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方案「综合管廊管道安装施工方案」

时间:2022-12-16 10:23:17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方案「综合管廊管道安装施工方案」,关于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方案「综合管廊管道安装施工方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综合管廊,又叫“共同沟”,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综合管廊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存在一个多世纪了,在中国也是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未能完全推广,既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意识、法律以及利益纠葛造成。国内也就只有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沈阳等少数几个城市建有综合管廊,大约有8000km。但国务院、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以及不少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管廊建设的发展,管廊建设也必将会迎来一个建设高潮。本文以成都市海口路综合管廊为例,简要介绍了一下管廊的施工方案,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施工顺序

测量放线→土石方开挖→垫层施工→底板防水→底板施工→侧墙、顶板施工→防雷接地工程→防水工程→管廊内装饰工程→土石方回填

二、施工测量

1.控制点复测

⑴平面控制网测设

接收到设计单位移交的平面控制网点及成果后,进行施工控制网复测和加密的准备工作。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及施工控制网的布设联合进行。

⑵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①平面控制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②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坐标系统相一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布设控制点,前视后视距离保证一致。

③施工控制网根据工程规模及建筑物施工放样的要求确定。

④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选点。

⑤对控制点进行保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2.水准导线测量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1)为保证主路线及其他建筑物施工的竖向精度要求,在施工区域内建立高程控制网,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的首要条件,水准控制点与平面控制点点位一致。

(2)依据现场设计单位给定的水准点布设施工高程控制网。

(3)根据设计单位给定的水准点,在现场适当部位引测加密水准点,形成一条附合水准路线。在整个施工区域建立高程控制网,作为道路及建筑物高程控制的依据。测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高程竖向控制点。

三、施工降排水

根据实际情况,基坑首先考虑挖集水坑降水,在基底两侧采用人工开挖排水沟,排水沟一般尺寸为30cm×30cm,排水沟采用3cm厚砂浆抹面,距离坡顶线1米、5米处挖截水沟,截水沟尺寸为30×30cm、50×50cm,截水沟采用3cm厚砂浆抹面,详见排水方案。

四、沟槽开挖

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开挖并装25T自卸汽车运至指定弃土场。

石方开挖采用CAT330B挖机配合液压破碎锤开挖,并用25T自卸汽车转运至弃土场。

土石方开挖的施工顺序:测量放线定出综合管廊中线→根据综合管廊中线依据合理的放坡系数定出综合管廊沟槽开挖边线→投入机械进行土石方开挖→人工修边检平基坑→验槽合格→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1.开挖准备工作

基坑土石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根据设计图,测设管廊中心线,设立中心桩。管廊中心线须经监理复核。按图纸设计的基坑宽定出边线,开挖前用白粉划线来控制,在基坑位置的两侧设置控制桩,并记录两桩与基坑中心的距离,以备校核。

根据开挖放线记录及相关规范、措施,完成技术交底。

2.土石方开挖

⑴挖方段

综合管廊的基坑采用放坡开挖,明排水施工。基坑用反铲挖掘机开挖,开挖时,应在设计槽底高程以上保留一定余量,避免超挖, 槽底以上30cm必须用人工修整底面,槽底的松散土、淤泥、大石块等要及时清除,并保持沟槽干燥,修整好底面,立即进行边坡支护、基础施工。开挖料部分堆于基坑坡顶线3m以外,多余部分弃置到永兴弃土场。

基坑应纵向分行、分层按照坡度线向下铲挖,但每层的中心线地段应比两边稍高一些,以防积水。施工中需备足土袋,木桩等,以防止流砂。

机械沿挖方边缘移动时,机械距离边坡上缘的宽度不得小于基坑深度的1/2。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开挖沟槽时由于挖掘机臂长有限,当开挖沟槽深度大于4m时,应分两层台阶开挖,土石方需要分两次转运,1台挖机位于台阶下,将台阶上挖机工作范围外的弃方倒运至于台阶上,台阶上再配1台挖机挖装弃土至25T自卸汽车上运出。

在开挖过程中若遇其它管线或是古文物,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处理。

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以防坍塌。

为保证施工安全,应在开挖坡壁两侧间隔15m埋设变形监控点,基坑开挖及隧道施工时,测量人员应对监控点进行变形观测,并记录,如发现变形量过大,应立即停止施工,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后再恢复施工。

施工时,为保证安全、防止坍塌,采用素喷C20混凝土10CM厚对边坡护面,详见综合管廊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⑵填方段

填方段填方时清除填方范围内的草皮,树根,淤泥,积水,并翻松,平整压实地基,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实测填前标高后,方能上土填筑,选用合格的填料按设计规范要求分层填筑压实至砂砾石加强层底面经监理过控复测后再按设计规范 要求分层填筑1m厚天然砂砾石加强层。

