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通信行业竞争分析「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2-12-21 08:59:55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通信行业竞争分析「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关于通信行业竞争分析「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银证券,庄宇,吕然,王海明)

1 传统通信行业迎新机遇,数字化时代大有可为

1.1 运营商厚积薄发,未来可期

从营业收入、利润看,正值 5G 建设高峰期向规模应用期过渡,运营商盈利空间打开。由于 21 年上 半年国内 5G 基站建设放缓,利润增速有所放缓。随着下半年 5G 渗透率提升以及运营商 5G 基站招标 陆续落实,业绩呈现逐季度提升态势。2021 年全年及 2022 年 Q1,三大运营商均实现营业收入、净利 润的高增长,毛利率净利率均表现不俗。中国移动 22Q1 营收 2273.20 亿元,同比增长 14.56%,归母 净利润 256.24 亿元,同比增长 6.52%,毛利率达到 24.03%,净利率达到 11.29%;中国电信 22Q1 营收 1185.76 亿元,同比增长 11.53%,归母净利润 72.23 亿元,同比增长 12.15%,毛利率达到 31.03%,净 利率达到 6.13%;中国联通 22Q1 营收 890.22 亿元,同比增长 8.20%,归母净利润 20.31 亿元,同比增 长 20.02%,为上市以来同期最高水平,毛利率达到 25.85%,净利率达到 5.20%。

高股息率高回报,三大运营商注重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中国电信 2021 年度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 不少于该年度本公司股东应占利润的 60%,A 股发行上市后三年内,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逐步 提升至当年本公司股东应占利润的 70%以上。中国移动承诺 2021 年起三年内以现金方式分的利润逐 步提升至当年公司股东应占利润的 70%以上,力争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中国联通 2021 年起三年内 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逐步提升至当年公司股东应占利润的 70%以上,力争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1.1.1 厚积薄发,5G 应用促运营商实现超预期收益

运营商 5G 相关资本开支高峰已过。2021 年,三大运营商 5G 相关资本开支 1840.5 亿元,达到了近年 来的高点;预计 2022 年 5G 资本开支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根据运营商公布的业绩指引预测 2022 年 5G 相关资本开支 1740 亿元,同比下降 5.5%。5G 从投资转向应用,盈利周期开启。 盈利周期开启,网络投资业绩兑现区间打开。以中国联通为例,中国联通移动网络资本开支与利润 增速呈反比。中国联通公布的数据口径相对统一,可获得性较高,三大运营商经营业务相似,财务 特征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中国联通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据此我们认为,三大运营商网络投 资高峰过后,经营持续改善,网络投资业绩兑现区间打开,带动整体业绩在未来几年或超预期实现。

5G 用户数量持续攀升, 5G 大规模建设持续转向规模应用。整体来看,截至 2022 年 4 月,三大运营 商 5G 用户数 8.69 亿,用户数不断突破新高。分公司看,中国移动 5G 用户数保持业内领先,2020 年 9 月用户数首先突破 1 亿,目前向 5 亿迈进;中国电信 5G 用户数于 2021 年 2 月首破 1 亿,2022 年 4 月达到 2.17 亿;中国联通自 2020 年 12 月首次披露 5G 用户数以来,用户数也呈现上升态势,2022 年 4 月 5G 用户数达到 1.75 亿。三大运营商 5G 用户数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普及速度较快,有望带动营 收持续上升。

1.1.2 政策驱动,暂缓“提速降费”运营商传统业务迎发展

通信资费价格已保持较低水平,运营商数智化转型加速迈入发展快车道,“提速降费”不再提及。 2015 年,政府开始提出“提速降费”,让利消费者;2017 年到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对运营商“提 速降费”提出要求;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未提出相关要求。在连续多年政策下,我国移动宽 带和固定宽带的用户使用成本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际电信联盟(ITU)和 A4AI 联盟联合发布的最 新报告显示,在固定宽带方面,我国用户成本支出按占比从低到高排名,位列全球第四。

政策驱动叠加 5G 利好,个人和家庭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移动 ARPU 值触底反弹持续提高。三大运营 商移动 ARPU 均于 2019 或 2020 年达到底部,2022 年均较上年有所提高。2021 年,三大运营商借力 5G, ARPU 增速回升态势明显,移动用户 ARPU 值均有提升。中国移动在个人市场中,截止 21 年 12 月, 移动 ARPU 为人民币 49 元,同比增长 3%,扭转了下滑趋势。中国电信移动用户 ARPU 止跌并持续回 升,达到人民币 45 元,同比增长 2%。同时中国联通用户价值持续优化,移动用户 ARPU 达到 43.9 元,同比提升 4%。5G 商用时代下,较高的资费将在未来有较高的可能性持续拉动运营商的 ARPU 值 增长。

近两年来,移动互联网接入月流量及户均流量(DOU)呈增长形势。近两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 当月值和月户均流量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22 年 4 月,DOU 达到了 1.53,创近两年新高。随着 5G 应用的普及和用户数量的增加,预计移动互联网接入月流量及户均流量(DOU)会持续上升。

1.1.3 未来可期,运营商数智化转型游数字经济蓝海

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5G 助力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大运营商都积极发展 IPTV、互联网数据 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2022 年 Q1 共完成新兴业务收入 797 亿元,同比增长 36.30%,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 20.30%,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 5.90 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和大 数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 138.10%和 59.10%,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9.80%,物联网业务收入同 比增长 23.90%。

三大运营商新兴产业实现高速发展,逐渐成为运营商收入重要驱动力。在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 政企业务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中国移动新兴业务发展最快,中国联通稳定发展。2021 年,中国移动 数字化转型收入达到 1594 亿元,同比增长 26.30%,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贡献达到 59.50%,是收入增 长的第一驱动力。中国电信充分发挥云网融合优势,以行业平台、5G 定制网和物联网为抓手,2021 年 产业数字化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 989 亿元,同比增长 19.4%,增速较 2020 年显著提升。中国联通紧抓 “东数西算”新机遇,倾力打造“联接 感知 计算 智能”算网一体化服务,产业互联网业务收入同 比增长 28.20%,达到 548 亿元,占整体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 18.50%。

东数西算是国家重要战略工程。“东数西算”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 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 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 4 等 8 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 划了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标志我国“东数西算”项目拉开序幕。数据和算力部署具有重要的 战略意义。数据和算力成为了像水力、电力一样的生产要素来深刻影响“国运”。

东数西算的开展为运营商新兴业务发展再注活力。三大运营商在连接方面提供支持,IDC 布局较早, 运维方面等方面具备行业优势。电信运营商作为东数西算产业中游,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之下,加快 新兴业务发展,实现数智化转型。

1.2 国内设备商转危为安,重研发促创新再获生机

1.2.1 5G 小基站或迎发展,华为产业链深度融合国产厂商促发展

1.2.1.1 5G 基站建设超前布局

5G 基站建设年复合增长率需达到 26.75%。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 2022 年 Q1 我国已经建成 155.9 万 个 5G 基站,我国 5G 基站总量占全球 60%以上;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达到 10.1 个,比上年末提高近 1 倍。工信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 2025 年每万人 5G 基站数达 26 个的目 标。根据国家统计局 2021 年年末人口 141450 万人,自然增长率为 0.34‰进行粗略计算,则 2025 年需 要建设 367.78 万个,目前已经完成目标的 42.39%,接下来年复合增长率需达到 26.75%才能完成建设。

5G 基站建设存在超预期提前布局的可能,5G 建设在稳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2022 年 5 月 26 日,在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要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 基础设施,全面推进 5G 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布局。5G 基站建设遵循 “先宏站后小站,先室外后室内”的原则,我们认为:运营商 5G 相关资本开支已然下降,接下来的 5G 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于小基站,小基站建设超预期布局可能性增大。

小基站市场空间广阔。据市场研究机构 Dell’Oro 预测,未来 5 年全球小基站规模将达到 250 亿美元, 市场一片蓝海。据市研机构 SCF 统计,预计到 2025 年,仅全球企业网小基站一块,需求量便将增加 至 550 万台;而在中国市场,5G 小基站的数量也预计会达到数千万数量级。在此推动下,前沿科技 研究机构 ABI research 预测,2021 年全球室内小基站市场规模将达 18 亿美元。 三大运营商 2022 年均对小基站展开测试或集采。2022 年 4 月 22 日,中国移动发布《2022 年至 2023 年扩展型皮站设备集采》招标公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已分别发布了《2022 年中国电信 5G 扩展 型小基站设备技术测试公告》和《中国联通 5G 社会化扩展型微站设备常态化技术测试公告》,集采 预计也会在不久后展开。

1.2.1 .2 华为建鸿蒙欧拉生态,携众厂商形成国产新业态

鸿蒙生态探万物互联。华为产品与 HarmonyOS 结合,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 继智能穿戴、智慧屏等产品之后,HarmonyOS 陆续登陆手机、平板及汽车座舱等品类,加快万物智 联时代的到来。根据华为年报,截至 2021 年底,搭载 HarmonyOS 的华为设备超过 2.2 亿台,HarmonyOS 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截至 2021 年底,华为终端全球月活用户超过 7.3 亿。

