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基金风格价值成长「基金经理业绩和运气」

时间:2023-02-12 10:53:58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基金风格价值成长「基金经理业绩和运气」,关于基金风格价值成长「基金经理业绩和运气」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年公募基金年报精华摘要②:中观篇

先前对四季报的梳理,我发现很多经理认为2022年的主线是稳增长,认为稳增长会利好消费和地产。

今年来(截止4-8,下同),全指地产指数上涨了13.66%,但是受到奥密克戎影响,中证消费下跌了17.93%。

2021年凭借小盘股取得优秀业绩的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小盘股的投资机会减少,今年来,中证1000下跌了17.91%

对于新能源汽车,基金经理普遍认为整体估值较高,供给过剩,之后会发生分化。今年来,CS新能车指数下跌了20.33%

总体来说,基金经理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他们对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上篇《21基金年报精华观点:“稳增长”预期进一步加强,暴跌之后基金经理普遍乐观》主要摘取了基金经理对市场的回顾以及22年展望,偏向宏观。

我们发现基金经理普遍对“稳增长”行情更加看好了,认为经过下跌后,普遍对后市不悲观。但也普遍认为稳增长主要是短期因素,长期还是看好新兴产业。

那么稳增长究竟短期利好哪些行业,长期中国会有哪些行业跑赢?

本篇摘取了主流基金经理对各个行业和板块的观点,偏向中观。大家可以参考基金经理的观点,选择自己看好的方向。

总体来看:

①今年看好地产和基建产业链的经理最多

②很多经理认为今年市场风格会更加均衡,赛道投资难以躺赢;有部分增持了价值风格,包括不少原先买成长股的经理

③即使是成长风格经理,也强调今年估值和业绩增速要匹配,甚至有部分景气度的基金经理明确表示不看好成长风格

④部分基金经理认为港股到了底部,有不少经理开始看好互联网反转

⑤有部分经理认为上游资源和能源股由于稀缺,可能有机会被重新定价;也有部分经理认为上游会逐渐降价,下游制造业会复苏。这个板块分歧较大。

⑥普遍认为新能源车、光伏、军工依旧会保持高景气,但是也认为竞争格局有所变化,要注重已寻找竞争力强、估值与业绩匹配的公司

⑦看好小盘和强调市值下沉的经理变少了


质量风格&核心资产

诺德·罗世锋:我们对2022年的A股市场并不悲观,当前消费、医药等行业的估值经过较为充分的调整已具有相对吸引力,预计未来在需求复苏的背景下将有较好的表现。

中欧·成雨轩:在经济大方向向下,整体市场盈利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小,我们更加需要自下而上精选景气度相对较好的长期优质公司,同时需要兼顾风险收益比的考量,规避估值泡沫的领域。经过近一年的回调、消化,部分优质公司已经显现出较好的风险收益比。

中欧·罗佳明:,上游资源品价格过高的时候,也会必然吸引新的资本和玩家进行资本开支,从而提升供给而让上游产品价格下降。然而,又因为这次上游涨价除了货币和经济规律的因素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来自难以预测的政治因素。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国家处于保护下游民生和制造业活力,对于上游资源品价格过高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管控措施,这使得预测上游资源品价格更缺乏确定性。因此,在周期股盈利较高的位置追入或许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在宏观环境整体涨价的环境下,我们倾向于投资可以对下游客户具有提价能力的和因技术创新带来的高质量增长的企业。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艰难,使得他们的竞争优势体现更为明显,竞争格局更为优化。这类优秀的公司目前的估值都回到了合理甚至低估的区域。


成长风格

广发·李巍:预计2022年市场风格将整体保持均衡,同时我们倾向于认为成长优于价值,科技、制造优于消费、周期。此外,适度的市值下沉以及寻找细分行业和个股的阿尔法机会可能是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


上投摩根·李德辉:2021年宏观经济增速前高后低,2022年可能前低后高,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在发力,从政策发力到经济企稳回升有一定时滞,当下不确定的是经济底部的时间以及企业盈利下调的尾部风险,但是从中长期看经济和企业盈利均具备向上的动能,中期看我们对股市相对乐观。年初以来成长股普遍下跌较多,目前不少股票的估值性价比较高。


华夏·季新星:展望2022年,我们预计国内流动性会逐步宽松,所以全年来看股票市场不会太差。一开年以成长股为代表的很多公司经历了快速下跌,基金发行规模同比下降幅度较大,股市缺乏增量资金,在存量博弈的情况下,配置拥挤的成长股热门赛道容易形成交易负反馈。

但是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优质的权益资产一定会替代房产,成为居民财富的主要载体。当然资产价格的波动率是不得不承受的成本,从长期来看,每次较大幅度的下跌,都会是更好的入场时机。从股债收益差来看,目前股票已经处于性价比较高的位置。