根据地质情况及综合管廊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专家会审意见,确定开挖放坡断面形式。

3.基坑监测

⑴检测目的

为了确保基坑开挖的安全和本工程地下结构的顺利进行,应该及时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受力与变形信息,以求事先掌握基坑开挖的影响情况,为地下施工提供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

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依据有关规范规定和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对施工监测工作的要求对以下各方面进行监测:

①边坡侧向变形。

②基坑周边沉降。

⑵监测要求

①基坑监测应委托经验丰富的单位实施,监测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周围环境特点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得到建设、设计及监理方的认可。

②开挖 ,用对周围环境作一次全面调查,记录观测数据初始值。基坑开挖期间一般情况下每天观测一次,如遇位移、沉降及其变化速率较大时,则应增加监测频次。边坡支护完成后,可逐渐减少观测次数。

③监测数据一般应当天口头提供给监理单位,每日填入规定的表格提供给建设、设计及监理等相关单位,挖土至坑底时应增加监测次数。

④每天的数据应整理成有关表格并绘制相关曲线,并每2~3天提供一次,如位移沿深度的变化曲线,位移计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⑤监测记录必须有相应的施工工况描述。

⑥监测人员对监测值的发展和变化应有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通报监理,提请有关部门注意。

⑦工程结束时应有完整的监测报告,报告应包括全部监测项目,监测值全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相应的工况、监测最终结果集评述。

⑧本工程支护的水平位移控制至为50mm,每天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不超过5mm。本工程水位变化预警值:500mm、天。地面及周边建筑物的沉降:累计沉降为15mm,每天不得超过3mm。

⑨基坑监测及警戒值

⑶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

测斜管埋设:

钻机造孔至指定深度,应保证该深度在基坑开挖影响深度以下,该深度处土体不发生水平位移或很小,可忽略不计;

测斜管采用Ф65PVC专用管,拧好测斜管底盖,先放入带有底盖的测斜管,每接一根测斜管,均应对准测试管,拧牢接头,直至放入指定深度;

测斜管定位,保证测斜管管内有一对测试槽垂直基坑边线;

用砂填实管与孔壁之间的间隙,保证测斜管不上浮、扭转;

盖上顶盖,以防泥沙进入,3~4天后开始测初始值。

测量步骤:

连接好端头、电缆和测读仪,检查密封性、电池充电量、仪器是否工作正常。

将测头放入测斜管,使滚轮卡在垂直基坑边线的测试槽内,缓慢下至孔底,测量自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槽每隔0.5m距离读一次,每次测读时,测头应保持稳定。

第一次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度放入同一测试槽内,按上述方法重复测量,两次读数数值上应相近、符号应相反。

地下水位通过预先埋设的水位管,用水位计进行观测。观测的目的是了解土体的渗透性,掌握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

测量方法:

用水位计进出观测,将测头缓慢放入水位管,当二次仪表的蜂鸣器鸣叫时,表明测头已放置水面,此时应反复试探,直至找出正确的水位。

测量长度换算处地下水位深度。

基坑施工前日应进行3次以上的自然地下水位观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

常规观测:

周围环境监测,属常规观测项目不再详述。

⑷注意事项

①在挖槽过程中或雨后复工,必须检查槽壁的稳定情况,发现有倾塌可能或松动的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排除隐患后才能继续施工;同时要随时清除槽边上的危土、危石,消除隐患,加强防坍塌意识。操作人员不得在基坑内休息。

②严禁采用挖空底脚的操作方法。在靠近建筑物、地下管道、电杆附近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③沟槽边上人工动土或向槽内倒土时,必须注意坑槽下操作人员的安全,坑槽内操作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

④安全用电,严禁乱搭接电线。各种电器设备必须有接地装置;夜间施工,增加照明设施及设置防护围栏、警示红灯等。

⑤在施工场地实行封闭,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管理并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提醒过往车辆、行人绕行;严禁行人进入施工作业区域。

⑥基坑开挖后,在未回填土方前,总好安全围护检查,以确保施工安全。

⑦在基坑下作业时,必须随时注意槽壁的变动情况,如发现有大面积形成裂缝现象,必须暂停施工,报告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后方可作业。夜间施工时,必须有充足的照明,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必需全过程监控,不准在没有现场管理人员监控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准违章指挥,必须对作业人员的违章行为进行制止。

⑸基坑验槽

验槽内容

不同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不同,基础形式不同,验槽的内容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根据设计图纸检查基槽的开挖平面位置、尺寸、槽底深度、坡比;检查是否与设计图纸或变更相符;