鸿蒙生态包括设备端和应用服务端。根据华为年报,华为终端硬件生态 HarmonyOS Connect 产品在各 自场景下都能成为超级终端的一部分,第三方生态设备在 2021 年发货量已超过 1 亿,1,900 多家合作 伙伴加入 HarmonyOS Connect 生态。在应用服务端 HarmonyOS 通过一次开发、多端部署,使能开发者 从单设备生态跨入多设备生态,目前运行在 HarmonyOS 设备上的原子化服务数量已超过 3.3 万。华为 推出多终端、跨 OS、全场景的 HMSCore 6,全球注册开发者已超过 540 万,集成 HMS Core 能力的应 用超过 18.7 万个。

欧拉生态聚创新力量。欧拉正式捐赠之后的首次社区开发者大会 openEuler Developer Day 2022(简称 ODD2022)于 2022 年 4 月 13 至 4 月 15 日召开,由开放原子基金会和欧拉开源社区共同主办。欧拉数 字基础设施全场景长周期版本首次发布。欧拉操作系统(openEuler, 简称“欧拉”)是面向数字基础设施的 操作系统,支持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四大应用场景,支持多样性计算,致力于提供安 全、稳定、易用的操作系统。

欧拉生态初具规模。大会上,欧拉首个数字基础设施全场景长周期版本 openEuler 22.03 LTS 正式发布; 8 家伙伴宣布基于 openEuler 22.03 LTS 版本的商业发行版计划;欧拉生态服务平台正式发布,首批 13 家伙伴 15 个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验证;欧拉社区贡献看板正式上线。

1.2.2 国内设备商再创佳绩,高研发有待筑成技术壁垒

在通信设备板块中,我们选取星网锐捷、紫光股份、烽火通信、天邑股份、中兴通讯、华为通信主设备商盈利增速高速提升。2021 年上半年 5G 建设稳步推进,投入持续提升,龙头主设备商收 入增速回升,但由于 5G 基站建设速度略低于预期,设备侧持续承压。下半年随着运营商加速基站招 标落地建设,订单景气,整体收入有所抬升,但受运营商整体资本支出影响,毛利率水平有所下滑。 其中,星网锐捷和紫光股份主营核心收入快速增长。中兴通讯 2021 年上半年经营性以及非经常利润 释放较多,毛利、净利持续提升,2022 年 Q1 考虑到中美地缘政治关系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供应链,公 司实现稳健经营。在制裁的影响下,华为 2021 年全年营收自 2002 年以来首度下降,由于出售部分业 务的收益、经营质量的改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净利润则实现了大幅增长,目前仍处在遭遇制裁影 响后的恢复期。

高研发形成的技术优势有待转化为壁垒,突破封锁形成业绩优势。设备商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所选 取的标的研发占营收的比重近年来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华为、中兴和烽火通信近年来增速较大,华 为 2022 年 Q1 以 26%的营收占比居首位,中兴 17%紧随其后。重研发形成技术优势,以 5G 专利为例, 5G 有效全球专利族国产厂商占优。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华为、中兴、大唐、OPPO 等国产厂商 份额排名排名前十,总占比达到了 31.7%。

美国对国内设备商的监管有放松趋势,中兴监管期结束。历时 7 年监管终结束,中兴发展迈上快车道。 2017 年开始的五年合规观察期于原定的美国时间 2022 年 3 月 22 日届满且不附加任何处罚,并确认监 察官任期将于同日结束。预计未来再次受到监管的可能性较小,发展迈入快车道。中兴经营良好,加速抢占世界市场。国内业务方面,2021 年爱立信、诺基亚等国外厂商在亚洲的销 售额也呈现下降趋势,中兴通讯 2021 年销售额不降反增,中兴抢占了华为和爱立信等国外厂商在国 内的份额。国外业务方面中兴通讯在美州和欧洲、中东、非洲销售额略有上升;相反,华为美州和 欧洲、中东、非洲销售额也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华为国外份额或被中兴等国内厂商抢占。

华为 2021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75.90%。2021 年华为销售收入 6368 亿元,相较于 2020 年下降 28.56%, 与 2017 年的营收水平相当,销售收入的下滑主要由于消费者业务收入下降带来的影响。净利润 1137 亿元,同比增长 75.90%。净利润的增加主要由于出售子公司及业务的收益 573.41 亿元。2021 年净利 润率达到了 17.86%,扣除出售子公司及业务的净利润率达到了 8.85%,实现了近五年新高,该提高依 赖于经营质量的改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2“通信 新能源”双赛道共振,助推行业乘风远航

2.1 海上风电维持高景气,持续看好海缆头部厂商

2.1.1 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整体快速攀升

全球风电行业市场规模前景广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对的挑战。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 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中国将落实“30/60”目标。而新能源是实现目标的必经之 路,其中,风力发电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全球减碳大趋势下, 风电行业发展确定性强。据欧 洲风能协会(WindEurope)发布《欧洲风能:2021 年统计与 2022―2026 年展望》(Wind energy in Europe: 2021 Statistics and the outlook for 2022-2026)报告,2021 年,欧洲海上风电新增装机 3.4GW,预计欧洲在 2022―2026 年间海上风电将新增装机 27.9GW,年平均新增装机量从 3GW 提高至 5.6GW,占欧洲风电 整体市场的 24%。

海上风电相较传统风电优势明显,更具经济性。 “十四五”规划点明了其中的原因:第一,发展空 间大:相对于陆上风电,海上风速高,风力资源丰富。根据 Energy policy 的论文,中国陆上的风速一 般在 3-7m/s,而近海平均风速普遍在 10-20m/s,海上风电能够提供更多风能;第二,离负荷中心近, 海上风电靠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根据中国能源局数据,上海、广东、福建等省份,非水可再生能 源占比低于全国平均的 11.4%。相比陆上传统的风能和太阳能,海上风电可以在沿海地区就近消纳, 既节省了运输成本,又不占用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

海上风电成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领域,获大量政策支持,预计未来增长空间广阔。针对国内 市场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完善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的意见》,“十四五”时期,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 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到 2030 年,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 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2021 年 12 月 31 日后,我国海上风电的国家补贴全面推出,因此出现了 2021 年全年海上风电的抢装 态势,海上风电市场迅速扩容。2021 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达到 16.9GW,同比增长 452.3%。

海上风电装机量持续高速增长,2021 年增速高达四倍以上,行业未来前景极具想象力。全球风能理 事会(GWEC)发布的《全球风能报告 2022》指出,根据 GWEC Market Intelligence 预计,未来五年海 上风电装机容量预计将由 2021 年的 21.1GE 增加到 2026 年 31.4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8.3%,5 年累 计装机预测 90GW。占风电比例由 2021 年 22.5%增加到 2026 年的 24.4%。根据 Wood Mackenzie 发布的 《2021—2030 年中国风电展望》的不完全统计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累计风电落地规模有望达 60GW 以上,在海风平价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有进一步超预期可能性,乐观情形下“十四五”海风累计 装机量有望超 70GW。

2.1.2 深远海业务带动海缆行业规模增长,单位价值量提高

海底电缆是海上风电关键环节,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拉动海缆需求。海上风电场用海底电缆包括集电 线路海底电缆和送出海底电缆两部分,多台风力机组所发的电能通过集电线路海缆汇总到升压站, 将电压升高,然后通过高压送出海缆传输到岸上集控中心。其中集电线路海底电缆一般为 35kV 海底 电缆,而送出海底电缆根据海上风电场距海岸距离远近而不同,送出海底电缆根据海上风电场接入 电网的要求可选择 110kV、220kV 或者更高电压海底电缆。

海上风电的规模增长推动海缆需求攀升,叠加行业发展深远海业务背景下,海缆单位价值量同步提 高。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统计,海上风电用海缆在 2020 年的交付量达到 2904 公里。海上风电投资成 本结构中海缆的占比在 8%-13%之间,2022 年新招标量可见 10-14GW,对应海缆市场规模 300 亿元左 右。未来随着风场开发走向深远海,海缆作为其中关键的传输组件,主缆长度需求将增大。随着送 出海底电缆的需求量增加以及直流海底电缆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海缆电压等级的需求将提升,同 时海缆必须拥有实现深远海更长距离输送的能力。随着深远海业务逐步发展,未来海缆的单位价值 量将提高,海缆产值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未来几年我国海上风电仍会维持较快的发展势态, 海缆行业迎来“量价齐升”机遇,海缆龙头有望核心收益。

风电机组价格整体下降,海缆价格依然硬挺,海缆头部公司高景气度有望延续。2021 年以来,风电 机组轮番降价,根据集采公告显示,2022 年初,风机整机厂商在近 3 个月内最低报价降幅超 20%。 2022 年 1 月 27 日,浙能台州 1 号海上风电场项目海上风机单价已经低于 3000 元/kW,刷新历史新低。 风电降本压力传导至产业链各个环节,但是海缆最新的招标价格却显示其价格依旧坚挺。东方电缆 (603606.SH)于 2022 年 2 月 15 日晚间公告,中标”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项目 220kV、35kV 海缆 采购及敷设工程项目”,中标价毛利率在 40%左右,虽然低于公司去年 50%左右的毛利率,但仍好 于预期。