富国·李元博:和前两年相比,2022年大的产业趋势上少了很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过了最黄金的时期,各个环节产能的瓶颈逐渐被打开,竞争加剧,需求增速边际的下降。半导体产业链在经历了2021年产品缺货导致的价格上涨后,出现了库存的积压,盈利能力将面临重大考验。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细分领域有向好的迹象。比如高端手机产业链体现出强劲的恢复。物联网应用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庭、智慧工业等。监管部门对中药行业的鼓励政策,在2021年年底密集发布。本基金将重点关注消费电子、物联网、传媒,以及政策鼓励的方向。


华夏·屠环宇:2022年年初市场出现大幅下行,但展望全年,本基金并不悲观。在稳增长的政策取向下,市场面临的流动性环境预计仍会较为友好,持续下跌的风险不大。半导体、新能源、计算、军工等国家支持的成长方向,2022仍有望维持较高景气,且随着下跌高估值均有所消化,投资价值不断增强。


鹏华·陈璇淼:在稳增长的各种措施之下经济数据会有所回升,但是大面积依靠地产和基建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稳增长环境下,传统周期股和蓝筹股估值会有所修复,但在大面积杀跌之后,成长股已经跌至一个合理偏低的估值,我们会在合理偏低的位置买入。


海富通·周雪军:随着上游价格见顶回落、稳增长力度逐步加大,配置逐步向中下游及政策支持方向倾斜。中期来看,偏成长的风格在估值匹配度较好的情况下,仍然是最重要的方向。


中邮·国晓雯:各个地方政府对22年定的经济增速目标都比较高,大部分都在6%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伴随着流动性的宽松和宽信用,那么市场应该不会太差,是一个下有底的状态;另外,这是有利于估值扩张的,对于成长股比较友好。

从上市公司业绩层面来看,我们测算2021年的全部上市公司扣金融的增速约30%以上,但是在2022年增速会下降到4%,业绩增速会显著压制市场的表现,2022年基金经理预期管理产品收益率也应下调。


汇添富·袁建军:首先,经过过去几年的上涨,长期优质资产和高景气资产的估值已经合理偏贵,今年要更加谨慎,要改变过去几年的牛市思维。

其次,货币政策基调偏松,全市场范围内流动性充裕,经济失速下行的概率较低。但去年底以来由于“赚钱效应”的消失,公募基金的发行遇冷,导致权益市场存量博弈的特征更加显著。

再次,在货币宽松、社融见底、经济维稳的背景下,市场短期内出现系统性熊市的概率也相对较低。在已经有较大幅度下跌后,进一步下跌的概率不高,当前位置要相对乐观。

在具体的组合管理中,我们会更加注重策略相对分散、风格相对均衡,严格控制成长类基金的占比。


中小盘

交银·杨金金:传统的白马大盘股即使经过一年的调整,也不能说估值合理。赛道板块经过两年的上涨估值已然高企,且反映了对未来非常乐观的需求预期,且其中诸多环节的供应即将迎来过剩。中小盘经过一年的上涨,整体估值水平从2021年初的极度低估回到了合理水平。

不论赛道景气红利还是经济及行业下行压力,Beta的影响已经充分反映在绝大部分个股股价预期里面了,接下来赛道标签投资将进一步演变成个股投资,行情的板块效应会越来越弱,2022年极有可能是“个股为王”。

回顾历史,没有常胜不衰的行业,所有的行业景气都是潮起潮落,而过去十年真正从小长大并保持卓越的企业往往并不是出现在这些某个时期的景气赛道中,行业景气既是财富也是陷阱。“没有永远成长的行业,只有持续进化的企业和个股”。


富国·蒲世林:2022年宏观经济更加复杂,市场波动加大难以避免。不过我们对市场并不悲观,国内在稳增长的预期下货币环境总体友好,市场整体估值仍然处于不高的水平。不过相当部分的“核心资产”经过过去几年的持续上涨,估值已经较大程度透支,需要一定时间消化估值,个股的分化会加剧。今年投资上要更加注重公司的质地和估值,避免估值较高、预期较高的个股,自下而上更多关注各细分领域中小市值龙头公司。相对看好大众消费、医药、电子、机械、国产化、稳增长等行业和主题方向。


价值风格(含金融地产)

国投瑞银·綦缚鹏:国内政策转向信号明显,但实际出台的政策还不够多,力度有待观察。后面应该能够看到更多的实质性稳经济动作出现,直到经济企稳为止。主线上,我们依然对成长股谨慎,成长股估值依然不便宜,从资金博弈层面也很难看到整体上有提估值的可能。成长股调整企稳后可以在里面找阿尔法,但前提是贝塔要稳定。低估值蓝筹大概率会有超额,但利润增速决定了超额天花板不会太高。前几年赛道躺平的做法会失效,需要做宏观择时。

组合方面,当前仓位不高,一方面是结构比仓位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等待更明确的政策信号。配置上比较均衡,地产、养殖、周期品相对较多,后面,我们会密切跟踪政策和实体经济信号,择机增加权益仓位,加仓方向有二,一是顺周期的低估值蓝筹股。二是自下而上的聚焦细分子行业龙头。