②仔细观察槽壁、槽底土质类型、均匀程度和有关异常土质是否存在,核对基坑土质及地下水情况是否与勘察报告相符;

③检查基槽之中是否有旧建筑物基础、古井、古墓、洞穴、地下掩埋物及地下人防工程等;

④检查基槽边坡外缘与附近建筑物的距离,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稳定是否有影响;

⑤检查核实分析钎探资料,对存在的异常点位进行复核检查。

⑥联合业主、监理、地勘做基础承载力触探试验,若承载力不达标按设计要求进行砂砾石换填处理。

(2)以下几种情况无法验槽

①基槽底面与设计标高相差太大;

②基槽底面坡度较大,高差悬殊;

③槽底有明显的机械车辙痕迹,槽底土扰动明显;

④槽底有明显的机械开挖、未加人工清除的沟槽、铲齿痕迹;

⑤现场没有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或基础施工图和结构总说明。

(3)以下几种情况应当推迟验槽

①设计所使用承载力和持力层与勘察报告所提供不符;

②场地内有软弱下卧层而设计方未说明相应的原因;

③场地为不均匀场地,勘察方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而设计方未进行处理。

五、钢筋工程

为减短钢筋成品的运距,钢筋加工场地的设置数量一般根据施工范围大小决定,钢筋房的搭设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钢筋加工、安装、验收等要求如下:

(1)钢筋进场验收及抽检

钢筋入场的一般检查验收程序如下:

①先核对入场各类钢筋规格的数量清单、规格型号、质量证明文件是否齐全和外观质量是否合格,并对进场的钢筋做出质量自检评定结论;

②然后将第一项的有关资料报送监理,如果是首批进场材料一般建设单位也要参与对第一批材料的质量检查,若没有问题则进入下一程序;

③在监理的见证下现场取样并送法定的检测机构检测;

④在检测报告出来后,向监理方申请该批材料的使用,通过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

(2)钢筋加工

①钢筋除锈调直严格控制调直延伸率。

②钢筋加工由专人进行抽样配筋,配筋单必须经过技术负责人审核,现场总工技术部门审批,才能允许下料加工。

③钢筋加工成型严格按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现场建立严格的钢筋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并制定节约措施,降低材料消耗成本。

(3)钢筋安装

①采用焊接接头的钢筋,焊接长度单面焊不得小于10d,双面焊不得小于5d。焊接接头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12相关规定要求。受力钢筋接头的位置应错开,同一连接区内钢筋接头数量不应大于总数量的25%。

②钢筋遇到孔洞时,应尽量绕过,不得截断。若必须截断时,应与孔洞口加固筋焊接锚固。

③钢筋的描固长度,搭接长度应符合国家规范和设计要求,操作工人须持证上岗。

④钢筋采用扎丝绑扎,节点可间隔绑扎,绑扎牢固。

⑤做好水电预埋件安装,安装位置准确无误,牢固稳定,不易位移。

⑥管廊施工时,预埋好人孔、气孔等洞口预埋钢筋。

(4)钢筋保护层控制

钢筋保护层厚度,迎水面50mm,背水面30mm。采用预制的M30水泥砂浆垫块,垫块要垫稳,布置间距为1m,呈梅花型布置,施工完毕后禁止在钢筋上践踏,已防止钢筋受力过重导致位移或垫块损坏。

(5)钢筋验收

①钢筋进场时必须对钢筋的规格尺寸抗弯抗剪强度等进行检测,大批量的必须进行抽查,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场使用。

②钢筋制作安装完成后,经自检合格,上报相关单位进行隐蔽验收,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六、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是保证砼施工质量,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结合工程特点、规模,选择适宜的模板及支撑体系,是模板工程施工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模板及其支撑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承受新浇筑砼的自重,侧压力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

1.模板选择

顶模采用15mm厚多层胶合板进行拼装,拼装时注意木模与木模的补缝。管廊内模板支架采用钢管搭设满堂支架,顶板板面铺完后,对细部的节点进行修补处理,要保证平整、严密、牢固,特别是接头部位板周边。在接缝处必须附加一根5×10cm木方。

管廊壁模采用15mm厚多层胶合板,地面以下壁模均使用一次性止水拉杆,布置间距为50cm,呈梅花型布置,拉杆长度为d 20cm的Ф14圆钢(d=墙壁厚度)。当砼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强度后方可拆除模板及支撑。

