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聚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士」

时间:2022-12-26 13:59:21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聚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士」,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聚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0年12月,《光明日报》头版聚焦了华中科技大学"人造太阳"团队的二十年奋斗故事。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为我国聚变领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不断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本期推送,小编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一下从华中大走出的核聚变领域的佼佼者——

(按入学/任教年份排序)

武松涛

武松涛,198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系,后获得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成员。

他是现任ITER(International Thermal-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国际组织托卡马克工程司副司长,也是我国目前在ITER组织任职级别最高的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国家973、863项目;2003-2004年曾任ITER国际组中国技术代表,2008年赴ITER国际组织工作,曾任ITER真空室总体项目团队负责人,ITER托卡马克装置主机总体集成负责人,ITER总部与各方协调负责人。

陈伟

陈伟,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2006和2010年分别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和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在HL-2A上从事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物理实验与诊断相关工作,特别是磁流体不稳定性和快粒子物理方面的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ITER国内配套项目课题负责人,CFETR快粒子任务组组长。先后获得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学奖和胡济民教育科学奖, 获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两项(一等奖和三等奖),获国防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19年,当选中核集团十大杰出青年,获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青年创新奖,获亚太等离子体物理学会杰出青年研究奖。

季小全

季小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和2011年分别于华中科技大学和核西物院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等离子物理与实验。

2006年起,季小全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从事等离子体诊断及托卡马克装置物理实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电磁测量诊断系统研究、磁流体不稳定性研究及控制、等离子体平衡及约束等方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专利多项。

王璐

王璐,博士生导师。2012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提出的"湍动加速"(turbulent acceleration)的自发转动新机制发表在物理学顶尖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上,并被日本原子能机构的M. Kikuchi教授出版的书目《聚变研究前沿II》(Frontiers in Fusion Research II)所引用。

2017年,王璐荣获亚太物理学会首届等离子体物理大会(1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Physics)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组"杰出青年科学家",以嘉奖其依据回旋动理学方程对驱动自发转动的源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提出"湍动加速"的新的流驱动机制。

郭伟欣

郭伟欣,于2012年至201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庄革教授和王璐教授。2018年6月至今在"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支持下于聚变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湍流杂质输运。

2019年,第3届亚太物理联合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大会(3rd AAPPS-DPP)上,郭伟欣荣获"30岁以下年轻科学家与学生奖"(U30奖),以嘉奖其在氢同位素等离子体中研究平行速度剪切湍流驱动杂质输运的理论成果。亚太等离子体物理U30奖主要颁发给亚太地区30岁以下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表彰其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杰出的原创性成果。2019年共有6位年轻学者获得U30奖。

这些华中大"聚变人"只是众多优秀校友的代表,在升起全球瞩目"红日"的征程中,华中大人还将在核聚变的领域内不断燃烧,释放更多的光与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关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文章素材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等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