汇添富·王栩:展望2022年,市场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值得乐观的因素是国内政策对于经济的支撑。

一是,在通胀压力大、流动性趋于紧缩的背景下,要控制组合整体的估值水平,可以适度增加有资源属性的低估值价值股。

二是,风险防范尤为重要。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投资者会更加重视企业的商业模式、长期发展潜力,短期基本面趋势的重要性相对降低,要避免买入短期高增长、质地一般的所谓“高成长股”。


工银·杜洋:4季度适度增持了地产和基建产业链,减持了部分2021年涨幅较大、估值明显上行出现泡沫的个股,降低了组合整体估值水平和与基准的偏离程度。资本市场全年出现明显趋势性行情的概率较小。组合会兼顾基本面和估值两方面的因素。


融通·邹曦:2022年A股市场风格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中小市值股票和成长股基于流动性推动的估值提升可能逆转,产业趋势持续向好的新能源板块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过高估值;与之相反,经济增长预期改善将提升价值股的估值水平,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纠偏,以及加大基建投资力度稳增长,将改善周期板块的盈利增长预期,相关行业尤其是房地产基建产业链将获得估值盈利双升的投资机会。

我们对稳增长政策的有效实施充满信心,经过本轮经济增速下行与稳增长发力的考验,中国经济将在较高水平进入平稳运行状态,不会出现2018年之前较长一段时期“一放就热,一管就冷”的大幅波动的状态。中国经济新的黄金十年需要双轮驱动,A股市场已经验证了“中国制造重新崛起”的有效性;未来两年,可能会看到“人的城市化加速推进”提升房地产基建产业链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相关板块将实现历史性的价值重估。

2022年组合结构预计将更多偏向价值风格。在周期板块中,市占率持续提升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具备一定风险定价能力的股份制银行、具备资产价值重估能力的建筑企业等细分领域,将产生持续的投资机会。


中欧·曹名长:2021年全年来看,低估值风格总体仍然跑输。但低估值和高估值风格内部均出现了分化,中小盘价值远好于大盘价值,低市净率指数已经略为超过高市净率指数。这说明整个市场相对2020年出现了变化。

目前全市场市盈率(TTM)低于30倍的数量接近1400只,低于20倍的有800多只,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说明现在做低估值投资仍是大有可为的。

展望未来,我们对市场是乐观的。但可能并不意味着未来会进入全面牛市。这一是因为当前的市场估值仍分化严重,一部分成长股的估值存在一定的泡沫;二是相对偏紧的环境是不利于高估值品种的估值持续扩张的,因此,对于估值高而成长性一般的成长股必须谨慎。

在当前国内稳经济的环境下,未来一年我们比较看好地产、基建及其产业链,高股息率的资源品种,后疫情时代的逐渐恢复的可选消费。从更长期的角度,则更看好中小制造业的一些细分行业龙头公司。


中庚·丘栋荣:2022年初,权益资产快速调整释放风险。从风险溢价的角度看,权益资产隐含回报水平在提升,市场整体的风险溢价水平是有吸引力的。但市场核心矛盾不是整体的高估或者低估,而是内部的结构性分化仍非常激烈,结构性高估和低估仍并存,像一些传统行业和领域的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最便宜的10%以下分位值,而以大盘成长股的为核心的高估值股票即便过去一年调整了,但绝对估值水平高,仍处于历史90%以上分位值。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其中某些定价有其合理性,但我们更关注那些低估值中不合理的部分,低估值且低风险或者边际变好,甚至在政策等催化下盈利还能够获得很好的成长性,那么就有可能获取非常大的超额回报。

具体看好四个方面:

1、广义制造业中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细分龙头公司。疫情以来中国制造业链连接和网络优势愈发显著,盈利能力和质量都将提升。

2、低估值的中小盘周期、金融类公司。能源、资源类存量优质资产存在较好的投资价值,需求仍是长期且持续增长的,市场出清情况较好,短缺导致的价格中枢上行。中长期来看,环保和碳中和因素影响下,商品价格中枢不可避免的抬升,导致存量资产价值显著提升。

3、大盘价值股中的金融、地产等。金融板块中,我们看好与制造业产业链相关、服务于实体经济、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区域性银行股。地产类公司则集中于具有高信用、低融资成本优势的央企龙头公司,房地产长期需求仍在,系统性风险在下降。

4、港股中的大盘价值股、部分成长性较好的公司和部分互联网股。港股的价值股基本上都是龙头企业或者央企,这些资产质量非常高、最能承受基本面压力,价格较低或价格出清彻底。交易上风险释放较为充分,交易并不拥挤。


