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16:35:37来源:搜狐
今天带来逃离设计院的终局思维是什么「思维纠结」,关于逃离设计院的终局思维是什么「思维纠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猝死的设计师
猝死的设计师
Kill sb的设计师
从first blood“设计院通宵”
doublekill“设计院底薪”
triplekill“设计院猝死”
quadrakill“设计院kill sb”
最后pentakill“全网劝退设计院”,我们来系统的聊一下当前的设计院或者说是我最为熟悉的建筑行业,到底在经历什么?这个我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算上实习单位,我呆过四家设计院、四家房地产公司,设计院包括央企、民企、国企改制都有,房地产也是民企、国企都呆过,今天呢就先重点来说设计院,房地产下一期再说。以建筑设计院为代表,天下苦秦久矣!直接说结论:退退退退退!
从四个方面来聊一下现状及劝退原因:
1.整体大环境
国内:
自2000年开始,国内各行业(包括房地产、交通、电力、市政、钢铁、建材、石化……等等)都在飞速发展,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所以无论是建筑设计院还是各类专业设计院均享受到了这轮热潮带来的红利。从2010年开始,经过了十年的大规模建设,很多行业已经逐渐进入了饱和阶段,而设计作为行业建设的先行者,是最先感受到这种趋势的,所以2010-2015这一周期,国内设计行业是处于稳步下滑的阶段的,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公元2015年之后,这轮建设高潮已经开始显现颓势了,除了部分行业余温尚在之外,大部分都是寒潮来袭。时间来到了2022年,如今的房地产雷声滚滚、经济下行趋势在所难免,人口拐点到来等等,城镇化接近尾声,国内设计院也开始了不断的整合和褪去。
国外:
在国内各行业成本激增的情况下,逐利的资本开始寻找估值洼地,于是相关产业纷纷向东南亚一带转移,廉价的劳动力让资本有了巨大的盈利空间,大约从2005年左右这些国家也开始进入了建设周期,从这个阶段开始,国内敏感的设计院和工程公司就开始大肆开拓了境外市场,从2005-2010年,这个周期内,先走出的这一批还是吃到不少肉了的。再看看如今的欧美、日本,传统的设计行业只有小而精的一条血路了,但是,这个金字塔尖有多少人能活下来。
总结一下就是,不论国内外,未来的发展堪忧啊。说到底是供需关系。各大地产频频爆雷裁员倒闭,施工单位纷纷“提桶跑路”,其本质原因都是一致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改变,以前供不应求,如今供远大于求。如今一个区区两百万的合同,参加竞标的设计院多达上百家,全国大院就如六大门派汇聚光明顶一样,进入决赛圈继续厮杀。其竞争惨烈程度可见一斑。供需关系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商品本身的价值是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商品的价格只由供需关系决定。
且看如下数据:
07年,城镇化率44.9%,勘察设计从业人数117万;
21年,城镇化率64.72%,勘察设计从业人数440W。
由于我们惊人的的基建狂魔速度和中国人见利扎堆一窝蜂的传统,十几年来,设计人员数量暴涨了300%,而建筑市场缩小了至少60%以上!供需比至少是07年的10倍!连我们的宣传也说我们用了二十年,完成了发达国家一个世纪的基础建设。是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令整个世界都目瞪口呆难以置信。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个弊端,过快的建设速度透支了我们这代土建人甚至更多刚刚入行的年轻人的职业生涯。
很多人以为,行业是有周期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而已,可能耐心熬几年就好了。但是,钢筋混凝土不是豆腐青菜容易变质,仅其设计使用年限至少达50年。除非继续大面积拆除老旧小区,而老旧小区往往又是各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如今的房价导致大量的老旧小区拆迁成本过高,根本拆不动。所以,每个行业都有周期,但不同的是有些行业周期长有些行业周期短。
而伴随着人口下降和城镇化进程的收尾,至少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未来下行的趋势很难改变了,都不要说增量市场了,存量市场变成了缩量市场。也就是宏观的大环境,设计院已大步跨入夕阳行业,除非有新技术突破的广泛应用,不然求发展怕是想多了。
2.工资待遇
既然未来难以发展,那我干着能赚钱也行啊。
我们先来看看设计院的发薪方式,设计院的一个常规操作,合同只签基本工资,剩下的根据绩效个人转账,这就导致了工资不知道具体多少,奖金也不知道具体多少,就算有劳动纠纷申请仲裁人家也只认你的合同。而且设计院涉嫌严重偷税漏税,报税工资按照最低标准,达不到交税标准,实际上公司会以各种名义扣工资,美其名曰交税。
虽然没有官方的统计口径,但是三耳从多年来的交流过程中,基本可以发现,近十年以来,甚至可以再往前推五到十年,设计院的薪酬并没有显著的增长,比较每年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现在的100块,可能还不如十年前的50块的购买力。很多设计院中员工跟三耳谈到,十年前给一般有经验的员工二十来万,现在也不过如此。和金融、互联网的高薪一比较,自然设计院的薪酬就没有了竞争力,学设计的那批人,从以往历年高考最优秀的那帮人,变成“没那么优秀”的那帮人了。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设计院的薪酬似乎没什么显著的增长呢?