海缆价格较为硬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海洋环境相比陆地复杂,导致海缆技术 门槛较高,参与竞争的企业较少,同时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因此目前行业竞争格局持续良好;二是 出于安全性考量,上游风电客户对于海底电缆的品质要求较高,相对更注重品牌优势,因此龙头企 业市场话语权较大,具备较高的市场议价权。海上风电项目离岸化趋势下,单一项目对海缆的需求 会相应增加,对品质的要求会更高。较高的技术门槛叠加品质要求下,海缆头部公司高景气度有望 延续。(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1.3 行业龙头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长期看可能受到较大冲击

海缆行业准入壁垒高,新晋企业难以抢占份额。首先,为了便于海缆的运输、安装,企业生产线通 常要设臵在沿海、沿江的地方,以方便电缆安装船作业。随着海缆的长度及电压等级逐步提升,单 条海缆重量将进一步提升,对码头 和运输船的要求将进一步提升。一方面码头的建设需通过省政府 审批满足规 划,另一方面码头的岸线使用权需要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批,码头岸线的资源审批难度持 续加大。

因此,已获审批的港口码头等生产基地逐步成为稀缺资源,港口码头的先发优势显著。其 次,海缆行业技术门槛高:海缆不仅要在恶劣的海底环境中稳定工作,而且电缆长度更长且中间不 能有接头,要求连续生产,其技术壁垒要比普通电缆高很多。最后,海缆行业有项目的资质壁垒, 海缆产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维修成本相对高昂。因此,业主在招标时需要考虑 20-30 年的可靠性及海 缆企业高效完善的服务能力,对投标人会设臵较高的资质要求,除了产品的试验报告,港口海岸工 程专业承包资质(包含敷设)等相关认证证书,同时会对要求竞标企业 3-5 年内至少有一个有效的海 缆成交合同,要求投标企业有相关的项目经验,成为新进入者的准入壁垒。

短期内行业龙头地位稳固。根据 2021 年全球线缆产业发展与竞争力论坛发布的全球海缆企业竞争力 排名,中国有 4 家企业入选前 10。目前国内主要海缆生产企业为第一梯队的东方电缆、中天科技、 亨通光电,其次还有汉缆股份、宝胜电缆、起帆电缆、太阳电缆、万达电缆等企业。从截至 2021 年 年末的累计中标数据看,目前订单主要集中于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为代表的头部企业 中, 且东方电缆和中天科技合计市占率超过 50%。根据各公司披露显示,海缆产能方面,2021 年东方电缆 30 多亿, 23 年有望扩产到 70-80 亿;中天科技从 40 亿增加到如今 60 亿,后面还有汕尾二期 盐城持续扩张, 全部达产后可以到 100 亿;亨通光电接近 40 亿,23 年新增盐城 10 来亿;宝胜设计满产可以达到 50 亿,但是宝胜、汉缆、万达原先产能不满,现在没有扩产需求,太阳电缆最快于 2024 年投产。

长期来看,新进入企业可能会搅动当前行业局面。1 月份,远东控股宣称 30 亿高端海工海缆装备产 业基地项目落户如东洋口港。同时,太阳电缆与漳州发展、长江三峡集团福建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及 东山开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太阳海缆(东山)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 5 亿元人民币,参与投资 海底电缆项目。新入局者参与竞争,叠加原有企业快速扩产,行业供需格局可能会发生缓慢转变。 目前 40%的毛利率同样相对偏高,长远来看,行业毛利率大概率将要回落,最终在一个正常区间浮 动。海缆较高的毛利空间吸引众多企业投身其中,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多企业蜂拥而入。虽然新入局 者在短期内很难冲击目前的市场格局,但是随着风机降本压力的持续增加,项目招标价格的博弈会 持续存在甚至深化,长期来看仍然有可能改变目前的行业格局。

2.1.4 重点企业分析

中天科技:发掘海风光储蓝海,业务多元发展迎来新飞跃

面向深远海业务,多地布局助力平价上网。中天科技 2002 年迈入智能电网,2011 年布局新能源,现 已发展成为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的绿色科技集团。在能源和通信 2 个领域,企业形成海洋 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光通信等多元化产业格局,其中电网建设和海缆建设是最大的 2 项 ,占比 45%。公司深耕海底光缆、海底电缆、海底光电复合缆及海缆施工船机等海洋装备,现已 具备海缆-海底观测、勘探-海缆敷设-风机施工于一体的海洋系统工程总集成能力,致力于成为 全球领先的能源信息互联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公司 2021 年高计提致净利润下滑,海洋系列业务持续高速发展。2021 年公司业绩受到高端通信业务 的影响,计提减值 36.19 亿元,导致 2021 年公司净利润下降。公司海洋业务持续高速发展,2021 年 中天海缆服务 21 个海风项目,共 6.29GW,国内份额为 37%;中天海工服务 6 个海风项目,共 1.75GW, 国内份额为 10%。2021 年,公司在海外市场斩获 20 个订单,总计 1.6 亿美元,海外海缆市场竞争优 势突出。截至 2021 年底,公司海洋业务在执行订单约 70 亿元。然而,公司海洋系列的毛利率较低, 2021 年海洋系列毛利率为 36%,同比下降 7.25%。其主要原因在 2021 年海风抢装潮,要求海工安装 时效,部分海工业务采用外协方式,导致毛利率下降。

公司预计乘势扩大生产,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首先,在海缆生产方面,公司在南通海缆制造基地 基础上,增加产业布局,在广东汕尾建立南海海缆制造基地,利用陆丰地域优势,辐射粤、闽、桂 东南亚地区市场,在盐城大丰筹建江苏大丰海缆制造基地,这一决定将发挥盐城的地域优势,以大 丰港为核心,辐射苏北至渤海湾,充分利用本土化优势,巩固中天科技在广东、江苏两省的海上风 电市场。针对海缆业务,中天科技将提升数字化水平,实现海洋产业数字化;打造适应未来风机大 型化、深远海化的下一代海上风电安装船、基础施工船,提高船机转场效率及响应速度;本土化开 发海外市场,稳步提升中国智造市场份额。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加之如今政策扶植,中天科技有潜 力依靠现有的资金及技术支持,乘势扩大其市场份额,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东方电缆:聚焦电缆领域,行业小巨人

公司成立于 1998 年,2005 年开始进入海底电缆的市场,已经成为海陆缆核心供应商,目前拥有陆缆、 海缆、海洋工程三大产品领域。公司拥有 500kV 及以下,±535kV 及以下海陆缆系统产品的设计研发、 生产制造、安装和运维服务能力,并涉及海底光电复合缆、海底光缆、智能电网用光复电缆、核电 缆、轨道交通用电缆、防火电缆、通信电缆、控制电缆、综合布线、架空导线等一系列产品的设计 研发、生产制造、安装敷设及运维服务能力,提供深远海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超高压电缆和海缆 系统、智能配网电缆和工程线缆系统、海陆工程服务和运维系统四大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电 力、建筑、通信、石化、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核能、海洋油气勘采、海洋军事等领域。公司通过 了 ISO 三大体系认证,拥有挪威船级社 DNV 认证证书。

公司受益于海缆业务高毛利,预计未来公司整体毛利率将维持高位。公司主业集中,聚集陆缆、海 缆生产和海缆施工,其中海缆供货和海洋工程合计营收占比 2021 年达到 52%。在 2020 年至 2021 年海 上风电抢装期间,业务获得了快速增长,海缆系统和海洋工程的营收由 2017 年的 1.37 亿增长到 2021 年的 40.82 亿。公司海缆及海洋工程业务毛利率明显高于主营业务整体毛利率,2020 年其毛利率高达 48%,远高于公司主营业务的 31%,虽然该业务毛利率在 2021 年回落至 40%,但依然远高于整体 25% 的毛利率。鉴于海缆及海洋工程业务营收增长较快,占公司营收比重逐年上升并且 2021 年达到 52% 的新高,预计该业务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将保证东方电缆未来的毛利率稳定在高位状态。

提升产业布局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建成投产位于宁波北仑的未来工厂,开工建设以广 东阳江为核心的南部产业基地。东部(北仑)基地是公司总部所在地,位于经济发达的杭州湾大湾 区,也是长三角城市群范围,经济发展迅猛。南部产业基地位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 同时可辐射国际市场。这两大产业基地布局都位于经济活跃地区,紧邻市场与客户,因此对与市场 的瞬息变化和客户的需求,东方电缆能够形成快速有效的响应。同时其布局的各个产业基地之间可 以相互关联,守望相助,铸造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亨通光电:能源和通信齐头并进,致力于成为优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公司以通信光电缆起家,经过 30 年发展,现形成海洋能源与通信/光通信/智能电网/工业制造/铜导体 五大板块,2021 年公司总营收超过 412 亿元,是线缆领域领军企业之一。公司坚持专注于通信网络 与能源互联两大核心主业,始终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不断优化产业链结构,构建全价值链 的业务发展体系打造成通信和能源两大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拥有完善海上风电系统解 决方案及服务能力,形成了从海底电缆研发制造、运输、嵌岩打桩、一体化打桩、风机安装、敷设 到风场运维的海上风电场运营完整产业链。