工银·鄢耀:2022年对市场整体收益率预期不高。全球疫情未见明显改善、偏滞涨环境仍然延续,对于市场整体判断仍以震荡、阶段性结构性机会为主。相对2021年来讲,考虑高景气行业的涨幅较大,2022年虽然景气度可能持续,但预期收益将显著下降;虽然政策转向一些低估值行业有修复机会,但政策转向如此明确从另一角度也反映了经济下行压力大,考虑硬约束较多,向上弹性可能也有限。所以整体要取得高收益的难度更大。均衡配置是合理选择。从大的经济和宏观环境看,国内政策短期转向明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期一些政策都有边际缓和的可能,包括房地产、互联网、民营经济,双碳政策等,但考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大基调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在阶段性稳增长取得一定效果后也要注意政策的方向调整,所以大的配置策略上将以均衡配置为主,根据阶段性的一些基本面和政策面变化做出适当的行业配置调整。新能源、军工、半导体等政策支持的高景气行业虽然在稳增长权重较高的阶段性表现可能一般,但整体全年仍相对看好,超配幅度根据估值性价比、政策阶段性侧重点不同而有所调整。消费去年的高估值今年有一定幅度消化,整体认为偏中性或略超配,是否有较好的相对收益可能要取决于疫情防控的形势变化。金融地产板块中银行基本面相对有一定优势,保险板块目前看仍不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地产的配置可能需要跟随政策和基本面的变化情况作出调整。


万家·章恒: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压力逐渐影响到中国经济总量的发展上;最终有可能引起政策方面的重视。未来,随着房地产行业库存的逐渐下降,购房者逐渐恢复信心,整个行业也很有可能会在不远的某个时间点迎来自身行业的拐点。


景顺长城·韩文强:市场是一个钟摆,两头信常识,中间跟趋势。我们在2019年以来的牛市拔高主流赛道估值后,选择了信常识,全面撤离主流赛道。地产行业有我们比较喜欢的供给侧逻辑,行业内卷结束后剩者为王,以前20个人抢17碗饭吃,打得头破血流,只剩下15个人分17碗饭吃,即便这17碗饭在未来十几年会缩减15碗或者12碗,没有关系,活下来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活得比过去几年舒服多了。而这些能活下来人,是从一种默认破产的估值状况下恢复的


中加·冯汉杰:2020年中即认为消费医药互联网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在那之后这一泡沫又继续扩大了半年才迎来了破灭。而直到目前,尽管这些个股整体上已经跌破了2020年中的位置,但是依然谈不上有很满意的长期回报率。

本基金认为,超预期的中短期系统性机会主要可能来自于稳增长的超预期,而超预期的中短期系统性风险则主要可能来自于通胀水平和海外市场波动。大多数之前存在泡沫的标的,要么是调整仍然不够充分,要么是仍然在泡沫中。


易方达·杨嘉文:2022年市场的风格可能和2021年类似,绝对估值低以及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估值低的资产会更有吸引力。而估值较贵的赛道资产以及2021年涨幅过大的景气资产性价比相对较低。本基金在2022年将继续增加对PEG估值低、有良好成长性的资产上的配置,优先在景气度变好的行业或者非热点行业的优质企业这两类资产里进行精选,虽然低估值个股在2022年也有不错的性价比,但是本基金还是致力于赚取盈利增长的收益而不是博取资产阶段性估值扩张的收益。


泓德·秦毅:随着稳增长措施的逐步落地,以银行、地产等为代表的低估值蓝筹,将可能得到预期修复和估值修复。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房住不炒政策的坚定实施,使得本轮低估值蓝筹行情也仅为修复行情。我们需要优中选优,精选成长性极强、市占率提升的个股。


富国·孙彬:除了电气设备、半导体等板块外,大部分行业的估值均处于合理甚至低估的位置。现在是权益资产估值合适的配置点。从行业上来看,我们加大了对银行、地产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配置,对短期估值偏高的电气设备及半导体做了一定的减持。2022年我们看好估值更为合理的板块。


华安·苏圻涵、翁启森:2022年港股有望走出估值修复行情。外部,流动性拐点导致的风险资产回调行情中,基本面仍有韧性的中资港股可能成为资金的避风港;内部,宏观政策环境转暖,居民理财资金进入股市后,港股作为估值洼地,有望吸引资金流入。短期内,基于美元流动性的边际收缩,和加息预期的大幅上升,高估值的成长类股可能存在压力,价值有望跑赢成长。


博时·过钧:在出口同比增速可能回落、地产链进入新常态和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大情况下,投资可能要进一步发力,2022年可能出现宽货币加宽信用的政策格局。中国不会完全不受美国紧缩货币的影响,但影响幅度相比过去要更可控。

在稳增长宽信用下,权益市场可能出现再一次的风格切换,低估值和旧经济有望跑赢大盘,而成长股则需要真正的成长业绩来应对市场更苛刻的审视,只有估值合理、增长强劲的个股才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


中欧·蓝小康:2022年国家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仍较大。尤其是房地产,其产业链条较长,整个链条景气度的快速下降可能会对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表带来影响。因此,在地产行业监管很大程度达到调控目标的背景下,政策应该有所调整。

