经》的邀请,我是阿里巴巴陈龙。

大家都知道,9月是中国发布双碳目标的两周年,我们国家要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经济和商业逐渐要和排碳解耦,所以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非常认真地思考和探索双碳和自身的关系。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理解什么是好的企业的碳中和。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结合阿里巴巴自身在碳中和与ESG的探索,讲一下我的感受。

是不是好的企业碳中和,我觉得第一个判断标准是看企业的动作是不是被责任担当、使命所驱动,而不仅仅是合规的压力。首先来讲一下我理解的企业碳中和的商业逻辑。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不定性的世界里,却有一个非常一致的对好企业的诉求,就是企业能不能解决社会的挑战。我们看到资本市场已经对碳排放、气候变化的应对提出要求,要求更多合规的披露,同时我们发现全世界市值最大的企业,也是碳中和做的最好的企业。今天我们会发现,一个做好企业的标准,已经从半个世纪以前的股东经济更多地向参与者经济去靠拢。所以所有各方参与者,整个社会的诉求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着力方向,这是一个商业逻辑非常大的改变。

今天,当然最大的社会挑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企业,我们的商业和技术应当去缓解,而不是加剧这样的挑战,这是企业今天应该承担的最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合规动作,而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战略。

今天,阿里巴巴已经非常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们把ESG、包括应对环境的挑战,作为阿里巴巴走向102年的一个基石战略。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当时我们希望能活102年,也就是说我们想做一个百年企业。今天我们认为做一个百年企业的关键是能够帮社会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所以它是我们的基石。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评判一个企业碳中和做得好不好,需要看它是不是把碳中和的责任担当成自己的使命,而不只是合规压力。

我认为判断企业碳中和做得好不好的第二点,是看它有没有设定有雄心的、负责任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并且能够透明地披露。这里面有一个“尽力”原则,如果我们看一下双碳的衡量标准,会有范围1、2、3,范围1指的是企业自身的运营所带来的碳排放;范围2是企业用电所带来的碳排放;范围3则是企业价值链的上下游产品所带来的碳排放。

如果仔细想的话,我们会发现范围1、2、3其实互相重复,因为当我们用另外一家企业的电的时候,电的生产本身是发电企业的范围一,那范围三也是如此。既然如此的话,我们为什么会重复计算?是因为这是一个尽力的原则,每个企业应该就他们影响力的范围,尽量去做好碳中和的努力,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原则,要尽力去规划自己的碳中和目标。第二个的话,我觉得是要负责任、实事求是,每个行业需要设定的目标不同,我们要能够去真正做到。对比不同的企业,我们会发现有的企业碳中和做起来比较容易,有的企业会比较难,但比较难的企业并不代表碳中和做得不好。

我们社会是一个循环经济的整体,所以有的企业它虽然碳排放比较大,但是他们承担了社会更多的碳排放,所以我们要看的不是企业碳排放有多少,而是他们基于原来的碳排放做了多大的努力,是不是有清晰的目标去主动减少碳排放。

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我们会发现科技行业的碳排放相对容易,而在零售、物流行业的碳排放变得更加困难。全球范围内,比如国际航空这样一个燃油领域,可能在最早不晚于本世纪40年代才找到大规模的减排方案,所以我们能做什么?我觉得物流的零售企业,可以做的是分解,分解航空和陆运,分解短途和到长途,把自己能做的尽量去做到,而没有做到的努力去创新,但是要实事求是的去做,去规划去做。这是一个尽力、实事求是、以及科学衡量的原则。这是我觉得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去对比企业是不是真正在努力碳减排的标准。

第三个我觉得值得去看的是,企业是否把碳减排真正融入商业设计来做,把碳中和作为自己发展的动力。我们都知道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从来是改变人类命运的一个关键力量,而这一次也不会例外,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会联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负责任的技术革命,如何把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结合起来,作为商业发展的引擎。我们认为要真正大规模地、成框架地去缓解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三个支柱:第一个是真正把碳中和作为我们的目标;第二个是把科技作为完成这个事情的引擎,因为只有科技才真正能有效率地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个我们叫做参与者生态,发动所有的参与各方一起来解决,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规模化地解决这个问题。