一是设计院的取费模式基本没有变化。设计院的取费模式,大多还是在套着定额走,一方面定额很多年没有变了,另一方面随着向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发展,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你打八折,我就打七折,价格战打到最后,价格降低了,工作量没减少,反而还增加了不少,单位工作量下的收费就下降了,那么薪酬的“性价比”也就下降了,自然,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不如以往了。
行业价格的变化
二是设计院的薪酬模式基本没有变化。与国际设计企业高底薪的年薪模式不同,国内的设计企业往往都是低底薪高绩效的模式,员工的薪酬取决于业务的好坏,而业务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经营的成败,经营的成败往往在“那么几个人”的手里,工作角色与承担的风险并不在同一个对等层面。当行业正在上行的时候,这种不对等被业务的不断提升所掩盖,但是当行业逐步见顶并下行的时候,这种不对等的影响开始显现,影响最大的就是底层的人。
其实,我觉得设计院应该多学学互联网,像华为就是员工入股公司,全员享受激励,达到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能更吸引年轻人所追求的公平。而如今的设计院就是个剥削制度,层层往下剥削,从甲方压榨设计院领导一道,中间人压榨设计院领导一道,设计院领导压榨部门负责人一道,部门负责人压榨项目负责人一道,项目负责人压榨主创一道,最后实质性干活的娃只有低廉的劳动力报酬,却付出的最多,这老一套确实该变一变了。
3.设计师地位
没发展没钱不要紧,作为设计师,听起来这么高端的设计工作,面子总要是要有的吧。以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设计院都是“说一不二”的角色,前期,给业主专业的方案和建议,虽然有些时候并不是那么得合理;后期,施工单位每次做变更,不一定求着哄着,但也是得看着设计院的脸色。
可如今,世道变了,一方面设计院开始讲求服务,尤其是以一批服务地产企业的建筑设计院为首,以客户为中心,客户要什么,就怎么做,客户要什么节点,就什么节点,“内卷”,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吧。开始讲求服务之后,设计院的专业性就开始逐步下降,这种下降不是说在业务层面不再遵守规范要求,而是指从业主的角度看,设计院不再显得那么专业,那么高大上了,那么地位自然而然就逐渐下降了。另一方面,随着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行,行业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显著,对于大多数一般项目,其技术难度相对一般,设计院牵头的模式在通过几年的实践以后,逐步向着以施工单位牵头的方式在转变,在大多数的项目中,施工单位在项目管理端的经验,能够更好地保障项目按时按质交付,这就导致项目的主导权向着施工单位倾斜,设计院的地位自然也就下降了。因此,如今设计院的地位在整合行业链条中的逐年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觉得现在都不要说地位了,是如今正经关注设计本身的人都已经少之又少了,三耳在房地产的时候,大家不过是把设计院当做生产工具,换谁都能做,看服务了,有点去ktv点小姐的意思,这家不行我可以换那家,这城市不行我可以去另一个城市,国内没有我可以去国外,总之,老子有钱老子说的算,而设计院又把底层设计员工当小姐,能白嫖就白嫖,能压榨就压榨,说好的卖艺不卖身呢?
4.工作强度
既然没发展也没钱没权,我不玩了,躺平清闲可以吗?