我们理解投资者对于年初的各项经济数据仍较为担心,稳增长似乎找不到抓手,但监管层对于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意愿是坚定的,2022年将是融资环境持续变好的一年,各项政策都会指向稳经济增长,2022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预期目标。而对于与稳经济增长相关度高的资产,市场偏好度不高,尚未充分定价,因此2022年配置这些行业的优质公司将会给投资者带来不错的回报。

而发达国家央行都针对通胀显著上行逐渐对利率进行调整,。过去基于利率长期下行,不断提升估值的消费、医药、科技大市值资产将面临估值的考验,这将是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发达国家市场,还是中国股市,高估值、大市值、长久期资产都面临着长期环境潜在的巨大变化,投资者要充分考虑这当中可能存在的回报不足甚至下跌的风险。由于传统周期行业多年的下行趋势,市场对于通胀是否持续仍存较大疑问,最终投资者会接受通胀持续的观点,进而配置最为受益的资产。目前看,中上游行业的优质公司仍未被市场充分定价。

市场整体来看,估值处于合理偏低的位置,但结构分化明显,大市值成长股仍处于估值较贵的水平;而大、中、小市值价值风格的个股整体都比较便宜,很多个股都有较好的预期回报。

未来2-3年,我们核心的投资逻辑是低估值和制造业两条主线。2022年我们更加关注低估值的金融和上游周期行业。港股市场处于历史估值的最低位置,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尤其是低估值、高股息的红利股。


诺安·蔡宇滨:目前大盘价值股的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有足够安全边际对冲市场下跌的风险。


消费

嘉实·吴越:2021年是消费板块少见的全面熊市,一方面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均遭受到疫情的打击;另一方面,经历了数年的消费牛市后,抱团持仓和情绪估值均达到历史高位,“躺赢”赛道论甚嚣尘上,但没有能长到天上的树,2021年成为了少有的戴维斯双杀之年。

虽然开年以来消费板块跟随市场整体再次出现回调,但我们关于2022年消费资产结构性反转的观点不变:1、2022年有望成为消费板块的拐点年:经过一年多的下跌后,大部分消费公司的估值风险已经释放,甚至部分方向的定价回到历史的低位水平,目前来看,消费年初的密集持仓风险也已经消除。中低估值 中低持仓能够保证赔率(风险收益比)。2022年消费基本面和业绩也有望迎来反转,可能会再次成为市场的热点投资方向。


诺安·曲泉儒:展望2022年,关键词是“边际变化”和“价值回归”。随着CPI和PPI剪刀差的收敛,大众消费、可选消费、部分医药类资产的性价比日渐突出,逐渐到了“逆向”储备和布局的临界点。


银华·薄官辉:消费板块在2022年一季度进入最佳布局期。疫情影响逐渐消退,2021年一季度的高基数影响也不存在了,消费品行业的盈利能力随着提价的进行以及PPI的走低逐渐恢复。另外随着基建、地产发力稳经济和出口的持续,居民收入增速有望改善,消费的增速有望恢复,消费板块的投资性价比逐渐提升。


华夏·孙轶佳:房地产政策的修复将带来地产产业链中的消费品公司的预期修复;大众消费品在前期大幅度调整后也进入了价值区间;看好中国消费品公司走向全球的发展机会,降低了对汽车及其智能化方向的整体配置比例。


汇添富·胡昕炜:2021年中国消费行业延续了稳健增长的态势,消费升级、行业份额向优质龙头公司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各行业的产品结构升级、不断涌现的消费创新以及蓬勃发展的服务消费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对中国消费升级的判断也一直没有改变:中国处在一轮巨大的消费结构升级浪潮当中,并且这个浪潮仍将持续很多年。尽管疫情管控可能短期影响居民消费,但并不影响消费行业持续稳健增长的潜力,更不影响消费持续升级的大趋势。在2021年,受疫情影响较小的时间段,或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区域,消费增长都较为强劲。长期来看,随着疫情影响的变小,中国消费必将展现更大的增长潜力。一批优秀的公司估值更低、市值更低,提供了更好的布局机会。


华夏·孙轶佳:2021年消费行业表现相对疲软的原因主要体现在:(1)新冠疫情病毒的变异使得消费行业的需求面临了较多压力,(2)部分行业政策的变化带来了对消费品行业长期预期的变化;(3)大宗商品上涨带来成本的压力,大众消费品公司利润率承压。

大众消费品经历了前期的大幅调整后进入了价值区间,同时,我们看好中国消费品公司走向全球的发展机会。基于长期价值的角度,我们依然看好汽车及其智能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但由于产业价值逐步兑现,我们逐步降低了对汽车及其智能化方向的整体配置比例。

展望2022年,消费品行业在全市场范围内的相对价值在提升,主要因为:(1)从需求端,消费行业作为重要的子行业,依然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对于部分行业政策端依然是长期向好;(2)供给端,众多消费行业经历了2年多的需求压力,行业出清更为彻底;(3)成本端,部分优质的消费品公司,尤其是竞争格局相对较好的消费品公司在2021年进行了提价,成本压力在2022年相比2021年有所缓解;(4)估值端,部分行业经过了调整,估值已经进入了相对合理的空间,长期价值以及相对吸引力在加强。