拓展清洁能源业务,发力海外市场。近年来,该板块业务稳步增长,营业收入由 2020 年的 33.14 亿 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57.52 亿元,同比增长超 70%。公司围绕国家“海洋强国”、“碳达峰、碳中和” 发展战略,专注全球海上风电清洁能源的建设,继续深度拓展海上风电产业链,着力海洋产业链平 台构建。能源与通信同时并重,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海洋能源互联系统服务商。公司有基于全球海洋 电力市场的布局,加之成功中标欧洲、东南亚、中东等海外项目,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未来公司海 外市场有望进一步突破。

2.2 能源信息化持续推进,关注储能及配套设施投资机会

2.2.1 储能行业步入新发展阶段,电化学储能迎来黄金时代

“双碳”背景下,储能行业陆续迎来政策支持利好。双碳标准的逐步完善将持续推动新能源发展。 当前,以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加速到来,而新能源发电相较于传统能源 存在不稳定、不均衡的特点,从而催生了储能快速增长的需求。在进入“十四五”发展的新阶段, 储能在未来我国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越发突显,新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储能行业 得到更好的实质性支持,迎来新的政策窗口期。

政策指导下新型储能跨越式发展,电化学储能逐步奠定主流地位。 2022 年 3 月 2 日,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2025 年新型储能进 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 2030 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加快推动“十 四五”期间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在“双碳”背景下,《方案》明确推动电化学 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发展,到 2050 年系统成本降低 30%以上,实现工程化应用,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实现能源碳达峰目标。

储能系统的三个最主要运用场景分别为发电端、电网端和用电端。储能系统能够在闲时/低电价时储 存能量,在用能高峰期/高电价时释放能量,具有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调频、电力负荷削峰填谷、 节约电费等等多重作用,因而在多个场景具有广泛的用途。

发电端:储能的需求终端是发电厂。由于不同的电力来源对电网的不同影响,以及负载端难预测导 致的发电和用电的动态不匹配,储能系统在发电端可以起到电力调峰、辅助动态运行等作用。 电网端:储能在电网端的应用主要是缓解电网阻塞、延缓输配电设备扩容及无功支持三类,相对于 发电侧的应用,输配电侧的应用类型少,同时从效果的角度看更多是替代效应。 用电端:用电端是电力使用的终端,用户是电力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储能系统可以通过分时电价管 理、容量费用管理的方式降低用户电费支出,同时还有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作用。

储能行业商业化和规模化持续推进,市场需求稳步跃升。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目 标,储能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风口。未来,电网端、新能源发电端、用电端带来的储能总装机容量将 快速提升,储能产业链配套的长期需求空间已打开。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1-2021 年,我国新增 光伏装机容量从 2.7GW 提升到 54.8GW;全球的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从 30.2GW 提升到 183GW。根据中 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保守情况和乐观情况下,预计到 2025 年中国每年新增装机量各达到 90GW、 110GW;2021-2025 年中国每年新增装机量 CAGR 约为 14%、18%;保守情况和乐观情况下,预计到 2025 全球每年新增装机量各达到 270GW、320GW;2021-2025 年全球每年新增装机量 CAGR 约为 16%、20%。

储能技术进步叠加政策扶持,市场空间极具想象力。目前,储能行业处于从小范围试点向大规模应 用的阶段中,伴随国内储能政策的支持以及储能技术的发展,储能行业有望打开增长空间。根据 CNESA 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1 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45.93GW, 除去抽水蓄能累计装机 39.8GW,其它新型储能装机 6.13GW。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叠加“双碳”因素, 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仍处于低位,具有明确的增长空间。根据《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 意见》,到 2025 年,我国储能行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碳达峰,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预计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储能规模将 进一步提升。

全球全球电力系统储能市场稳步扩增,电化学储能处于发展快车道。根据 CNESA 统计,截止到 2021 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203.5GW,同比增长 6.5%,2021 年全球储能装机增速加快。 从细分装机机构来看,其中抽水储能的累计规模最大,为 172.5GW;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紧 随其后为 20.5GW,占比提升 2.3pct 至 7.5%。中国储能装机规模结构与全球情况基本一致,以抽水储 能为主,电化学储能为辅。根据 CNESA 统计,2021 年中国储能装机容量达到 43.4GW,同比增长 21.9%, 占全球累计装机容量的 21.3%。其中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量为 5.12GW ,占比提升 2.7pct 至 11.8%。

储能产业比较重要的环节包括 EPC、电池、双向储能变流器、BMS、EMS、以及系统集成环节。储能 系统是储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由电池、双向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及能量管理系统(EMS) 等部分组成。电池与变流器是储能系统的核心环节。储能系统整体依靠电池和能量管理系统来控制 信息传递,电池组通过储能变流器实现充放电。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研究,电池成本为 储能系统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达到 55%,其次是双向变流器(PCS)占比约 20%。 EPC 环节:项目工程的承包模式,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 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是储能产业链的建设环节。 电池环节: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未来向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发展,磷酸铁锂将是主流路径。

双向储能变流器(PCS)环节:又称双向储能逆变器,应用于并网储能和微网储能等储能系统中,连 接蓄电池组和电网之间,是实现电能双向转换的装臵。既可把蓄电池的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输送 给电网;也可把电网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给蓄电池充电。 BMS 环节:电池管理系统(BMS)主要就是为了智能化管理及维护各个电池单元,防止电池出现过 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的状态。

EMS 环节:能量管理系统(EMS),现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含硬、软件)总称,可以帮助工业生产 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需。与电网 进行交互,未来 EMS 核心竞争力看软件开发能力和能量优化策略设计能力。 系统集成环节:向上衔接上游厂商,向下打通甲方服务,是产业链重要的一环。系统集成是一项较 为庞杂的业务,技术的门槛高,不仅涉及到电化学、电力电子、IT、电网调度等诸多领域和技术, 还要深度理解下游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实现难度最大。

2.1.2 储能行业加快发展,储能热管理成长可期

热管理是储能安全重要保障。安全稳定运行是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温控是其中重要环节。在 电化学储能中,电池具有较大的热失控的风险。过高过低的温度环境将导致电芯失控、电池管理系 统(BMS)失效、火灾失效等问题,直接引发储能安全隐患,例如储能电站起火甚至爆炸。而近几 年的储能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凸显了热管理在电化学储能运行中的重要性,例如 2021 年北京国轩 福威斯储电站发生火灾,以及同年 7 月份,搭载特斯拉 Megapack 储能系统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 电池”项目在测试过程中因为冷却系统泄露,从而引发电池仓爆燃。由此可见热管理对于储能电站 安全的重要性,储能系统必须配臵足够强度和灵活性的温控系统来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当前电化学储能温控以风冷和液冷为主。热管冷却和相变冷却设计较风冷和液冷更加复杂,成本更 高,当前尚未在储能温控方案中实际应用。风冷具备方案成熟、结构简单、易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但同时由于空气的比热容低,导热系数低,风冷一般应用于功率较低场景。相比风冷,液冷方式电 池单体温差更小,寿命更长;散热系统效率更高,冷却均匀性更好;可长时间大倍率充放电,系统 适应性更好;散热系统占地面积更小,能耗更低,故障率更低,维护成本更低。初期 CAPEX 投入来 看,液冷成本一般明显高于风冷,但基于液冷更高效均匀的制冷能力,高储能能力场景液冷整个生 命周期投入方面具备优势。

未来液冷的占比将逐步提升,高倍率场景将以液冷方案为主,另外储能 系统温控系统也趋向风冷、液冷一体化、集成化设计。 风冷系统投资成本远小于液冷系统,但液冷系统在性能、可靠性、占地面积、使用寿命、耗能指标、 维护成本等方面具备诸多优势。储能风冷温控系统一般由储能温控厂商直接提供整体系统产品,其 中核心部件包括压缩机、换热器、风机等,每 GWh 成本大约 3000 万元,目前国内包括英维克、申菱 环境等均有相关产品销售。储能液冷温控系统一般由集成商对内部电池包液冷系统、外部制冷供液 系统分别采购,基于产业调研情况,每 GWh 成本约 0.8-1 亿元,其中电池包液冷系统每 GWh 成本约 3000-4000 万元、外部制冷供液系统每 GWh 成本约 5000-6000 万元。由于风冷方案发展时间较长,成 熟度更高,初始投资成本也更低,因此风冷散热系统仍是当前储能温控的主要方式。

然而液冷温控 相对于风冷系统具备性能优势,液冷散热技术具备更加高效快速的制冷能力。此外,根据宁德时代 官方文件介绍液冷电柜产品显示,相比风冷散热,液冷散热还可实现储能的长期高可靠性和高稳定 性,同时使得储能电站的占地面积减少 30%-40%,并且可以实现不停机维护,减少因维护造成的设备停 止运行带来的损失,具备更灵活的使用机制。与此同时使用液冷方式电池的体温差更小,寿命更长; 散热系统效率更高,冷却效果的均匀性更佳;储能系统可长时间大功率充放电,系统适应性更佳; 液冷散热系统占地面积也更小,对于有场地面积限制的储能设备更是一个显著优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另外液冷系统 能耗更低,故障率更低,维护成本也更低,这些都降低了温控散热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成本。 虽然 就初始投资成本而言,液冷方案的投资额是风冷的几倍之多,但是在整个设备生命周期内,由于液 冷系统相比风冷能耗更低,散热效率更高,使用寿命更长,需要场地小,故障率低维修成本更低, 由此导致的发生故障的损失也更少等诸多优点,越是价值高、生命周期长和安全性要求高的储能设 备,越倾向于使用初始成本更高的液冷温控散热方案。更进一步来看,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将主要精 力放在价值更高的液冷方案上,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带来的成本下降,和产业规模增长带来的 规模效应摊销掉一部分成本,液冷系统与风冷系统的初始投入成本差距将会逐步缩小。