2.模板的搭设

脚手架采用满堂脚手架,沿着每趟管廊搭设。用Ф48×3.5mm钢管作支架搭设。

⑴立杆:顶板下立杆横向间距为600㎜,纵向间距900mm,为了钢管脚部不损坏底板在立杆脚部加设10cm×10cm木垫板。

⑵大横杆

大横杆布置在立杆内侧,与立杆交接处用直角扣件扣紧,不得遗漏。

大横杆采用一字扣件对接,接头与相邻立杆距离≤500mm。相邻大横杆的接头必须相互错开且不小于500mm,不得出现在同步同跨内,接头与相邻立杆距离≤500mm且与相近立杆的距离不大于立杆纵距的1/3。同一排大横杆水平偏差≤该片脚手架总长度1/250且≤50mm。

⑶小横杆

小横杆贴近立杆布置,搭于大横杆上并用直角扣件扣紧,其端头伸出扣件盖板边沿应大于100mm,该杆轴线偏离主节点距离不大于150mm。为了使立杆在受荷时偏心减小,小横杆上下步应交叉设置于立杆的不同侧面,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拆除靠近主节点位置处的小横杆。横杆步距1500㎜,所有立杆纵横向均加设距地面200㎜高的扫地杆。

⑷支撑体系立杆布置应保证垂直同轴,以防因局部应力过大而破坏结构。

⑸模板安装前,校核轴线,标出标高、中心线和模板安装内边线平行。搭设模板支撑架时应按设计规定起拱。

⑹模板安装完毕后,全面检查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全面复核其中心线、标高断面尺寸、平整度和预埋等项目,验收合格后方可绑扎钢筋。

⑺管廊墙体模板加固采用止水拉杆加固。

⑻主木楞间距60cm,尺寸5cm×10cm,置于U型金属顶托之上。

⑼次木楞间距40cm,尺寸5cm×5cm,置于主木楞之上,直接与胶合板接触。

3.模板施工要点

⑴所有的构件模板支设前,由施工工长和班组长进行配板设计,画出配板放样图并编号,余留量由缝模调节。

⑵模板必须拼缝严密,严格控制垂直度、平整度、轴线位置和截面尺寸等;对拉片必须按要求设置,严禁漏设或不设;模脚部周围采用低标号砂浆封闭或夹泡沫纸,防止砼浆流失过多而造成烂根。

⑶模板必须拼缝严密,严格控制其中心线、几何尺寸、平整度、标高和起拱高度等;墙模对拉拉片必须按要求设置,严禁漏设或不设。

⑷支撑体系必须按要求进行搭设,保证立杆间距、横杆步距、严禁漏设或不设抛竿和斜撑等;模板及其支撑体系均应落实到实处,不得有“虚脚”。

⑸砼浇注前要保证模板内洁净,砼浇注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模板及其支撑体系,有无变形、松动等情况应及时修补加固。

⑹模板因周转多次而易变形、损坏,必须强调文明施工,加强管理,合理操作,保持模板完好。

4.模板安装的技术要求:

⑴操作人员在作业前必须充分熟悉图纸,了解设计意图,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掌握基础和结构的轴线、标高、各部位尺寸和技术要求等,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和施工条件,尚应熟悉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案及模板配制图等。

⑵模板安装前应仔细检查各类模板配置是否完好、齐备、是否已刷脱模剂。

⑶模板安装前应根据图纸仔细检查作业部位的位置尺寸、规格、标高和上道工序质量以及钢筋放置是否正确。

⑷模板安装完毕后,应进行全面检查模板的各种尺寸数据是否符合图纸要求以及模板的支撑情况是否牢固,不松动,符合质量要求,以保证在砼浇筑过程中,模板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⑸安装模板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模板使用中常发生的位移、跑模、模板间隙大等质量通病。

⑹模板工长在作业过程中,应经常组织有针对性自检自查,防止发生质量问题,对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⑺模板安装时还将注意选用合理的隔离剂,隔离剂的选用应考虑脱模容易,不污染构件表面,对砼及钢筋无损害。

5.模板拆除的技术要求:

⑴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后拆承重模,先拆侧模、后拆底模和自上而下的拆除顺序。

⑵墙模和侧模等非承重模板在砼强度达到能保证其表面及楞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

⑶墙、板底模及其支撑体系在其砼达到强度的80%以上后才能拆除。

⑷在模板拆除前,应先拆支模紧固件和连接件再拆模板。在拆墙、板底模时,应先将支撑体系降下来,待底模拆除后方可将支撑体系拆除。

⑸在拆模过程中,发现有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时,不得在继续拆除,应经研究处理后方可再拆。

七、混凝土工程

1.一般要求

本工程垫层混凝土等级为C15,结构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P8,混凝土中最大氯离子含量应小于0.3%,最大碱含量应小于3.0kg/m3。水灰比应控制在0.5以下。