展望市场,国内宏观环境依然在复苏的通道中。2022年投资人需要逐步降低收益预期。


交银·韩威俊:消费整体是由消费能力、边际消费倾向以及消费场景三个驱动因素组成。内资和外资在2021年消费持仓上不断下降,在四季度达到了历史较低水平。我们判断,伴随着疫情的复苏以及全市场行业配置的均衡化,2022年消费行业估值水平继续下行的空间不大。消费投资赛道将逐步淡化,竞争壁垒较高且业绩确定性较高的个股或将获得超额估值的提升。展望2022年预计消费行业估值体系将重塑,我们会对估值和市值的底线要求更严格。


双碳&传统能源

万家·章恒:全球“碳中和”政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可以被认为是一场能源科技革命。但是,这很可能也改变了过往20年以来,传统能源一直供大于求的局面。展望未来5到10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总量大概率还是增长的。而新能源或许可以较好的填补未来需求增量的部分,但想全面替代很可能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一时期,由于传统能源已经很难吸引到新的投资,形成新的增量,随着现有资源的枯竭,传统能源供给是下降的,因此很有可能传统能源,在未来数年,会呈现“量缩价升”的情况。


华安·王斌:在“稳”的背景下,或许快速地推进“双碳”变为科学合理地推进“双碳”的建设。例如在发电侧,新能源电站的建设要继续,但是高效、较低成本的火电等能源的建设也不能停滞。新型能源的建设需要风光和传统能源的相互配合。反映在投资端,我们不仅仅要承认新能源电站未来增长的潜力,也不能否认火电等传统公用事业服务行业在新型能源电力系统中的价值。


华夏·吕佳玮:投资的核心是滤波。在繁杂的日常信息中找到长期的信号,识别未来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和主旋律。“碳中和”应该是未来三十年全球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因为这涉及到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经济发展对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大的范式迁移。从古至今,能源利用的核心是追求越来越高的能量密度。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活动的能量密度。现在,全球经济活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碳排放制约。“碳中和”的提出标志着经济活动对能源的使用从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变为追求更低的碳排放。这种转变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重塑人类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同时,“碳中和”也与国内的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升级的趋势是相呼应的。除了能源结构需要转型为可再生能源为主体,能源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低碳技术也会加速渗透。这也是倒逼国内的制造业往更高附加值、更高效率、更低能耗方向升级转型。


博道·张迎军:嫁接在传统产业上的绿色经济,带有投资的属性,是现在看来能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现阶段来看,我们相信泛电力周期有望替代地产周期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投资拉动的重要着力点,以绿色经济为特征的泛电力投资也将是未来股票投资的重要方向。


平安·李化松:我们现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是建立在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全球范围内的碳中和政策,对于我们的经济、政治、甚至生活方式和文化,都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可能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参照,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拥抱变化,避免柯达被数码相机淘汰的风险。


新能源

华安·王斌:月均新增电动车渗透率已经突破20%,对销量的主要驱动力从补贴、新能源车牌路权等逐步过渡为消费者对电动车本身性价比、智能化、“好用”的追求。若终端价格也因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电动车的渗透率速度面临考验。因此在布局新一年电动车方向时,我们要追求标的的性价比。让估值与成长性做到匹配。


鹏华·孟昊:22年,新能源车产业链中,电池和少部分中游材料仍能享受行业高增长的红利,而大部分锂电材料环节很多会面临供给过剩的风险。对光伏产业,今年是增长确定性较高、增速较快的一年,在硅料和EVA供给逐步释放后,组件成本会有阶梯式的回落,下游电站的需求将逐步释放。中长期来看,在光伏大基地、户用和工商业的共同发力下,全球光伏装机的增长空间巨大。当下,投资者普遍看到国内消费数据持续疲弱,在收入结构恶化的背景下,消费要板块性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仍然相信,随着库存的消化、企业产品的创新和渠道扩张,消费行业仍然具备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在当前稳经济、稳就业的宏观环境下,稳增长板块存在阶段性的机会。但稳增长板块更多的是估值的修复,并不存在新一轮的成长趋势。


华夏·杨宇:2021年是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大超预期的一年。开始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不再依赖于政策托底,转而由消费端发力。国内新能源车产量约350万辆,大超市场预期。从结构上看,2021年新能源车在20万以上的高性能市场,以及5万以下的高性价比市场实现突破,伴随着电池成本下降、整车平台化开发的规模效应、以及换电/BaaS模式等金融创新出现,5-15万的经济型车型也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突破。此外,欧洲的新能源车销量也持续高增,碳排放法案约束和电动车产品力的体现使得新能源车渗透率大幅提升。