因此,随着成本的逐渐降低,凭借诸多价格以外的优势,液冷方案在整个温控市场中占比将会越来 越高。在液冷领域,英维克、奥特佳(空调国际)目前在出货规模上领先,松芝股份、高澜股份等 也有订单产生,同飞股份、申菱环境等也在积极与客户进行接洽。内部电池包液冷系统产品领域, 科创新源、飞荣达等均明确表示有液冷板等产品布局。

未来随着更多的新能源电站、离网储能等更 大电池容量、更高系统功率密度储能设备的装配,由于对散热系统的各种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制冷 速度更快,液冷温控系统占用面积更小等,液冷散热方案的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液冷方案占比将 快速提升。据宁德时代披露显示,目前公司正在推广户外液冷电柜,其优势主要是靠近热源、温度 均匀、能耗低,同时也比风冷更适合户外的环境,龙头带动作用将驱动液冷渗透加速,未来将会有 更多温控需求方采取先进的液冷方案。 综上所述,相比风冷技术路线,液冷技术具备的诸多优势将会使之更加契合未来各行各业对于温控 系统的要求,并成为温控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技术方向。

随着全球电化学储能的装机量高速增长,基于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热管理系统作为电化学储能的 配套设备,未来的市场规模将同步扩张,预计将保持年均 50%以上的增速。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 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出品的《2022 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显示,2021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项目功率 累计装机规模已超过 21GW,2021 年增长达到 7536.2MW,首次突破 7GW。2021 年较 2020 年功率装机 规模同比增长 55.4%,2018-2021 年 4 年功率装机规模为 16.9GW,占比 80%。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 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显示,2021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 21.1GW。

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 技术装机规模 19.85GW,功率规模占比 93.9%;铅蓄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 457.0MW,功率规模占比 2.2%;钠基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 431.7MW,功率规模占比 2.0%;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 257.1MW,功率规模占比 1.2%;超级电容器装机规模 39.8MW,功率规模占比 0.2%;其它电化学储能 技术装机规模 93.1MW,功率规模占比 0.5%。报告还提出,到 2025 年,电化学储能年装机增量预计 将达到 12GW,累计装机将达到约 40GW,90%以上都将以锂离子电池为主;2025 年后,考虑到 2030 年实现碳达峰的宏伟目标,新能源发电年装机量将保持年均 100GW 的增量,电化学储能的年装机增 量将保持在 12-15GW,预计到 2030 年,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约 110GW。每年多达 12GW 以上 的新增装机电化学储能项目意味着大量的配套储能热管理系统需求,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估计,2025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热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 84 亿元之多,相比 2021 年增长 6 倍以上。

2.1.3 行业发展趋势向好,产业链乘风起航

目前行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风冷和液冷市场存在差异。行业需求当前处于爆发期,短期内由各厂 商在渠道、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积累差异,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由于风冷方案成熟度更高、并且在 初期投入来看较液冷显著具备优势,风冷是当前储能温控主力方案。目前风冷领域,英维克、黑盾 股份、申菱环境等均有成熟产品,英维克份额占据绝对优势。 而液冷具备更加高效均匀的制冷能力,随着储能密度的提升、液冷产品成熟度的提升,未来液冷的 占比预计将逐步提升。液冷领域,外部制冷供液系统环节目前来看英维克、奥特佳(空调国际)在 出货规模上领先,松芝股份、高澜股份等预计今年将产生订单销售,同飞股份、申菱环境等也在积 极进行客户拓展;内部电池包液冷系统产品领域,科创新源、飞荣达等均明确表示有液冷板等产品 布局。

2.1.4 重点企业分析

英维克:行业领跑者迎新能源风口,储能温控业务高速发展

公司主要从事精密温控节能设备业务,拥有机房温控节能产品、机柜温控节能产品、客车空调、轨 道交通列车空调及服务四大产品线。在机房温控领域位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主要 客户包括华为(长 期合作伙伴)、宁德时代、中兴通讯、阳光电源等。根据公司主打的储能产品,公司下游主要的储 能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电网侧及发电测,预计在未来公司储能业务能维持较快增长。预计未来三年 英维克业绩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高增长的业绩表现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公司大型项目中标情况良好,英维克依托多样化产品优势和技术创新,在大型互联网、第三方 IDC、 运营商、区域分销集成商等多个细分渠道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司 2020 年末与合作伙伴联手获得 中国移动新型末端集采项目的大份额、2021 年 4 月第一份额中标中国移动冷冻水型机房专用空调集 采、2021 年 5 月第一份额中标中国移动 2021 年风冷型列间空调集采、2021 年 5 月大份额中标阿里巴 巴数据中心冷冻水型精密空调项目、2021 年 6 月中标“MCS 北京马驹桥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 大型总包项目。

2021 年 5 月和 7 月作为腾讯间接蒸发冷却机组主要供应商继续中标腾讯该产品的直 采招标、2021 年 7 月大份额中标中国电信模块化 DC 舱的首次规模集采、2021 年 8 月入围中国联通冷 冻水型(局房、列间)空调集采、2021 年 11 月第一份额中标中国移动 2021 年至 2022 年风冷型机房 专用空调产品集采、2022 年 1 月入围中国联通智能双循环、风冷局房(定频)空调集采。这些重大 项目的中标和后续交付,将为机房温控业务的后续营业收入提供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公司 2021 年度境外营收同比增速达到 235.82%,远高于境内营收同比 20.28%的增速, 境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12.54%。可以看出,英维克海外销售形势一片大好,高增速下未来海外收入占 比将进一步提升,助力公司整体业绩迈上新台阶。

科创新源:液冷板产能持续扩充,蓄势待发放量在即

子公司瑞泰克扩产液冷板,布局动力电池与储能热管理。由于新能源与储能液冷板需求的快速拉升, 公司适时扩产,新增一条供动力电池使用的钎焊式液冷板和一条供储能使用的吹胀式液冷板,是国 内少数能同时生产储能系统用吹胀式液冷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用吹胀式液冷板、系能源汽车动 力电池用钎焊式液冷板的厂家之一,横跨储能系统和新能源汽车两条高景气赛道,市场空间广阔。 随着下游需求的爆发,公司 2022 年和 2023 年或将迎来业绩丰收时刻。

意华股份:加速拓展光伏支架业务,重塑公司价值

公司是通讯连接器领域头部企业,为满足汽车智能化催生高速连接器需求,子公司苏州远野积极布 局汽车连接器业务,围绕主流 Tier1 厂商,目前客户涵盖华为、APTIV、GKN、比亚迪、吉利等。 在 与华为合作方面,公司已经为华为在车载 ADAS、MDC、5G T-BOX 等相关模块定制开发了多系列连接 器。公司基于客户优势和持续的研发、产品积累,在未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为汽车高压高速连接器 打开广阔成长空间背景下,汽车连接器业务有望迎来高速发展。

2021 年公司连接器业务营收同比增长约 14%,太阳能支架业务增长约 70%,上述两个业务营收之和 占公司的 95%。未来在光伏行业需求景气和汽车智能化大趋势带动下,公司的主要业务太阳能支架 和连接器业务预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另外境内外营收占比分别为 40.74%,59.26%,增长率分别为 21.94,50.46%,海外业务在占比超过一半的情况下,营收增长率依然远高于国内业务,未来公司业绩 增长将更加侧重于海外业务发展情况。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海外市场广阔,具备更大的 开拓空间,挑战在于海外业务毛利率远低于国内,公司国内国外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24.49%和 12.80%, 随着海外业务营收占比的持续攀升,未来如何进一步提高毛利率决定了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中天科技: 深入布局储能业务,步入高速成长期

公司是国内光纤通信、电力线缆龙头企业。根据公司公公告,公司已深入布局储能业务,现已形成 含电池正负极材料、结构件、铜箔、锂电池、BMS、PCS、EMS、变压器等核心部件的完整储能产业 链,可实现电网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有自主配套率 95%以上,用户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 主配套率 99%以上。中天以大型储能系统为核心,发力电网侧,用户侧及电源侧储能应用并且已承 接众多优质储能项目,例如国家电网首批镇江东部电网侧 66MWh 储能电站、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电 网侧湖南一期长沙芙蓉 52MWh 站房式储能电站、全球最大的电网侧江苏二期昆山 48.4MWh 储能电站 等等。公司基于自身优秀的核心技术、完整的储能产业链以及优质的储能项目,在储能行业高速发 展的背景下,其储能业务将在未来高速发展。

2.3 通信赋能智能汽车,高成长可期打开新空间

2.3.1 刺激政策积极出台促进市场复苏,战略方向不改助力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补贴平缓退坡,疫情下刺激政策持续加码。2020 年政策将新 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 2022 年底;2022 年政策明确补贴政策于 2022 年 12 月 31 日终止。2021、2022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技术指标及门槛保持稳定,助力补贴平稳退坡。今 年疫情反复影响下,各地出台相关刺激政策促进市场恢复。近期,北京稳经济 45 条中针对新能源汽 车的政策,一方面,利好已进入臵换期的新能源车主;另一方面,也能拉动燃油车主臵换新能源汽 车,提高北京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回看 2021 年,国务院、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 门持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销售、充电桩建设、电池研发, 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升温。针对新能源汽车 to C 端的补贴力度下降,补贴集中于配套设 施的建立。

