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博士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出世」

时间:2022-12-29 09:59:17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博士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出世」,关于博士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出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投身学术,无欲无求,他们,是天大科研的栋梁。本着“实事求是”的校训,他们专注于科学研究,为天津大学乃至新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天津大学的科研成果,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奋斗。就让我们走近“十八罗汉”,了解他们的卓越成就。

陈国符

陈国符(1914年—2000年),工业化学家和教育家,《道藏》研究领域及中国炼丹史的世界领先学者与权威。他曾求学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是中国留德学生中第一批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学者。1952年调至天津大学创办造纸专业,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化工学报》编委。他率先将纤维素化学学科引入中国,是我国纤维素化学的奠基人,开辟了中国造纸领域的新技术。在化工领域外,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开辟了《道藏》研究这一新的学术领域。

陈容之

陈容之(1917年—1991年),著名史学家陈垣之子,曾任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教授及相关教研室主任,天津大学无线电运动学专业创建者。1978 年至1983 年期间,任天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主任。精于输电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技术、遥控遥测技术等,掌握英、俄、德、法多门外语,发表和出版《P806 外差接收机作业线》《彩色电视技术》《远动学》等多篇(本)论文及编译著作,2次获评天津大学先进工作者。

陈荫谷

陈荫谷(1907年—1976 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开大学电机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天津大学电力工程系主任兼中国科学院河北分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工程物理系主任、无线电工程系主任。他毕生从事教育,专于电机工程,创建天津大学核物理电子仪器等专业。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严于律己,不计得失,2次获评天津市“劳动模范”。

丁绪淮

丁绪淮(1907年—1990年),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终身会员和创始人之一。美国密歇根大学科学博士,先后当选美国工程荣誉学术联谊会、化学荣誉学术联谊会、 科学研究荣誉学术联谊会的会员,并获三枚金钥匙。曾任北洋工学院、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他一直从事化工原理及化学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编写出中国第一本关于化工原理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 《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

贾有权

贾有权(1916年—2010年),实验力学科学家,中国实验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就读于西北工学院、犹他州立大学,1950年春,与华罗庚等留美青年学生同船回国,后就职于天津大学,长期致力于材料力学教学和实验力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他为中国实验力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材料力学实验》《材料力学》等著作,在二维和三维光弹性、全息光弹性、动光弹性、流体光弹性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所创新。

李金锷

李金锷(1916年—2003年),我国十二位磁学先驱者之一,天津大学磁学专业的创始人,曾任教育部工科高等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学物理》杂志常务编委。他参与组建天津大学物理教研室和应用物理学专业。他曾主编《大学物理》《理论物理》等教材,先后发表磁学相关学术论文四十余篇。1993年获天津市“老有所为精英奖”。

刘豹

刘豹(1923年—2013年),著名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专家,中国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创始所长、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他早年从事自动化控制的教学和科研,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1954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自动控制方面的专著。1978年以后,研究领域扩展到系统工程,并在能源系统工程、社会经济系统建模理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潘正涛

潘正涛(1910年—1967年)。1931年,他从上海震旦大学理科毕业后,进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并于1935年获得应用化学博士学位。1952年,进入天津大学,担任副教务长、化工系主任,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物理与化学电源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主持创立了国内首个电化学专业。他精通多种外语,一生都在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撰有《锌电极低温钝化行为》《18-8 不锈钢的应力腐蚀》等论文。

史绍熙

史绍熙(1916年—2000年),中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燃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我国内燃机专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49年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院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内燃机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51年6月,他回到祖国,次年在天津大学创建了我国高等院校最早设立的三个内燃机专业之一并领导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内燃机专业教材。史绍熙曾任天津大学校长,并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舒扬棨

舒扬棨(1912年—1993年),1936年从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1945年赴美进修学习。回国后,任全国水电总局总工程师、江西办事处主任兼江西水利局总工程师。1951年起任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曾担任系副主任兼水利工程研究所所长,并兼任国家科委水利组成员、 水电部水电工程检查组组长。他曾参加过潘家口、新安江、二滩等多所电站的咨询与科研工作,为我国水电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出版有《水电站厂房动力分析》等著述。

王守融

王守融(1917年—1966年),精密机械及仪器学家和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家。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和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中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之一。早年赴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后在加拿大帝国机器厂任机械工程师,1952年任天津大学机械系教授,创办精密机械仪器专业和精密仪器工程系。1956年研制成功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计算尺刻线机。他培养了一批仪器仪表工程和计量测试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国仪器仪表学科与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又芝

吴又芝(1919年—1974年),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的早期创建者之一。他早年求学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后转入机械系。毕业后先后在桂林中央无线电厂、成都航空委员会无线电厂、汉口航空委员会空军第八地勤中队工作。1947年,他进入北洋大学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职,并参与组建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他专长精密机械仪器与无线电,在精密计量仪器专业方面享有较高声望。

徐庆春

徐庆春(1901年—1982年),中国电力系统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电力系统专业研究生的导师。1922年,考入旅顺工大专门部电机系,毕业后被派往北海道帝国大学电机系学习。归国后,相继在东北大学、西北工学院任教。曾任天津市电力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学会发电组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电力工程系副主任兼发电厂、电力网和电力系统教研室主任。一生致力于电力工程学科建设和教育事业,为后来电力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徐中

徐中(1912年—1985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天津大学建筑教育的创始人。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建筑系主任等职务。撰有《建筑与美》《建筑的艺术性究竟在哪里》等学术论文,建筑设计作品有南京馥园新村住宅,北京的贸易部办公楼,天津大学第五、六、七、八、九教学楼,图书馆等,还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工作。

许镇宇

许镇宇(1918年—2008年),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拓者,天津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奠基者。曾任天津大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教研室主任、计算机系筹备组组长。编著的《机械设计原理》《机械零件》等教材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他还兼任过高教部教材编审委员会机械零件组组长、计算机软件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天津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会理事长、天津市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及美国传记学会(ABI)列为国际名人。

余国琮

余国琮(1922年—),我国杰出的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密歇根大学科学硕士,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1950年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录。同年,他以探亲为名回国,成为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并于1952年来到天津大学。作为中国蒸馏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余国琮在精馏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领域做出了系统、开创性工作,他提出的热力学活度系数理论被称为“余—库”方程,被多本经典著作和手册采用。

张建侯

张建侯(1914年—1991年),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1952年调入我校,先后任化学工程系副主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等职,主持创建了全国首批无机物工学专业和首个基本有机合成专业。1957年起,负责化工系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胶体化学”“固定氮工学”“无机物工艺过程原理”等多门课程。他从事高等教育事业50余年,为中国的化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赵祖武

赵祖武(1919年—2002年),固体力学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塑性力学研究的力学家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到天津大学任教。曾任天津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九三学社天津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讲授过“固体力学”“弹性力学”等多门课程,在蠕变和塑性本构关系方面做出创造性的优秀成果。

“十八罗汉”,十八座丰碑,十八个铭记于天大历史的名字。让我们向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们致敬,以他们为榜样,创造新的辉煌!

-天津大学-

-tianda1895-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