产业方面,借力于新能源车实现弯道超车及产业升级,是我国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的重要目标。一是整车环节自主品牌、新兴造车势力完成突破,比亚迪、通用五菱相继问鼎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榜首,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等更是实现了国产品牌在豪华车市场的突破。二是中国锂电池产业链体现出了强大的全球竞争力,动力电池龙头公司已经连续五年占据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榜首,2021年全球市占率明显提升到32%,材料龙头企业等企业也开始匹配海外客户。负极、前驱体的国内出货占到全球80%以上比重,电解液、隔膜也达到60%-70%,国内企业的海外基地布局也在稳步推进,将更好的分享全球电动化的机遇。

新能源车需求高景气在2022年将会延续,预计2022年全球销量同比将继续高增。

新能源车板块在前两年收获了较大的涨幅,使得接下来的投资难度加大,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基本面研究,精选质地较好、业绩持续高增且不断超预期的优秀公司。


制造业

中欧·袁维德:展望2022年,宏观上的负面因素正在逐一得到缓解和扭转,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制约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中下游企业盈利复苏的主要因素。

但是站在长期视角上看,中国广大中下游制造业中的优质公司在不断积累着自己成本或技术上的优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沉淀,他们的产品逐渐从中低端走向难度更高、壁垒更强的中高端,越来越具备全球竞争力。这批公司可以说是我国制造业中的中坚力量,放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很有价值的资产。这些公司不仅分布在传统行业,也出现在包括以新能源、通信、电子为代表的新兴行业。

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这类资产的利润率不断受到挤压。虽然从经营的角度看,在行业景气的低谷往往是优质公司扩大份额、确立优势的时期,但由于行业整体的盈利承压,其估值也会同样受到压缩。很多增速较快、质地较好、长期空间大的高增长公司在这样的调整中,估值也逐渐变得合理甚至低估。从长期视角看,这样的调整也正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随着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在持续了近两年的上行后开始加速上涨,中下游制造业的股价承受更大压力,而基于长期的视角,我们反而会对这类资产更加积极关注。在当前的时点下,组合大部分行业都暴露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行的风险下。以原油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继续加速上行仍会给组合整体的盈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增加组合的波动。但当前的估值也包含了较多的负面因素的预期,提供了越来越高的安全边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盈利终将向合理回归。


睿远·傅鹏博:组合重点投资于制造业,制造业的持仓占组合的50%以上。中国正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许多优秀企业成为各自细分领域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也是我们投资中的不二选择。


广发·刘格菘:展望2022年,我们对于“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方向资产的成长持续性、盈利增速预期依然乐观,原因是已经建立了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龙头公司,其企业家领导力、产业聚集下的先进制造能力等因素打造的“护城河”还在不断变宽,未来在光伏、动力电池、储能、面板、化工新材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等方向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世界级公司。


易方达·祁禾:在企业的竞争力当中,人的因素尤为突出。犹如一场长跑,优秀的企业家在战略选择、管理优化、执行落地等各方面的优势,短时间内不一定能显现,但对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在过去两年,我们观察到体制的变化带来的激励机制的改变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对企业投资价值的增加非常明显。这类机会在制造业领域中的军工、机械、新能源领域中均有存在。我们相信,低碳转型中面临的困难,如短期电力紧张、多晶硅和碳酸锂等原料价格的暴涨等,最终也能通过技术进步的方式解决。


医药

广发·邱璟旻:医药板块主要受集采扩散影响,市场悲观情绪较为浓厚。回顾历史,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集采,先从化药口服仿制药开始,逐步拓展到化药注射剂、生物制剂、器械耗材、IVD等,未来还有可能包括非医保支付的种植牙、OK镜等,资本市场笼罩在“万物皆可集采”的预期下,整体情绪非常低落。对于景气度较高的CXO、医疗器械、科研服务等行业,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预期也渐渐升温,整体情形比较类似于2018年的电子板块,市场非常担心被“卡脖子”以及客户砍单。这已经超出了产业研究和企业经营的范围,在当前较为悲观的情绪下,板块跌幅较大。


交银·楼慧源:我们仍然看重以下中长线方向:面向全球需求的创新药研发外包和制造外包,渗透率仍有可观提升空间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消费品,创新药械国际化的机会。


工银·谭冬寒:以CXO为代表的高景气赛道经历了近半年的调整,主要原因是市场风格切换,我们并没有看到行业基本面有显著恶化。,成长与价值风格的切换已经相对充分,高估值成长股在调整后的性价比已经显著提高,而低估值价值股反弹以后的性价比也没有那么突出了,后市风格可能会较为平衡,但也很难回归到2021年上半年的极度成长风格。聚焦到医药行业来看,我们更需要关注行业的发展前景有无变化,毕竟中长期的收益率更多来自企业EPS的增长,而与市场估值波动或风格摆动关系不大。CXO依然是景气度最高、确定性也比较高的大板块;全球还在生物制药创新大周期中;国内创新景气度经历了一轮投资小泡沫的出清,但企业能力和项目质量都在稳步提升中,创新药和创新器械赛道的长远发展空间仍在,并不是长景气周期的拐点;中药的政策环境显著回暖;仿制药、竞争性医疗器械的政策环境或已经见底,企业经营底部或逐步探明;连锁药店正在经历恢复性增长和竞争压力中期维度减弱的变化;一些制造业的低值耗材、上游原材料与设备领域涌现出来一些竞争力在持续加强的公司,发展机会越来越大。