政策组合拳出击,5 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下半年市场有望加速复苏。自 3 月中下旬疫情反复致使 部分车厂停工停产,本就因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等问题而面临巨大压力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在 4 月迎来新的低谷,产量、销量双双环比大幅下滑。为了重振车市,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国家及 各地政府近期出台了各种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今年以来,国家部委新出台了近 10 项新能源汽 车鼓励支持政策,包括减免新能源车船购臵税、开放电动乘用车准入等。在疫情逐渐控制下,车厂陆续复工复产及政策利好共振催化下,多家新 能源汽车品牌公布的 5 月销量,月度交付量同比及环比均出现较大增长,随着疫情控制下全面恢复 复工,6 月有望继续攀升。

海外政策向好超预期,全球产业链共享加速。在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海外各国也面向 这一细分市场提供了各种补贴、减税政策,并希望以此种方式,让自己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 实现由政策驱动向购买需求驱动的转变。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程度较高,国内零部件厂商如瑞可达等 均为国外整车龙头特斯拉等厂商供货,欧美政策持续向好,为国内新能源上游厂商创造机会。

2.3.2 疫情不改渗透率加速上扬预期,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产业内生增长动力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增速超预期。在市场和需求的主导下,新能源汽车 渗透率持续突破新高。根据乘联会统计,2021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 331 万,市场渗透率 14.8%, 相比于 2020 年的 5.8%,提高了 9 个百分点,远超市场预期。在疫情反弹冲击的 4 月,中国新能源乘 用车销量环比下降 39%,下降幅度小于整体乘用车的 48%。车企在供应紧缺的情况下依然优先配臵 资源保证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执行。据乘联会预计, 2022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能达到 550 万,市场渗 透率达到 25%。2022 年全年新能源车销量超强表现的原因是市场需求的有效拉动,政策驱动转向市 场化。海外疫情影响下的欧美新能源政策支持力度较强,2020 年欧洲新能源车表现突出。根据乘联 会数据显示,随后 2021 年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 52%,由于欧洲在疫情和俄乌危机下的新能源车市场 低迷,2022 年中国新能源车的世界地位回归 57%高位水平,全球保持领先地位。中国带动世界增量 主要是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转向市场化推动,形成较强的内生增长动力。

预计未来景气度不减,渗透率再上高峰。2021 年 6 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付炳锋预计未来五年电动 车产销增速将保持在 40%以上,到 2025 年,新车占比将突破 20%,或达到更高水平。我们认为,得 益于今年较高的景气度和智能驾驶的应用,未来四年能够继续持续保持高景气度,根据乘联会预测, 到 2025 年新能源乘用车的销售量达 1730.58 万辆,渗透率达 45%。

从全球市场来看,欧洲和中国将持续引领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浪潮下,世界 各国正在加快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步伐;由于有严苛的碳排放标准的约束,欧盟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 规划较为激进,而亚太地区相对保守。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和欧洲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强国,而美国 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虽然相对滞后但未来潜力空间显著。

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停留在以政策驱动的阶段,由特斯拉带动市场主旋律。据 NADA 统计,2021 年美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为 65.3 万辆;目前,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仅 4.2%;其发展步伐远 落后于中国和欧洲,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燃油经济性目标相当宽松以及新能源汽车车型非常有限,且 发展前期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欧洲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政策显著退坡,已逐步从政策驱动迈向需求驱动的阶段。欧洲是新能源 汽车发展较早的地区,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碳排放标准以及多项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受欧洲碳排放 以及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双重影响,大部分欧洲国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 20%。近年来,中国 受到强有力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指数级增长;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 车市场增量超过了全球其他地区增量总和,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强国。

新能源汽车是智能网联汽车的载体,自动驾驶再赋能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时代正在到来。截至 2021 年底,我国汽车市场 L1-L2 级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已经上升至 30-40%区间,10 类常见的 ADAS 功 能中有 5 类渗透率超过了 30%。据艾瑞咨询测算,2025 年我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90 亿元。

IDC《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数据追踪报告》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 L2 级自动驾驶在乘用 车市场的新车渗透率达 23.2%,整个市场处于 L2 向 L3 发展的阶段,L2 级的 ADAS 是现阶段自动驾驶汽车商用落地的核心,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 2025 年,更高阶的自动 驾驶有可能率先于某些先行城市落地,带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据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公司的预测显示,至 2025 年,在全球范围内,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14%的车辆无 ADAS 功能, 40%的车辆具有 L1 级功能,36%的车辆具有 L2 级功能,10%的车辆具有 L3 级或更高功能。

传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整车产业链的一部分。传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包括电路系统、电池、 电控、电机、热管理和轻量化等部分,其中连接器在电路系统中也有应用;中游是整车;下游包括 终端的软件服务、测试检验、运营商运营以及养护等服务。 智能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础上加入感知、决策和执行部分。其中感知是指安装在车端、路端 的雷达、摄像头及高精度地图等设施,决策和执行包括芯片和计算机平台设计、线控制动、线控转 向、电子油门和域控等。连接器广泛应用于感知、通信等多环节。(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3.3 智能驾驶迎风口,激光雷达乘风起

激光雷达在车端前装硬件中价值量相对较高。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测算,目前国内生产一台 L3 的硬 件价格在 45 万元左右,L4-L5 的硬件价格在 50 万元左右;预计 2025 年,得益于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 单价的下降,生产一台 L3 的硬件价格在 15 万元左右,L4-L5 的价格在 20 万元左右。 激光雷达难以被替代,市场规模随着智能汽车和 L3 的落地而迎来激增。高昂的单价及数量的激增使 得激光雷达在产业链中最具有增长潜力又难以被替代,激光雷达拥有极高的距离分辨率和角分辨 率、测速范围广,能获得目标的多种图像而且抗干扰能力强。应用到汽车上,增强了汽车的感知能 力,带来智慧功能的升级。我们预测,随着高阶智能驾驶的落地,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有望实现大 幅度提升。

降本增效推动各主机厂逐步推进激光雷达部署方案。激光雷达在过去一直受限于成本及体积等问题 难以大规模落地。而随着技术和生产效率的进步,激光雷达成本在近年开始 快速下降,各主机厂已 逐步将其纳入 ADAS 传感器方案中,其中国产新势力在激光雷达的部署上更为激进,将激光雷达作 为 新的科技卖点更为积极的探索其应用功能;同时国外品牌也开始逐渐将激光雷达部署到自家高端车 型上;不同于早期奥 迪搭载的近距离低分辨率激光雷达,目前车辆搭载的激光雷达根据厂商需求的 不同已涵盖近程、远程等多种高分辨率激光 雷达,未来随着激光雷达集成化的发展将进一步扩展激 光雷达的车载应用前景。

需求旺盛,市场规模急速扩张。早期机械式激光雷达难以应用于乘用车上,半固态激光雷达仍处于 车规验证中,因此上车进展缓慢。进入 2022 年,半固态激光雷达的成熟使其在乘用车市场逐渐扩张, 随着主机厂对激光雷达功能开发的深入以及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激光雷达搭载车型数量将在短时 间内保持较高增速;而 Robotaxi 也在政府及下游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持续开城,测试及运营车队数量将 保持稳定增长。据艾瑞咨询预测,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有望自 2021 年 4.6 亿元增长至 2025 年 54.7 亿元, 实现 85.8%的年复合增长率。

激光雷达产业链蓬勃发展,L3/L4 功能落地实现量产上车。随着汽车智 能化加速发展,激光雷达重要 性凸显,产业链蓬勃发展。2020 年海外 激光雷达企业密集上市,Velodyne、Luminar 于 2020 年实现借 壳上市, Aeva、Ouster、Innoviz 于 2021 年通过 SPAC 上市,Quanergy 拟通 过 SPAC 上市,已接近达成 合并上市的交易。国内有速腾聚创、禾赛科技、镭神智能等老牌初创企业,以及跨界入局的华为、 大疆、百度等科技企业。2022 年我们将看到多款激光雷达产品量产上车,开启激光雷达量产元年。

随着 2022 激光雷达量产上车,上游迎来确定性高成长机遇。激光雷达由发射模块、接收模块、扫描 模块和信息处理模块组成,对应上游元器件包括激光器、探测器、光学元件(分布在收发和扫描模 块中)以及信息处理芯片(放大器、模数转换器和主控芯片)。随着 2022 年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高 级别智能车开启交付,激光雷达迎来放量增长元年。 虽然下游车企选择的方案各有不同,但在元器 件的使用上具有共性,因此与主流整机厂合作并拿到定点的上游元器件厂商具备高成长确定性。