根据“sketchup吧”进行的调查可知,在4002位调查对象中:
71%的设计师一周工作时长超过50小时,21%超过70小时
93%的设计师常被迫剥夺法定休假时间
14%的设计师曾连续工作40天以上
64%的设计师曾通宵工作
设计师的猝死
而设计师猝死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硕士工程师猝死,年仅30岁
上海联创国际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在办公室内猝死,年仅40岁
无锡一家效果图公司的设计师猝死,年仅27岁
上海CCDI悉地国际结构师龙坪猝死家中,年仅33岁
说到这,真是我最气愤的,因为这涉及到了人权和底线。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基本没有变化。十年前,用CAD画图,十年后,还是用CAD画图;十年前,是师父带徒弟手把手教,十年后,还是“师带徒”地传承。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培养,都并没有本质的变化。有些设计院通过设计的标准化,带来了一定效率的提升,但是其本质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如今其效率的提升,依旧进入了瓶颈。这就导致员工的薪酬增长和工作的时长形成了正比,“内卷”频频,“猝死”的新闻频发,“劝退”的声音就显得那么意外。
不过到了2022年,其实项目少之又少,但是,这里说的是靠谱能落地的项目少,画饼的、骗方案的、规划三五十年的方案可不少,也就是大家的工作量整体会减少,但是无效工作会激增,内卷竞争会加剧,再加上对前途的担忧会导致内耗,具体可以回看我《年轻人的一天是如何呗消耗殆尽的》这个视频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总结
综上,虽然不愿意承认如此悲惨的结论,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同为设计行业的小伙伴可以把“退”打在公屏上。这四个方面(没发展、不赚钱、没地位、工作累)或许有些极端,也不代表所有的设计行业和设计院,因为设计院也细分建筑、市政、水利等等都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而且设计院也有效益很不错的,比如一些头部国企大院,像我同学在华东院、西南院、西北院这种大院,反而在这种时候有规模和品牌优势,效益反而更好了年终奖也是相当可观,但毕竟能获利的是少数啊。
那还能等到下一次大土建的涨潮期吗?
个人判断,在未来起码十年之内,建筑行业甚至扩大点说整个大土建行业(包括铁路、桥梁、隧道、市政、水利、港口、工业建筑等)是震荡下行的(道路除外,开车的都懂),也就是说局部会反弹但整体向下的趋势是不变的。不排除其中有些行业的下滑周期可能会晚几年才会开始,但它终将会到来。这是由这些行业劳动产品的特性决定的,即其生命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且基本直接或间接受益于建筑红利(因为只有建筑业蓬勃发展,才能有海量的资金去投资这些领域)。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市场存量逐年减少且投入建设的资金逐渐减少,但竞争者却越来越多。除非,行业设置职称、职业资格等淘汰退出机制,否则未来甲级院、高工、一注可能只是个称谓而已。
一个行业快饱和时,就会陷入长期的恶性竞争,激烈搏杀、一片红海。任何个人都是无法与时代和行业的洪流相抗衡的。在未来几年之内,建筑业以及建筑设计行业的竞争淘汰将是空前惨烈的,设计院及设计师至少要淘汰掉一大半,才可以在目前严重萎缩的市场余量中觅食苟活。同时,职称、证书也将变得贬值。或许,我们可以看到设计院的设计师普遍都是中级以上职称,某些大院可能都是高级职称(因为几乎没有新人进入,所以助理工程师很少),高工一注甚至某些小领导重返设计岗通宵达旦也不是不可能。
最后,应该以“终局思维”看现在。设计行业经历了风风火火上行了那么多年,早已步入成熟期,未来行业整合在所难免,行业分化不可避免,如今趋势在疫情之下已经加速,“终局之战”之后剩下的企业,应该是一小批面对高端客户、高端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少数的大规模、大体量、标准化、效率高的企业。前者应该具有创造性,覆盖少数高端项目;后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标准化的能力,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等方式,提升效率,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大多数普通项目。对应到公司就是一线的明星工作室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而各地方的国央企设计大院比如西南院、西北院、华东院这类,包揽掉仅剩的项目资源,全链条超高效率配合。这两个是有发展的,小伙伴有条件的可以重点关注。
一个人的发展要顺势而为,千万不要跟行业大形势较劲。在夕阳行业,事倍功半;在朝阳行业,事半功倍。选对方向,比努力重要的多。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2022-11-29 16:35:27
2022-11-29 16:35:01
2022-11-29 16:29:27
2022-11-29 16:29:01
2022-11-29 16:23:20
2022-11-29 16:23:03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2022-11-29 16:35:31
2022-11-29 16:35:06
2022-11-29 16:29:32
2022-11-29 16:29:18
2022-11-29 16:23:26
2022-11-29 16:23: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