当地基土为密实原状土,且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时,可直接在其基础浇筑C15垫层混凝土,否则,须进行基础处理后方可实施垫层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施工时须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有关要求执行。

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扶梯、墙管、预埋铁和吊攀等预埋件按图预先埋设牢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松动。安装附属设备以前,预埋孔洞应事先留出,不得事后敲凿。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采用汽车泵进行浇注,必须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完成原材料取样送检及配合比实验。

2.混凝土分层

主体分两层施工,纵向按设计伸缩缝分块,不再另设施工缝。新增水平钢板止水带。

3.混凝土振捣

⑴混凝土底板浇筑时,混凝土从顶板墙口处灌入,根据混凝土自然流动到底板观察口(振捣口),利用振捣棒在振捣口进行振捣,振捣要做到振捣布置均匀,快插慢拨,快插是为了防止先将表面混凝土振实与下层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慢拨是为了使混凝土填满振动棒抽出时间所造成的空洞。

⑵混凝土浇筑墙、顶板部分

浇筑与振捣应密切配合,第一层混凝土下料速度应减慢,待混凝土充分振实后再继续进行,应注意振实,混凝土表面处理,混凝土初凝前,木杠刮平,用木搓搓毛。

4.混凝土养护

⑴养护时间应根据温度情况,分程度进行调整。

⑵墙柱浇筑8-12小时之内开始养护,待拆模后涂混凝土养护剂予以养护。当温度低于-10℃,应覆盖草垫或薄膜养护。

⑶养护时间不得小于14天。

5.砼送检制度

普通混凝土一般只需要留置抗压试块即可。而抗渗混凝土除了按规定与普通混凝土一样留置抗压混凝土试块外,还需留置抗渗混凝土试块。抗压混凝土试块需要留置同条件养护试块,而抗渗不需要。取样方法如下:

⑴抗压混凝土试块采用150mm×150mm×150 mm的模具现场取样。抗渗混凝土试块采用185mm *175mm *150mm

⑵抗压试块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⑶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⑷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⑸抗渗混凝土试块的留置和普通混凝土一样做(标养和同条件),然后每500 m3增加一组抗渗试块。与抗压混凝土试块不同的是抗渗混凝土试块一组为6块。

⑹严格按混凝土送检制度进行试块养护、送检。

八、防水工程

1.沥青卷材防水层施工

综合管廊标准段沉降缝采用中间埋置式及可卸式两道防水措施,综合管廊结构侧墙及顶板采用3mm 自粘性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酯毡胎体)包裹,再用M10砂浆保护,外层以1:3水泥砂浆砌筑保护砖墙;综合管廊结构底板先在垫层上摊铺3mm 自粘性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酯毡胎体),再用M10砂浆保护,然后立模浇筑廊体混凝土。

综合管廊鹿溪河河床以下的廊体结构沉降缝采用中间埋置式及可卸式两道防水措施,综合管廊结构侧墙及顶板采用4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辅以3mm自粘性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酯毡胎体)包裹,再用M10砂浆保护,外层以1:3水泥砂浆砌筑保护砖墙;综合管廊结构底板先在垫层上摊铺3mm 自粘性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酯毡胎体)及4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再用M10砂浆保护,然后立模浇筑廊体混凝土。

⑴基层处理

①防水层铺贴之前,所有其它工程必须施工完毕,然后清理基层。

②基层必须平整、坚固、无松动、起砂、起鼓、 凹凸和裂缝,如发生上述现象,须用加107胶的水泥砂浆修补。

③基层应比较干燥,含水率不小于8%。

④铲除突出基层表面的异物、砂浆颗粒,尘土杂物清扫干净,并用高压空气吹扫干净;基层表面如有油污、铁锈等必须用溶剂、钢丝刷等予以清除干净;阴阳角、管道根部等特殊部位应仔细清理。

⑵施工工艺

①在基层先均匀涂刷石油系列基层处理剂(冷底子油)一层。

②待基层处理剂干燥后,可涂刷胶粘剂(氯丁胶粘剂或SBS粘合剂),应一次涂刷均匀。

③将卷材按预定位置放好后,开始铺贴,纵横向均应留出10cm的搭接缝,用胶粘剂粘平,干燥数分钟后用压辊压实。操作时卷材不要拉太紧,并注意方向沿标准线进行,以保证卷材搭接宽度。每铺完一张卷材,应用干净的滚刷从卷材的一端向另一端用力滚压一遍,以将空气排出。为使卷材粘结牢固,应用外包橡皮的铁辊再滚压一遍,不允许有气泡或折皱现象存在。

④铺贴时,要注意卷材的搭接量,纵向及横向搭接长度均为100mm,相邻两幅卷材的接缝应错开1/3幅宽。在转角处增加附加层,每个转角附加层成直角铺设30cm 30cm的防水材料。