大摩·王大鹏:目前时点市场对医药板块较为悲观。从长期角度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的觉醒,医药行业预计会长期维持较高的增速。医药行业同时具有消费和成长属性。因此是非常稀缺的投资方向。近期医药板块跌幅较大,表面上是对政策的担忧,实际上是对高估值的消化。各地的集采规则并没有更严厉,只是2018年集采方案的延续。海外对国内整个CXO产业链打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从2021年7月调整以来,板块的高估值已经得到消化,目前行业的整体估值水平与历史均值接近,大部分优质公司的PEG已经在1附近。从基金四季报的数据来看,机构对医药的持仓处于历史低位。医药行业仍然保持高景气,股价的调整主要受消化估值及市场情绪的影响。从1-2年的维度来看,医药行业目前是较好的布局时机。本基金相对看好CXO、医疗器械、疫苗等领域。


嘉实·郝淼: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仍有望保持年化8-10%的复合增长速度,部分细分领域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速,对投资者来说,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经过显著的回调之后,很多优质个股已经具备估值吸引力。

我们仍长期看好受益于消费升级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受益于创新升级的CXO和科研服务等方向。我们对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仍抱有乐观态度。


中欧·葛兰:企业转型创新的趋势仍在延续,创新药临床申请数量逐年创出新高。创新质量方面,近几年整体研发管线布局更加理性,资源向差异化方向倾斜,甚至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品种诞生,随着海外临床的逐步推进,预计我国创新产品也将在海外逐步进入收获期。与此同时,国内的创新药服务企业也逐步形成了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部分细分领域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创新产业链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景气度。此外,伴随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及认知水平快速提升,医疗服务以及消费性医疗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且未得到充分满足,未来空间依然巨大。


科技

民生加银·孙伟:在国内经济增速下行、美国加息预期的背景下,需要降低投资回报率预期。2021年底到2022年元旦后市场出现大幅调整,估值有所下移,看好以下方向:

1)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的智能化刚刚开始,涉及到电子、计算机、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2)电子: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半导体芯片。

3)高端制造:计算机软件、专精特新、军工等。

4)预期可能变化的行业:2021年表现比较差的互联网、疫情受损的服务业、医药等。


中欧·刘伟伟:长期的维度,中国经济正步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智能电动汽车、AI、物联网等前沿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国内企业也正在快速追赶。参考纳斯达克的历史,科技企业将会在资本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权重,科技创新也将会推动A股市场走出长期向上的走势。

行业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跟经济相关度较低,能在经济下行期仍然保持较高速增长的产业方向。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入电动化率加速的拐点。随着产业链供给瓶颈的缓解,光伏行业将进入到LCOE持续下降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十四五期间都将保持快速增长。半导体领域,以设备和材料为代表的国产替代领域存在持续的空间。军工行业延续高速增长的势头,而且随着众多的央企国企进行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望真实兑现。


华安·胡宜斌:当下我国仍处经济结构转型时期,我们相信未来科技创新将成为我国经济总量增长核心驱动力,围绕产业创新、尖端技术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仍将诞生大量投资机会,我们对中国未来出现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的企业具有十足的信心。我们已将挖掘、发现和配置基金合同主题范围内的硬科技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但对于单纯依赖商业模式创新、单纯依赖营销创新、依赖资本无序扩张等细分领域,我们继续保持审慎。


港股

万家·刘宏达:近来复杂的国际形势导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引起了市场大跌,恒生指数再破两年新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史上来看,港股的走势历来是“以我为主”,也就是说,港股的走势主要和自身的宏观经济形势相关。比如在历次“宽信用”周期中,随着稳增长政策不断加码,港股都表现出不错的回报。因此,就目前来看,短期的风险偏好下行导致的市场调整都是不错的上车机会。事实上,最近很多港股上市公司也在加大回购公司股票的动作,这也说明了公司本身都认为自己的股价被低估了。看好估值目前处于历史底部区域、行业景气度接近拐点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地产链、消费和一些高股息的公共事业和金融板块。


广发·张东一:目前恒生指数PB在历史低位附近,已经展现出较好的配置价值,进一步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但走出盘局需要看到流动性的变化或政策改善的预期,关注新经济相关的生物医药、TMT等板块的结构性机会。


结语:文章确实太长了,主要是我希望把年报里有价值的内容都尽可能的为大家梳理出来。

有部分读者反应这样的文章难以阅读,究竟是保证文章质量还是保证文章可读性?我也有点迷茫。

下一篇文章我会尝试把基金经理的年报内容大幅精简,每个经理的观点都概括为一句话。

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熟悉工作。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点击“点赞、评论、转发”支持一下。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