重点企业分析

炬光科技:深耕激光产业链上游,把握激光雷达新机遇

公司深耕激光产业,业务多点开花。起步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业务,业务涉及半导体激光、激光 光学、汽车应用和光学系统四大块,是我国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产业先驱,通过上游激光和光学 两类核心元器件积累起深厚的技术护城河,并逐渐走向中游激光雷达、泛半导体制程和家用医美等 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公司拥有车规级汽车应用(激光雷达)核心能力。公司正在拓展面向智能驾驶激光雷达(LiDAR)、 智能舱内驾驶员监控系统(DMS)等汽车创新应用场景的车规级核心能力,已通过 IATF16949 质量管 理 体系认证、德国汽车工业协会 VDA6.3 过程审核,拥有车规级激光雷达发射模组设计、开发、可靠 性验证、批量生产等核心能力,并通过首个量产项目积累了大 量可靠性设计及验证经验。公司已与 北美、欧洲、亚洲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或建立合作项目,包 括美国纳斯达克激光雷达上市公 司 Velodyne LiDAR、Luminar、福特旗下知名无 人驾驶公司 Argo AI 等,其中激光雷达线光源产品已与多 家客户建立新产品开发项目,2016 年起开始研发的高峰值功率固态激光雷达面光源已与德国大陆集 团 签订批量供货合同,现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腾景科技:光学元件和光纤器件双轮驱动,国产化进程加快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公司借助上游产品制造技术优势,积极拓展激光雷达新领域。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精密光学元件、光 纤器件两大类,主要应用于光通信、光纤激光等领域,其他少量应用于量子信息科研、生物医疗、 消费类光学、汽车等领域。公司先 后成功量产球面光学元件(包含柱面镜与透镜等产品)、高功率 偏振分束器(PBS)、薄膜窄带滤光片等产品,在光学薄膜、精密光学、模压玻璃非球面以及光纤器 件等相关技术上均实现突破。 同时,公司于 16 年切入光通信领域,与 Lumentum、Finisar 以及光迅科 技等国际厂商建立合作,并于 19 年成为华为直接供应商。受益于近年来 5G 技术的商用和规模部署, 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目前主要为激光雷达客户提供各类精密光学元件,产品大多在送样或小批量验 证阶段。随着公司布局激光雷达业务的逐渐放量,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

2.3.4 汽车连接器行业前景广阔,国产厂商迎发展良机

汽车对于连接器的需求较高,智能化使市场规模指数式增长。普通单一车型所使用的连接器达到 600-1,000 个,单车连接器需求将随着汽车电子价值占比提升而大幅增加,汽车连接器作为各个电子 系统连接的信号枢纽,广泛应用于动力系统、车身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安全系统、车载设备等方 面。人们对驾驶舒适性、 安全性和娱乐性要求日益严苛带来了汽车电动化、智能互联化进程深化, 单车对于高压、高速连接器的需求大幅度提升。传统燃油汽车使用低压连接器价值在 1,000 元左右, 而高压连接器的材料成本以及屏蔽、阻燃要求等性能指标高于传统的低压连接器,因此,新能源汽 车单车使用连接器价值远高于低压连接器。

电动化驱动高压连接器与换电连接器需求。与传统 14V 以下工作电压的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采 用电力驱动电机的原理,电气设备数量需求增长,为达到较大的扭矩和扭力, 需要提供大功率的驱 动能量,即相应的高电压和大电流,因此对于新能源高压连接器,一般根据场景不同需要提供 60V-380V 甚至更高的电压等级传输,以及提供 10A-300A 甚至更高的电流等级传输。高压连接器主 要 用于新能源汽车大三电(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和小三电(DC/DC 转换器、车载充电机、PDU)系 统,和导电线缆同时作用,将电池包的能量通过不同的电气回路,输送到整车系统中各部件,如电 池包、电机控制器、DC/DC 转换器、充电机、充电接口/充电枪座等车身用电单元。

换电连接器属于高压连接器的一种,多家巨头车厂入局换电赛道。换电连接器安装在车内以实现快 速换电;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应用上,换电连接器是电池包唯一的电接口,需要同时提供高压、 低压、通信及接地的混装连接。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和政策驱动下,全国电动汽车换电站建设 规模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 2022 年 2 月末,我国换电站运营商市场主要参与者 包括奥动、蔚来、杭州伯坦三家企业,在运营换电站总量分别为 873、424、108 台。虽然目前换电站 的建设已初见规模,但是相比于充电模式,换电模式的体量相对还小,发展空间较大。随着换电模 式逐渐被认可,已有多家企业表示,将开展换电模式的研发及布局。东风、蔚来、奥动、北汽、长 安、上汽、吉利等企业纷纷切入换电赛道。结合各整车厂商、换电站运营商的未来换电站建设规划, 预计中国换电站数量将于 2025 年突破 30,000 座,根据换电站需求量推算,2025 年中国电动汽车换电 站设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元。

换电连接器也有望成为行业标配,一方面因为换电模式电动车渗透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非换电 模式的电动车厂家采用换电方案将实现车电分离,有利于后期电池的升级、维护和回收。根据产业 调研,从目前行业应用情况来看,换电连接器乘用车单车价值范围 500-1,200 元,商用车单车价值 2,500-3,000 元之间,换电方案普及将大幅提升电动车连接器总体市场规模。

智能化驱动高速连接器需求。目前传统乘用车使用较多的高速连接器为 FAKAR 射频连接器,FAKAR 一般应用于传感器的安装连接;mini-FAKRA 因其良好的集成化性能,作为传感器数据与 AVM 系统的 传输中介;HSD(High-Speed Data)连接器主要用在 AVM 到主机端、主机端到座舱端的高速传输;车载 以太网则作为车内通信的主干网络,连接车端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但是 FAKAR 数据传输量小,结构 件体积较大,同时无法满足目前主流架构接口协议。

根据《中国移动车联网 V2X 平台白皮书》显示, 目前开发出的 HFM,它能满足 ADAS 所需的传感器诸如相机、雷达,是信息娱乐系统所需的高分辨 率显示器,还是车辆联网所需的 V2X 天线所有需求,同时能做到体积缩小 80%,数据传输量大幅提 升,随着车联网的进程速度加快,单车高速连接器的用量大幅度提升预计在接下来几年或出现 Mini-FAKAR 对传统 FAKRA 的替代浪潮。而 HSD 是与 HFM 配套使用的,如摄像头将采集的数据通过 HFM 传向车辆环视系统,再由 HSD 将数据传输至主机,因此,车辆仅实现多种智能化需求需求,就需要 使用多个连接器件包括防水 Fakra、HFM 和 HSD。

ADAS 系统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未来增长潜力仍然巨大。中国正处于从部分驾驶辅助 L1 升级到有条 件自动驾驶 L2 的阶段,ADAS 作为过渡产品进行普及。目前,L2 辅助驾驶技术正不断成熟,渗透率 也在逐渐提升。自动驾驶技术正向 L3 快速发展,预计 2022 年将是 L3 汽车量产的开局之年。随着配 备自动驾驶系统 的新车陆续上市,L3 渗透率将持续上升。此外,新能源车 企的蓬勃发展和消费者接 受度提升也促进了 L3 渗透率的增长。MarketsandMarkets 发布的《2030 年全球 ADAS 市场预测》,全球 ADAS 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1 年的 272 亿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749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1.9%。

中国连接器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增速显著高于全球。根据 Bishop & Associates 统计数据,全球连 接器市场规模从 2014 年的 554.02 亿美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779.9 亿美元,CAGR 为 6.01%,预计在终端 市场增长和技术更迭推动下 2023 年市场规模超过 900 亿美元。从区域分布来看,北美、欧洲、日本、 中国、亚太(不含日本、中国)五大区域占据 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中国市场增长强劲,2014-2021 年 CAGR 达 7.61%,2021 年市场规模达 250 亿美元,市场占比超过 30%,成为全球最大的连接器市场, 显著高于全球同期增速。中国连接器市场从无到有发展至今成为全球最大的连接器生产制造及消费 市场。

汽车领域连接器行业前景广阔。汽车领域时连接器目前第一大应用领域。根据 Bishop & associates 预 计,2025 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194.52 亿美元。中国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与全球走势基 本趋同,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到 2025 年中国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44.68 亿美元,约占全 球市场的 22.97%。

国产连接器产商起步晚但发展迅猛,需求激增国产化迎发展良机。在连接器行业,国际知名企业进 入市场较早,掌握了连接器行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与下游行业的主要客户 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连接器市场逐渐呈现集中化的趋势。

从竞争格局 来看,在 2019 年全球前十汽车连接器厂商前十中,以美国、日本企业为主,市占率达 86.5%。全球 排名前三的汽车连接器制造商 TE Connectivity(泰科)、Yazaki(矢崎)、Aptiv(安波福)总市占率超 60%。国 内连接器行业起步较晚,整体技术水平和规模较国际企业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新能源和智能网 联汽车的发展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蓝海市场,随着中国连接器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连接器国 内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中国连接器公司掌握的连接器核心技术也越来越多,国内外之间的连接 器技术差距越来越小,未来发展空间可期。

重点企业分析

瑞可达:通信及新能源双赛道共振,打造优质连接器巨头厂商

公司受益于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汽车电动化带来高压连接器的增量需求,业绩快速释放。公司在 高压连接器领域国内乘用车份额领先,是特斯拉高压连接器重要供应商、蔚来换电连接器主力供应 商,同时上汽集团、长安汽车、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客户放量在即。此外,公司正加速布局车载高 频高速连接器业务,看好 2022 年智能驾驶的车载通信(FAKRA、Mini-FAKRA)连接器和车载以太网连 接器、车载高速数据板对板连接器等业务增量。