举一个我们具体的案例,比如说云计算,我们首先做到的是让我们的云计算成为一个领先的、安全的云。根据盖特纳的排名,去年底阿里云在存储、计算、网络和安全方面都达到了全世界的最高分,这是我们在领先和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也是一个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的购买和使用商,我们希望自己的云是干净的、有效的,同时大规模使用云计算,本来就是帮助企业在数字转型的同时达到碳减排。根据测算,使用云计算与传统的it的中心相比,可以降低85%以上的碳排放。

最后一个判断标准,就是企业是否以开放协同的方式去做碳减排。要真正做好碳减排,除了设立好碳中和目标,还需要用好科技的力量,但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让社会各方都参与进来,才真正的能够成框架,成规模地去缓解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相信数字化平台正好是一块能够把这三件事情做好的土壤。由此我们相信,数字化平台在今天是践行碳中和的最好土壤。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居民消费是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终端,所以城乡居民间接关联的碳排放占了全国的40%。所以把所有的居民融入进来,让他们改变消费习惯,带来绿色的消费,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减碳效应。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就是去推动绿色的消费市场。我们和各方参与者,包括大中小企业、专业和学术机构、政府部门、认证机构和消费者,一起才可能完成这样的事情。我们推动绿色的商品,希望在我们的电商市场里面越来越多的品类和比例的商品是绿色的;希望我们的消费者能够找到绿色的商品,希望绿色的商品的提供方能够找到消费者,是这样的一个努力才可能真正去推动绿色的消费。

我们也和生态伙伴合作,比如今年7月,我们和全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商之一,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签署了战略协议,其中包括8项绿色能源项目,一起来推动“新能源 ”和“数字 ”。今年4月,我们加入了倡导低碳技术专利共享的国际平台,低碳专利承诺,并对外免费开放9项关键的数据中心的低碳专利。

但我们特别兴奋地在做一件事情,我们把它叫“范围3 ”,就是在企业规定的范围123之外,我们基于平台企业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叫“范围3 ”的目标,指的是在范围123之外,如何去运用平台的力量吸引各方参与者一起来帮助他们去减排,这是我们设立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们和各方参与者,包括科学专家,政府机构和企业一起来做。为此,我们专门还做了“88碳账户”,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碳账户,把所有消费者绿色的减排行为衡量起来,就是让居民的绿色消费成为我们减排的重要目标。我们在很多场景包括淘宝、饿了么、闲鱼、高德、菜鸟去做这样一个账户体系。

我们还有一个叫做“open C ”的科学衡量机制:,通过第三方专家的科学衡量,能够知道我们的社会行为中什么是合理的减碳,并且能够纳入到碳账户体系中。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个用户的隐私的权利,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去衡量,并且遵循数据采集最小化知情同意的原则。我们开发的一个叫“能耗宝”的产品,能够帮助很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优化能耗。

我们还和超过20家的品牌领导企业一起来推动一个叫“减碳友好”的行动。行动着眼于三个目标:第一从商品设计就开始一起去推动低碳商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科学衡量;第二我们倡导所有品牌一起把低碳物流嵌入到供应链;第三希望通过低碳的营销去改变消费者的绿色心智,这是我们一起生态努力的方向。

刚才我跟大家分享了我认为什么是好的企业碳减排标准,至少有四个:第一个企业是不是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而不只是一个合规的要求;第二个企业是不是有设定了有雄心、负责任,并且科学合理的目标,并且能够去透明地披露;第三个企业是不是把这样的社会责任融入了自己核心的商业设计,真正让践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引擎;第四个企业是不是用一种开放协同的方法,去联合更多的多方参与者去达到目标。那么我认为这四个标准是做好企业碳减排的核心。

我们坚信只有做好时代的企业,才可能有企业可持续的时代,企业的价值在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缓解社会挑战。从以上四个维度做好碳中和,通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坚信这是穿越不确定性的最好选择。最后,感谢《财经》和中创碳投的工作,为规范和提升企业碳中和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祝福你们,并希望你们做得越来越好。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