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技术贯彻“生态美、产业兴”

时间:2022-09-07 08:05:23来源:化工仪器网

今天,聚焦化工小新为大家分享来自化工仪器网的《我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技术贯彻“生态美、产业兴”》。

“生态美、产业兴”是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一面依靠政策发力,完善环境保护、恢复性措施;另一面则需掌握地理环境基础信息,通过“天地空”系统,实行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监测。

然而我国生态环境复杂,河流众多,山川叠嶂,更有戈壁沙漠、雪山高原。此外,由于大部分国土处于北温带,季节性变化频繁,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面对繁琐的地理环境现状,环境监测技术需得紧跟市场需要和技术变革潮流。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环境建设起着支撑性作用,是提高监测效率,实现环境建设稳步迈进的关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详细阐述对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及建设现状,明确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攻克的技术难关以及成果应用现状。

据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包括国产超光谱卫星痕量气体遥感及应用、空气污染全组分暴露表征及健康效应机制、新型功能性工程纳米材料研发关键技术与环境应用、大气污染时空变化驱动力研究、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关键技术与标准体系、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卫星遥感碳核算系统和中国碳卫星全球高精度碳产品、大气重污染硫酸盐快速形成的化学原理、污泥全链条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中国旱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

在这些生态环境科技新进展中,核心技术相关四项,环境监测设备相关三项,生态环境规律机制三项。不难看出,核心技术及产品攻坚克难,尤其在细分领域成果尤为突出。实际上,我国目前生态环境领域建设正酣,以十大生态环境新进展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及产品正待投入。这些环境领域新技术辅助我国展开保护项目建设、科学研究、管理监督等方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技术累积:建立庞大数据库,激发创研积极性

通过技术赋能优化生态建设效能是当前生态监测的重要路径。可以说,技术宛如“利箭”,对解决环境生态难点、疑点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不仅如此,新技术的突破为今后的再度深入提供大量基础数据及研究经验。例如十大进展中,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主要建立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就是如此。该项目累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749个观测样区、1.1万余条样线,涵盖了森林、草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等多个代表性生态系统。

在该观测系统建设中,基础环境数据摸排必不可少。随着观测样区及样线的投入应用,这意味着基础环境数据库已建立,生态环境现状跃然纸上。此外,这些数据或将以数据共享的模式实现技术传递,为下一步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以及技术经验。

也要看到,新技术顺利投入有利于激发研究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自主原创技术创新、研发,形成向好、向快的技术攻关体系。

成果显现: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公众环保意识

随着当前核心环境技术集中投产,规模化治理优势明显。近日,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消息,经过多年持续生态修复,滇池环湖生态段不断改善,共恢复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其中湿地3.89万亩。同时,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39种。

这一成就离不开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据了解,昆明市政府综合运用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等措施,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雨污分流改造,滇池流域建成2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化水资源调度;修复滇池生态系统,实施退塘退田退房退人“四退三还”工程;科学划定滇池流域生态空间,确定滇池生态保护核心区49.38平方千米,

另一方面,随着相关环保举措不断落实,成果陆续凸显,生态环保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与公众相遇,加深公众对于生态环保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号召公众自主、自愿参与到生态环境监督之中,形成良好的上行下察督察系统,带动谏言谏策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内建立广泛环保防线,每个人的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政策响应:标准性模型及指向性依据

保护好生态环境,除了在技术上下工夫,政府还要拿出相关高效举措。政府需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每项建设都严守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约束性指标从何而来?需要基础研究数据作标准,做导向、做路标。在十大进展中的,兰州大学主要完成的中国旱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对我国旱区生态系统进行8年大规模野外调查基础上,揭示了旱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为今后的旱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政策性、指向性依据,为旱区调控机制带来新的数据基础。

新技术非一日之功,其不仅在研发后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还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建设也并非一日之期。生态治理也不仅仅体现在环境方面,新能源、低碳同样是一道崭新的赛道。无论从哪些生态细分赛道来看,技术是永恒的话题。因此,仍要发挥新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支柱性作用,形成以技术带生态,以生态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十大进展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1

国产超光谱卫星痕量气体遥感及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2

空气污染全组分暴露表征及健康效应机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3

新型功能性工程纳米材料研发关键技术与环境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

大气污染时空变化驱动力研究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5

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关键技术与标准体系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组成的团队

6

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7

卫星遥感碳核算系统和中国碳卫星全球高精度碳产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团队

8

大气重污染硫酸盐快速形成的化学原理

中科院化学所与北京大学

9

污泥全链条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同济大学

10

中国旱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

兰州大学


(资料来源:人民网、光明网、财新网等)

好了,关于“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技术贯彻“生态美、产业兴”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