⑤卷材收头处理:卷材收头必须用聚氨酯密封膏封闭,封闭处固化后,在收头处再涂刷一层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

⑥防水层经检查合格后,粘贴泡沫塑料板保护。

⑦土石方回填时应对称进行,注意保护成品。

⑶注意事项

①防水基面(找平层)必须坚硬、平整、干燥(含水率不宜大于10%)、清洁、不应有反砂及各种尖利物品。

②卷材不宜在负温条件下施工,如必须在负温下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铺好后的防水层不得有龟裂及粘结等不良现象。

③在做卷材铺贴时应随时注意用手挤压排除空气,以免产生鼓包现象。

④搬运卷材时应轻拿立放,不得扔摔,避免损坏。

防水施工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并做满水试验后涂刷。防水材料寿命不得低于结构自身寿命,并具备二次抗渗效果及修复功能。

2.施工缝防水

本综合管廊设计采用氯丁橡胶止水。氯丁橡胶止水技术标准断裂拉伸强度常温≥6MPA,扯断伸长率≥400%,撕裂强度≥24KN/M。水平施工缝需留在剪力较小处,并埋置止水钢板。

⑴氯丁橡胶止水带采用扁钢压条加M16螺纹套管固定在结构上,固定间距25cm。

⑵水平设置的止水带在结构平面部位均采用盆式安装(仰拱部位除外),盆式开孔向上,保证浇捣混凝土时混凝土内产生的气泡顺利排除。

⑶氯丁橡胶止水除对接外,其他接头部位(T字型、十字型)接头均采用工厂接头,不得在现场进行接头处理。对接可采用冷接法,也可采用现场热硫化法接头。接头部位的抗拉强度不得小于母材强度的80%。

⑷止水带设置在结构中线位置,结构两侧厚度差均不大于5cm;氯丁橡胶止水的纵向中线与施工缝表面的距离差不大于3cm.

⑸浇筑和振捣施工缝部位(尤其是侧墙水平施工缝)的混凝土时,应注意边浇筑和振捣边用手将止水带扶正,避免止水带出现过大的蛇型和倒伏。

⑹水平施工缝由于止水带的阻挡,止水带与围护结构之间的杂物清理比较困难,需要对施工缝表面进行认真的凿毛并清理干净。

⑺止水带部位的混凝土必须振捣充分,保证止水带与施工缝咬合密实,这是止水带发挥止水作用的关键,应确实做好,振捣时严禁振捣棒触及止水带。

⑻技术措施

A、结构混凝土施工中尽量少设施工缝,施工缝应避开结构受力薄弱环节。

B、用焊接于主钢筋上的短钢筋固定挡头板,挡头板上涂抹脱模剂,止水带接头应采用满焊。

C、挡头板必须牢固定,且与衬砌模板结合严密,确保混凝土施工时不漏浆。

D、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方能拆除挡头板,拆除后将混凝土结构端面凿毛、清理。

E、焊接止水条时,应采取保护措施,以防对附近防水板烧伤或烫坏。

F、混凝土施工中,禁止捣固棒碰撞中埋式止水带。

G、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在施工缝周围预埋注浆小导管,确保防水效果。

九、沟槽回填

综合管廊土建完成后,土方回填工作沿管廊顶及四周分层均匀回填,防止超填。顶板表面覆土时避免大力夯填,顶板及侧墙外0.5m范围内采用人工回填,用小型蛙式夯实机进行夯实,其余部分采用12T压路机分层进行夯实回填。对于设置在地下水地区的管廊应养护期过后立即回填,先填管廊顶土,后填四周土。管廊回填应符合《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的规定,回填土压实度不低于94%,已建好的管廊必须及时回填覆盖,严格长期暴露。

根据地勘报告,路基地下水位为0.50-5.8米,水位线起伏与地面起伏基本一致。综合管廊两侧工作面狭小,压路机无法碾压,人工夯实压实度难以达到94%,故按1:0.75开挖的沟槽段回填按天然砂卵石考虑,管廊两侧至管廊顶面标高部分采用连砂石回填,人工或小型打夯机夯实,综合管廊顶面标高以上以合格土参照道路分区压实标准以小型夯机进行回填压实,管廊顶面1m覆土深度范围不得进行震动夯实。按坡比1:1.25开挖的基坑应以合格土参照道路分区压实标准回填。回填断面图参照前部分的土方开挖断面图。

十、接地安装

综合管廊下部两侧外伸一定距离设贯通镀锌导线与主体边墙预埋件焊为一导电体,两侧回填前务必测定电阻使之符合设计要求,目的是确保隧道内供电系统正常运转,连续供电与操作检修人员正常安全操作。