公司 2021 年经营业绩取得优异表现,新能源车连接器产品超高速增长为公司业绩提供强劲动力。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01 亿元,同比增长 47.7%,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至约 1.14 亿元,相比上年同期 归母净利润增长率超过 50%,达到 54.7%。公司新能源连接器产品占营收比重超过 70%,2021 年该产 品表现亮眼,取得 131%的超高增长率,直接决定了公司整体业绩表现;同时占比较小的通信连接器 产品和其他连接器产品 2021 年营收同比分别增长约-49%、61%,考虑到通信连接器产品营收占比不 足 20%且毛利率仅为 14.8%,远低于其他两类产品,因此该产品业绩表现对公司整体影响很小。

核心产品新能源连接器 2021年取得超高速增长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景气度和公司产品的优质性能 息息相关。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 年 1-12 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354.5 万辆和 352.1 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 159.5%和 157.5%。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售比例跃升至 13.4%,同比增 长 8 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加快,促进了汽车连接器产品的不断迭代、演进和需求新 增。公司在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相关技术掌握方面优势显著,在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市场,公司开发了 全系列高压大电流连接器及组件、充换电系列连接器、智能网联系列连接器和电子母排等产品,形 成了丰富的产品线矩阵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各类需求,并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开市场,成为了新能 源汽车连接器行业的优质供应商之一。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渗透以及公司持续扩大研发投入攻关产品研发,瑞可达核心业务有望 获得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武汉发布 2022 年前 5 月中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2022 年 1 至 5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07.1 万辆和 200.3 万辆,同比均增长 1.1 倍。如此迅猛的渗透 率将进一步扩大配套的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市场空间。产品研发方面,2021 年瑞可达设立了企业中央 研究院,主要职能包括前沿技术研究、工艺与自动化研究、标准化和知识产权管理、产品线管理、 实验室、技术推广等,此举增强了公司战略产品的统筹能力,有利于研发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形成, 产品开发管理与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技术梯队的建立与完善,基础性研究与储备技术开发等功能逐 步得到实施与强化。

报告期内,研发技术人员增至 180 人,研发投入合计 4,628.93 万元,较上年同期 增长 50.95%。公司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储备、行业标准参与、领先技术方案对标和国际化客户 牵引,实现在高压连接器、换电连接器、车载智能网联连接器、5G 板对板射频连接器等产品的开发 上处于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的水平。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及子公司累计获得专利 171 项, 其中发明专利 14 项,国外专利 2 项,参与国家标准修订 2 项,行业标准修订 3 项,团体标准制定 5 项。 行业更广阔的空间和持续优化的产品性能将为瑞可达未来业绩增长带来更多确定性因素。


意华股份:助力光伏支架业务,汽车连接器驱动成长

公司是通讯连接器领域头部企业,为满足汽车智能化催生高速连接器需求,子公司苏州远野积极布 局汽车连接器业务,围绕主流 Tier1 厂商,目前客户涵盖华为、APTIV、GKN、比亚迪、吉利等。 在 与华为合作方面,公司已经为华为在车载 ADAS、MDC、5G T-BOX 等相关模块定制开发了多系列连接 器。公司基于客户优势和持续的研发、产品积累,在未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为汽车高压高速连接器 打开广阔成长空间背景下,汽车连接器业务有望迎来高速发展。

2021 年公司营收首次突破 40 亿元,各类型连接器产品营收持续增加。2021 年公司营收达到 44 亿元, 首次站上 40 亿元台阶。连接器业务方面,通讯连接器产品、消费电子连接器 产品、其他连接器及组 件产品 2021 年营收分别增长 6.6%、16.9%、30.6%。在通讯连接器领域,公司已与包括华为、中兴、 富士康、和硕、Duratel 等在内的众多优质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更是通过 SFP、SFP 等 高端系列的高速连接器产品,进一步加强与华为、中兴等大客户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消费电 子和汽车连接器领域,公司也拥有包括正崴、伟创力、莫仕、Full Rise、FCI 等在内的一系列国际国 内知名客户,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

此外公司是国内少数实现高速 连接器量产的企业之一。由于该连接器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后进 企业在 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阶段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公司已先发占 领了这一新兴领域 的市场和技术高点,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到市场需求持续复苏和 5G设备产能增加的推动。据IDC统计及预测,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同比增长5.5%;2020-2025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 3.6%。随着 5G 的持续建设和消费电子尤其是手机 行业未来几年继续保持正向增长,公司具备的高速通讯连接器先发优势和稳定的客户合作关系,将 成为推动公司未来在通讯及消费电子连接器市场不断攻城略地的动力。

国外营收高增速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新机遇为公司未来发展打开新空间。2021 年意华股份海外营 收占比达到 59%,增速 50%,远高于国内 21.9%的增速,海外营收在占比超过一半的情况下,增长率 依然远高于国内市场,彰显公司拓展国际市场的成功。公司对汽车电子产品产品领域进行战略布局, 进一步拓展公司产品线, 延伸产品应用范围及应用场景,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超高速增长背景 下,该产品未来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为公司未来发展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电连技术:车载连接器快速发亮,海外市场带来新成长曲线

公司是国内先进的微型电连接器及互连系统相关产品供应商,凭借在产品质量与性能、研发能力、 产销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在我国连接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从消费电子客户来看,公司已经进入全 球主流智能手机品牌供应链,成为小米、华为、荣耀、欧珀、步步高、三星、中兴等全球知名智能 手机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并已进入闻泰通讯、华勤通讯、龙旗科技等国内知名智能手机设计公司的 供应链;公司汽车连接器产品已进入吉利、长城、比亚迪、长安等国内主要汽车厂商供应链。

公司 2021 年营收利润双双步入新台阶,核心产品稳定增长,新兴业务飞速扩张。报告期内,实现营 业收入 32.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5.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7 亿元,比上年同期 增长 38.3% 。2021 年公司射频连接器及线缆业务营收 10.7 亿元,占公司营收比重约三分之一,继续 保持平稳增长,占比较小的汽车连接器业务同比猛增 236.2%。电连技术作为安卓体系手机终端尤其 是中国手机终端客户的主力供应商,客户覆盖了安卓体系内的头部手机终端企业,据 IDC 统计,2021 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超过 2.2 亿台,同比增长 9.2%,有望为射频连接器类产品稳定产销 量。2021 年汽车连接器业务猛增的主要原因系新能源汽车产销火爆所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 年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 331 万,市场渗透率 14.8%,相比于 2020 年的 5.8%,提高了 9 个百分点。根据 2020 年 11 月 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指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新车销量比重约 20%,2021 年至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复合增长约 30%,目前来看这一指标将大概率要超出,汽车连接器市场景气度将因此超乎想象。 公司凭借在射 频领域设计、制造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在 2014 年布局投入汽车产品连接器开发,在 2016 年布局车载 智能物联高清影像的各类防水产品,2019 年布局千兆以太网的各类高速智能连接器产品开发,目前 车载连接器产品已经成熟导入整车厂,并进行大批量量产,预计未来公司汽车连接器产品将在市场 空间极速扩张背景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为整体业绩发展增添新动能。

布局国际市场,提高全球市场占有规模。子公司恒赫鼎富增加海外客户,毛利率有所改善;同时在 BTB 业务方面,公司多年深化与头部芯片厂商合作,在模组产品上取得了较好的突破。2022 年公司 预计将开始对海外客户的大规模出货。公司海外业务布局迎来开花结果,部分产品线实现对海外客 户的突破,公司产品下游应用广阔。随着公司与海外客户持续深化合作,有望导入更多产品线,迎 来除汽车外的新的增长曲线。

中航光电:业绩保持高增速,稳健发展潜力十足

公司是专业从事高可靠光、电、流体连接器及相关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并提供系统的 互连技术解决方案的 高科技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连接器、光器件及光电设备、线缆组件及集 成产品、流体器件及液冷设备等,公司产品广 泛应用于防务、商业航空航天、通信网络、数据中心、 新能源汽车、石油装备、电力装备、工业装备、轨道交通、医疗设备 等高端制造领域。公司各类产 品出口至欧洲、美国、韩国、印度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128.67 亿元,登上百 亿台阶,同比增长 24.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9.9 亿元,同比增长 38.4%。公司营收及净 利润增速达到近五年来最高值。电连接器及集成组件 2021 年营收同比增长 23.8%,毛利率高达 41%, 远高于光器件与光电设备 23.8%的毛利率。

中航光电坚定战略转型并持续加大研发,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期收获硕果。新能源汽车业务 战略转型加快,全年订货实现翻番增长,成功定点多个国内外重点车型项目,通过多家国际一流车 企供应商审核,业务逐步向优质客户聚集;国际业务持续拓宽,订货不断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力度,研发投入由 2020 年的 9.6 亿元增加到 2021 年的 13 亿 元,增速达 35.66%,研发人员数量由 2020 年的 3,689 人增加至 2021 年的 4,077 人,同比增长 10.52%。行业话语 权不断加大。展望未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如火如荼地持续渗透下,凭借过硬的技术指标、产品质 量以及坚定的转型决心,我们预计目前的业绩增长远不是中航光电的最高光时刻。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