1.综合管廊附属构筑物

⑴通风口:

综合管廊设置端头单侧送风口2个,区间双侧送风口3个,区间双侧排风口4个。送风口及排风口分别采用机械进风和机械排风,两者交替设置,间距200m左右。廊体内部通风分为平时运行工况、巡视工况和事故通风工况三种。风机均采用就地控制、探测器自动控制、远程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⑵平时运行工况

通风系统风机的启停采用定时控制与温控探测器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定时控制为风机每相隔3小时运行1小时。同时在管廊内设置温度探测器,当某一区域氧含量过低时(低于19%),或温度过高(高于40℃)时,检测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启动该区段的风机,强制换气,保障管廊内正常工况。

⑶巡视工况

当工作人员需入管廊巡视或检修设备时,需提前启动通风设备运行1小时,待换气充分后人员方可进入管廊内。

⑷事故通风工况

综合管廊分为若干个防火分隔,当其中一个防火分隔内发生事故时,该防火分隔内的送、排风机停止运行,两端防火门关闭以确保该防火分隔密闭。待确认事故结束后,开启该防火分隔内送、排风机进行通风,此状态为事故通风工况。控制系统以该工况运行30分钟或确保有害气体已完全排除,返回平时通风工况。

在海口路综合管廊实施范围内,与本工程交叉的南北向过街预埋综合管廊不单独设计通风口,南北向综合管廊设计时统一考虑。

⑸吊装口:

综合管廊沿里程方向每小于等于400m设置一个吊装口用于入廊管线安装,全线共设4处吊装口。吊装口平面位于检修通道正上方,竖向高出地表过水面0.5m。

在海口路综合管廊实施范围内,与本工程交叉的南北向综合管廊不单独设计吊装口,本工程实施时若南北向管廊尚未实施,应注意在南北向管廊端部临时封堵之前预安装相关城市管线。南北向综合管廊设计时应统一考虑应吊装口。

吊装口内设置钢爬梯至综合管廊底部,以方便管线吊装时操作人员出入。钢爬梯可参照02J401-11加工制作。钢爬梯材质为Q235,钢爬梯所用钢材及连接件均应进行热浸锌处理,其余技术要求参照02J401-11之说明执行。

⑹出线井:

根据规划条件,高压电力舱不考虑区间出线,沿海口路综合管廊里程方向,仅在设计起点处设置T型交叉口接入梓州大道电力隧道,并在设计终点处设置T型交叉口接入规划的兴隆220kv变电站;小三线综合舱考虑区间出线及端头出线,沿海口路综合管廊里程方向,在规划路口均考虑管线的集中接入,并在一般路段每小于等于120m设置一处出线井。

小三线舱设置有出线井A、B、C、D、E五类以及F型端头出线井供入廊管线与工程范围的规划预留管线互联互通。其中:

A型出线井净空高度增加为2.4m,宽度增加1.8m。在管线接入处预留DN300配水管、DN300中水管、6孔φ150电力排管、6孔φ110通信排管;

B型出线井净空高度增加为2.4m,宽度增加1.8m。在管线接入处预留DN300配水管、DN300中水管、12孔φ150电力排管、12孔φ110通信排管;

C型出线井净空高度增加为2.4m,宽度增加1.8m。在管线接入处预留DN300配水管、DN600中水管、16孔φ150电力排管、15孔φ110通信排管;

D型出线井净空高度增加为2.4m,宽度增加1.8m。在管线接入处预留DN600给水管、DN300中水管、16孔φ150电力排管;

E型出线井净空高度增加为2.4m,宽度增加1.8m。在每根管线接入处预留DN300配水管、DN600中水管、16孔φ150电力排管;15孔φ110通信排管;

F型端头出线井净空高度增加为2.4m,宽度增加1.5m。在管线接入处预留DN300配水管、DN300中水管、6孔φ150电力排管、15孔φ110通信排管、10kv电缆出线T口。

给水管、中水管在出线井穿墙位置根据支管管径设置防水套管,直管段设置检修套管;电力线、通信线在穿墙位置预埋防水套管,在每根管线接入处根据支管管径预埋防水套管,防水套管可参照《防水套管图集》02S404相关条例执行。出线井出线后的给水设计详见本道路给水施工图设计。出线后的电力、通信、中水管布置详综合管廊下册相关设计图纸。

⑺逃生口:

本工程逃生口与通风口配套设置。逃生口井盖应设有在内部使用时易于开启、在外部使用时非专业人员难以开启的安全装置。井盖采用球墨铸铁井盖和井座,井盖应满足“五防”要求,检查井应安装防坠落装置,并应有助力装置,可在内部方便的采用人力打开,其材质应满足GB5725-2009的要求。井盖需满足国标GB/T23858-2009要求,选用C250级。井盖必须满足《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2012年版)、《成都市城市管理局等六个单位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检查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的通知》(成城发[2012]241号文)之规定。

逃生口设置固定钢爬梯,钢爬梯可参照02J401-11加工制作。钢爬梯材质为Q235,钢爬梯所用钢材及连接件均应进行热浸锌处理,其余技术要求参照02J401-11之说明执行。所有钢爬梯安装时不应占用管廊人行检修通道的宽度。

⑻十字交叉口:

本工程综合管廊沿东西走向,与规划南北向综合管廊交叉,本次设计于K0 510与K1 350处分别设计A型、B型两种十字交叉口节点。

A型十字交叉口处,海口路综合管廊主线位于规划南北向综合管廊下方,小三线综合舱与规划的双舱综合管廊进行廊体和管线的互联互通。高压电力舱在此处不发生廊体结构和管线的互联互通。

B型十字交叉口处,海口路综合管廊主线位于规划南北向综合管廊上方,小三线综合舱与规划的双舱综合管廊进行廊体和管线的互联互通。高压电力舱在此处不发生廊体结构和管线的互联互通。

T型交叉口:

本工程综合管廊沿东西走向,其中高压电力舱在设计起点处设置T型交叉口接入梓州大道电力隧道,在设计终点处设置T型交叉口接入规划的兴隆220kv变电站。

⑼集水坑:

综合管廊在每个防火分区间的纵坡最低点设置集水坑,高压电力舱与小三线综合舱内均应独立设置集水坑。集水坑的内轮廓净尺寸为:2.0m×1.2m(长×宽)、深1.5m。

集水坑配置相应的水泵、排水管及钢格栅盖板。钢格栅板应满足《钢格栅板及配套件第1部分:钢格栅板》(YB/T 4001.1-2007)的相关要求。水泵及排水水管的技术参数与安装详见给排水及消防篇章相关设计图纸;排水管穿出结构后,应接入附近的雨水井。

2. 综合管廊附属工程

⑴防火分区

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有关条例规定,本综合管廊防火分区均小于等于200m,相邻防火分区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不然性结构进行分隔,并在防火分隔处设置可自动关闭的常开甲级防火门。在综合管廊交叉口处,主线管廊与支线管廊均应增设防火隔断并配置甲级防火门,在鹿溪河河床下方应于管廊内增设防火隔断并配置可自动开闭的防火卷帘门。管线穿越防火隔断部位应采用阻火包等防火封堵措施进行严密封堵。

综合管廊全线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⑵消防设施

根据规划条件,本工程综合管廊内设有高压电力舱室及小三线综合舱。

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相关条例规定,综合管廊内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同时根据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关于综合管廊强弱电、通风、消防专业设计标准讨论会会议纪要》(成天府投阅[2015]147号,2015.10.23)有关条例规定“五、消防 综合管廊内高压仓室的自动灭火消防系统和中压仓内配网电缆的本体防火措施由电力公司专业设计。”本次设计仅考虑灭火器装置,在高压电力舱与小三线综合舱内均设置6kg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每30m设置1组(2具);在人员进出口处需增设灭火器;在综合管廊通风及逃生平台设置5kg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相关设计详见给排水与消防篇章施工图纸。自动灭火消防系统由后续设计单位统一设计。

3.综合管廊给排水设计

⑴综合管廊内部给水

在综合管廊内每个防火分区内设1~2个清扫用水点,主要用于综合管廊内地面冲洗。清扫用水点由DN300配水管直接供给,采用DN15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PE)接出,并设水表计量;在接出点处安装截止阀、止回阀及水表等附属设施,末端配水点(洒水龙头)高出综合管廊内底1m。

⑵综合管廊内部排水

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综合管廊内部排水仅考虑清扫用水点排水、管道放空水及结构渗漏排水,不考虑爆管、洪水淹没等。排水由管廊内部人行道两侧的排水边沟汇入低处集水坑,并通过潜水泵排至管廊外部市政雨水检查井或雨水口内。

本综合管廊内集水坑的设计尺寸为2.0m×1.2m×1.5m,集水坑位于管廊每个防火分隔内纵坡最低点的检修通道上,采用钢格板加盖,集水坑内放置两台潜水泵(50JYQW15-15-1.5),一用一备,水泵设计流量为15m³/h,扬程为15米,电机功率1.5kW。

综合管廊剖面图1

综合管廊剖面图2

管廊内多种管线托架

综合管廊内场景

管廊内管线托架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